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读罢《大秦帝国》

编辑推荐 读罢《大秦帝国》


作者:寒山孤竹 白丁,22.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47发表时间:2016-08-25 20:18:58
摘要:秦帝国建立了皇皇伟业,统一华夏文明。

今天,当我们站在历史的天宇下,仰观灿若星辰的华夏群英,是否还对那些曾经照耀我们民族前进的英雄伟人们生发出由衷感叹?是否还对那些隐伏在历史烽烟中的传奇故事心驰神往?透过沉沉帘幕,洞穿悠悠历史,那些英雄名士、明君贤臣、君子佳人共同演绎着波澜壮阔的历史传奇。
   曾经看过一些西方人对我们的评价,他们认为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信仰,因为西方国家对于宗教形式更加严肃与秩序化,而且是全民参与,而中国的宗教信仰过于杂乱,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各种其他教种,而且大多数中国人是无宗教信仰者。然而,在我看来这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秉性,反映古今国家体制对现实人民信仰的包容性,这种开发洒脱、变化活泼为中华历史进程不断更新血液,注入动力,使其在无数次的历史风暴中屹立不倒。纵观世界各大文明古国,在种族屡经劫难的关口,唯有中华名族虽经文明洗劫,却依然能继往开来,书写着卷帙浩繁的历史画卷。历史没有断层,文明没有泯灭,曾多少次以其先进的国家体制、优秀的文明传统,成为世界的财富中心、风华圣地、雄强之邦。而这一切的归功有人说是三皇五帝,有人说是夏商周,而孙皓晖先生却坚称是大秦帝国。
   当今世界,绝大部分国家都建立了自各的法制系统,或严或缓,或重或轻,大同小异,律法是维持国家政治体制的坚强保证,是规范人民生活的政治保障,无法则乱,守法则强。然而真正开创以法治国的正是被无数后人咒骂的大秦帝国。大秦帝国以其统一六国之迅速,王朝陨落之快,被充斥着太多的历史迷雾与随意亵渎,冠之以暴秦之名。当我们探究历史真相,反思历史的来龙去脉,你不得不承认大秦帝国为后世建立了一整套文明生态,即使后世的汉王朝在国家管理上依然延续着秦帝国开创国家体制。大秦帝国统一的天下版图在风云难测的战果末期分崩离析了,然而秦帝国的文明生态却扎扎实实地建立起来了。万里长城依旧矗立在那里,华夏民族真正走向了国家向心力的管理模式,分分合合却依然坚称自己是华夏一脉,无论内部的动荡或是外部的侵犯,都在坚强、广博、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面前黯然、消弭。伟哉,大秦帝国!壮哉,大秦帝国!
   赢秦部族因协助周平王镐京靖乱,并护送其东迁洛阳,被周平王赐封诸侯国。与此同时天下进入春秋时期,大小诸侯相互吞并,孔子谓大道行于天下不复见矣,统一天下的王道礼乐制度骤然遭受践踏,大争之世,弱肉强食。原本建立天下制度的周王室尴尬的面临诸侯的威胁,好在中央王室之名尚在,大小主候犬牙交错,不时还有故旧诸侯勤王之师,如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曾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致使周王之制尚能成为一种默定成规,没有一国公然挑衅周室权威。斗转星移,进入战国,诸侯征战更加频繁,战国人民急切想得到一种安全稳定的生存环境,于是一统天下成为大国君主的强烈愿望,山野村夫,名士贤人,豪侠隐者无不翘首以盼。于是儒、法、道、墨、名、兵、农、阴阳、杂等等各大学问派系和组织团体通过阐述或力行自己的为政、谋事主张,形成了天下独具气象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激发着无穷的灵感,为后世文明的多元统一奠定了探索基础。然而在战国同期看来,它同样也成为华夏文明卷册里无出其右的文明大观,争鸣不分国籍,唯以个人学问志向阐明天下大道,不分老幼、不论贵贱,但有高世之论定能博得天下瞩目。故而百家争鸣的意义不仅丰富着文明风华,也同样左右着天下格局,天下所向,正是大道所向!
   小说《大秦帝国》恢弘气势五百余万字,包罗万象,举凡同时代的大家名士无不登录其榜,孟子、庄子、墨子、鬼谷子、荀子、韩非子等学问大家一一闪耀光华;吴起、孙膑、白起、乐毅、李牧、王翦等兵家魁首个个气吞万里;更有卫鞅、苏秦、张仪、范雎、吕不韦、李斯等为政大才惊世骇俗。孙皓晖先生以其法律系出身特有的明辨论理,将帝国崛起与陨落通过故事与论理相结合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活现的伟大帝国,让今天的我们不得不惊叹历史的创造力,对那个消逝在历史空间里的帝国时代生发出一种仰慕与敬畏,悠悠岁月,无尽浩叹。
  
