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梦】冲膏脂的学问(征文·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梦】冲膏脂的学问(征文·随笔)


作者:吊脚楼 童生,830.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67发表时间:2016-08-29 10:35:23
摘要: 把一个民族的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比之于“膏脂”,该是比较妥帖的,鸿儒也罢,凡胎也好,无不受其浸染和滋养。我们也许做不了熬制“膏脂”的药剂师,但起码应该懂得如何冲兑,如何吸食的基本技法,比如那“膏脂”的汁气才是强身健体、活络筋骨的根本,断不可忘了其精气而缠绵于一名不文的药渣。


   湖北的江汉平原一带,一直盛行“熬膏脂”。古时西医不盛,有病了,中医是首选,家底殷实的人家,若是有人身子虚弱了,就熬几副“膏脂”。所谓“膏脂”,就是医生一番把脉后,开几味中药,由人拿回去用土罐熬制,先用猛火煮开,再用文火慢吞吞地熬,三五个小时后,虑出药渣,再加一两斤红砂糖,待药汁冷却后,就是“膏脂”了。因为红糖的凝固作用,膏脂呈稠状,形似果冻,红褐色,细腻、嫩滑,摇动容器,膏脂瑟瑟抖动,表面有亮飒飒的金属光泽。
   口服时,不能直接饮用,还得用开水将膏脂融化,这个过程叫冲膏脂。虽是简单地勾兑,也是有学问的。郎中说,如何冲,如何喝,要看受体是阳虚还是阴虚,是脾寒还是胃寒,是餐前喝还是餐后喝,量大量小,因人因病而异,马虎不得。我也有幸喝过膏脂的,那时年幼,又特别嗜糖,嘴馋了,又不按程式来,便避开父母的耳目,偷偷摸摸地舀两大瓷勺,唯恐不甜,只加少量温水就咕噜咕噜地狼吞虎咽下去。那口感煞是甜腻、味厚重,我贪婪的味蕾似乎享受到了极致的抚慰,尽管嘴巴里有些粘巴,却舍不得漱口。不料两日后,脸像发酵的面团,鼓囊馕的,脸色潮红,面皮好像都要绷破了,连尿液都是红兮兮的。
   郎中见我这副模样,便说膏脂虽是补身子的好东西,里面加了鹿茸,但怎样冲、怎样喝,很有讲究,若不得法,好东西也会害人的。
   与此意思相近的还有一桩事。村里有一个能说会道的乡绅,读了不少明清时的章回小说,善讲“古话”。所谓“古话”,就是讲过去的故事。每到闲暇时刻,他的周身就会围一大帮人听他讲“古话”,鲁智深威武、武松的彪悍,潘金莲如何偷人养汉,贾府里的男人女人们如何争风吃醋……一个个老套的故事,被他讲的活色生香。一日,一个自号鲁智深的愣头青,居然把人的骨头打折了,其父找到乡绅,说他不该讲鲁智深、武松这些蛮汉子的,让他的儿子学坏了。乡绅一笑:“我讲的都是中国的好‘古话’,都是国家的好传统,教人向善、除暴安良的。”乡绅抽了一口水烟,“听‘古话’就像喝膏脂,想喝而又不懂章法瞎喝一气,迟早是要出事的。”
   原来世间的许多事,都是好坏间杂,所取所得就看你有无点化受用之功,没有去粗取精、弃恶从善的心性,必定是善恶不分的生吞活剥,精华无所传承,反倒让一桩好事变得龌蹉。
   后来,上高中时,教语文的刘老师是武汉师范学院的高材生。一日,他嘱咐我到他的寝室帮他搬东西,我去的时候,他寝室的门闭着,我推门而入,恰巧碰了他的脑壳。他“哎呀”一声,揉了揉额头:“你呀你,进门该敲一下的,推敲之间有学问哩。”
   正是中午,刘老师留饭,他边吃便给我讲推敲的典故。其时,是文化荒漠年月,我并不知道世界上曾经有个贾岛的诗人,我也是第一次知道贾岛在“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究竟是用“推”还是用“敲”,费了不少神思,同时也知道一个事实,但凡有所成就的文人都是注重锻字炼句的。次日,我把这则故事写成一篇《推乎?敲乎?》寄给《汉川文艺》,题目是从梁效的《克己乎?复辟乎?》演化过来的。两个月后,居然发表了,这是我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
   刘老师知道后,鼓励我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像一灌膏脂,只要你用心勾兑,不仅味道好,可以补身子,还能净化灵魂。这话,过去四十多年了,似乎还在耳际缭绕。
   日前,听朋友说,她在大学教中文的女儿准备评副教授,苦于差两篇像样的论文,她的同事告诉她,如今做论文也是蛮便捷的,比如明清的笔记小说内容纷繁、驳杂,或描摹市井百态的,或写官商之道的,都真实地再现了那个年月的风风雨雨,对研究学问者而言,它们无疑就是一袋上好的优质奶粉,一冲就是一篇洋洋洒洒的论文。
   这话是教人如何踩点选题,与我的老师所说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罐膏脂,有同工异曲之妙,只是着眼点不一样,“膏脂说”是教人用心勾兑,在勾兑中吸取养料,浸润灵魂,而“奶粉说”是鼓噪年轻人走捷径、做快餐、吃偏食,做急功近利的活路。
   不过,“奶粉说”也不无道理,别说明清时期的笔记小说,中国的道学、佛学、唐诗宋词、诸子百家、涣涣经史,五千年的文化,随便一截,都是一脉永远淘不尽的富矿,若正正经经做文章,即便不能著作等身,也会小有成就。遗憾的是,如今的一些所谓学人,能静下心来“熬膏脂”的不多了,捻断三根须的励志,或许仅仅是饮鸩止渴的心灵鸡汤,远古的神话已经无法挽救业已颓废的学术精神,历史被恣意解读,文化被恶意解析——昭君出使西域被演绎成《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性贿赂》,《纵身一跃为红颜》辱没的是屈原的爱国情怀,冤屈的诗人即便再做一千篇《天问》,也无法排解内心的愤懑。苏东坡呢?同样没有躲过键盘上铁蹄样的手指的恣意践踏,这些人顾不得他豪放的诗风,也懒得理会他的诗学造诣,却热衷于在青楼中扒粪,用荒唐的意淫法寻找他的浪荡,用他的狎妓满足自己低俗、肮脏的窥私欲……
   现在,环境恶化了,病也多了起来,稍不留意,身子里不是缺铁,就是缺铅等等稀奇古怪的微量元素。有亏缺就有填补,所以,药市里就有了花花绿绿的胶囊和粉扑扑的药丸,这些玩意应该是膏脂的变种,吃起来便捷,省略了熬膏脂的繁琐,这当是文明的进步,但世间不同行当的行市也许都是相通的,这苟简的制作也不知不觉地蔓延到了学界,所以,一些粗通文墨的人都可在不经意间,只用一只烟的工夫,就能捣鼓出一篇有眉有眼的论文来,至于写本书,也是易于反掌的轻松活,如法炮制就是了。
   突然记起哲学家冯友兰的一句话,他说:“中国的哲学犹如一盘珍馐,就看你如何吃,不可食古不化,浅尝辄止,要融会贯通。”冯老先生是哲学泰斗,但他也走过弯路,“文革”期间,他做过御用哲学家,一时间饱受学界诟病。冯老友兰未必不知道这“珍馐”就是哲学的“膏脂”,味道是如何的甘之如饴,该怎样的吃,只是他特别的人生遭际,让他的一份不得已的功利之心被权力所利用,以至随便冲兑起来,一时间被人戏称为权力的大厨,是专门为朝廷做御膳的。后来,高龄的冯老先生,倒是潜心做起了他的“珍馐”,为世界的文化宝库留下了一罐上好的“膏脂”。他晚年的这番自省、觉悟,既是灵魂的自我净化,也是学道的熬制,委实令世人景仰。
   其实,做人、做事以及做学问,一如熬膏脂的过程。一个“熬”字很是精道,里面包含着一个人的心智、学养形成的文化密码。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所有的文化元素都是强身健体的药材,猛火似心中对知识、文化的热切渴望,文火的“熬”需要耐心,在不甘寂寞的熬制中,让不同的药材在你的心罐中慢慢分解、化合、沉淀,以致融会贯通。心浮气躁、投机取巧者,大抵享受不到这份慢煮光阴的乐处。
   把一个民族的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比之于“膏脂”,该是比较妥帖的,鸿儒也罢,凡胎也好,无不受其浸染和滋养。我们也许做不了熬制“膏脂”的药剂师,但起码应该懂得如何冲兑,如何吸食的基本技法,比如那“膏脂”的汁气才是强身健体、活络筋骨的根本,断不可忘了其精气而缠绵于一名不文的药渣。
  

