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梦】问道乡关(征文·散文)

精品 【晓荷·梦】问道乡关(征文·散文)


作者:决决流冰 秀才,2644.7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59发表时间:2016-08-24 19:01:08


   我记得小时候,某个盛夏的晚上纳凉或是大雨天,生产队不出工时,父亲无事闲聊偶尔或对我们说,我们汪氏老祖宗是从安徽无为县迁移来的。那时,我们并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老祖宗在我们心中也无物无相,只是明白我们从未见过的先人曾经从很远的一个叫“安徽无为县”的地方迢迢而来,扎根到这湖广长江北岸的楼陵滩,因而对“安徽无为”几个字记得非常清楚,以至于上中学学习《中国地理》的时候还特别在安徽地图上去找这个地方,看到“无为”两个字内心特别激动,对身边的小伙伴沾沾自喜讲着家史,仿佛看到了老祖宗当年的长途跋涉,就这样将自己的根与“无为”联系了很多年。成年以后,某一天看到了《汪氏族谱》,从谱之序言记载中,原来我们的祖先并不是从安徽无为搬迁过来的,而是“安徽婺源”、一个叫“大畈”的地方。家谱说的很确切,连当年迁移时皇帝的年号也记述的很清楚:“元仁宗延佑七年(庚申)”。我先查了一下“元仁宗延佑七年(庚申)”的公元年序,是“公元1320年”,接着我又查了一下“婺源”的历史,原来“婺源”一直属古徽州管辖,直到解放初期才划归为江西,它归入江西的历史只有几十年。“无为”“婺源”,我明白了,在老一辈的口传心授中,两个县名方言读音非常接近,慢慢地就以讹传讹了,如果不是因为家谱上的白纸黑字,我或许到现在还以为我的祖籍来自安徽无为。自从知道麻邑汪氏来自于婺源后,这些年来一直有个心愿,想踏上那块土地,找到那个叫“大畈”的地方,无论有无油菜花开,无论有无古迹遗址,只要那里汪氏族谱中有西迁湖广的只言片语记载,就会心满意足……
   汪氏从婺源西迁黄麻接近七百年,历二十余世,作为它的二十一世孙,我常怀一种寻根的愿望,想看一看先人曾经躬耕的土地和古老的徽派遗踪。我这种寻根的心绪,由己推人,不知那些湖广填四川的麻城先民的后裔,是不是也一样如此?遥望远处苍茫山水,在那太阳升起的东方,就是曾经的先民的家乡!
   正是时常带着这样一种想法,行走在孝感乡移民文化公园中,步履有时轻盈,有时凝重。那一栋栋仿明清的楼堂馆阁,亭廊台榭,如果把它们当作历史遗下的故物,把自己当作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站在它们面前又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啊?
   走在园中,我曾经不止一次这样地想过。假如我真是一个远方的游子,那一刻我一定非常激动。在先民魂牵梦绕的土地上。
  
