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故乡的老街(散文)

精品 【荷塘】故乡的老街(散文)


作者:山林路 童生,703.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26发表时间:2016-08-01 14:43:06
摘要:本文通过对故乡老街的描写和对发生在老街的一系列童年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老街无限怀念无限热爱的心情。

【荷塘】故乡的老街(散文) 老街,记载着我的童年,记载着我的梦想,记载着我的欢声笑语。五十多年了,恍如昨日,那么清晰,那么鲜活。
  
   一
   我的故乡是一个农村小镇,由两条老街组成。老街沿河而建,街两边住着几百户人家,街很窄,大约五六米宽。一条街叫徐场,一条街叫李场,徐场的人大部分姓徐,李场的人大部分姓李,所以小镇的名字叫徐李。一条清清的小河把两条街分隔两岸,一座古老的石桥又把两条街连在一起。徐场向东走到尽头就是石桥,过了石桥就是李场,李场向东延伸一百多米也就到头了。李场很小,沒有什么商铺,只有一个卫生诊所在那边。
   在徐场的西头还有一座木桥,过了桥就是农村。河对岸有一个私塾,设在一家农舍的堂屋里。我5岁那年在那儿读书,每天上学放学都是从木桥上走过去的。私塾有十几个学生,老师是一位年过半白的长者,叫陈百千,我们喊他先生。先生比较瘦,长方形的脸上嵌着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一条腿有点跛,但人很精神,声音特别宏亮,讲起课来脖上子的青筋暴鼓鼓的,看得见在一起一伏地动。我们每天学着先生像唱歌一样摇头晃脑地背诵赵钱孙李、周吴陈王、人之初性本善之类,我在这儿读了一年多,感觉比鲁迅先生少儿时就读的三味书屋还要枯燥。
   小镇的房子大都是木质结构的平房,屋面盖着青色的小瓦,大户人家的外墙是用砖砌的,白面青瓦的防火墙像徵派建筑的马头墙一样高高耸立在屋顶。屋里面是由一根根木柱组成的,它们撑着屋顶的檩子,木柱之间的空间镶着鼓皮(薄木板)。小户人家一般没有砌墙,全是镶的鼓皮,由于房子一户连着一户,没有间隙,既便起风下雨也没有什么大碍。做生意人家的店面由一块一块的门拼在一起,刷着朱红色的涂料。大清早门就开了,店员把门全部卸下来,集中放在一个地方,无门了,屋里格外亮堂。也有人家不全是门的,大门旁边安着雕花木格窗户,里面贴了一层红的或白的纸。老街的格局很容易使我想起古人的一句诗:“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
   徐场比李场大,中部还有一条与主街垂直的小街,叫横街,住着几十户人家,主街和横街衔接处有一个小小的广场,学校的老师们经常在这里办墙报,公家有一些集会也常常在这里举行。横街很短,只有几十米长,从横街出去不远走过一座小桥就是学校了,学校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四合院,四合院的房子就是我们的教室,院子就是操场,外围种植着各种各样的树,最多的是杨树,每到夏天,爬在树枝上的知了快乐地叫着,一阵又一阵,声音大得盖过老师们讲课声。教室外面的树很大,树冠把教室都给遮住了,荷池里长着密密层层的荷叶,荷风不停地从窗子吹进来,虽然大热的天,坐在教室里仍然感到很阴凉。
   我的家在木桥端头,前面临街,后面靠河。听母亲说我家解放前开药铺,店名叫复生堂,远近几十里挺有名气的。解放初期搞公私合营,父亲响应政府号召把药铺捐给了国家,父亲到诊所工作了,成了公家的人。
   解放前,我家在小镇上属于富裕人家,房子比较高大,一对厚重的大门包着铁皮,开关时门上的两个铜环还咣当咣当地响。门坎是一块条形的青石,约一尺高,青石两端各有一个与门坎垂直的短一点的青石。大人小孩都喜欢坐在我家的青石门坎上,尤其是夏天,坐在上面冰凉冰凉的,天长日久,这石头磨得比新买回来的绸缎还光滑。
   我家房子分前、中、后三层,前面开店,中间住人,后面做伙房。父亲到诊所工作后,药店没开了,前面也住人了。前面和中间还有阁楼,满满的铺着木板,上面堆放着一些杂物。靠河还有一个吊楼,全是用木头做的,建在水面上。下面用圆木做桩插进河水里,上面铺上木板,屋面盖着青色的小瓦。四周镶着木格窗子。夏天在吊楼上乘凉,吹着水风,十分凉爽。徐李只有两家有吊楼的,都在徐场,另外一家主人姓熊,离我家只有几十米远。
