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杨柳春风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杨柳】看《血色浪漫》有感(随笔)

编辑推荐 【杨柳】看《血色浪漫》有感(随笔)


作者:秋山夜雨 布衣,175.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32发表时间:2016-09-06 12:05:19
摘要:  一部好的作品往往源于生活,却必定会高于生活。

春节对我来说已麻木,无所谓欢乐,无所谓激动。它只是以隆重的方式提醒我岁月又在我的年轮上画圆了一圈。年年春节的内容相似,吃团圆饭、拜年,偶尔也在麻将桌上凑个数。身上必定穿得鲜艳、脸上必定挂着笑容、嘴里必定说着吉祥的话。因为我不仅仅属于自己,我还是长辈们的小辈,小辈们的长辈,整个家族也只有在这样的日子里才可以团聚。过年的这些内容就算对于我也是不可以少的,虽说母亲去后,我就不愿意再过年,但也正是这些内容中所包含的亲情将我从悲痛中拉出,让我至少还可以笑。
   走完了春节该走的程序,我在家躲了两天,独自锁上卧房专一的看起了三十二集电视连续剧《血色浪漫》的碟片。我是个生活相对有规律的人,这主要缘于我的工作性质,终于有了春节这几天长假,我放纵自己昏天黑地的做自己想做的事。这部电视剧是个关于老三届的故事。从拍摄的角度上来说,我不能说它是一部精品,但从作品的内容来说它至少震撼了我的心灵。整个故事是围绕着一群父母辈为久经沙场、建国后身处要位的干部子弟的生平而展开的。这是中国建国以后出生的一生最为动荡的一辈人,他们经历了父母辈兴衰荣辱所带来的跌宕起伏,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对精神的扭曲和洗礼,经历了知青上山下乡的背井离乡和生活极端的反差。这段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虽然我有记忆以来文革就已经到了尾声,但是这段历史却象卸不去的包袱,深刻的影响着我们兄妹的人生。
   关于《血色浪漫》这个标题,只要看完了这部电视剧,就会觉得这个标题是无可取代的,它恰到好处的反映了这部作品的灵魂。因为作品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是浪漫而乐观的,而浪漫中他们生平处于特殊历史时期的众多坎坷与挫折用血色二字来刻划又是那么贴确。特别是主角钟跃民特立独行的个性和他独到的处事方式,包括他对爱情的态度,置于当时大的社会背景中给人的体会就是一部血色浪漫史。
   我这个人有个很大的毛病,就是看东西过于投入,不论是书,还是电影、电视。只要是吸引我的我很快就能进入,让所有的故事都成为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于是故事中的的悲欢离合也就成了自己的悲欢离合。因为是锁着房门看的,我就放任自己随着剧情该哭的哭,该笑的笑。在这部作品中,有个显著特点,就是钟跃民等人乐中有苦,苦中寻乐的调侃,因为总是苦乐相伴,所以让人开怀大笑的同时,总有几分酸涩在心底隐隐作痛。那是一种幽默,是一种打落牙齿往肚里吞,还说味道很不错的幽默;那是一种叛逆,一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中不屑成分的叛逆;那是一种执着,是一种拨云见日中对善良和正义的执着;那是一种无奈,是在大势下每一个个体力量之渺小的无奈。
   在这部片子里最让我感动的并不是钟跃民,他离我太遥远。而与他性格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人的行为和经历却让我深思和汗颜。他就是郑桐。他在人生最失意的时候选择的是读书,用书本来充实他旷日持久的空白。这是一种困而不颓的精神。所以恢复高考后他较为轻松地确定了他知识分子的身份,跻身于科教界。当他作为当时颇为稀有的硕士毕业生面临分配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条是进机关,钻营政界,博取名利双收,另一条路是做一名真正的学者,忍受清贫,潜心于学问研究。他与妻子清醒的分析了社会和自己的个性后,成了一名住在筒子楼里的学者。一边算计着柴米油盐,一边编写着宏篇巨著。甘于清贫,保持自我是一种境界,存活于浮躁和喧嚣的当今社会的我没有做到。虽然我彻底改变了我曾经贫困的生活,住着三室两厅的新公寓,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但我却觉得无比空虚。
   贯穿于这部作品始终醒目的话题是爱情。在众多爱情故事里,钟跃民对爱情的态度是奇特的,他理性、自尊、真实、从不允诺人生。关于他的爱情我只有完全跳出自己的爱情观去看待,才会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因为如果我的人生遭遇了他,我可能也会爱上他,但最终会恨他,永远的离开他,重新开始生活。但是片中一生执着,从不掩饰自己情感的周小白却让我感动;不计任何得失,就算放弃一切也要追随钟跃民到天涯海角,并从不羁束钟跃民的高玥,让我敬佩。这是一种蔑视身外之物真性情的体现,这是对人性最美好的一面大胆的歌颂。曾有一度,我已不再相信爱情,至少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但是看完了这部片子,我开始反省自己,我为什么会怀疑爱情?我自己在爱情中完全投入了吗?我的爱情是不是还有很多杂质?我把这一切归罪于这个大的社会背景的同时有没有想到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在受物欲的支配,所以才会淹没和沉沦于其中。
   看完这部片子,我不由深深的叹息。到底是为什么而叹息,我说不清楚。脑子里萦绕的是片中的陕北民歌,也就是钟跃明等人插队地方的文化代表作之一。在陕北那片贫瘠的黄土地上,在那贫穷和饥饿常年相伴的地方,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着,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与自然对抗,于是才会有陕北民歌这一特殊的曲派。所有的歌词口语般通俗易懂,我想它产生的最初只是一种高吭和悲凉的呼唤,因为一道道沟和一道道梁的特殊地形;因为没有雨露滋养的沙哑;因为对幸福的渴盼直至失望,失望中又有无法回避的生存的基本述求。片中有段是钟跃民和一个陕北孩子的谈话:“长大了干什么?攒钱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儿;生儿干什么?养大;养大干什么?攒钱娶媳妇….”另有一个片段是钟跃民在听了一个陕北老汉唱《信天游》后的感慨:陕北人虽穷,精神却不穷。这二者看似矛盾,却又并不矛盾。现实中苍白的残酷和民歌中悲壮的娓婉其实是一体,经过历史淘炼后剩下的只有美,只是这种美同样也是血色的。
   一部好的作品往往源于生活,却必定会高于生活。它可能会给人们一些警醒,可能会触电般探及心灵深处,可能会让人们在深思中茫然,在茫然中探索,但它不会给我们生活的答案,因为生活中的种种本没有绝对的是非之分。正如片中身负重案,后被警察击毙的宁伟,如果不是命运之神在他于部队提干前开了一个玩笑,让他功亏一篑的话,他应该是一个做将军的材料。可是即便他后来屡负命案,也是因为他一诺千金的仗义。我不愿看到他死在自己所尊重并愿意为之赴汤蹈火的战友手中,我宁可他远走国外,从此杳无音信。我想这也是我天性中对所谓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叛逆吧!

