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雀巢】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不能驱散的(随笔·四则)

编辑推荐 【雀巢】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不能驱散的(随笔·四则)


作者:李广森 童生,607.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66发表时间:2016-08-05 09:59:22

一、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不能驱散的
   陪一位退下来的检察长吃饭。
   老检察长身体很好,谈笑风生之中,他道出了自己的养生经验:和我差不多退下来的老干部,凡是身体有问题的,都是心态有问题的;这句话反推过来也正确,就是凡是心态有问题的,身体也一定会出问题。
   从医学的成果看,心态的变化,导致血管扩张或收缩,这已是不争的科学原理。
   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有位叫塞利埃的学者率先就胃溃疡奠定了自己的学说:“压力学说”。
   这位科学家以事实证明:所谓胃溃疡,不是单纯的暴饮暴食、过渡饮酒所致,而是由于精神压力导致了它的发生,后来他藉此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生病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血液循环不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些人由于些许小事就忧心忡忡、愁肠百结,那么,血液循环就会急剧恶化,这是导致人体种种脏器产生种种疾病的原因。只有精神上保持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态度,才能培养出健康的身体。
   因此,调整心态,调适心情,也是调节身体状态的良方。
   宋朝时候的秦观生了胃病。有人送给他一幅画,说,这是王维的画,他的画能治胃病,已经治好几个了。
   秦观听了来人的话,便展开画卷,欣赏王维“画中的诗,诗中的画”。胃病,也真的被治好了。
   专家认为,画可以怡情,可以调适心情,所以,可以治疗胃病。
   在宗教生活中,不同的宗教对养生与养心的认识、出发点与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落脚点来看大体是并重的。
   道教不相信灵魂的拯救,而以拯救人的肉体为目的。道教认为,我们要想肉体不死,惟一的办法就是修炼成仙,获得永生的肉体。
   道教的养生,是通过养神来养形。主旨是;少私寡欲、虚静恬淡,只要是内观、守静、存思、守一。内观;就是反省内视自身,使心澄静无邪。守静:欲望是人不清静的根源,没有欲望,自然就经静了,就能与道相遇,成为得道之人。存思:主要方式是聚精会神地冥想神仙仙境的美好,这样,心自然就收回来了。守一:就是使意念专注于身体的某一处,敛气于一,如,气沉丹田。
   在基督教看来,人生的目的就是拯救灵魂,使我们的灵魂摆脱尘世的羁绊。
   在耶稣看来,我们的肉体被看作是“臭皮囊”,因为肉体是属于尘世的,它充满了欲望,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是拯救灵魂的最大障碍。因此,《圣经》中用充满思辨的语言描述人的肉体:“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到生命。”明确告诉人们,应该放弃自己的肉体“生命”,去拯救自己的灵体“生命”。
   佛教以养心为第一,认为平常心就是道。一位禅师有这样的诗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何谓“闲事”?金钱、名利、美色、权贵之类,有欲有求,都属闲事,不是人的正常生活。何谓“平常心”?就是:要眠即眠,要坐就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
   佛教怎么看养生呢?
   一位著名的法师说:身体,是我们的心住的庙,我们要像爱护我们的庙一样,去爱护我们的身体。
   此时,我想到孟德斯鸠的话:“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不能驱散的。”
  
   二、成语新读:读出宽宏雅量
   降龙伏虎。这是一个来自佛教的成语,指法力可以制服龙虎。后来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有人惹你,你别生气,若是生气,气往下行变成寒。有事逼你,你别着急,若是着急,火往上行变为热。寒热都会伤人。遇好事不大喜,遇坏事不发愁,气火自然不生,这就是“降龙伏虎”。
   宽严相济。见到一副对联:宽严相济德性增,炼透人情是学问。在人际交往中,宽,就是待人以宽,看人好处,是指“找好处”;严,是严以律己,自见不是,“认不是”。如此解释宽严相济,确是修身养性的学问。
   饮鸩止渴。鸩,传说中的毒鸟。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来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不顾后果。渴,是遇到的难题;鸠,是应对的方法。渴要止住,只是不能饮鸠。饮鸩止渴,是指自己折磨自己,而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三、文人骚客如何做到心静自然凉
   周末一大早,就见窗外有个大太阳,一团团燥热透过窗缝钻进来,让人的心情也躁动起来。
   北京再热也热不过故乡。
   故乡的夏日,风吹着麦浪,树木都被晒得打蔫,狗在家门口也都吐着舌头,树梢头的蝉无休无止的鸣唱,这一切总让人无精打采,心烦意乱。故乡的夏夜,凉风习习,杨柳依依,满天的星星高远辽阔,阵阵蛙声里,大片大片的萤火虫,如梦如幻。想想大太阳,心生燥热;想想夏之夜,顿生清凉。
   天气很重要,以什么样的心境面对更重要。
   陶渊明先生有这样的体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能何尔,心远地自偏。”诗人从俗世生活中发现了这种诗境:别看我居住在人多的闹巿,可是我却听不到车马吵闹的声音。有人问诗人,你怎么做到的呢?诗人回答:人的心只要是沉静的,你住的地方自然就偏远了。
   白居易先生的体会也很深刻:“人人避暑走若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清静自然凉。”试想,无论外界怎样的热浪翻滚,一个人只要做到内心清净,心无杂念,甚至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他还会感觉到燥热吗?
   清静,也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氛围。教育专家说,只要家长埋首案头,孩子也会受到感染,就会主动去写作业。心中静气,就是燥热闹市的清凉世界。
  
