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檀香】花儿为什么那样红(随笔)

编辑推荐 【檀香】花儿为什么那样红(随笔)


作者:方子 童生,583.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92发表时间:2016-08-15 21:39:04

《晏子春秋》语:“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文中寓指,大概可以理解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先不去管它;但顾名思义,却揭示了一个自然的现象,那就是,任何作物都有其自身的生长环境。
   家住江汉平原,盛产水稻棉花。记得小时候唱的一首农谚歌谣道,“高田里,种芝麻;矮田里,种棉花……”说的就是,芝麻耐旱,棉花则怕干。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情形:大人们在高田里种棉花!那,是因为芝麻产量很差,而棉花的效益比芝麻高许多;父辈们宁愿肩挑背扛地运水来浇灌旱地,也不愿去种植那些产量低的稀罕之物。
   儿时的印象里,父辈们的勤耕苦作,却打造出了全国最著名的棉产区,使得后辈人震撼不已!
   但儿时不懂事理,总是天真地幻想,为什么不种些好吃的,如水果啊,花生啊等等,这些都是别的地方才有的,而我们却很少能吃到。
   现在想想,可能也就是晏子说的那样,我们那里的水土不适合种植那些东西,也难怪大人们。我们家乡都是些黏土,只能种植这些棉花水稻之类的农作物。
   长大后走遍他乡,才发现一些地方的农民们,靠种植其它的经济作物,很是发达,儿时里对家乡的那种“美丽富饶”的情结,顿感如井底之蛙。而我们的故土,至今却还是一如既往,仍无改良之意。不过,这也关乎国计民生哪!
   也算半个读书人了,说些种田的事理,当然还是不如庄稼人。但想说的却并非全是种田之事,倒是和种田有着一些些的联系。因为时下兴起反“三俗”之风,让我产生了可能偏激的一些想法,但想到晏子,却倒也有些说辞。
   毫无疑问,“三俗”该反。这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大事情!
   但是,如何“反”?我看,涉及意识形态的东西,只是禁,不一定是上策。
   还是说到种庄稼,我们可以打个比方。
   国民的意识形态,可以比作庄稼,国家要提升国民素质,好比要收获的鲜花;而国民素质水准,就像土壤。想要种花,要想花儿红,还得要看水土合不合适。一味地在田地里除草,种花,而不注重改良土壤,不去施撒肥料,我看未必能取得良好的期望。
   来看看我们的“土质”!
   有句古训,叫做“仓廪实而知礼节”。个中道理,恐怕再浅显不过了:天下苍生,民生第一!
   先看看农村。
   现在的农民,虽说脱离了饥荒,可精神食粮,倒却显得极度的贫乏。放眼望去,全国人民“斗地主”,“诈金花”,“搓麻将”等等千奇百怪,花样繁多的赌博活动方兴未艾,真可谓“风声雨声赌博声,声声入耳”!
   回想儿童时期,那时候也是家住农村,虽然时而饿肚子,但那时的农村娱乐活动,不像现在的这些花样!
   记得那时不兴看电视(当然是没有),但电影队却经常串乡,儿时看到的那些经典老片,曾培养了一代人浓郁的电影情结。可现在却很少看电影了,不是没时间,而是觉着,花上百十来元钱,去看那些著名导演的比基尼,或者穿帮剧,很不值得!现代科技恐怕再也无法拍出童年时代的童真记忆了。
   不过,把问题推到科技头上,有些冤枉!
   那时除了看电影,还有广为人知的乡村大舞台,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一个像样的舞台,表演一些农民们自己创作的小舞台节目。现在看来,似乎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在那个时候,却极大地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至少,给我们这一辈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那个年代,父辈们白天劳作,晚上还聚在一起,搞一些现在看来近乎低级趣味的戏剧排练,说有是喜剧,倒不如段子贴切,不过偶尔也有史剧片段;说是低级,可也占据了人们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创作,排练,都是土生土长的,充满了十分浓郁的乡土气息。想想当年那种“村村有舞台,户户出节目”的景象,恐怕现在的年轻人像是在听天书。
   那个年代,由于受这些活动的影响,再加上政治教育,农民的思想,那才真叫“纯”呢!可怎样一个“纯”字了得,现在还能有吗?
   儿时见识过那种“路不拾遗”的景象,家家户户,大门敞开。可如今,农村也兴起防盗门了,居然还要最名牌的!
   如今吃饱了,喝足了,有了电视,却不多看。一则,因为有线入网费太贵,无线信号又太差,都是雪花;二来,因为能看懂电视的,大都进城了,能被留下来的,大多是一些老弱病残。所以,还是“一张桌子四个角”,来得直接些!
   再说了,虽然肚子饱了,可负担显得更重了,大家一门心事向钱看,这,成了几乎所有农民的追求了!
   再来看看城市。
   儿时不在城市,不知当年的情形咋样。可如今身临其境,可也算是感慨万千了!
   市民的素质何如?举一个最小的例子。
   上海,可谓中国最城市的地方了。恰逢世博,笔者也有幸在此期间一睹上海滩风采。
   但有几件小事,搞得人十分地纳闷。
   与上海滩一江之隔,遥相呼应的老上海,是每一个游客的必经之地。可那些蜘蛛网一样的各类电线电缆,将整个老上海“网络”起来。真不知道,这么个国际化的大都市的城市规划部门,是如何想办法,这么别具一格,把古老的文化遗产和现代的科技“和谐”到一起的!
   汗颜!
   人有三急,见不到厕所,老生常谈了,每个城市的结症!
   可在上海,却见识了另一番景象。
   当你在旅游中,别有兴致之时,时不时飘入五官的,不是鸟语花香,而是阵阵的尿骚味,你做何想?
   寻味而去,你会看到,墙角,树根,到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尿渍,可这分明不是宠物们留下的标记!
   问问导游,导游则付之一笑:唉!不要以为上海人素质就有多好!
   我不敢苟同导游的说法,那样也太损上海人形象了。我只能说,或者,是外地游客留下的标识吧?孙悟空不是也有“到此一游”吗?不过,孙悟空再有本事,料也不敢在如来佛的面前随意如此吧?
   但不管怎样,这样想,倒是对上海人公平一些!
   不过,感觉本文文头宴子的那段话,倒是有些情理,若非,宴子千年之前,就能预测上海大千之事?
   这当则是笑话!不过当年宴子说的是人性,一点不假。
   城市和农村不一样,或者城里人,脑袋灵,墨水多。
   可最让政府头疼的是,这些灵活的脑袋,怎么尽看到的是些“阴暗面”?那些“墨水们”,怎么不是创作些“三俗”论调,就是大肆“愤青”?
   无怪,或许这个社会“阴暗面”太多,或者太透明?
   那些“愤青”,无非也就是“不平衡”,所产生的自然流露?
   不想过多地说这些“阴暗面”,也不想在此“愤青”,否则,就是“黄泥巴调进裤裆”了!
   不过,话已至此,却不能一吐为快,这才叫郁闷哪!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花当然得花了。
   可事情就不是这么简单!
   问题是,并不这么简单的事情,却有人偏偏要这么做!
   这就本末倒置了!
   要想花儿红,却不去改良土壤;不注重解决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不注重提升国民最基本的思想素质,而去一味地禁止非花之物,也许,那些“智商”低级的农民阶层,恐怕也知个中道理!
   谁说麻将声就是一种消遣?
   鲜花不可插在牛粪上,却也不可能长在贫瘠的土壤里!
  