   战国中期,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兼并后,天下格局总体分为七大战国。早期的楚国僭越礼法自尊王号而疏离中原文明,接着晋国的权臣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各独自立国,爵位承袭侯爵;齐国虽有田氏代齐,却依然臣服周室,奉侯爵;最老的燕国为周室血脉,自然奉侯爵;对周室有护国之功的秦国继承统治着西周王幾之地,奉伯爵。七大战国唯有楚国与秦国遭受天下鄙夷,楚国虽被称为南蛮之邦,却依然自得其乐,不向中原文明靠拢。而秦国素来都是半农半牧与戎狄杂处,中原士人称秦国为王化不开之地,儒家子弟游遍天下各国唯不入秦,可见一斑。但是秦国却从不暗自菲薄,秦人惕励奋发,积极吸收中原文明。当此之时魏国经历魏文侯、魏武侯两代君主的积极开创,集聚了大量财富、丰富的人才以及强大的军事实力,由吴起领导建立的魏武卒成为天下王牌劲旅,迫使韩、赵两国唯有周旋之力,压迫西边的秦国几有亡国之危。自魏惠王尊王称霸,魏国的霸主地位已是天下公认,但是秦国却能以疲弱之邦与魏国反复较量,可见秦人争战意志之强。秦孝公继位,眼见国力即将耗尽,亡国但在朝夕之间,忍辱负重,割地求和以求短期的休养生息。秦孝公的睿智、胸襟、眼界、谋略样样超凡,他深彻洞悉秦国的现状,一个版图龟缩、人口骤减、国库空虚、粮食匮乏、文明落后的秦国如何还能与如日中天的魏国相争?那岂不是以卵击石吗?秦孝公痛言先祖之失,明强国之愿,深处困境依然有吞吐八荒,鲲鹏远望之志。但有使秦国富强之能才,愿与其同领秦国,如此胸襟、如此气魄,真乃旷古烁今,怎不令人心旌摇荡?
   好了,开创中国文明正源的帝国时代要开幕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帝国的崛起,实则开创了华夏两千多年的文明构架,建立、锤炼了一整套文明生态系统。赤心烈烈,天赋大才的卫鞅走遍秦国山乡,探究秦国痼疾,经过三次对孝公的试探之后,终于对这位明君有了真心体察,义无反顾地追谁厚重坚韧、胸襟远大、志向高远的千古明君。一个是求贤若渴的旷世之君,一个是睿智无匹的旷世权臣,他们的携手终将碰撞出无比绚烂的火花。卫鞅变法,以提升国力、整肃民风、强化武备为起点,建立了一套山东六国无法比拟的国家体制,真正将以法治国提升为庙堂纲要,朝纲为何?治国以法。谁说刑不上大夫?谁说礼不下庶人?秦法有定,举国上下一体同法,有功则赏,有罪则罚。秦法涉及到人民生产、经商、军功、犯罪、为政、国家工程、民风民俗、封地等等,开阡陌废井田、取缔封地、废除私家武装举,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任何一项变法措施都让天下称奇。卫鞅是一位眼光超拔的乾坤大才,孝公是一位天生的罕见明君,孝公与卫鞅几为一人,一个为变法罗织力量,清除一切障碍,另一个竭忠尽智,誓死推行变法。倏忽二十载,秦国民风大变,将士征战之心愈强,百姓奉公守法、粮食大增、国税充盈、商旅崛起,国家权力运作如臂使指,贤能之才尽皆重要,平庸之辈一一罢黜,国家运行更加高效,国力、战心空前凝聚。与之相比的山东六国,尸位素餐者大有人在,多有贤达之士不被重用,身居高位多是世袭贵族,贪图享乐者不可胜计,运筹谋划寥寥无几。真正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真正的馋人高张,贤士无名,君不见,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然我们痛心的是,即使当今社会,因裙带关系而跻身上位的也比比皆是。一些国家机构和公司企业仍然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致使组织臃肿,运行困难,长此以往,不思进取、疲懈怠惰之人愈多,谋划进取之人愈少,这样的企业与机构终将在历史的潮流中遭受裁汰。秦帝国开创的法治之严多有被人诟病,一些轻微的罪责便处以严刑,然而在天下多战之秋的秦国,如此严苛秦法下,犯罪却大大减少,国力却大大增强,民风开化,国力凝聚,能说不是秦法之功?大仁不仁,即是不过分看重对个人的仁爱之心,而以天下万民为己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牺牲小我为大家。秦法的严苛必要性也有其历史条件而造就,对于一个孱弱之邦,病入膏肓,唯有一剂猛药方能行之有效。试观当时秦国,民风不化、私斗成风、疲民遍野,若以寻常规矩劝诫有用吗?周王朝以王道治国照样不是天下大乱?整顿如此乱象,没有铁血板荡,没有强力法治,有用吗?卫鞅变法之功不图利于当下,而求功在千秋也!
  
