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墨舞风清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墨舞】力透纸背写真情(赏析)

精品 【墨舞】力透纸背写真情(赏析) ——评张守福的《秋到九里山》


作者:王爷地盘 童生,881.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78发表时间:2016-08-16 04:03:06


   偈语说:“相识就是缘分,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能有今世的一次聚首。”也许真是冥冥之中缘分使然吧,虽然久仰先生的大名,但因各种原因我竟然与近在咫尺的先生无缘相见,更不要说有机会拜读他的美文了。这对于一位文学发烧友——我来说,不能不是人生的一大遗憾。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竟万分荣幸地于朋友的书桌上邂逅了,与之从未谋面的作家——张守福先生的精品力作《秋到九里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竟“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一头扎进先生的书里,钻进作家用文字精心建构的象牙塔,大快朵颐,咀英嚼华。而今感慨良多,略表一二。
   内容的自传性。有人说一部处女作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自传性,因为首部作品乃是作者的生活积淀精血所化,更是作家真情实感在众多读者面前的首秀。而我私自以为先生的《秋到九里山》也概莫能外。只要稍加留意大家就会发现,其文本内容多回忆作家自己的生活经历,即使没有亲历,也能从其笔下的字行间感知作家对待世事的个人态度,看到作者隐藏在文本背后若隐若现的影子,它们给全书染上明显可感的自传性。在《茨水野渡》里,面对茨水野渡,作者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不仅藉此追忆往事,想起曾因自己冒冒失失地蹿下茨河小解,而吓得头发斑驳的撑船人仓促下水解救自己的童年趣事,并于几乎失望之时竟然意外重逢阔别几十个春秋,承载自己几多愧怍几多惊喜的老艄公;在《戎装在心中》一章里,在十级台风“似乎能把人吹到空中,把岛屿吹落到大海中去”,“风吹石头跑……情书寄到就失效”的孤岛上,作者亲眼所见小刘被海风吹“黄”,令人心酸的爱情,我们亲眼见证了司务长违规养的鸡,却又意外收获了军民漫山遍野的鱼水深情;在《爱的尺度》里,我们又从作者那位故弄玄虚的藏友处,获悉一段浪漫而兼具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而在《老英雄的爱情》篇中,读者不仅能从作家的简洁叙述中领略一段与众不同的奇特爱情,更能从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的痴痴守望里看到老英雄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守;甚至从《妻子的军装情》里,善于猎奇的我们也能敏鋭而不乏艳羡地嗅出年轻“鬼精”的作者如何使出浑身解数,真的用嫂子的那套新军装“哄”来了自己暗恋已久,傻得可爱的女同学,这等常人不愿轻易启齿的个人“隐私”……“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能看见你心中全部的海洋”,先生赠我一本《秋到九里山》,我们就能看到作家埋在心底的整个世界。因为借助以上事例,先生几乎少有例外地向我们和盘托出其亲身经历的各种往事,亲口对外毫无保留地絮叨作家在外的所见所闻,或者私下对你真情吐露已在心底蛰伏许久的心路历程,乃至于我们在研读文本,猎奇揽胜的同时,也能从中悟出些许人生哲理,品味到作家私人的生活理趣,甚至感知先生个人高雅的美学价值取向。
