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牌匾(散文外一篇)

精品 【星月】牌匾(散文外一篇)


作者:红柳老松 童生,893.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40发表时间:2016-08-08 16:08:05

牌匾
   过去,老百姓解决了温饱后,心里都有个愿望,那就是建一院漂亮的房子,若房子能建好,还要在院门上置一块牌匾,内容无非是“耕读人家”,“幸稫人家”,“家和万事兴”等之类,材料大多是砖混水泥及磁砖镶嵌,简约大方,字是烧制而成的磁砖上现有的,大多数人家也不清楚是何字体,认得就行,但这些大同小异的牌匾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承载着浓郁的农耕文化底蕴。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城镇化的推进,这种牌匾越来越少了,农村空气好,污染少,风景美,广阔天地,天高云淡,是当今城市富人们向往的地方,但农村却基本是老人、儿童在留守,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不愿呆在农村,对建房修院不感兴趣,更无从说起牌匾了。
   而牌匾却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人们图强奋发,终其一生,建房修院是最大目际,而目标得以实现,则把自己尚未完成的其它夙愿寄托在下一代,让他们来完成,除了言传身教,在院门上置一块牌匾,一来可宣示本院家风优良,人丁兴旺,家底厚实,二来可对自家的大小人等起警示、教育、勉励,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强,比如“耕读人家”,外人一看其院落房屋的规模,己心生几分敬意,再看院门牌匾,更添几分敬意,从牌匾上可看出这家重教育,有读书人,有田地,家风、实力都在那块牌匾上写着,若是外地读书人路过,更会被牌匾上的字吸引目光,除了欣赏,还会感觉到当地的文化氛围,因为能给牌匾题字的人,其书法功力必已达到一定的造诣。再比如“家和万事兴”,就向外宣示着本院人丁兴旺,家道中兴,和睦团结,蒸蒸日上,让外人不免也心生几丝敬意。对内来说,牌匾上的几个字长辈们是常挂在嘴边的,谆谆教导子孙们做人做事要对得起自家院门牌匾上的那几个字,由此可见小小牌匾上的那几个字承载的份量。
   年代再远点,立个牌匾是一件大事,牌匾的木料都是上等好木料,还有请匠人雕花镂空,涮:漆粉墙,至于字,则要恳请当地有名望且字写的好的先生题写,润笔费是少不了的。曾听过父亲讲,清末时老家县城有个皮匠姓王,辛苦二十几年,终于在城东门外修建了一院好房,心血来潮,三番几次求请县城名望很高的南太爷题写牌匾,南太爷看在润笔费不少,谅其情真意切,挥笔写了“玻蘭”二字,王皮匠不解,南太爷解释说寓意你的生意波澜壮阔,发扬广大,皮匠一听欢天喜地,花高价请当地的匠人把那两个字雕刻在牌匾上,扯旗放炮,张灯结彩,热闹了一番,皮匠自此也更加勤奋,进出院门总要多看两眼牌匾,心中自是十分得意。过了一年,县城新来个县太爷,走马上任后由随从陪着城里城外四处游看,到王皮匠院门前,县太爷自笑自说,这家姓王,是个皮匠,经营皮货二十多年了吧?随从大惊,从南方刚来的新县太爷怎知这么详细?新县太爷笑说,那院门牌匾上不是写着嘛,随从揉眼再细看一遍后说,那牌匾上明明写的是“玻蘭”二字呀!县太爷说对呀,你们把那两字拨烂再看,不就是“东门王皮二十年”嘛,哈哈。王皮匠听到后,又羞又懊又恨,只怨自己不识字,花钱求人被人辱哬。
   解放后,老百姓修宅子立牌匾己是奢望,但这种文化却根深蒂国,根植在人们的心底。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逐步提高,又纷纷兴起了建房修院立牌匾的势头,却不是原来的那种风范了,失去了牌匾的内含和底蕴,材料用水泥砖头代替,字也不用请人题写了,烧制磁砖时一并就烧好了,字体基本相同,而且家家有院门,户户有牌匾,因为大家家境、生活差距不大,每家人心中的美好愿望也是相同的。
   到现在,连这种简单而大同小异的牌匾也越来越少见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很多残垣破院,老树短墙,古朴庄重、透着文化底蕴的老牌匾伴随着许多传统文化消失了,只有一些神灵庙堂和古建筑尚有牌匾,但那跟老百姓的美好愿望相去甚远。
   至于年轻人,对院门牌匾可能是即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曾经每天从自家院门进出,知道那块牌匾,陌生的是对牌匾上包舍的底蕴和内涵的理解和传承,他们向往的是城市化的生活,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啊。
   而年轻人总会老,再过多少年,农村是啥样,谁能告诉我?
  