   秦帝国的法制系统规范着权力运作,统摄全民,它同样也塑造着历史的文明框架。任何一个学问派系或组织团体没有政治上护航是很难长久的,政治框架也必须从学问体系里获得养分方能成长健硕,所以任何所谓的文化学派都将依附于政治结构。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将秦国的法治模式推行天下,并由帝国中枢建立了一套国家政治下的文明结构,统一天下文字,吸纳天下文明,打击巫医方士。至于坑杀儒生,焚烧典籍实则是对逆流分子的惩戒,始皇纵严,儒生不煽风流言能如此吗?然而秦帝国却统一了中华文明正源,使原本松涣多头的天下文明归于一统,方使当时的巴、蜀、南海、桂林纳入了华夏文明,这不是秦帝国之功么?秦国不统一天下,兴亡沉浮的战国乱象又要持续多久?时当匈奴崛起,大有侵犯中国之意,统一之后的汉王朝尚且要虚与周旋,已成溃烂脓肿的山东六国又能如何?若非如此,华夏文明真的要在西方的侵犯下消逝泯灭,也未可知。是故,秦帝国统一天下是大道使然,也是历史必须。诚然这种统一只是夜空里光华一瞬,但它却为后世中华文明的延续照亮了前程。
   后世人对于秦帝国的历史意义大多有失偏颇,毕竟两千年的烟火蒙蔽,即使太史公的记录也同样经不起史学家的细致考评。历史上任何一个冠之以暴君称号的君主都是身死国亡,而秦帝国统一的短命特征,以及儒家弟子的咒骂,使秦拥有“暴秦、虎狼”之名,这是历史的不幸。试想,如此战国为何能在大争之世,十年之期连灭六国?没有强大高效的国家体制,没有英明的强势君臣能做到吗?秦帝国的陨落充满戏剧性与种种偶然因素,以至于后世对其建立的一切制度都加以诋毁,使其统一功效永远埋没在历史的废墟中。特别是汉王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弟子最恨秦帝国,史家纸笔著书立传从内心里就有对秦帝国带有憎恨,即是偶有推敲事理真相如实陈述的儒家士子也只是汪洋大海里的轻舟一叶,难敌众口铄金。
   自商鞅变法,为秦立制,秦国韬光养晦二十载,而后以五万秦国新军灭魏十余万将士,夺回河西之地,一举震慑天下,至此秦国新军方拥锐士之名。秦国第一次成为令六国胆寒的天下强国。秦惠王继位,通过秦法彻底铲除老士族,根除复辟势力,重用司马错南征北讨,夺得巴蜀膏腴之地,大战六国联军,信任张仪起连横对抗苏秦的合众之谋,秦国愈强,六国愈弱。秦武王即位,击三川、入洛阳举鼎而死,临终传位其弟,也就是后来的秦昭王。秦昭王再次申明秦法之志,前有魏冉,后有范雎,重用白起大败山东合众,击楚、击魏,击韩,击赵,天下但闻白起用兵无不恐惧。而后昭王轻信范雎之言,丧失灭赵之机,又错杀白起,三次错误出兵尽皆落败,致使白起半生所夺之地再次异手,昭王后期,秦国第一次进入了由变法后的守成低谷阶段。昭王之后,秦国历经孝文王、庄襄王两代平庸短命之君,即至始皇继位,主少国疑,一切政务号令由吕不韦主持。后吕不韦因误荐嫪毐于太后,致使庙堂权力混乱,乱臣大起,少年嬴政与蒙恬、王翦、吕不韦联手铲除嫪毐及太后势力,而后吕不韦欲宽行秦法,行仁政王道,终彻底与嬴政分道扬镳,先遣洛阳、后迁蜀中被赐死。此时,嬴政才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帝王气象。 秦王嬴政是一位坚定的护法之君,宵衣旰食,尊贤敬士,大凡能才巧匠皆悉心请求赐教。请看其一生之功绩,哪一样不是照耀华夏世界,修都江堰,蜀中终成天下粮仓;开郑国渠,关中得以富甲天下;却匈奴七百余里,连接万里长城;纵横六国,华夏终归一统;开灵渠,通关防,修天下直道;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任何一件壮举都在后世开来不可思议,然终始皇一生,均大致落成。但是在其后的六国复辟势力造反中,特别是项羽集团的疯狂报复中,那些成为帝国文明的标志性工程尽皆毁灭,一个伟大帝国的的诞生与灭亡就像泡影一般荡然消逝,来之美丽,逝之无形,这是历史的悲哀,这是文明的硬伤。
  