   老街铺着青石板,一块块又大又长,经过多少年的打磨,亮得能照得见人影。特别是屋檐下的青石板,被屋檐的雨水滴成的圆圆的小洞一个连着一个,像一串串亮晶晶的珍珠。雨天,人们撑着桐油漆过的纸伞,穿着桐油漆过的木屐在街上行走,木屐底板上的铁钉踏在青石板上,发出咣铛咣铛的脆响,十分悦耳;夏天的傍晚,人们洗澡之后,穿着木头拖鞋在街上行走发出的扑通扑通的声音,十分动听。
   老街虽然很小,但远近数十里赫赫有名,人们称呼它徐李市,外号“小汉口”。老人们说从前老街是一个非常繁忙的船码头,老街的小河直通沙市,每天南来北往的船只像穿梭一样,许多新奇物质从沙市运进来,许多土特产品又从这里运出去。那时交通不方便,老街的小河就成了重要的水上交通枢钮,老街也就成了方圆数十里的一个重要的物质中转站。
   老街虽然很小,但政府在这里设了许多门市部,如疋头门市部、副食品门市部、粮管所、日杂门市部、餐馆、旅社、铁匠铺、木业社……还设有卫生诊所、小学等,另有私人开的勤行(卖早点)、小吃店、小百货、茶馆。周围几十里的人都在这里买东西、就医、读书。尤其是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街上的人有时多得都走不动,好像要把老街胀破似的。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老街虽然不寂寞,但比起我故乡的老街来恐怕要逊色多了。
   老街虽然很小,但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在那个物质匮乏娱乐生活几乎为零的时代,我的故乡居然还有一台戏帮,是戏曲爱好者们自发组织的,唱得是地方花鼓戏,扮演者都是男人,女的也是男人扮演的,他们都自备行头,免费给人们演出。每到逢年过节,就在农村的禾场上搭起了戏台。我记得唱得大都是男欢女爱的古装戏,如《站花墙》、《梁祝》、《刘海砍柴》之类。每逢这个时候,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赶来看戏,真是人山人海。地方花鼓调那婉转悠扬、悦耳动听的旋律,至今都令我如痴如醉。
   老街还有一个茶馆,在徐场讲书的人是陈百千老先生。私塾关门后他就去茶馆讲书了,一天二场,白天一场,夜晚一场,每场二小时。有时候讲到精彩处,在茶客的要求下还增加一小时。小时候我最爱听书了,每天夜晚都去,挖台脚(结束)了才回来。先生的书讲得真好,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恰到好处,茶馆里鸦雀无声,每个人都竖起耳朵在听,生怕漏掉一个字。讲到得意处,惊堂木一振,一句“且听下回分解”,把每个人的胃口都吊起来了,很多时候听众都要求“加堂”(加时)。我从茶馆里熟知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等四大名著和《包公案》、《彭公案》、《施公案》等公案小说以及《三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等大量的武俠小说,令我大开眼界,从那时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就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里了。
   每逢夏天的夜晚,老街的木桥和石桥上就聚满了人,这也是我最爱去地方,听大人们不厌其烦地讲述老街的故事,讲述老街昔日的繁华,讲述老街的名人佚事。从大人们的嘴里我知道了老街是当年的小汉口,老街有人在荆州、在沙市、在县城当了大官,还知道老街出过不少大学生……
