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梦】落拓江南载酒行(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梦】落拓江南载酒行(征文·散文)


作者:柳拂桥 秀才,1850.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95发表时间:2016-09-01 16:05:05


   1、流落江南
   我曾经多次在网上搜索小杜的图片,所得都是官方的蟒袍玉带形象。有空的时候,我会久久地看他。想象他的那个时代、家庭背景、人生理想、际遇、困惑,以及对待困惑的立场和态度。甚至比照自己,一旦穿越过去,会出现怎样的局面。人生就是一场局么?很多人以为是的。读书人离不开对官方的依赖,抑或学而优则仕,本就是他们的宿命?
   弹指拈花一片春,临风把酒卜前身。
   江山纵使换颜色,情性何尝异古人。
   这是读小杜、也知小杜的文字,悠然适意,直指内心的那种。可是我没有如此才情,写不出如此高妙而见性情的诗歌。但对小杜,以及小杜与南陵之渊源,却一直有话要说。尤其是近日池州李剑军、九华山焦先生二人来,偕游星月在天之南陵。走惠民路,过玉带桥,赏市桥河之水光潋滟,香由巷美女小乔之绝世芳踪,一路漫步,说古道今,就想起当年携一本《樊川集》下池州的情景。池州是南陵故地,小杜走过。而眼前的古青阳城呢?往事成昨,齐山依旧。
   于邺的《扬州梦记》记载说“牧供职之外,唯以宴游为事。……牧常出没驰逐其间,无虚夕。”有趣的人,有趣的话题,有叫人喜爱和怜惜的地方,也有一些不拘小节和风流自许的高标和风骨。人但知其表,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小杜有许多人事沧桑和无奈的心思,也有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文字。大多是不可以与人言的。人生不得意处,可借酒浇愁,也可以诗言志。诗歌勉强算是个可人儿了,适当时候是可以分忧的。后来,小杜落拓来江南了。左手是诗,右手是酒,把偌大一片杏花春雨的土地浸染得诗意与酒香发作,拍遍栏杆,依然无人会他登临的意思。
  
   2、文本解读
   关于小杜的作品与事迹,多以牧之外甥裴延翰手编之《樊川文集》为依据。今人缪钺的诗选本,小杜的《年谱》和《杜牧传》,都是很权威的。百度上也有杜牧的诗文,只要输入杜牧、南陵等字眼,就可以搜出小杜与南陵的那些个艳遇来。有诗为证。
   最著名的是《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日暖泥融雪半销,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胡可先《杜牧诗选》说:开成四年(839)初春作,时牧迁左补阙,将离宣城赴官入京。裴坦,字知进,河东(今山西太原)人,是牧同僚,为判官。这个年头的春天,裴坦赴舒州,杜牧欲赴京而未行,故先作诗送之。全篇上半写景,下半抒情,本不是什么新套路。可是景突出其明丽,情偏重于感伤,以丽景反衬惆怅,却是正宗的一倍增其哀乐的手法。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卷五说其“格调既高,语皆隽拔”。而我,因为熟悉那地,所以感觉亲切。
   《南陵道中》是《樊川外集》里的:“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诗题一作《寄远》。杜牧大和四年(830)至七年及开成二年(837)、三年曾在宣州为幕吏,诗即作于其间,写羁旅思归之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说:“此诗纯以轻秀之笔,达宛转之思。首句咏南陵,已有慢舫开波之致。次句咏江上早秋,描写入妙。后二句尤神韵悠然。意谓客怀孤寂之时,彼美谁家,江楼独倚,因红袖之当前,忆绿窗之人远,遂引起乡愁。云鬟玉臂,遥念伊人,客心更无以自聊矣。”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还说:“夫此红袖自凭江楼,固不知客心之孤迥;而客心之孤迥,亦本与此红袖无关。是二者固无交涉,客岂不知?然以彼美之悠闲与己之孤迥对照,乃不能不觉其无情而恼人矣。其事无理,其言有情。”
   关于诗中的水面具体在哪,不能明确。因为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南陵境内之漳河无烟波浩淼之状,故不能说是“凭江楼”,而青弋江彼时属于宣州,称“南陵水面”,也有欠妥之处。基于此,池州李剑军先生以为是在铜陵所作。理由是铜陵彼时属于南陵辖区,只有铜陵才有江云云。也不是全无道理。
   第三首是《安贤寺》:“谢家池上安贤寺,面面松窗对水开。莫道闭门防俗客,爱闲能有几人来。”本诗辑自徐乃昌总纂之《南陵县志·艺文志》。作于杜牧为宣州幕吏时,即大和四至七年,或开成二、三年间。从诗中高雅闲逸的情调看,应以作于开成年间为宜。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有话说:“会稽镜湖之东,地名东关,有天花寺。吕文靖尝题诗云:‘贺家湖上天花寺,一一轩窗向水开。不用闭门防俗客,爱闲能有几人来?’吕夷简即袭用杜牧诗。其有注释云:1、谢家池:在宣州,因南朝齐谢眺曾任宣城太守而得名。2、爱闲:宋龚颐正《芥隐笔记》:"多病爱闲,始见《南史·王俭传》。……杜牧之有‘爱闲能有几人来’。”又清宋长白《柳亭诗话》有类似记载。
   这三首杜牧与南陵的诗歌,都是尽人皆知的。其实,还有一首是潜伏很久的。《题元处士高亭》(原注:宣州。):“水接西江天外声,小斋松影拂云平。何人教我吹长笛,与倚春风弄月明。”这是有关青弋江的诗歌。小杜开成三年(838年)作,通过明月春风、江声松影和月下长笛等写景,表现宾主之欢。西江的注释说:宣州之西的青弋江。《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八云:“宣州宣城县青弋水,州西九十九里。”诗中元处士,冯集梧《樊川诗集注》载:“牧之又有《题元处士高亭》诗,许浑亦有《题宣州元处士幽居》诗,又有《灞上逢元处士东归》诗,又有《元处士自洛归宛陵山居见示詹事相公饯行之什因赠》诗,其赠诗注云:‘元君多隐庐山学《易》,常为相国师服’,即其人可知矣。”处士,一般指未仕或不仕的人。
   诗中的“西江”,吴在庆《杜牧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则明确载明:“指宣州西的青弋江”。过去县志里面记载了好多关于青弋江的诗歌,甚至连诗人吟诵青弋江泾县段的诗歌都收录了,可是这首却没见载入,所以私下以为有拾遗补阙之必要。
  
