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隔锅香

编辑推荐 隔锅香


作者:吊脚楼 童生,830.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08发表时间:2016-08-25 15:17:53

旧时的乡村民风淳朴,人们过日子不拘礼数,散淡,行事多无遮挡。比如吃饭,不像今日一家人都中规中矩地围坐在桌旁。那时,对于农村人,早餐是一日三顿饭中最重要的,也是男人、小屁孩们一天中最快活的时候,他们端一个海碗,自发地集中在一个开阔的场地,边吃边聊一些不着边际的事。碗是粗碗,粗得像不修边幅的泥土汉子,碗里面是结结实实的米饭,米饭上面堆积着各色菜肴,咋一看,一碗饭犹如一座小山。虽然是无所规矩的“游餐”,但碗里的成色往往能看出家底和厨妇的手艺,家底殷实的,“山尖”上多是些腊肉腊鱼,一般人家当然是些大路货。乡里人实诚,时不时从别人碗里夹一筷子,也不觉得不妥,一口下去,还要褒奖一句:“你家堂客做的菜就是好吃。”
   尤其是少不更事的孩儿们,更是觉得隔锅香,别人家的饭菜就是比自家的好吃。所以,各家开饭的时候,孩儿们都会端一碗饭走门串户,在人家的饭桌旁转悠。大人都晓得并不是自家的饭菜就别人家好吃,而是小孩天生的馋性,觉得人家锅里的东西就是好东西。所以,每家的大人并不以为这蹭吃的孩儿就有品行问题。
   那时,我也是蹭吃一族。一日,我端一碗饭到邻居的堂伯家蹭菜。母亲问我:“比我们家的菜好吃吧?”我说是的。母亲一笑:“见你妈的鬼了,那菜就是我做的。”原来伯母回娘家了,我说的那顿好吃的菜就是我母亲过去做的。母亲说我是见人拉屎喉咙痒,谁家的饭菜好吃,就干脆给人家做儿子好了。堂伯一笑:“一条狗都喜欢吃别人的屎,还说人哩。”堂伯咂了一口酒,“人都是求新鲜的,大人也是的,莫说小伢们了。”
   这话朴实得掉渣,也精到至极了。生活中没有不求新的人,寻求感官刺激是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常态的生活往往容易使人懈怠,对司空见惯的人和事总是漠然视之,于是乎,心理味蕾便无时无刻不期待着新的况味的抚慰。比如说,在一座城市呆久了,就要远足;在围城里乏味了,就要在墙外采摘一茎妖艳的红杏;在一杯老白干里沉溺久了,就指望在一杯红酒的沉静里恣意人生;山里人扛着大包小包拼命往城里挤,城里人开着车往山里赶……各自步履匆匆,都是被隔锅香熏的。其实,旅者未必不知道旅行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城市走到另一个别人呆腻了的城市,但不甘寂寞的双脚,还是要紧赶慢赶地去满足一颗不死的好奇心;猎艳的突围者,未必不知道自己就在践踏人伦的底线,但蛰伏在内心深处的香艳艳的渴望,却依然困兽般不管不顾地咧嘴前行;也许饮者的人生,在老白干的甲醛中醉倒过多次,但他却试图在夜光杯的佳酿中,再寻找一截快意的生活。
   我们常常说,生活一如嚼蜡,厌倦了、乏味了、困顿了,难得找到往日的激情,年复一年的日子,如旋转木马一般,周而复始地走重复的路,但静下来一想,其实一成不变的只是我们内心之外的外物,厌倦、乏味,乃至困顿,实则是我们的内心感知外物的触觉脱敏了,基本的灵敏度在日复一日的琐屑中流失了。所以才好高骛远,觉得邻家锅里的饭菜就是比自家的香,而对身边的风景却熟视无睹,或者抱怨埋汰。
   猎艳之心有余,保鲜之功不足,或者说我们没有净化自身灵魂的基本功力,缺乏一根沉稳自身的定海神针。所以,我们才在隔锅香心理的驱使下,顾不得检讨自己的定力,便马不停蹄地从一个景点赶到另一个景点,以为下一个拐弯处必然是深藏红粉丽人的灯火阑珊处,或者山那边的一蓬花丛就是安放自己孤独灵魂的一方圣地。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赶不完的饭局,交结不完的朋友,摇不完的彩信,扫不完的二维码,用一颗乐此不疲的心,不断制造所谓的新鲜感。只是这新鲜感,也只是昙花一现的快感而已,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长久快乐。
   这种隔锅香心理的顽症的病根子,就是风景永远在别处,在人生长路的下一站。或许,人生真的就是一次旅行,但没有方略、做不足旅行功课的旅者,大抵都会沦入一个人生的怪圈,行万里路,看一路风景,留下来的依然是倦怠、疲惫。不是风景不好,更不是旅途坎坷,是你一颗漂泊的心,无法沉浸于一处的风景。你为风光而活,眼里只有风景,你人生的取景框里只有浮光掠影,却没有风情,没有景致。这样的行色匆匆,不厌倦、不疲乏才怪哩。这道理够简单明了了,原来形而下的行走是一回事,形而上的体味则又是另外一档子事了。
   另一个与之相反的心理,同样是可怕的。由于疲乏或者自视阅人无数,反倒漠视一切风景,以为既然所有的风景不过是人生长河里的一朵浪花,寡淡了,厌倦了,何必还要去生死眷顾呢?这道理一如迷恋隔锅香的孩儿们,一旦真正懂了所有的饭菜都不过如此后,厌食甚至绝食了。盲目旁骛不足取,因噎废食不足道。
   其实,所有的风景无外乎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人文涵养罢了,如何看风景,全赖于旅者的心态和眼界,同样是赤壁的的一弯明月,苏轼的把玩却满是意趣:“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而对于急于赶路的旅人,这风、这月,与那风、那月,又有什么区别呢?都只是“到此一游”纪念照的映衬罢了。这其中似乎隐含着另一个人生的命题,就是如何自己造景、取景、观景,让生活沉淀下来。这等高深的话题,留待高人去破题,教谕我们只要心不浮躁,静我心境,哪怕是立于原地的风景,照样是可以修行的,即便不可立地成佛,灵魂的出口总是可以找到的。

共 211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哲理散文,文章借助生活故事和生活现象的深度解读,把深刻的生活道理揭示了出来。文章开篇写作者小时候的故事,孩子们吃饭吃菜等食品,总是觉得邻居家的好,这是为什么?文章借助对话内容,揭示了原因,是小孩子的猎奇心理在作怪。文章由此引申到我们的生活世界,指出了我们容易出现的两种心理:一种是总不满足于眼前的,永不满足于已经拥有的,于是不断地追求新的,结果把自己弄得很疲倦;一种是,因为经历了很多,就自视甚高,于是对现在的一切都采取了漠视的态度;这两种心理,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的结论,是有积极建设意义的,值得我们品味和思考。文章没有空洞地说理,而是借助对生活现象的解读剖析,把我们存在的心态揭示出来,指出心态上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合理的调整建议,写出生动感人。【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6-08-25 23:44:50
  文章借助日常生活故事和现象,展开剖析,巧妙自然地揭示出了现实中人的心态,揭示出了包含生活哲理的内容,值得我们品味和调整自己。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