共 27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柑橘因为水土的缘故,会长成不同的模样。引申为人,也是一样,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顾名思义,人的成长环境有时候真的可以决定人的性格气质等。不同地方的土壤,生产出来的作物也不相同。家住江汉平原,盛产水稻棉花。尽管羡慕美丽富饶的地方,但是各自外界条件决定的还是不能改变。长大以后,走出家园,走向外界,接触的多了,也渐渐明白了很多之前不知道的事情。以此及彼,从农作物想到国民的意识形态,也如同土壤一样,需要改良土质,才能产出希望。看看城市和乡村的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却相同,都是改良土壤,解决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从而提升国民最基本的思想素质。一篇发人深思的文章,解开需要解决的问题,给人们的思想敲起警钟。佳作欣赏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彩云伴海鸥】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彩云伴海鸥        2016-08-15 21:40:22
  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很够,欣赏,问好。
彩云伴海鸥
回复1 楼        文友:方子        2016-08-15 22:28:05
  感谢耐心批阅,请多指点。秋安!
2 楼        文友:雪山飞墨香        2016-08-16 23:43:32
  可以看出深厚的文学功底,文笔流畅,欣赏大作,问好。
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你未来永远回不去的曾经。
回复2 楼        文友:方子        2016-08-17 07:58:33
  多指点。秋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