   就写作视角而言,整部《秋到九里山》都以“我”——一位亲历者、叙述者的身份现身作者笔下的故事情节或某种事发场景,在几乎所有文章里“我”都身兼二任。“我”或以参与者的身份、口吻向面前每位正在洗耳恭听的受众,未来潜在的读者娓娓道来他的亲身经历,或者以一个见证人的角色向外间接转述作家的某些见闻感受。不仅《依稀故乡情》如此,《戎装在心中》如此,《爱了说不清》如此,甚至《生存有心酸》、《大自然的欢哥》等章节也概莫能外。它们无不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但又相互关联的事件中诠释着、实践着文本的自传性……有道是“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因为文本中第一人称“我”的大量出现,“内焦点叙事”角度被驾轻就熟的作家合理有效地运用于作品创作,使文章叙事话语的可信度、叙事语气的亲切性,在作家平静自然的叙述中陡然提高,让读者在文本阅读,趣事品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经受着作品真与善的浸染,接受作家人格魅力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话语的地域性。班固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因为人毕竟是社会文化的产物,身处一定地域环境的人或多或少会受到相应地域环境乃至文化气候的影响,这种文化会在那人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无论你愿意与否。而文学更是社会现实在作家笔下的艺术再现,因而无论作者如何掩饰,作家笔下的文学作品都无法摆脱地域文化的影响。今天,细心翻阅张守福先生的《秋到九里山》,我们竟也情不自禁地走进其地域文化氛围浓郁的精美散文,甚至沉溺其中,难以自拔。
   也许是受到皖北平原这一“精神的气候”长期熏染的缘故吧,除了正直淳朴,热情好客,重情重义,才华横溢的皖人风貌在各篇文中时隐时现外,“俺”字——这一极具皖北特色的乡音在作家笔下也屡屡跃动、频繁再现就是典型的例证。在《老英雄的爱情》里,我们首先看到“俺邻村的孤老头子”叶宝贵,为了守望那段因为阴差阳错而无法重圆的爱情,竟然默默厮守了八十多个春秋;在另外一篇散文《老乡》里,读者再次发现“俺”这个依恋故乡的新兵蛋子,为了维护安徽老乡的尊严,竟然无视军纪,出手伤人;而在《依稀故乡情》的十篇散文里,我们不无惊讶地见识这位了戎马倥偬,走南闯北的作家,平易近人地俯下身子,毫无例外地沿用“俺”——这一土得掉渣却又被他偏爱半生的字眼,炫富一般向我们绘声绘色地唠叨自己依稀的童年往事,深刻的灰色记忆,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甚至定格在皖北平原的故国情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沟通日趋便利,人文交流也越发频繁,原来受限于山水阻隔的地域文化也在日渐频稔的人文交流中,慢慢退出当代主流文学,逐渐淡出读者的视野,渐趋消弭了它们自身依稀尚存的痕迹。但张守福的《秋到九里山》好像就是一个少有的例外。除了大量运用“俺”字,这一明显带有先生家乡特色的口语外,作家还在文本创作过程中大量引用安徽方言,甚至淮北昵语这等最接地气的乡音,以期实现一个游子永远不会忘本的故土情节、家乡情怀。被自豪镌刻在《小镇记忆》深处的皖北才子,在作家的笔下竟然是位其貌不扬的“泥腿子”;一年四季只有几只白羊在上面悠闲啃草的皇姑坟,也被老家几辈人没有来由地叫作了“大孤堆”;普通话里的车大梁在他眼里居然摇身一变成了土语“车大杠”,哑巴兄弟也被自己的长兄安上一个“不识数”的小外号……
   不像蒋子丹作品语言偏重神奇抽象的诗化,杜光辉文本言语注重朴拙厚重的质感,张守福更钟情于那些沾满皖北泥土气息,质而不拙的土语,兼顾“白露蒹葭茨水秋,飘飘逸兴泛中流……蚤暮喧嚣古渡头”等众多歌颂家乡,乃至当地风物的文人诗词。两者在作家笔下实践着相得益彰雅俗共赏的理趣,在书中共同演绎着某种流淌自作家心底的率真,诠释着被人为染上血液颜色的江淮概貌皖北风情。“兔走归窟,狐死首丘”(《淮南子?说林训》),因为这位重情重义的皖北汉子身为“征夫”,兼职“游子”,更是皖北那方水土养大的孩子。他襟怀珍藏的既有对故乡婴儿依母一般的怀恋,对老家亲人难以割舍的牵挂,也有对故土藕断丝连,胜却恋人的眷恋……所以在以上诸多作品里,“俺”字这一母亲嘴里乳名一般亲切昵俗的乡音,浸透着皖北高粱玉米气息的地域方言、昵语便成为远离故土的游子的口头禅,成就着作家无法纠正的语言癖,成了先生文学作品里一枚枚个性张扬的标签,地域特色浓厚的文化符号。