共 27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全文围绕冲膏脂的学问这条主线来泼墨。开篇介绍膏脂含义、如何熬制以及冲膏脂的技巧注意事项。作者从自身儿时一次深刻的经历教训,说明膏脂本身是好东西,可是食之不当会产生不良后果甚至殃及生命,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的道理。然后作者又引古论今,详细述说了与冲膏脂意思相近的事情。正如古人留下许多宝贵的智慧,可在今天,很多人并没有认真领悟到其中的精髓,一意孤行而为之,产生许多负面影响,歪曲古人真正的意蕴,肆意散播传统文化的谬论荒唐。文章采用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语言凝练,论证条理清晰、透彻,令人豁然开朗。结尾呼应文题,将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比喻这“膏脂”,比喻形象生动贴切,通俗易懂,内涵深刻,宣扬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告知大家如何融会贯通更好的学习领悟老祖宗的智慧。佳作力荐共赏,问候老师,感恩赐稿!【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6-08-29 10:42:42
  读完老师的文章深有感触,本来老祖宗留下许多瑰丽文化和智慧,很多人没有真正领悟其中的精髓,曲解了意思,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从而很多人认为古人的文化经验落后,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出现不少人抵制不相信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可悲之处。老师的这篇文章很好的宣扬中国悠久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值得人深思。感恩老师分享!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16-08-29 10:43:00
  问候老师,期待更多精彩!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3 楼        文友:态珍        2016-08-29 15:34:48
  学习佳作,问候作者。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