   二
   麻城人自己知道,并且有底气向外界洪亮声称“麻城就是古孝感乡移民故地”大概就是近十多年来的事,这得益于麻城有一批敏锐而较真的文化学者,也得益于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吃饱了饭,有闲心寻根问祖的推动,当然重要的是骨子里那种追寻的归属感。据说最初是因为老有人来麻城打听孝感乡的事才引起本地学者们的注意,现在想来真正的推动者还是这些移民的后裔。后来,一篇《都碑记》让古孝感乡终于露出端倪:“去城东南七里,有乡碑、石磨当路,云是古之孝感乡都”。邹知新先生真的很伟大,至少对于麻邑来说,他的一篇随性而作的文章,为后世的我们解开了一个个历史谜团。现在想来他也不是随性而作,他也是为了让历史留下记忆。在他所处时代,孝感乡已经撤并,行政区划中只有仙居乡而没有孝感乡了,而他知道有一个孝感乡都碑,当年撤并时为了不让后世遗忘特别立下的,他来到了磨子场,找到了那个与旧志记载相符的石磨废墟,感慨万千,以一个士子的思悟和敏觉,有责任要为后世留一点追忆的佐料,就“谨述其事,存其传者耳,以示不朽矣”,这真是一个有眼光的读书人。
   重见天日的邹知新孝感乡《都碑记》,让麻城的移民文化研究上到一个新的高度。从文化层面来说,一些家谱的记载需要在现实中找一点实物来支撑来印证,学者们就挖掘出几处重要的移民码头:高岸河码头,高杆堰码头,张家洲码头。高岸河码头在沈家庄,至今依然毗邻在举水河边,研究者说这里是孝感乡移民离开故土的始发地,有无数背井离乡的先民就是从这里踏上到川渝的征程,当日的熙熙攘攘和悲泣哀咽犹在耳边。高杆堰码头我不知在宋埠郝铺的哪个地方,几百年风物变换,现在的举水早已绕开了那里,但歧亭镇张家洲码头还是有些熟悉,同样举水也绕开了它,不过那个叫“摆坎”的地方还在。N多年前我去看时,不知道这曾是一个移民码头,但知道从这里出发就可以踏上到长江的渺渺征程。这摆坎夯台,老一辈的说全部由巨木从水中打夯、石灰和糯米相调建起来的。现场还能看到一块巨石仿佛正伸向河中,石头的前方中间有一个圆孔,说是专门用于船舶缆绳的拴系。时光流逝,沧海桑田,举水河中的汤汤逝水已经一去不返,但这些落寂的码头在寒烟荒草之中依稀可辨,于锈蚀中放出光芒,这对于麻邑来说,无异于千万踏入川渝先民正在倾诉。
   仅仅研究几处移民码头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川渝后裔寻根来说,他们最希望看到自己的家谱与麻邑宗族能够合理衔接,再不济找到一点关于家谱记载的故址故迹,然而,多数因为年移代革,兵燹战乱,谱牒散佚,世系不详,再也无法找到那一根相连的丝线,但至少需要有一处祭祀之地,于是,麻城就兴建了“孝感乡移民文化园”。
   对一所经济欠发达的县级市来说,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浩大到让人吃惊。最初看到它的规划设计彩图的时候,或许是因为只有小国寡民的见识,内心真的不敢想象,单是完成拆迁就需要极大的胆略和勇气。后来,园区楼堂牌匾、栈道吊桥渐进变化,再后来初具雏形,以致到现在大部分完工,它的宏伟气势的确让人惊叹。官方的宣传资料说:它占地面积一千四百多亩,设计有寻根问祖、思乡怀古、清风灵渠、落霞泛舟、进士同瞻、秋潭映照、杏花遥指、流金溢彩、映山红遍、幽谷拾趣等景点,从景点的这些名字中可以看到它想囊括麻城有影响的风景、文化故迹,园区中栽种了几乎所有适宜大别山气候的树卉,以移民文化和进士文化为南北、东西主轴,相交于孝善楼,展现麻城的移民文化和进士文化。它的恢弘建设,无论是外地的游客还是本地老百姓都啧啧称道。对本地老百姓来说,是晨昏锻炼身体最好的地方。现在不是老说要实现中国梦吗?普通人的中国梦,其实健康梦是最关键的,没有健康,其它的恍如黄粱。对那些寻根问祖的麻邑后裔来说,置身园中,仿佛闻到了先人的气息,仿佛找回了从前亮丽的时光。在这里的确可以慎终追远,可以与古人畅叙幽情。
  