   3、柳拂桥:哥只是一个传说
   在徐乃昌总纂及以前各《南陵县志》里面记载了几则关于柳拂桥的诗歌。当然是因为小杜的缘故,因为他的“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村柳拂桥”的句子,所以,我没来由地喜欢它。
   清人刘开兆在《青弋江棹歌》组诗之第二写有:“杜牧风流步屐遥,柳丝婀娜小蛮腰。而今憔悴江潭上,不见青青柳拂桥。”诗人怀想当年小杜如何在青弋江边漫步流连,兼有袅娜柳丝飘拂着,如白香山之绝代红颜而身材曼妙的小蛮腰。可如今江潭之上,人见憔悴,也不复寻觅那青青柳拂桥了?是有柳拂桥在,还是柳丝拂桥呢?这或许是个谜。
   但这首诗似乎传达了两个信息。一个是小杜无论是在池州,还是在宣州任职期间,都一定是过惯了诗酒风流的日子。在《樊川集》里面能够找到若许痕迹,很好证明,还无需举例。还有,因为柳丝而联想到小蛮腰,非仅客舍青青柳色新,也因为小杜与白香山之渊源。清人洪亮吉在《北江诗话·卷二》中说:“有唐一代,诗文兼擅者,惟韩、柳、小杜三家。”没说到白香山,而推崇谁的意思很明白。全祖望在《鲒绮亭集·外编》卷三十七《杜牧之论》说:“杜牧之才气,其唐长庆之后第一人耶?读其诗、古文词,感时愤世,殆与汉长沙太傅相上下。”这就与白香山有关系了。因为白居易的集子就叫《白氏长庆集》,白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言下之意就是,小杜是白居易之后的有唐一代之第一人了。何况还有匪夷所思的小蛮腰呢!
   到底有无柳拂桥呢?我估计是没的。因为杜牧之后所有的诠释都没有注释柳拂桥在何地,高人们根本没理会柳拂桥是一座桥,而仅仅是柳丝拂桥而已。非仅如此,对云遮寺,也只是解释为深山藏古寺,有白云缭绕罢了。
   再在民国版《南陵县志·营建志》卷十三里面,只简单记载云:“柳拂桥(县东三十二都三图)”。卷十一云:“柳拂庵(县东三十二都三图。唐杜牧题额。光绪末重建。庵旁古柏一株,参天蔽日,相传千有余年)。”看来,柳拂庵是有的,既然是光绪重建的,那以前就会有。只是,如今档案馆里只有民国版的县志,更早的,已经没了。或许在哪儿睡觉呢,而我无法得见!
   我于是寻思,因为小杜的来,也因为小杜一贯风流俊爽,屐痕处处,所以就有了柳拂庵。也因为小杜的那诗歌,就可以按图索骥找到一座桥,也就是柳拂桥了。倘若做文化旅游,再倘若我们只是自己找乐,也或者逗客人开心,就仅此也可以了。只是,如果从认真的角度而言,要我认可柳拂桥真是有,而且还在小杜那会,难。凡事是经不起认真的。我必须找到在小杜那会有确信的记载才可。也可能只是暂时没找到。但愿如此。
   为这个,我最近一而再再而三地翻阅《樊川诗集注》。柳拂桥,或者柳拂庵没见到,倒是见到不少“柳拂”的字眼。看来小杜是喜欢“柳”的。他的《独柳》有:“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柳绝句》也说:“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已经很接近了。《自宣城赴官上京》云:“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很黄很暧昧。《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横江裴使君见迎李赵二秀才同来因书四韵兼寄江南许浑先辈》则有:“芳草渡头微雨时,万株杨柳拂波垂。”除了送裴坦的柳拂桥那首外,这四首都有“柳拂”的字眼。看来,小杜是喜欢柳的,尤其是动态的吹拂的风度。一定是和某个人有关吧。只是小杜没明说,不好乱猜疑。
  