   作品的写实性。前人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除了皖北文化长期浸染的外因外,质朴得像皖北大地的泥土,耿直得似淮北梆子一般的作者个性,应该是诱发先生作品写实风格的另一重要内因吧!纵观整部《秋到九里山》,我们竟然没有发现一篇充满瑰丽想象,洋溢着浪漫情调的煽情散文。与之相反,纷至沓来映入读者眼帘的,毫无例外都是被他人为染上现实主义色彩的,镀上质朴本色的文学短篇。雨果说:“人的生命完全系在一段绳子、一根木竿、一根树枝上,而一个活生生的人,忽然离开抓手的东西,像一个熟果似的掉下去,那真是惨不忍睹。”虽然作者早就投笔从戎、“浪迹天涯”,但是先生的生命之源,他的精神之根依旧系挂在隐藏心底的记忆深处,老家的茨水两岸,以及随着作家一直未曾停歇的脚步四处流转的营盘,甚至送来迎往的各方故交亲朋。所以质朴酸涩的乡愁在作家的笔下是老家小镇的名人轶事,山川草木;火热的军营是弥漫着乡音的集体宿舍;跟仁德大师的一次邂逅,收获的竟然是一段忘年的书画情缘。在常人眼里,难得聚会的春节本该是其乐融融,热闹非凡,年味十足的好日子,但在家人、朋友济济一堂,推杯换盏之间,务实敏锐的作家心里竟然平添一份关注文化传承的焦虑,盛宴难再的纠结与不安……无论是触手可摸的现实生活,茶余饭后的伏案笔耕,还是一位慈父对“温室里长大的宝贝”女儿“子承父业”,从军守岛之壮举的欣慰与告诫,朴素的写实好像始终都是作家书本里,掌上明珠一般无法割舍,时时把玩的挚爱。
   文学是现实社会的艺术再现,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它是作家对现实的有意拔高与美化,它“与真理隔了三层”。但是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真理如井水,许多人对他探看,只发现着自己的魔形。同样,奇书如井水,魔见其魔,神见其神。反观张守福笔下的文学艺术,某种意义上更像柏拉图眼里那张“理念的床”。纵使诗人心中的爱物,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情,在守福先生这位耿直的军旅作家眼里好像也没有多少奇异靓丽的色彩,浪漫温存的缠绵,反而多了份淳朴的现实味儿,缺失一缕令人憧憬艳羡的温柔。奶奶年代的爱情似乎就是“一对小脚,分外好看”。爸爸时代的爱情也许就是样板戏里李铁梅的大长辫。而在作家眼里,那“月上树梢头,人约黄昏后”,曾流传了几千年,令人神往的浪漫爱情,居然没有绅士红地毯上单膝下跪手捧玫瑰的约定,只有一段许久没有表白的暗恋;没有一枚戒指定终身,只有美女同学明眸善睐的蓦然回首;没有“冬雷震震夏雨雪”的感天动地,只有一件骗来的新军装,爱人穿上军装后的满脸红晕,自此以后对爱人“开水里温度计”一般陡然升温的热度,(《妻子的军装情》);即便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恋人之间一生一世的约定,也没有海誓山盟,没有芍药添香的玫瑰,没有蜡烛摇曳的晚宴。有的只是几十年后守身如玉的老孀妻,“他要是来信了,就烧在我的坟头”,令人心碎的临终遗言……
   “过去是往事的源泉,我可以封锁过去,却无法禁锢往事。”尽管没有细节上精雕细刻的描摹,没有人面桃花等美丽辞藻的及时帮衬,没有浪漫得令人脸红心跳,潸然泪下的魅惑煽情,但是作家始终追求的,质朴本色的写实语言,对家乡、亲人、朋友近乎刻板的生活回忆,甚至浸染乡土气息的皖北风情,伸手可触的丝丝挚爱,还是随着我们阅读的渐渐深入,慢慢开启读者记忆深处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进而唤醒大家心里戚戚无忧的感情共鸣。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位皖北汉子的率真粗犷,马上壮士的稳健威严,安徽才子的洒脱大方,并不张扬的个性,皖国男人延续千载,始终令人侧目的珍贵本色吧……