   墙画
   家在农村,离县城不远。进城或是出门到外乡外村,总会看到些墙。那时的墙,土墙多,能刷上白灰的墙不多,砖墙更少。墙上总是些醒目的标语或口号。字的颜色以红黑为主。字体大都是仿宋体。内容当然是体现那个年代特征的,政治和政策类为主。不知不觉间,城市里较长的墙越来越少,被铁栅栏代替。而乡村的墙却成为热点。先是以计划生育为主的基本国策宣传,夹杂些乡镇企业的广告。后来基本上被各种商业广告占领。内容五花八门,产品形形色色。字的颜色也多彩多姿,白底红字或蓝字,红底黄字或绿字,五颜六色,夺人眼球。随着新农村建设,公路边较长的墙越来越少,越来越被商家争抢,连一些黄土夯成掉土渣的土墙也不放过,喷上底色,喷上广告语。白云如驹,日出月落,时代变迁,人生沧桑,这些户外的墙也承载着社会的变化,年代的特证,世间的潮流。肩负着宣传的功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那么,室内的墙除了遮风挡雨,顶梁托柱,又是怎么陪伴人们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呢?
   几十年前,那时,每逢过年,县城新华书店里总是人多拥挤热闹。书店里满墙都是画,还有天花板下扯着的铁丝上也挂满画,当然全是印刷品。每张画的右下角用回形针或是大头针夹着写在白纸上的编号。人们争先恐后挑选着自己喜爱的画,给营业员报上编号即可买到自己钟意的画,几块钱可买十几张,是年货中必不可少的。当然,那些画被叫成“画画子”。兴高彩烈回到家,张罗着用图钉在墙上贴画。会贴的,横竖搭配,留有间距,错落有致。不会贴的,从刚进门左边的墙,一张挨一张绕墙贴到门的右边,连窗户两侧都贴上,还在墙的上面贴一溜,直到屋顶,下面紧靠面柜桌子和炕上叠成方墩的被褥再贴一溜。“画画子”的内容,有领袖像,样板戏剧照,宣传画及少量的人物画,山水风景画更少,书法字画几乎没有。墙上抹了白灰粉壁的,贴些画尚有留白,土墙壁几乎全被画贴满,一来给屋内增亮添色,二来可遮掩那丑陋的破墙壁。会贴的,不会贴的,都帖着一份喜悦,一份期望,一份热爱,一份信念,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刚贴上的几天,出门进门总要多看几眼。待年过完,农事紧张,劳累起来,也只能在饭后睡觉前望画发呆,心底感慨,无限遐想。再后来渐渐地便失去兴趣。画上的美人得不到,画上的风景去不了。过年走亲戚或朋友家串门,到哪家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墙上的画。至于家具摆设,那时谁家也差不多,没几件像样的。哪家雅,哪家俗,哪家会贴哪家不会贴一目了然。当然,都是从新华书店买的,雷同的画很多,就如那时人们的穿衣打扮饮食起居基本差不多一样,无非在格调、气质、习惯、卫生、谈吐等细节上有些许区别。区别归区别,但那怕是被烟熏火燎的黑屋子黑墙,腊月二十三之前打扫一番,也要在被扫帚扫得黑白相间的墙上贴几张“画画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且不分穷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再穷也不会被泯灭。实在无钱买画的,门口贴一幅鲜红的对联,也能给破墙老屋增添一份过年的气息。至于“画画子”的内容,不管是抓革命促生产,阶级斗争不能忘的宣传画,还是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是领袖像,还是人物山水,在那时都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思想、生活。
   物事人非,星转斗移,墙也变的越来越白,越光滑越漂亮,屋顶有了铁丝打格糊上花纸的顶棚,炕上有了花纸或花布墙围裙,地上有了能称为家具的木制家具。墙上的画照贴,不过有了镶嵌玻璃加边框的条画。内容除了还有领袖像,电影明星、花草树木、字画墨迹,百花齐放。再后来,就是现在的墙,虽然越来越高端大气上档次,但墙上的画却越来越少了。沙发对面的墙被电视墙代替了,满室最多几幅镶框的字画,好似家家俱雅,户户不俗。墙担当起体现荣华富贵、攀雅附风的重任,人荣墙荣,人贵墙贵。雅与俗,文化底蕴深浅,品位高下,俱在墙上体现。至于字,几十年前我们上学是写毛笔字的,小学从三年级开始,一直写到五年级。大小楷都写,每周写两次。大楷本上的大格写大楷,方格边上的虚线上写小楷。一笔一画,或描仿,或自写。大楷本发下来,大家争相看老师画的红圈,谁的红圈多说明谁的字写的好。得意一会,高兴一会,接着再写。那时村里有个小学或是初中生就了不得,算是有文化的人,高中生更是凤毛麟角。村里有个红白干事,过年贴个对联,提起毛笔就能写。那时户外墙上的标语口号都是用刷子写上去的。现在的大学生几乎家家都有,不要说毛笔字,连钢笔字都写不好,甚至不会写,一切都在电脑上敲打。写毛笔字得掏钱到书法培训班学习。别看好多家里墙上挂着字画,且是原创真迹,极少印刷品,但那是上一辈人才会领略、欣赏、品味的,与现在的年轻人关系不大。年轻人己把墙的功能开发利用到极点。
   但乡村的老宅或是新屋,对门正中的上墙上,依然帖着人们心中敬爱的领袖画像。墙虽然在变,但墙也在见证着那代人心中的信念不变。
  

