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水】贺州的古城池变迁(散文)

编辑推荐 【山水】贺州的古城池变迁(散文)


作者:昭平阿志 举人,3589.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42发表时间:2016-07-31 14:17:39


   贺州是一座具有约6000年建城池历史和一座具有2100多年建制史的城市,利用地形和就地取材筑城是贺州古代筑城技术的最大特色,所以贺州的城址不仅有夯土墙、砖墙、石山墙和垒石墙,还有一种最为奇特的城墙——簕竹墙。簕竹墙就是环城周围种上遍生荆棘的簕竹,簕竹经数年生长后,枝杆相连,遍身是棘,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汉代封阳城址的附城和南朝的荡山县城址至今保留着这种独特的竹墙。
   王寨城址:贺州城市建造的历史悠久,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约6000年前),贺州的先民已经开始建造城池。据现代考古发现,在八步区信都镇平龙村王寨的贺江边,至今保留有一座新石器时代的古城址,称王寨城址。王寨城址以夯土筑城墙,墙外开护城河,临贺江一面以贺江为护城河,出土了具有新石器时代特征的箭头、钻孔石器、磨制石器和烧制的陶片,这是贺州境内目前发现最早的城池遗址。此外,贺州境内还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的土城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贺州地区为楚国属国。秦灭楚后,公元前214年,秦将任嚣、赵佗率大秦帝国主力50万军队平定百越地区,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魏略》曰:“秦国石为城郭。”任嚣在南方多处夹山势筑石头城,以巩固秦朝统治,史称“任嚣城”,现贺州境内尚存封阳石城、开山石城等10多处石头城遗址。
   秦末,南海郡尉赵佗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贺州境内属南越国,是南越国与西汉边界对峙的前沿地,被称为“封中”。南越国沿贺江、桂江、珠江设置大小城池数十座,其中在贺州境内设置了封阳、旧县肚、芜城三座城池,封阳与旧县肚两座城均为王候级建置。
   南越芜城:第一座位于贺江上游,即今八步区桂岭镇英明村桂岭河畔,称为芜城,这里是萌渚峤陆路东线进入贺江水路的第一座码头,也是贺江的第一座城池。城呈正方形,由夯土墙和护城河组成,总面积6400平方米,城址附近遗留有大片古墓群,赵佗在此设芜城拒汉。宋代李昉著的《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三》记载:“贺州芜城,池隍中颇出珠玉宝器,即尉佗拒防之所也。”西汉平定南越国后,继续驻兵戍守。三国时期,孙权于黄武五年(公元226年)以芜城为基础设立建兴县。西晋太康初年改建兴县为兴安县。隋开皇十七年,桂州道(今桂林)行军总管虞庆则因讨李世贤作乱来到此,曾对城池的险固大加赞扬。隋开皇十八年兴安县改为桂岭县,元末废县,今城池遗址尚存。
   南越旧县肚城址:第二座位于贺江中游,称旧县肚城址,在临贺两水汇合处约一公里的贺街镇大鸭村,城池虽为土城,却扼守要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固若金汤。汉元鼎六年设立临贺县,城址仍然设置于此,是临贺故城中的第一个县级行政所。因河水冲涮严重,城址受到侵蚀,西汉晚期废弃。城址呈长方形,版筑土城垣,南垣中部有缺口为城门,东、西垣外有宽10米、深2米的护城壕,现城址东西残长150米,南北残宽100米,四周有版筑土城垣,残宽3-4米,残高1.5米。城内遗留有大量的汉代方格纹陶片等文化遗物。
   南越封阳石城:第三座城址位于贺江下游,即今天八步区铺门镇中华村贺江边,称封阳石城,这是封中王国的国都,是南越国在贺州境内最后一座城。石城选址于两座环型石山之中,利用石山做城墙,不仅节省筑城成本,而且石山比城墙更坚固,大大提高城址的防御性能。石城由五指山、南半月山和北半月山三座喀斯特地貌山体组成,组成石城的山体约100,000平方米,石城内占地面积约为35,000平方米,当地人称其作“中华石城”。目前,石城附近发现的汉墓群中,出土了一批南越国王侯一级人物的文物,掌握了两位有姓名的封中王侯。一位叫须甲,古墓出土了一枚“王行印”封泥,“行印”是分封王侯一级官爵时的专用印章。另一位叫赵胜,墓中出土一枚“信印”,信印是发兵或祭祀权力的象征。1975年,封阳城附近还发现一座南越国王侯墓,墓主人与他的左右夫人合葬,因古墓古代被盗过,破坏严重,东棺幸存出土了“左夫人印”玉印。根据汉代的制度,只有皇帝的妾或列侯的妻子方能称为“夫人”。