   思想的深邃性。“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或许归因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瑞典文学圣殿上那句,“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的获奖感言,也许因为上行下效而自成气候,曾几何时,一度寂寞许久的文坛似乎瞬间喧闹起来,文学青年、文学社团像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争相涌现,好像大家一直引领期盼的文学春天再次降临人间。几个自认为会写若干故事的菜鸟,甚至恬不知耻地将一顶顶贴着“作家”标签的神圣桂冠自我加冕到自己的头上。面对现状,我们满心狐疑:一个仅仅会讲(写)故事的匠人就能自诩、升格为作家?设若真的如此,头套面具手挥木剑、牛尾翩翩起舞的巫觋便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作家?精神病人的谰语也是人间堪比《离骚》的浪漫杰作了?事实上,一位伟大的作家之所以当之无愧地享有作家的美誉,头顶诗人的桂冠,受到读者的青睐,并不是因为他们仅仅会表演、写作,甚至创作故事,而是因为面对世间万象的作家们拥有一双诗人的慧眼,哲人的思辨,更有常人无法比拟明鉴是非的见地。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作品,反映现实,借助其笔下涓涓流淌的文字抒发情志,引领向善,还应该有作家对现实、人生、社会、生活乃至未来的深沉思索,进而让几乎每个读者最大程度地从那些那拥有属于作家个人观点,充塞着他们对现实生活深沉思索,溢满着作家对未来生活美好憧憬的美文里,苏醒可能沉沉睡去的良知,获得精神雄起的疗治,获取艺术审美的愉悦。
   今天,手捧守福先生的精品力作,我们不仅“耳闻”了作者老家茨水野渡的历史沧桑,世事变迁,目睹了皖北小镇曾经演绎几十个春秋的爱恨酸楚,而且能从《戎装在心中》的字里行间里,感知作者作为一位军人的坚定意志、爱国情怀,甚至侠骨柔肠……细心品味一本厚重的《秋到九里山》,读者可以从中读出埋在先生心底,难以言表的人间大爱,没法割舍的世俗尘缘,还能从《生存有酸楚》一章中读懂作家人生的困惑,生活的无奈。更难能可贵的是,善于哲学思辨的作家还能将以上莫名的困顿、大地的“雪痕”、“冬日的北风”……描绘成粉丝眼里的“另道风景”……不同于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里,那句“它也许不符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对人民的必然胜利的伟大预言,在《钟山风流歌一曲》中,张守福先生抒发更多的却是一位肩负社会使命的作家对历史的凭吊,今天的祝福,未来的展望;迥异于白杨《丑陋的中国人》对国人劣根性直白辛辣的解剖,先生《生存有酸楚》一章里的多篇散文则偏重于对当今社会可能存在的传统文化遗忘现象,道德滑坡的冷静思考,积极呼吁。有别于曹文轩《草房子》对辍学孩子教育的间接关注,先生一本《秋到九里山》不乏一个军人,一位作家对国民教育的直接关心,深远的忧虑……
   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说:“欲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在文化怀疑主义沉渣再起,神剧泛滥,某些别有用心者把传统文化和民族英雄作为调侃材料,怀疑目标,污蔑对象,甚至“腔”下猎物,民族虚无主义大有借尸还魂之势的今天,先生作品的问世,堪比惊雷一声,警醒世人,有望成为良方一剂,猛药一副,疗治当下可能泛滥的夜盲症。“蓝田日暖玉生烟”,尽管残酷的现实让我们无法实现对历史的自由穿越,但是因为有像先生这样,肩负“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历史使命的一位作家,两位作家,……成千上万位作家,一起用他们笔下精血凝聚的美文,于无声处开阔着我们的视野,提高了大家的认知,提升着读者的审美情趣,甚至在不断警醒世人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名族文化,关注并加大国民教育比重的同时,我们还是信心满满,满怀憧憬:或许他的,他们的佳作可以随着受众的扩大,影响的扩展,可能悄然唤醒更多沉睡的记忆,渐渐点亮愚者浑浊的眼睛,疗治某类短视人日渐消弭的精神,挽救某些精神盲流客可能堕落的灵魂吧!
