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又观背影【外一篇】

编辑推荐  又观背影【外一篇】


作者:周虎子 秀才,1030.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52发表时间:2016-08-23 16:44:13

炎热的夏日正午,见一对老年夫妻从高层楼上下来,老汉弓腰提了一大桶清水,老太手里拿着拖把和抹布,吃力地往儿子停的小车跟前去洗车,邻人问之则知儿子还在睡觉着呢。望着老人的背影,邻人都在喟汉,这对老奴才,爱娃爱得过份了。我想兴许老人心疼儿子更心疼洗车要花几十元钱,于是顶着烈日在老有所为呢。这背影让人多少有些郁闷,老人的儿子怎么能心安理得呢?
   当下的年轻人好排场、好享受,追求优质的生活,这无可厚非,但若果苦了父母,则这罪过就大了。当下有的年轻人在啃老,完全不顾父母的艰辛与不易;有的年轻人只顾自己过时尚有面子的日子,完全把父母当成了家妈在使唤;有的年轻人与别人攀比拼爹,完全不理会父母的苟且与尴尬。许多的事情说明当下的年轻人浮躁,不懂人情世故,更不懂得依靠自己的双手去打拼,寄托于父母辈的积累和奉献。许多可怜的草根老人的背影,让人看不到亲情的温馨,让人感到的是悲催和失落。
   朱自清的《背影》中还有亲情的感动,当下的许多背影虽也有亲情的因素在,但却让人不再感动。现在的年轻人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宠惯着,很少吃苦,以为父母的奉献都是理所当然的。中国人爱子女,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因上辈人的厚积而轻而易举地承继了名利。草根的子女们却盲目跟风,也要过高大上的生活,岂不知没有这样的基础和条件,也不理解父母的艰难,将自己的好吃懒做当成习惯,变相将父母当成了家奴,才会不时闪现让人心酸的背影来。我有时也想,这与这代人的成长环境有关,似乎没人教他们如何做人,许多孩子智商高情商低,眼高手低,缺乏艰苦奋斗的素养,更少了道德传统的教育,只知自我,不会关心别人和换位思考等,似乎缺失责任心、同情心和廉耻心。成了一批灵魂和仁爱欠缺的群体。也许在等到这批人为人父母后若干年方才能悟到自己的粗糙无理,才能真正成熟长大成人。
   同时也从侧面反映近些年来教育的问题,只教书不育人,培养出了自私自利的一代人。也映射出世风的浮躁,似乎过份地引领人们追求权势、金钱、名利与享受,将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踩得更低。背影不单是老奴才的难看,涉及到了生活的许多方面,特别是幸福感与社会和谐。
   老父母顶烈日挥汗帮儿擦车,也许儿子还不爽快。小车没别人的高档气派,老父也没能耐帮儿当大官发大财,省了几十元洗车小钱还没多大意义呢?也许儿子还认为让父母洗车活动了老腿老胳膊,锻炼了身体老父母很是乐活呢。这背影也许在一些文艺青年看来,还有亲情的感动呢。
  