   4、晚唐第一数小杜
   当下正好是江南的春天,假如也有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或者杏花雨的话,很多人会想起一首题目叫做《江南春》的绝句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芜湖这块地,是诗中的南朝么?很多人是宁愿它是的。
   不知什么时候起,《江南春》早早地就进了中小学生的课本。听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吟诵这传之久远的美好篇章,会给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而诗歌的作者就是杜牧,人称“小杜”的,为别于“老杜”盛唐杜甫也。
   在风雨飘摇中的晚唐,正儿八经地给文人做传记的,唯小杜一人。小杜何其幸也!清初全祖望在《鲒绮亭集外编》之《杜牧之论》中说:“杜牧之才气,其唐长庆以后第一人!读其诗词,感其愤时,与长沙太傅(贾谊)相上下。”其实,与他齐名的李商隐也曾写《杜司勋》诗,极表对杜牧的关切和倾倒之意:“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
   而我坚持以为,小杜在晚唐第一人的地位是有多重因素决定的。首先,他出身于“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显宦之家。杜氏一门,在唐代声名显赫,入相者多达11人。祖父杜佑相德、顺、宪三朝,所撰《通典》200卷,为我国第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巨著。杜牧对自己的家世也很自负,写有“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高华的氏族门第,丰厚的家学涵溶,给予小杜一生的价值取向和安邦济世的政治追求以极大影响,底蕴渊深。
   其次,小杜毕生以“大儒”而“知兵”者自居,从不以文人自视,此为其与一介书生之莫大区别,也是他成为“长庆以后第一人”的重要因素。所著《罪言》《守论》《战论》,又尝注兵家圣经之《孙子》,具备经世致用之热忱和才气,为后人所共识。
   小杜工诗、赋、古文、书画。诗歌与李商隐并称“双璧”。宋人李朴《送徐行中序》曾经有说法:论唐人文章,韩愈第一、柳宗元第二、刘禹锡三、小杜四的说法。而乾嘉期间学者洪亮吉在《北江诗话》里曾形容:“唐代诗文兼具者,惟韩、柳、小杜三家。”
   他还曾作《八六子》,是第一个采用民间曲子中长调的词作者,也是第一个作慢词的人。目前唯一流传于世的杜牧手迹《张好好诗》(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清朝叶奕苞《金石录补》卷二十二评论说:“牧之书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宗伯云:“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
   最后,小杜有“文以意为主”的文学理论主张,所作诗歌不因袭古人,不囿于时尚,独能于拗峭中具风华流美之致,卓然特立在寥廓晚唐,刘熙载称其为“俊爽”的风格。流传广泛的写景、史论七绝,被历代视为奇葩,在文学史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共 47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杜牧,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樊川,故号樊川居士。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旁宫赋》至今为后世传诵。为与杜甫区别,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好言兵,有济世之才,所著《罪言》《守论》《论战》,可见杜牧是一位心怀天下的诗人,他还注兵家圣经《孙子》,具备经邦济世的热忱与才干,都为后人所共识。他的古体诗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以豪放见长,近体诗文则文词清丽,情韵悠然。杜牧注重辞采,与他的奔放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风华流美,神韵疏朗,时而气势磅礴 却不失精致和婉约,在后人眼中,他的诗歌,散文和他蟒袍玉带的形象浑然一体。奈何诗人虽有满腔热血,报国之志,却因晚唐统治者的腐败,唐王朝已是风雨飘摇,诗人的忧国忧民的热情和经邦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终成虚空。诗人只能过着左手是诗,右手是酒的生活,把偌大一片杏花春雨的土地浸染成诗意和酒香,拍遍栏杆,依然无人懂他登临的意思。作者追忆小杜,一诗一意,一步一念,如丝丝细雨,缓缓浸润。既写他的失意,亦描他的壮阔,既叙他的成就,亦述他的内心。读后更了解了杜牧,包括他的诗他的文及他的情。文章以小见大,语言精炼,诗歌解读独到,由此可见作者深厚的古诗词功底,和作者精益的求学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好文倾情推荐欣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问候安好,祝创作愉快!【编辑:静之水流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静之水流深        2016-09-01 16:06:03
  欣赏老师佳作,学习了,祝创作愉快!
2 楼        文友:杨传球        2016-09-01 18:42:16
  拜读了,点赞!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