   秦帝国通过六世君王的艰苦跋涉,统一六国是必然的,而帝国的骤然崩溃看来不可思议,这其中的偶然性不得不加以澄清。秦法行于秦国百余年,早已扎实稳定,十年间六国相继为秦所灭,各种前朝遗族一时很难根除,各种暗流时时涌动,大秦铁骑虽强,岂能防尽天下黔首为逆之心。此时大行秦法于天下,庶民多有怨愤,更有六国士族煽风点火,流言四起,看似一统的华夏版图群情汹汹。王翦南征楚国之军大多化入南海,又将关中秦人迁居各地,蒙恬所领大军驻守九原以防备匈奴,致使关中军力单薄。且天下初平,文明初定,各种地域性矛盾正在化解之中,而天下工程繁巨,徭役甚多,始皇晚年也意识到这种问题的尖锐性,巡狩天下,欲开宽行秦法,以缓民情之艰,然而政令未出便突死于沙丘宫,遗书为就而成权力真空。当其时,李斯怀有私心竟与赵高苟合,扶持弱智般的胡亥继承二世皇帝。而赵高阴谋铲除国中蒙恬等国家干城人物,诛灭赢氏宗亲,大举提拔奸佞当政,致使皇皇伟业的大秦帝国黯然失色,曾经凝聚的军心、民心涣散了,无数的帝国开创者们不是身死便是身退,大厦之将倾如之奈何?天下反王林立,轰轰烈烈的帝国大厦骤然崩溃了。
   多少年之后,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在政治体制上大部分沿袭秦制,可见帝国文明的创造是后世人承认的,只是人们心中都不愿提起那个坑杀儒生,毁人宗庙的大秦帝国。大秦帝国摧枯拉朽般的结束了天下乱象,即使在濒临亡国的最后关头依然抗拒着匈奴的滋扰,只可惜最后一步没能走好。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说汉朝取代秦朝是历史潮流的进步,或可说汉朝是秦帝国文明形态的另外一种延续,江山易主,但通行天下的大道却没有变,秦政之功源远流长。帝国已离我们远去,帝国统一的文明生态却在华夏族群里继续繁衍发展,没有这种文明的统一,或许今天的中国会呈现欧洲版图里多国林立,语言、文字各有差异,或多或少的存在地区对抗。试看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始终因文明的差异而蒙受在战争的烟雾中。秦帝国统一华夏文明,具有广博的包容性,只要不妨碍帝国统治,任何文明形态是允许纳入帝国文明的。因此,中国文明的开放、兼容是有别世界的,这种文化内涵的博大岂是那些肤浅之人所能领悟的?言尽于此,我望着咸阳,对那些昔日帝国的伟大创造表示深深敬意。

共 575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文作者开篇以高视角概述巨著所涵盖的历史片段,思路广阔地阐述了社会和国家所涉及的各种思想,观点,信仰,政治, 制度。然后以此开始对巨著展开深层次的解读和剖析。文章笔力雄健,思路恣意纵横,见解独到深刻,思想广博深邃。不但对巨著做了精彩的解说品评,更为巨著增添了光辉色彩,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认识和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也使得读者读来受益匪浅。一篇高水准的赏析作品。大力推荐!【编辑 云水之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桐疏枝寒        2016-08-26 21:39:38
  读史不仅使人明志,也可以使人明辨是非。
   欣赏见解深刻的优美赏析文字。
   欢迎朋友继续支持作品赏析栏目。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