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雀巢·脊梁】勤廉刚介的张敷华(散文)

编辑推荐 【雀巢·脊梁】勤廉刚介的张敷华(散文)


作者:鱼石散人 童生,922.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86发表时间:2016-08-22 12:07:52

在安福县严田镇,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杨梅,古称“梅溪”。这里,群山环抱,绿树成荫,环境清幽。梅溪绕村而去,宛如一条玉带从古村旁轻轻滑过,轻盈而洒脱。梅溪两岸,杨梅树粗壮茂盛,初夏时节,杨梅红里透黑,密密麻麻,风雨过后,杨梅纷纷坠落梅溪水中,溪水尽染。村中的几棵古樟,遒劲挺拔,枝繁叶茂,微风拂过,树叶发出一阵阵“沙沙”声,仿佛在述说着古村昔日的繁华。数幢明清时的民居,青苔已侵染了斑驳的青砖,芦苇在黛瓦间嘶鸣,但,高高的马头墙,精美的雕梁画栋,却分明在告诉人们这里张氏一族曾经的辉煌!
   是的,这里的确有着辉煌的过去。早在元朝末年,一代贤相张九龄的后裔就来此诛茅垦壤,开疆肇基,到了明代,这里已经形成了规模不小的村庄。张氏族人,秉承先辈家训,“百忍”治家,“耕读”传家,睦亲友邻,举族和睦,人才辈出。仅仅在明代,从这里就走出了四位进士,三位御史,正像梅溪张氏宗祠里的牌匾上所书的“五世翰林”“祖恩浩荡”几个字,反映了当时梅溪的人文盛况。而这些才俊中,最为有名的,当推张敷华了。
   张敷华,字公实,号介轩,生于正统四年(1439)。他自小聪明伶俐,胆识过人。其时,村中社庙有树作祟,张敷华亲率几个小伙伴,合力将树连根砍掉,村中人莫不称奇。其父张洪,明洪武年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大军进攻北京,张洪随驾亲征,结果明军大败,英宗被俘,张洪殉国,史称“土木堡之变”。又八年,英宗“夺门之变”复辟成功后,对英烈子弟大加褒奖,张敷华才来到京城国子监就读,由于有硕师教导,再加上他天资聪颖、勤奋努力,于天顺八年(1464)张敷华中进士,选为庶吉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从政之路。
   成化元年,与刘大夏愿就部曹,除兵部主事,历郎中。十一年,出为浙江参议。《浙江通志卷一百四十八》有记:景宁矿盗贼起事,人数多达数千人,张敷华告谕遣散了他们,抓获为首的十二人。他在浙江为官十多年,历布政使多年,官声甚好。
   弘治初年,调任湖广。当时,湖广灾荒连连,民不聊生。张敷华一到任,就立刻命令各府县大修学宫,以工代赈,帮灾民渡过难关。不久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陕西。期间,他看到地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心中极为忧虑,于是决心移风易俗,改变陋习,倡导勤俭节约之风。据《明实录·武宗实录》记载,正德元年(1506)张敷华会同尚书张升奏进十三事,诏从,并出榜申禁。至此,治下民风大变,百姓称颂。由于政绩斐然,张敷华被擢升为南京兵部右侍郎。
   弘治十二年(1499)改任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淮南、扬州各府。当时,正值暴雨成灾,淮水猛涨,高邮湖堤溃决,张敷华深入抗洪救灾一线,组织指挥农民开挖深沟排涝,又筑宝应大堤作防线,使当地百姓生命财产减少损失。为了彻底根除水患,他打算在运河上建一座拦潮闸,为此他在明弘治十二年(1499)冬,到仪征就建闸事宜进行实地调研。扬州府同知叶元汇报说:“我曾奉命疏浚河道,到了江滨一带,深挖下去七尺全是黄土,没有发现浮沙。闸是一定可以建的。”张敷华回京后,立即向皇帝禀报建闸事宜,得到了批准。扬州府同知叶元用了四个月的时间,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建成了拦潮闸。拦潮闸建成投入运行的当年,长江和内河之间航运交通十分通畅,没有一艘船只滞留。秋季时节雨水连绵,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内河水位急剧上涨,但并没有冲毁河堤、大坝和堰闸,水及时地被排泄了。由于效益显著,仪征拦潮闸被称为“江北第一闸”。张敷华的高洁品行,突出政绩,受到官民的称赞,不久迁为刑部尚书。
   正德元年(1506)冬天,宦官刘瑾专权乱国,大臣们纷纷主张罢黜刘瑾,内阁也上表赞同,但皇上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作为都察院都御史的张敷华慷慨上疏,列陈刘瑾之祸,奏曰:“陛下宴乐逸游,日狎憸壬,政令与诏旨相背,行事与成宪交乖,致天变上干,人心下拂。今给事中刘蒨,御史硃廷声、徐钰等连章论列,但付所司。英国公懋与臣等列名上请,但云‘朕自处置”。臣窃叹惑,请略言时政之弊。如四十万库藏已竭,而取用不已。六七岁童子何知,而招为勇士。织造已停,传奉已革,寻复如故。盐法、庄田方遣官清核,而奏乞之疏随闻。中官监督京营、镇守四方者,一时屡有更易。政令纷拏,弊端滋蔓。夫国家大事,百人争之不足,数人坏之有余。愿陛下审察。”刘瑾亲信扣留了他的奏章不报。刘瑾闻听后,构陷诬词,在皇上面前极力诋毁张敷华,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皇上专信刘瑾,是非不分,传旨将张敷华革除功名,遣送回原籍。张敷华回到梅溪老家后,忧愤成疾,于次年含冤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刘瑾被诛后的第二年,张敷华才得以平反昭雪。皇上追赠张敷华为太子少保,谥号简肃。
   张敷华从政四十二年,历任兵部郎中、浙江参政、布政使、刑部尚书、左都御史等官职,勤政爱民、为官清廉刚正。《明史列传第七十四》有云:(张敷华)为部郎奉使,盗探其囊,得七金而已。其清廉可见一斑!难怪后世将他与吏部尚书林瀚、佥都御史林俊、祭酒章懋并称为"南都四君子"。张敷华也因为自己留下的这笔精神财富,荫庇子孙,福衍后代。他的孙子张鳌山官至御史,曾孙张秩、张程高中进士。张程还撰写了《武功山志》,让武功山名闻天下,为家乡的灵山秀水走向全国做出了贡献。张敷华的后代,直到清初,还有在朝为官的。今天的梅溪人,更是继承和发扬了张氏先贤的优良家风,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梅溪而不懈努力着。
  