共 24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一本书,看一部影视剧,能有所收获,便不算是辜负这部作品。没有人敢说自己对某一部作品的解读完全正确,也没有人说出这句话,即使作者也不能。可每一个人都可以谈出自己对某一部作品的见解,这样的见解是源于作品,更源于自己对生活的体会。有人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实,艺术只是生活一种集中的体现,是生活的高度浓缩。[编辑:风残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残云        2016-09-06 14:33:04
  问好作者,感谢赐稿。
写支言片语 记零星感悟
2 楼        文友:风残云        2016-09-06 14:33:29
  有所观,有所思,有所感。很好。
写支言片语 记零星感悟
3 楼        文友:风残云        2016-09-06 14:33:43
  期待您再次赐稿。
写支言片语 记零星感悟
4 楼        文友:水暖春江        2016-10-05 04:49:09
  十分欣赏作者的精彩评论,也补充两点个人看法。
   (1)上山下乡运动,恰是文革左祸的伴生物。79年,若无云南兵团战士们可歌可泣的绝食割腕、以死抗争,这场时代的悲剧尚不知几时落幕,青春血祭的我辈又如何走出噩梦?所以,对插队的任何“无悔”赞美与矫饰,都是反历史的假嗓虚声,无法苟同。在乡下,也看多了那些镀金后提干、入伍、仕途通达的官二代们。只是,他们与一代知青群体的命运遭际,毫不搭噶,没半毛关系,更别说有啥代表性啦!
   (2)文革半世纪后,许多红二代都已忏悔反思了自身的左祸原罪。而剧中的主角,却仍沉溺在“血统高贵”的自恋情结里,夸示父辈的精神优越,愤愤于运动中的个人挫折。但对老红卫兵在京城“红八月”里,一气打死近两千民众的法西斯暴行,却讳莫如深,隐去不提!该电视剧在历史认知与道德诚实上的缺陷,令人遗憾!
   以上看法,谨与交流。遥握祝好!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