   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世界名著也不可能尽善尽美,也会有不可避免的缺憾。也许是工作太忙,时间仓促,作者无暇兼顾的原因吧,本书文章分类标准不一,因而章节编排略显紊乱;或者因为作家长期供职于军队机关,受到报社约稿条件的束缚,杂志版面大小的限制,乃至新闻稿件明确的针对性,主题鲜明等性质的羁绊,书中文章结尾不乏“曲终奏雅”的技术雷同,有些散文收尾比较平易,少有留白,因而难以收到浮想联翩,韵味无穷的美学效果,或者振聋发聩,令人震撼的警世效应。这对一位被长期寄予厚望的偶像作家来说不能不是一种小小的缺憾。但是“没有比人还高的山,没有比脚还长的路”(汪国真语),对于一位功底深厚的语言艺术家,一位自有源头活水,一直笔耕不辍,早已藉此享誉省内外,甚至蜚声全国的军旅作家来说,这点白玉微瑕的缺憾又能算得了什么呢?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作者的不断实践,缱绻文学的作家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创作出更多,更好,更受读者青睐的精品力作。
  

共 624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老师就是老师,写出的文字总是那么令人动情。相识是缘,记忆如同一杯甘醇的美酒。一次偶然的机会,作者万分荣幸地于朋友的书桌上邂逅了,与之从未谋面的作家——张守福先生的精品力作《秋到九里山》。读者也有幸走进原创作者张守福的情感世界,感悟其的生活经历以及整部《秋到九里山》的创作理念和背景。以“我”——一位亲历者、叙述笔下的故事情节。这篇作品赏析,精准到位,透彻,给人有亲切感。文章开篇就介绍偶遇作家张守福先生的作品《秋到九里山》,紧接着就迫不及待的咀英嚼华,以“真情”带入赏析,然后力透纸背写真情,情不自禁地走进其地域文化氛围浓郁的精美散文,沉溺其中,难以自拔。从真情出发,撩开《秋到九里山》的帷幕,与读者们分享它的至情至深的情感世界。又将张守福先生的《茨水野渡》、《戎装在心中》、《依稀故乡情》、《爱了说不清》、《生存有心酸》、《大自然的欢哥》等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向读者展示,诠释着人世间的真情挚爱,把情感内涵剖析得淋漓尽致,力透纸背写真情可以说与原作可谓相得益彰,有交相辉映之美。结尾一段看似再评论张守福先生作品的瑕渍,实则高度赞扬了作家张守福先生对文学的执着与真情挚爱的奉献以及精益求精的创作理念。本文作者经过详尽的评析,真情阐释得让人感动,挚情牵引着大家继续阅文的神经,让原作有了升华的空间。人世间“唯真情感人”,这正是原创作者的本色,也是本文作者笔下的精华所在,本文也体现了作者超强的写作功力和品读能力,始终以真情走入作家张守福的世界,令作品的赏析既有高度又有厚度。倾情推荐阅读!【编辑:翰墨如烟】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60819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翰墨如烟        2016-08-16 04:03:53
  很成功的一篇文学赏析,老师早安!
翰墨如烟
2 楼        文友:翰墨如烟        2016-08-16 04:04:52
  欣赏老师佳作,赏析有力度,有深度,也融入了老师的真情!
翰墨如烟
3 楼        文友:翰墨如烟        2016-08-16 04:06:58
  好的文字总是耐人品味,文章语言流畅,赏析精准,透彻,挚情,令人感动!
翰墨如烟
4 楼        文友:葬心        2016-08-16 12:25:45
  看了老师的文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回眸一笑百媚生
葬心
5 楼        文友:丹阳阳        2016-08-20 10:09:42
  恭喜成精!
丹阳阳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