   老街虽然很小,但住在老街的人有一种城里人的优越感,他们被称为居民,手里有政府盖了红印的户口本,每个月发放固定的粮票、布票、油票、肉票、糖票等,在三年困难时期,有了这些票,就有了生命的保证。老街上的大人们都有工作,称为公家的人,有的在本地,有的在外地,每月拿着固定的活钱。这让老街周围的乡下人羡慕不已,他们觉得比街上的人低一等,如果能成为街上的人,那是一生最大的幸福。有人在街上沾亲带故的,有人在街上有朋友的,都感到无比荣耀,被乡下人当有本事的人看待。那时候,老街上的女孩是不会嫁到乡下去的,而乡下的女孩也很难嫁到街上来,既使有极少数嫁来的一般是男方条件很差的。女方嫁到街上后也不会安排工作,只能种田。也有乡下男人到老街女方家落户的,那是做上门女婿,需要改名换姓的。
   我出生在这条老街上,在这里生活了十二年,直到读完小学才离开。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就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主要是买一些生活用品之类的小东西,如酱油、醋、煤油、火柴等,那时候一些日用品的叫法跟现在是不同的,如煤油叫洋油,火柴叫洋火,布疋叫洋布,脸盆叫洋磁盆等,连银元都叫洋钱。而买东西大部分不叫买,如买酱油、买醋、买酒等称为打酱油、打醋、打酒。如买布,称为撕布或者扯布,买糖、买盐,称为称糖、称盐,买药称为抓药,诸如此类等等。那时候的东西都没有包装,自己带器具去装。固体的东西用秤称,液体的东西用吊子打。吊子是一种计量器,相当于过去的升和斗,大都是用竹子或铁皮做的,简单讲就是一个圆筒连着一个长长的把手,我那时个子很小,比柜台还矮,去买东西先踮着脚把瓶子和铜板放在柜台上,然后高声喊道:“打二两酱油哦!”柜台里的人随即应一声“来啰一一”掌柜的先用手把铜板从柜台上摸下去,然后拿一个铁皮漏斗放在我的瓶子上,只听见扑通一声响,吊子从一个装有酱油的大缸里提上来,然后把吊子里的酱油倒在漏斗里,酱油就顺着漏斗下面的小嘴流进瓶子里了。当时买东西大部分都使用圆圆的铜板,我们称为角子,主要有大角子和小角子两种,上面刻有“中华民国几几年”的字样。
   那年月,很少人家有钟,更不用说手表了。夜里计时靠打更,天亮计时靠公鸡,白天计时靠日头。我特别爱听深夜的打更声,那种像由遥远的旷野发出来的带皮音的咚咚声,伴随着更夫那“三更了,平安无事啰——”的吆喝声,使我感到无比的踏实和安稳。
  
   二
   以上描述的是我童年时候的老街,在我还没有离开故乡前老街就开始变化了。1958年,政府从河南调集了大量的民工对小河进行改造,加宽加深,木桥拆了,我家的吊楼也拆了。同年大办钢铁,老街上的青石板全部挖起来拖到窑里烧石灰去了,后来居民下放,我家的房子也被拆了。1959年搞四湖排水工程,各家各户除了大门和后门外,所有的门、鼓皮、楼板全部拆下来拉到湖里做跳板了。同样是1959年,因为要在小河上建闸把石桥也给拆了。
   二年前,朋友蔡承雄带着村里的书记去城里找我,要我赞助点钱帮徐李修一条路。他说自从青石板被翹走后,50多年来老街就成了一条泥巴街,下点小雨都要穿深筒雨鞋才能出门,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一个月后路修好了,书记和村长一起接我去参观,那年正值夏天,天气很热,太阳火辣辣地照在头顶上,书记给我们每个人准备了一顶草帽,我们沿着新修的水泥路走到老街,让人耳目一新,原来的老房子基本没有了,都变成了二至三层的小洋楼,老街变成新街了。只有极少数破旧矮小、年久失修的老平房钭歪在水泥街旁,它们好像在向人们诉说往昔的凝重和沧桑。书记告诉我,老房子的主人都迁到城里了,房子没人打理才弄成这样。新房子的门大部分关着,街上少见行人,可能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了吧。
   老街失去了往昔的繁华,连一个商铺也没看见,书记说商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新的地点了。偶遇一二个老街坊闲坐在门口,悠闲地打发着时光。我看见陈绪扬了,他的两个弟弟是我儿时的好朋友,五十多年没见面了,我一眼便认出他来,他变得十分瘦小、满头银发。在我的印象中他应该是一个中等身材、充满力感的壮汉。我问起他弟弟的情况,他说大弟弟前几年死了,小弟弟很早就搬走了,听了他的话我伤感了好一阵。在老街我还看见丹凤了,我也是一眼认出来的,她大我二岁,住在我家斜对面。我离开徐李的时候她还是一个文静爱笑的小姑娘,50多年没见面,如今已是满头花发、满脸褶皱、满口无牙的老太婆了。时光是多么的无情啊!