   三
   由于工程还没有全部完工,大部分馆堂均未对外开放,最近得到一个消息,听说移民博物馆每周六下午开馆几个小时,就按照要求网上预约,并前去浏览了一回。
   先到谱堂去看了一下,谱堂正中是铜泥塑像,老幼三代男女6人,风尘仆仆,疲惫而充满长途跋涉的烟尘色。两边是百家姓氏的分层排列,我扫了扫,“汪氏”也混迹其中,普通的一个字,其实包含着数不清的生命的传承。一侧的厢房,陈列着各姓氏的族谱,简介上说有五百余套、两千册,事实展陈的只有几十套,几百册。听说要开通网上谱堂,实现在线查谱、阅谱、续谱,要真做到那样方便多了,对于外地的寻根者,提前可以做更多的功课,找到更明确的寻根目标。
   在谱堂的后面就是移民博物馆,非常详实介绍了中国移民史,从远古到近代,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江西迁湖广到湖广填四川,一段段文字和一幅幅图片,勾勒了历史进程中的风云变幻。在老一辈的记忆中,江西筷子巷是一个让人难忘的地方,对于湖广移民来说,那似乎是一个共同的根,而对于川渝后裔,麻城孝感乡更魂牵梦绕。资料记载:从元末到清中期,由于战乱、饥荒、瘟疫至蜀地地广人稀,至少有两次由政府主导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一次是明初,一次是清初,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麻城成为移民中转站。此外还有零散的,老百姓避地、避乱、避兵祸,或随军入蜀而无法归,或投亲靠友不愿回。总之,无论何种原因,他们跋山涉水,拖儿带女流转他乡,经历一番生死挣扎,在巴山蜀水中开辟新的天地。在那碾转的路上,说不清有多少人命丧荒丘。所有的辛酸到最后凝集成一个又咸又涩关于故土“孝感乡”的记忆。那是无数代人共同的乡音,在梦里的涛声澎湃中那么真切而又浩渺。“故园东望路漫漫”,山长水远,涕泪沾襟,淋漓不竭。
   孝感乡作为全国八大移民圣地,据说有四个第一:第一个以乡为都的移民,第一次自东向西的移民,第一次长江中下游向上游的移民,第一次开发西部的移民。在我看来,有些第一或许说的勉强,但“第一个以乡为都的移民”倒是可以肯定的。在行政区划中,“都”是介于“乡”和“里”之间的一种地域单位,以乡都为集结地,作为移民大本营和中转站,孝感乡一定有其特殊地理位置和必然道理。邹知新在《都碑记》中引宋人孔常父的诗说“磨子场边堪寓目,赤亭城下更关情。乡都好景无人说,只得邑城小市民。”在他的笔下,孝感乡都(磨子场)美景丝毫不逊色于赤亭县城,以致到了洪武二年(公元1368年)间,“太祖定迁民之策,迁诏至公署,县堂迁徙治磨子场。十年,遂升其为散州,统属七县”,因为移民将县衙办公地点迁到孝感乡都所在地磨子场,大概也是方便老百姓办实事的举措。洪武十年时,还将其升为散州,成为七县移民中心。旧时散州是由府直接统属,相当于省管市,其地位远高于县衙。
   因为移民这件国家大事,让孝感乡都真正火了一把。大概洪武年间也是孝感乡都最称耀的时候。可惜,由于人员的大量外迁,导致人口数量很快衰减了下来,到成化8年时(公元1472年),只好将孝感乡撤并到仙居乡,曾经的轰轰烈烈逐渐变成历史故纸中的一个符号。它在成就川渝的同时,耗干了自己,像一支燃烧殆尽的蜡烛,它也需要休养生息。到了明末,张献忠屠川至蜀地凋敝,清朝剿灭张献忠后,孝感乡又迎来了再一次移民高峰,川渝之中十有八九是外地人,而“楚风半杂蜀人风”,在外地移民中楚人占据大部,这“楚风”最后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文化符号:麻城孝感乡。在一代又一代移民的心目中,他们需要这个文化符号来共同庇护,好在蜀地扎根散枝。典型的要算清中期成立的麻乡约,既是一座通过邮路连接乡音的桥,更是一种流落它乡的人心的凝集,所以影响深远。
  
