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永远的秋水,永远的伊人

编辑推荐 永远的秋水,永远的伊人 ——诗经《蒹葭》备课札记


作者:豆子 布衣,13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54发表时间:2016-09-05 16:36:08
摘要:我们伫立在梦的河边,一次次遥望那缥缈的身影,专注地等待“她”的一次回眸。为此我们甘愿化作河底的青荇,日夜荡漾在她心湖的柔波里。我们守候着这份美丽,任凭冬去春来,日复一日。河水茫茫,风在叹息,前方的道路被河水阻隔,恰似“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那般的无奈,即使我们上下求之也依然无法接近那个朦胧的目标。“伊人”之境让我们深深感到希望与理想永远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永远的秋水,永远的伊人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也有人说《蒹葭》是最早的哀婉的恋歌。它描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美丽的女子,表现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
   《蒹葭》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我们的男主人公为什么要倾心于“伊人”呢?他为什么要不辞辛劳、不畏艰险地追慕这位女主人公呢?这位佳人的容貌、她的气质,到底怎么样呢?我们不得而知。诗中只有秋日苍苍的蒹葭、草木上的白露、弯弯曲曲的河流等等,而“伊人”的情况和“伊人”的往来徘徊则是虚写。正是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创造出一种若即若离、朦胧凄迷的艺术境界,使我们隐约可以想见“伊人”的美丽、“伊人”的飘逸和“伊人”无限的风度和气质,而且也恰到好处地反映了男主人公因追慕恋人而表现出的惆怅失落的情绪。
   自从《蒹葭》这首诗歌问世以来,不同朝代、不同人群、不同性格的人们都被它略带凄婉的意境吸引了。明代陆化熙说:“通诗反复咏叹,无非想象其人所在而形容得见之难耳。一篇俱就水说,故以蒹葭二句为叙秋水盛时景色,而萧索凄凉,增人感伤之意,亦恍然见矣,兼可想秦人悲歌意气。‘所谓’二字有味,正是意中之人难向人说,悬虚说个‘一方’,正照下求之不得。若果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至,何以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哉。会得此意,则连水亦是借话。”贺贻孙(明)说:“秋水淼茫,已传幽人之神,‘蒹葭’二句又传秋水之神矣。绘秋水者不能绘百川灌河为何状,但作芦洲荻渚出没霜天烟江之间而已。所谓伊人,何人也?可思而不可见,可望而不可亲。目前,意中,脉脉难言,但一望蒹葭,秋波无际,露气水光,空明相击,则以为在水一方而已。而一方果何在乎?溯洄、溯游而皆不可从也。此其人何人哉?‘宛在’二字意想深穆,光景孤澹。‘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皆可意会而不可言求,知其解者并在水一方,亦但付之想象可也。”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也写道:“《诗经·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钱钟书则在《管锥篇》中也引用陈启源“夫说之必求之,然为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闻一多先生更是说“我们很难确定它究竟是招隐还是怀春,只觉得它百读不厌”。……
   《蒹葭》被人传诵不已,它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宋玉《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这明显是受了《蒹葭》诗的影响,由此可以窥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蒹葭》诗的笔法;其后的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吴文英《踏莎行》中的“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这原是梦窗词中的警句,而此中韵致总觉得是从《蒹葭》化出。80年代,根据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的小说《在水一方》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在水一方》的歌词:“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就是诗经《蒹葭》的翻版,它通俗、易懂,为现代更多的人接受。因此,歌曲能传唱于全国各地而经久不衰。当缠绵而略带忧伤的乐曲飘扬在中国大陆上空时,有多少少男少女曾为之倾倒啊!由此可见,《蒹葭》在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的地位和对后世深远的影响。
   然而,对于诗中的“伊人”到底指代什么?历来人们莫衷一是,可谓见仁见智,解读各异。最早的毛诗序称:“《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朱熹也曾说:“言秋雨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近代有人论诗,更是说:“苍葭白露,秋水长天,我思故人邈不可即,天涯海角,思何可支。况值乱离,相逢不知何日。此明为秋日怀人之作”……笔者以为:我们不妨把“伊人”视为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她既可以是我们心目中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可以是我们一直苦苦追求却无法实现的理想,还可以是我们的一种信仰,一份期盼,一个甜蜜的梦。秦始皇建立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自为始皇,希冀帝位万世相传,可惜他出巡河北沙丘,突然驾崩,李斯与赵高、胡亥勾结,立少子继位,乱了朝纲,很快亡国,那么,秦始皇的希望成了“所谓伊人”永远“在水一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妄图雄霸天下,可是赤壁一战使得他的理想也成了“所谓伊人”永远“在水一方”;诸葛亮辅佐刘备,希望“匡复汉室”,可是五丈原的病逝,也使的他的愿望成了“所谓伊人”永远“在水一方”;岳飞抗金、精忠报国,可是却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于狱中,他的志向也成了“所谓伊人”永远“在水一方”;袁崇焕构筑“宁远防线”抵御清兵,并大败清太宗皇太极,但后来崇祯中了后金的反间计,以为他与后金有密约,故被处死。这时对于袁崇焕来说,将清兵挡在山海关外,也就成了“所谓伊人”永远“在水一方”……
   人世间有太多太多的遗憾,有太多太多的梦想无法实现,因此,这个时候阅读《蒹葭》往往容易产生心灵的共鸣,我认为这也许就是《蒹葭》最打动人的地方吧!?我们伫立在梦的河边,一次次遥望那缥缈的身影,专注地等待“她”的一次回眸。为此我们甘愿化作河底的青荇,日夜荡漾在她心湖的柔波里。我们守候着这份美丽,任凭冬去春来,日复一日。河水茫茫,风在叹息,前方的道路被河水阻隔,恰似“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那般的无奈,即使我们上下求之也依然无法接近那个朦胧的目标。“伊人”之境让我们深深感到希望与理想永远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当然,《蒹葭》如果从哲学的高度看,则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这个问题更加深奥,说起来也太冗长了,只好就次搁笔。

共 250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从影响的角度解读《蒹葭》一诗,对诗意做了较为具体的诠释,对读者阅读该诗起了很好的辅导作用。对于这首诗歌的主题含义的理解,与文中的“伊人”含义的理解有很大的关系,“伊人”指什么?作者提出了作者个人的很有参考价值的观点,建立在这个观点之上的主题意义也就有了丰富性。这是该文最有价值的地方。【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6-09-05 22:10:27
  作者对“伊人”含义的解读,从象征的角度来揭示的,是合理的。该文除了从爱情的角度解读,难道就不能从实现人生理想,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解读吗?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