   汉元鼎六年,汉武帝平南越国,设苍梧郡,封阳石城为苍梧郡封阳县县治,后封阳县迁治铺门的高寨城。汉至宋开宝四年,石城一直为封阳县治高寨城址的别城。宋开宝四年后,石城增设半边城,另在主城北门外设武安市。元初蒙古铁蹄毁天下城池,石城被焚。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贺州知州胡安武与封阳巡检诗友山等人主持重修封阳石城并开挖护城河,主城北门外设关圩。明正统十二年,石城西北面设信都巡检司,衙署后有石洞与石城内相通。明隆正五年十二月石城再次维修。清继续保留巡检司建制。民国六年设信都县,置于石城北门外。民国八年,信都县迁往今信都镇。
   目前,封阳城除建在南北两城门上面的炮楼被毁、部分城墙坍塌之外,大部分城墙保存完好,城池内还有被遗弃的房屋、老井、祠堂等建筑物。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核定并公布其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正式命名为“封阳石城”。
   西汉洲尾城址:西汉平定南越国后,继续在南越国旧县肚城设置,建立临贺县的建立临贺县。由于河水冲涮,旧县肚城址受到侵蚀,西汉晚期,县城迁址到临贺两江交汇处的三角洲地带,称洲尾城址。洲尾坡址位于河东街长利村的洲尾,现存四周残存版筑土城垣,纵横约1000米,现残存南城垣约300余米,在靠近临江一侧。洲尾城址地势低洼,易遭洪水,东汉后废洲尾城址,迁址临江西岸的高基,称高基古城,亦称河西古城。
   东汉高基古城:高基城址跨越时间最长,也最为弘大,城址略呈长方形,位于临江西岸的贺街镇河西村一带,因此又称河西古城。古城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河西城址的主城墙为夯土墙,始建于东汉中晚期,南面人工开挖有护城河,护城河沿着城墙外侧向前延伸,古城的东垣依临江河岸为天然屏护。
   现河西古城残存有汉城墙板筑夯土,城墙残高3-6米,宽23-25米,东垣长840米,西垣长569米,南垣长879米,北垣已毁,东垣280米。西、北、南三面现残存有一道长1100余米的夯土城墙,城墙的地基由河边的石头、鹅卵石、砂子混合黄土夯成,夯土城墙随处可见裸露的石头和鹅卵石等,城墙残高3-6米,残宽4-25米。夯土城墙外有东汉时期人工开挖的护城河,宽3-4米,深1米以上。高基古城是迄今为止国内考古发现中保存最完好、地面规模最大的汉代古城墙。
   南汉花砖古城:五代时临贺属南汉,五代乾和六年(948年),南汉巨象指挥官攻入临贺后,重修了主城西垣,并在城墙的内墙包砌花砖,花砖的纹饰有鱼骨纹、五铢纹、竹节纹、太阳纹等,式样繁多,南汉花砖城墙全国罕见。全国其它古城直到唐代或唐代以后才改筑砖城,临贺故城却在六朝时期已率先使用青砖建筑城墙。古城使用的花砖城墙是迄今为止中国已发现最早的砖砌城墙,开启了中国建造砖城的先河。五代南汉乾和八年(963年),南汉指挥使吴煦因守城之便,将高基古城向东内缩470余米并重开护城河,新筑城墙。于是新开护城河之内称河西主城,新开护城河以西部分称河西子城。南汉以后河西子城发挥的功能是城外街市,主要发展贸易。河西主城功能是行政、文化、教育和军事防卫。
   南宋河西砖城:宋代河西主城为主城,河西子城作为城池的防御逐渐衰落。南宋德2年,临贺郡郡守陈士宰主持对河西主城夯土墙进行包砖加固,将南汉城墙内外包砖,砌有城剁,辟四门,建敌楼,周围开护城河。古城内的主街道全部为青石板铺垫,以小街、横街、十字街分为单块石板铺垫的街道,古城内主要以县衙、捕厅、文庙、书院、宗祠等行政文化建筑为主,民居和店铺沿石板街两边而建,相关史籍记载,南宋临贺古城素有“攀堞莽不见”“故城天半高”之险峻,雄伟壮观。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七记载:“元初毁天下城池,此城仅存。”可见古城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地位。