共 221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中国历史卷帙浩繁,多少英雄豪杰贤臣良相在笔墨氤氲中透出大贤大德大智大勇的辉泽光耀着民族,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还都被尘封在故纸堆里,等待着后人去挖掘窥探历史的一角。是啊,世人的眼光如此的高傲,除了几位彪炳千秋的开国君主辅国功臣,其他人还怎能进入他们的视线?世人的眼光又如此的怪异,除了艳帜招摇的后宫佳丽的畸形婚恋又怎能吸引他们的眼球?世人的眼界被吊得如此恢廓,吊轨的历史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渴求,不得不加入大量的戏说甚至是全部的戏说来增加故事的奇异与曲折来填满他们在猎奇方面欲壑难填的心胸。在这种大背景下,作者拂去历史的尘埃,从故纸堆里翻找出这些名垂汗青却被世情掩盖的历史人物,让他们勤政爱民、清廉刚正的故事走出历史的迷障走进今天人们的视野,从这一点来说就是功德。作者在体裁上标注的是散文,而我看更像是一篇写史著作,以史传的体例,古史的笔法叙述唐代名相张九龄的后裔张敷华的从政经历,笔墨简约流畅,不浮夸,不传奇,不戏说,不铺衍,白话文而有古意。朴素而厚重。值得一读。推荐阅读。编辑:冰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络        2016-08-22 12:11:11
  感谢作者挖掘历史,给我们呈现出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让人们一窥他们朴素的面貌,还原历史,让人知道什么是历史。
2 楼        文友:小泥儿        2016-08-22 15:45:08
  一个历史人物,勤廉刚介张敷华高大的屹立在面前,勤政爱民,为官清正,堪称当代官员之榜样!老师写的真好!
做一张有字的纸,努力让上边的字有价值,因为纸寿千年。
3 楼        文友:闲妹        2016-08-22 16:12:49
  历史的再现,让我们了解了历史,只有为官清正人们才会记着他们。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回复3 楼        文友:鱼石散人        2016-08-23 06:01:11
  以古鉴今,传递正能量,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这就是我的愿望。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