   我们在街上边走边聊,一些人从屋里走出来在后面指指点点的,嘴里议论着什么。是啊,数十未曾见面的“地方名人”回来了,怎能不多看几眼呢。
   书记一边走一边兴奋地给我介绍故乡的变化,介绍着故乡的发展远景。说实话,我虽然为故乡的变化和发展而高兴,但内心却感到很空虚,一股说不出来的失落感塞满心头。这里毕竟是我生活了12年的老街啊,它记载着我的童年,记载着我的梦想,记载着我的欢声笑语。童年生活的美好情景,顿时一幕幕闪现在我的眼前,五十多年了,恍如昨日,那么清晰,那么鲜活,可是这一切只能出现在我的记忆里了。

共 479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老街,像是被岁月磨砺过的老人,透露出厚重的文化底蕴。一条老街,记述了一段历史;一条老街,藏匿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一条古老幽长的街道,在作者的深情笔下,散发出历史的厚重。作者怀着一份怀旧情愫,用饱蘸真情的笔触,娓娓忆述了老街的一个个故事,流露出对老街浓浓的怀恋之情,读来别有一番韵味。文章起笔不凡,开篇便以长镜头介绍了老街悠久的历史、老街的风貌,无处不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接着拉近镜头,一一详尽介绍了老街的景貌,老街的青石板、门市、戏台、茶馆等等,无不散发着浓浓的沉香,可五十多年过去了,如今老街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让作者深感失落,不舍怀恋之情油然而生。该篇散文情感质朴而真挚、文字厚重又灵动,情、景、人融合在一起,将浓浓的怀旧的情感融进了字里行间,通过对故乡老街的描写和对发生在老街的一系列童年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老街无限怀恋之情。欣赏怀旧佳作,倾情推荐阅读!【编辑:天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803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天龙        2016-08-01 14:44:40
  欢迎山林露赐稿荷塘,荷塘有你更精彩!!
2 楼        文友:天龙        2016-08-01 14:50:36
  老街像是被岁月磨砺过的老人,透露出厚重的文化底蕴。一条老街,记述了一段历史;一条老街,藏匿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令人憧憬,令人怀恋!!
3 楼        文友:天龙        2016-08-01 14:52:59
  祝山林露在荷塘写作快乐、灵感泉涌、佳作频频!!
4 楼        文友:山林路        2016-08-01 15:15:59
  谢谢天龙老师的高评,老师辛苦了!!!
5 楼        文友: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天涯芳草        2016-08-02 16:21:34
  铭记着历史苍桑的老街。
6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6-08-03 19:55:38
  祝贺老师美文获精!向老师问好。
7 楼        文友:山林路        2016-08-03 19:57:40
  谢谢红叶老师的关心!
8 楼        文友:天龙        2016-08-03 20:21:45
  祝贺佳作斩获精品,精彩继续哦!!
9 楼        文友:山林路        2016-08-03 20:35:44
  谢谢天龙老师辛勤而有创意的劳动,本文获精有您的功劳!!
10 楼        文友:如风姐姐        2016-08-04 10:38:39
  看望文友,欣赏佳作,点赞佳作。遥祝笔健文丰!江山红火!
共 15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