   挎书包的老男孩
   ——聿木先生印象
  
   建木兄弟是陕北人,当时为米脂县城里吃商品粮的居民户口,只是兄弟们人头多,故仍为贫困人家出身,上大学时我和聿木都是甲等助学金,似乎聿木还多些特别的照顾,比如冬季的棉衣棉鞋和兰的卡干部装等。毕业时聿木报名去了新疆克拉玛依,在油田的一个机械工厂里工作。据说聿木本可不去新疆的,是看到当时没人去那么远的地方便自动报了名。这一去聿木便踏上了一条别样的路了。
   聿木在克拉玛依成了家,后下海办了公司,不久聿木便奔到故乡陕西,先后在西北大学和母校西安交大读研读博,十多个年头过去后聿木博士毕业,便研究超幸福指数等问题,仍浸泡在大学校园中做学问。
   聿木先生在西安置办了房产,也许是要在故乡安度晚年吧。新疆那边只是重大节日和春节聿木回去看看,也顺便安排一下公司的事情,聿木的公司委托那边的哥们管着,聿木只按约定的股份分红。聿木在西安很有些年头了,一直住在大学里边健身、学习做学问。时有新疆的、陕北的和外地的朋友来,聿木便成了东道主,酒肉招待。
   大学同学中似聿木这般潜心学问,又自在生活的人稀少,不是被家庭琐事所绊,便是被单位所圈,或是换个地方打工糊口。聿木则将经营托了别人,又在体制之外无所拘束,多年来隐于长安学苑,实属难得。
   不久前,聿木忽然去了福建的竹山寺,月余时间呆在山中,切身体悟佛教的真谛,接着又上了武当山寻道去了。云游四方,我想还是为了他的《道德经新解》一书,在多方求证琢磨推敲吧,学问做到了这一步,可谓认真与投入了。聿木兄将所感所悟发在微信群里,多为思考的哲学问题,多为关乎世风的忧虑,多为劝善的希翼,不时有思想的火花四溅,其文言短而意深,不失为正能量也。
   聿木兄乃饱学之士,处江湖之远,不与人争,不以物喜,是都市中的隐者。我以为境界已不在我等世俗的范围了。在当下这个浮躁的时代,能潜心静气来细察世态,或研悟哲学的人稀少,能不带功利目的做学问的人更稀少,这稀少中便有聿木先生。
   也许聿木先生已对权势、名利、金钱、美色等看淡放下了,故能以超俗脱尘的眼光观世,能站在大众世俗之外的角度来观照众生,其言语总是平和的,我想这得益于内心的安宁。有几人能远离小家苦读十多年,其恒其毅皆超乎俗人也。
   聿木进寺入观,不是迷于宗教而是走进去观察与思考,寻找大道的。这么多年,聿木先生的内心是孤独的,很多的人不理解。那是我等过分用世俗的角度观照聿木,聿木先生是出於泥不再染。大唐时代的文人也许大多如此,为天下人而思考,过一种特立独行的日子,聿木的风范便是。
   我的同学中有出国的,有从政的,有打工的,有做学问的,有干老本行机械制造的,唯聿木兄自在地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做了一名自由的学者,并且几十年坚持着走了过来,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活法与追求。也许当我们在年老之后,唯有聿木的《道德经新解》还在世上流传着。历史上不会留下其它人的东西,似草木一生自然而枯,既没有名份也没有记载。
   有人一生仅为了小名小利而忙碌着,有人一生都在追寻人间的大道,我想聿木当属后者。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特立独行的在这世上不易,要忍受寂莫和清苦的漫长日子,聿木还是走过来了,依然是精神饱满地前行着。
   聿木和终南山里的隐士不同,他隐于闹市,过平常的日子,知世俗而不世俗乃人生的另一种境界。聿木是平和安静的,不浮不躁,红光满面气色阳光,早已没了世俗红尘中得失的计较,其精神面貌是乐观健康的正能量。从聿木这里,也许你能反思自己如何活得快乐而更有价值的。
  

共 24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第一篇文章,作者从一对让儿子睡觉而自己顶着大太阳给儿子洗车的老人背影说起,引出了作者的思考。今天的一些孩子,自己追求物质的享受,自由的享受,这没有错,可是,他们把自己的享受建立在父母的辛苦付出之上,这就不对了。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呢?文章从家庭、社会、教育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第二篇,写作者的同学聿木,写了他走的一条独特之路,埋头于学问,宣扬学问和善良人性,过着自己的快乐生活。文章结尾一句话,把聿木的生活态度与现实中人联系来,抓住现实人最为关心的话题,提出了很普通却很有意义的问题。两篇文章,都能给我们以灵魂的触动。【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6-08-23 23:18:43
  两篇文章,写出了两组人的生活状况,写出了让我们思考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怎样做子女做老人?第二篇,我们该用什么态度生活?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