   四、心境安详过周末
   南华禅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曹溪镇,是六祖慧能开堂说法、坐化的地方。
   从韶关市去往南华禅寺的路上,看到一片建筑,名曰:拈花微笑处。早就听说过“拈花微笑”这个典故,但是,其中的内涵,却未曾深究。经高人指点,终于有所收获。
   有一次,佛祖释迦牟尼在灵鹫山上说法。大家隆重行礼之后,退坐一旁。佛祖随手拈起一朵金婆罗花,安详站立,却一句话也不说。参加法会的众人面面相觑,不明白佛祖的意思。这时候,只见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
   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典故的由来。
   主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安详、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是一种纯净无染、淡然豁达、超脱一切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境界。
   心境,是一种持续的情绪状态。心境安详,指的是一种祥和、安闲、温暖、纯净、美妙的一种情绪状态。心境安详,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是最高的生活艺术。心境安详,是一种幸福的感受。幸福,是一种自我满足。自我满足的人,不和别人计较,不和别人比较,自尊自重,自我发掘,自我认知,自我肯定,自我净化,自我提升,自我完成,安分守己,心灵丰富。一个自我心灵很丰富的人,不为形役,不为物牵,不为情囿。
   心境安详的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只要担当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一个人活在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中,心静如水,潜心事业,故活得通畅、光明、坦然无愧。他深深懂得,收获必先耕耘,成功须靠努力;付出才能获得,贡献方受尊重。
   生活在安详里,内心充满了阳光,不可告人之事断然不为,自然就健康安乐。当一个人的心,总是为外界刺激所困扰,内心充满忧患,也就失去了安详,失去了安乐。一分钟失去了安详,就一分钟失去了安乐。
   一位心境安详的禅师,写下这样的偈语,倡导我们早日过上安静、祥和、美好的心灵生活:晨起,微笑。闲暇,微笑。赏乐,微笑。发怒,微笑。平卧,微笑。静坐,微笑。静心,微笑。随顺呼吸,微笑。静观己照,微笑。独坐禅观,微笑。回忆逝爱,微笑。禅观仇恨,微笑。
   今日接人待物,打理公文近万字,忙忙叨叨,没有做到平心静气,似乎有些心意飞散,亦微笑。
  

共 304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几篇随笔,作者都是从人的修养的角度谈人生的。第一则,作者从医学、宗教的角度谈人要有一颗平淡的心态,做到心静无欲,一切都顺其自然,这样不仅为自己的身体有好处不易生病,而且思想也会得到净化,作者提议,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可以保持身体健康,净化心灵。第二则,作者通过解读成语的方法来谈修身养性,同样是提示人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急不躁,泰然处之,可以身心健康。第三则,作者以陶渊明、白居易的修身方法为例,谈人如何做到心静,不管你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只要你保持清静的心态,自己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心里境界和健康的身心。作者用禅房禅师“拈花微笑”的典故来谈人的心里境界,如何做到心境安详。生活在安详里,内心充满了阳光,不可告人之事断然不为,自然就健康安乐。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们为金钱所惑,读读作者的随笔,会有所收益。推荐阅读。编辑:苏庸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苏庸平        2016-08-05 10:32:31
  不仅读书可以驱散烦恼,只要能做到心静,无所欲,一切烦恼都将会烟消云散,人的烦恼大都与欲望有关,没有欲望,也就没有烦恼了。
用一颗真诚的心交天下真诚的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 楼        文友:小泥儿        2016-08-05 15:57:02
  读书吧,书是智慧的源泉,读书吧,书里有黄金。其实读书最重要的是能知道过去和现在,对的和错的,美的和丑的,能看到天下的风景,世间的人和事,读书就会走进一切未知的世界。
做一张有字的纸,努力让上边的字有价值,因为纸寿千年。
3 楼        文友:萧雨虹        2016-08-05 21:59:43
  心态平和,身体健康,这应该是每个人都期望拥有的,如何做到?作者导引我们去阅读,读书开阔眼界和心胸。可谓是智者的睿智之语!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