   元、明、清沿用宋临贺城。元代以后,子城集市功能逐渐萎缩,明代后子城被废弃。清乾隆五年在夯土城墙的最高处建有一座六角形宝塔,至今巍然屹立。清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1908年)和民国初城池均有修葺,此城一直沿用至1939年还保存完好,成为临贺故城中历史最悠久的城池。1939年8月,因日军轰炸临贺,居民因为四周高大的城墙逃跑不及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为疏通百姓出城避险,政府拆除了南门口以及南、北、西三面城墙和部分东墙,致使延续了1000多年的古城池遭到严重破坏,1951年,残存的东墙再次遭到拆除。如今,沿江的上关街和下关街还有几处南宋和明代修建的砖砌护城墙。2001年7月,临贺故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国家拨款重修了南面的部分城墙。
   明代河东古城:在河西古城的临江东岸,明朝以后自发形成一个次生城区,叫东城区,今称河东街。通过渡船摆渡,河东次生城区商贸逐渐开始繁荣起来。明嘉靖二十六年,署县布政司造船24只,于河西古城东门外修建浮桥一座,浮桥开始用铁链连接,桥长160米,宽2米,浮桥把东西两城连为一体。河西入城的是一座城堡式的东门楼,河东入城的是一座五层楼高的魁星楼。因临江江面宽阔,两岸码头相距200余米,古时技术落后,浮桥不时被洪水破坏。明隆庆五年、万历十四年、清顺治年间、康熙九年、四十一年、咸丰八年等历代不断修缮浮桥,浮桥一直沿用到1959年贺街大桥建成通车才拆除。
   清代中晚期,一方面由于兵器中的火器发展较快,城墙的防护作用减弱。另一方面由于广东资本的大量涌入,带动贸易繁荣,河西城址内的市井功能开始向城外拓城,于是主城东面临河一侧依城墙兴建了上下关街,在城外贺江的东岸兴建了河东城区。
   晚清开始,由于闯南洋的侨工带回了欧洲锡矿采选的先进工艺,从此时开始而至于20世纪80年代,在西湾街一带形成了矿产精选、冶炼和铸造等厂企的聚集区,并建立了涵盖有色金属、煤炭、希土、非金属等多种矿产的探、採、选、冶、铸及供电等完整矿业生产体系的大型企业平桂矿务局,此后,以西湾街为中心发展形成了以矿业冶铸加工为生产业态的平桂城区。
   在与西湾相邻的八步,由于水上交通发达,贺州所产之矿及其冶铸品均富集于八步码头,经贺江水路运抵广州和香港转销,于是以八步码头为中心,又形成了以矿产品转运、储存和为矿区生产服务的贸易为主要生产业态的八步城区。
   河东古民居这种前面为骑楼,后面为吊脚楼的城市民居,如今,贺街河东骑楼街古树、古路、古井、古塔、古亭、古码头遍布城区的各个角落。
   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2年)设为临贺县治;三国吴时置临贺郡;唐武德年间设贺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至1951年为贺县驻地;1952年后沿称贺街镇,贺街镇共历经十六个历史时期2000余年,曾有临贺县、临贺郡、临庆国、贺州、贺县等称谓,是桂东地区的县、郡、州的行政治所。临贺古城的城邑、古墙、宗祠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全国罕见。临贺故城外遍布香花、高基、寿峰、蛇头岭、蝴蝶岭、大坪岭等六大古墓群。2001年06月25日,临贺故城作为汉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共 44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贺州的古城池变迁》通过对贺州古建筑的历史、形成、物产等描述,让读者了解到了古代建造者的智慧。自古以来人们为了保家卫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把巩固建设发挥到极致,在冷兵器时代充分发挥了地域的防护作用。随着历史的进步发展,这些建筑和区域划分的历史终在现代科技的发展里变成了沧桑风云的代言,成为历史天空的一颗星辰,成为新时代国家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文章叙述详细,信息量大,知识点丰富。感谢作者赐稿,问好!推荐阅读。【山水神韵编辑:青苔与岩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青苔与岩石        2016-07-31 14:20:07
  拜读老师大作,学习到了很多。问好作者,创作辛苦!夏安。
坐在一个炉灶的角落,烧出苦辣酸甜的味道!
2 楼        文友:老耕夫        2016-08-01 08:19:04
  信息量特大,受教了,问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