   四
   麻城孝感乡得名,据说来自于后汉赵咨。因其以孝感盗,至盗皆惭叹而得至孝之名。四川江安《赵氏族谱》记载:“昔宜(楚)黄麻城赵公文楚,以母老病,故拜盗,恐惊其母。于是,盗感其孝,舍之去。”邹知新在《都碑记》中也说:“传闻同里赵氏至孝,奏之,册为四乡之宗正。”赵咨是河南延津人,《后汉书》有传,少有孝行,被举之孝廉而不就,后因孝感盗,名传更广,多次征召不就,受皇帝责难才勉强赴任东海相(今山东临沂一带)。单是这一点就不能划归于沽名钓誉之列。赵咨至于为什么后来成为麻城赵姓始祖,个中原因是无法明了的。但比较明晰的是,麻城孝感乡的来由可能与之有关,这比传闻的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动天”的孝感县是完全两样的。所以麻城把“孝善”二字写进麻城精神。孝感乡移民文化公园的建设,亦有弘扬这种精神的旨意。
   在移民文化公园中,有一宏阔建筑,名曰“孝善楼”。两层月台全为一色的大理石铺就,整个楼宇全木质结构,高耸巍峨,其建设之气派,或为鄂东第一楼,与洞庭湖畔之岳阳楼、江城武汉之黄鹤楼毫不逊色,当然这只是从建筑上来说。楼还没有完工,是不允许游人随便进出的。某个日暮时分,偷偷拾级而上,登楼远眺,城市尽收眼底。参差的楼宇,明碧的花树,甲壳虫似的车辆,蚂蚁样的人流,置身繁华之中,让人浮想联翩。而向东遥望,夕阳反射的粼光下,蓝天青嶂之中,原野苍茫的气息,几近干涸的举水,白鸭山用白皑皑石头凿出的“布达拉宫”又让人感慨万千。突发奇想:如果某一天某个有身份的人站在此楼,悯悯然指着远处的白鸭山,向身旁陪同的官爷提一个事关白鸭山下民生的话题,不知官爷如何巧妙应答?这想法虽然有些恶作剧,但在清明时代,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楼是好楼,正如被石材开发成瘌痢头的白鸭山曾经也是好山一样,可惜没有类似于崔颢的诗、范仲淹的记,就像华美外衣缺失丰腴灵魂一样,少了厚重(文化需要积淀,不是说有就有的),但时代总会前进,今天的新楼将会变成明日的旧宇,历史的烟尘总有一天掩盖住现今草木和泥土的气息,为故去涂满沧桑和凝重。对于我们这些土著来说,或许没有什么感觉,但对于那些风尘仆仆寻根的麻邑后人,当某一天孝善楼完全建成后,登斯楼,极目远眺,遥想当年先祖就是从这块土地出发,内心一定是波涛汹涌,五味杂陈,说不定有人还会涕泪滂沱。
  
   五
   问君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
   仿佛一问一答。问的人口齿清晰,答的人干脆利落。
   现代人虽然开放,但依然迷恋血脉里的根,像追觅水的源头。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古人曾这样谆谆说过。
  
   湖广填四川,仿佛轰轰烈烈,仿佛飘飘渺渺,又仿佛横无际涯。在历史的天幕上。
   而残存的记忆还在,和着山石泥沙。有些宿命的味道。现在这些山石泥沙又变成了文化园的青碑褐瓦。
   我走在园区中,像一位寻根者正叩问乡关的音符。我看到青碑褐瓦上溅下的月光,拂去残阳,在夜的曼妙中,把光芒洒了一地。
  
   (2016年8月,作于闷热中)
  
  

共 523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上下五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因为战乱、饥荒、瘟疫,天灾人祸等等现象,历史渊源,一脉相承,各地人员迁移,南来北往,有记载的不少,没有记载的更多。在湖广江西,如筷子巷,这些都是迁移最频繁的地方。孝感乡作为全国八大移民圣地,据说有四个第一:第一个以乡为都的移民,第一次自东向西的移民,第一次长江中下游向上游的移民,第一次开发西部的移民。如果按照这样的事例去推敲,再向前推500年的话,又有谁能说得清楚,道得明白。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用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概括最好: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欣赏,学习老师佳作,祝创作愉快。【编辑:你猜】【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827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你猜        2016-08-24 19:02:01
  非常佩服老师的渊博学识,祝创作愉快。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2 楼        文友:态珍        2016-08-24 20:21:06
  很具有历史文化感,佳作拜读学习。
3 楼        文友:何叶        2016-08-24 20:22:16
  欣赏佳作!何叶问老师好!
何叶
4 楼        文友:何叶        2016-08-27 19:36:46
  恭喜精品!再次感谢老师投稿晓荷社团!
何叶
5 楼        文友:你猜        2016-08-27 21:15:09
  祝贺老师精品,祝创作愉快。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