共 356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反映的是西北农村的房屋格局,以及一些与房屋有关的文化传承。在西北的农村人家,一般住的都是一个个黄土夯成的院落,再用砖瓦修建个气派的大门,大门上镶嵌一副牌匾,牌匾上的字和画因主人的喜好风格而各异。牌匾上的字内容大同小异,一般都是“耕读人家”,“幸稫人家”,“家和万事兴”等之类,材料大多是砖混水泥及磁砖镶嵌,简约大方。这些牌匾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承载着浓郁的农耕文化底蕴。关于牌匾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们游览名胜古迹或是看电视剧,那些深宅大院的门楼上,也少不了大大的匾额和某某府邸,以彰显主人的身份和气派。文中还引用一个小故事,反映社会底层的人虽不识字没文化,依然求请高雅之士来写个牌匾,沾沾墨韵之香。与墙画有关联的农家文化,还有我们所熟悉的墙画。如今信息时代,广告铺天盖地而来,农村靠近公路铁路的农家院墙上,也被各色各样的广告词覆盖。而作者重点介绍的,则是那些年家家户户屋里墙上都贴着的墙画,也就是本地方言所说的“画画字”。那时候的农家人都家贫,在黑乎乎的墙上贴上花花绿绿的墙画,小屋里顿时亮活光鲜起来,尤其是过年的时候,谁家的屋里不添几张新画呢。那些画,贴出的是一份喜悦,一份期望,一份热爱,一份信念,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在变,人们的欣赏观点也在变,但有些根深蒂固的传统,依然会在那一代人生活中保留下去,是信仰,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欣赏佳作,推荐阅读!【编辑:红尘有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809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尘有爱        2016-08-08 18:30:06
  问好作者,感谢赐稿星月!
轻拥沧桑,笑语流年
2 楼        文友:红尘有爱        2016-08-08 18:32:58
  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依然保留!
轻拥沧桑,笑语流年
3 楼        文友:红尘有爱        2016-08-08 18:33:22
  期待作者更多佳作!祝夏安!
轻拥沧桑,笑语流年
4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16-08-09 22:05:05
  牌匾和墙画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那是一份久远而又温暖的回忆。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