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雀巢】吃的记忆(散文)

精品 【雀巢】吃的记忆(散文)


作者:闲书清茶 布衣,361.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98发表时间:2016-09-08 01:46:48

掰一块风干的岁月
   放入掉了牙的口中
   慢慢咀嚼,于是
   那光着脚丫的童年
   便又在原野上
   奔跑
   ——题记
   我打小就嘴馋,年过半百也没改过来,所以脑子里印象最深的往事记忆,几乎都和吃的有关。每每聊天,说起生活的变化,或者饭桌上吃到什么美味,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聊到吃的上面——自己经历的、长辈身上发生的、和别人身上的,那些关于吃的故事。时间久了,难免故事重复,也就颇有了点祥林嫂的味道,以至于我刚开个头,儿子就捂着嘴笑:老爸又要讲他小时候吃的事了。每至此,儿子有时还辩驳几句,怀疑老爸是在编造故事给他上政治课,露出不信任的表情。我也就只能叹口气:小子,饿你三天你就知道了。
   知道自己的毛病,却改不过来。这不,提起笔来,祥林嫂病又犯了。
   先说饭量。那时候的人,饭量都大。听说到的好汉们的饭量,想必并不全是演绎,因为就自己亲身经历的,也足可以把现在的孩子们听得目瞪口呆。我的舅舅曾一顿吃下十一个包子。农家的包子,足足有现在的小笼包子四个大。那时,我十三岁,当然吃的少点,七个。人说,半大孩子壳郎猪,没有饥饱的。说实话,一斤挂面,我能连汤不剩;曾跟着大人走亲戚吃喜面,除了跟着坐席吃菜吃面外,厚着脸皮连蹭带要,零嘴吃过人家十一个红鸡蛋。都说,愈穷愈能吃,这话不假。说到底,是肚子里缺油水。常年的主食就是“地瓜饼子,咸菜梗子,不吃你就停着”,一年见不到几次肉,因为没钱,也因为即便有钱,也得凭票。买肉要到公社食品站,因为生猪国家统购统销。肉是越肥越好,有关系的能买到肥的,没关系的;全给瘦的,不满意也只能叹气骂娘。遇上过节,走亲戚,有开荤的机会,能不往死里吃?跟狼没啥区别。我至今也没弄明白,那时农村家家养猪,生产队养,大队还有养猪场,那么多的猪都被谁吃了?现在经常见到大人擎着饭碗满街追着孩子喂饭,连哄带求带吓唬,我就颇为不屑:吃饱了撑的,不吃他是不饿。
   儿子小时候常问我小时候最爱吃的是什么,我的回答就三个字:能吃的。没得吃,没好的吃,也得吃。于是,主妇们的天才智慧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使得苦日子也充满了色彩。既然主食是地瓜,那就在地瓜上做文章。除了常规最简单的吃法,烀地瓜,烀地瓜干外,还能做出地瓜面饺子、包子、面条、饼子、发糕、散状……差不多白面能做出来的,地瓜面都能做出来,甚至白面都做不出来的,比如像黑珍珠般散发着诱人光泽的散状。那是纯地瓜面,做出来油光铮亮,比非洲还非洲,看着馋人,可吃起来就,呵呵,另一回事了。现在人讲究保健,吃粗粮,在饭店很流行地瓜面食品,其实只是白面掺了部分地瓜面染色而已。地瓜面不含面筋,本做不出饺子面条之类的。别急,自有办法,大自然的馈赠不少:把榆树皮晒干,到石碾上压,筛出来的细面加进去就行。我老家那里榆树很少,自然满足不了供应,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家家在自留地的地堰上种一种名字叫“面筋”的植物,长的棵子有点像芝麻棵子,晒干后,剪成一段一段的,也到石碾上压,压出好多细粉来,也叫“面筋”,效果比榆树皮还好。自从责任制以后,再没见谁家种过,想必早随着穷日子“断根”了。
   说一个俺们村发生的吃的故事。村里有一户,很穷,外号穷八辈(这外号也太缺德了)。过七月十五了,应该包饺子,可家里实在没有任何可包饺子的面。主妇便早晨去自留地里垉了地瓜回来,用菜铳打成丝,放到锅里炒,直到炒干,接着就去石碾上压,终于在晚饭的餐桌上,为一家人端上了地瓜面饺子。这成了村里人的笑话:不会过日子,馋,就知道吃,该穷。可我觉得一点都不好笑,想流泪,为那艰难的日子,为那困境中挣扎的主妇。她在如此条件下,还能为家人在节日里添上一丝温馨浪漫,我倒觉得应该敬佩她,她更像一个贵族。
   苦日子也不是没有乐趣,小时候最大的乐趣,是上山。放了学,和小伙伴们背上篮子,手里擎块干粮,急呼呼往山上跑,搂草或者拔猪菜。并不是有多勤快,因为山上有吃的。像板凳腿、草蛤蜊、雀儿菜、鸡鸡肉、甜草根、菖蒲棒、乌米,什么都能往嘴里塞。偶尔也改善一下弄点荤腥,像烧青蛙腿,野蜂窝什么的,虽然会被野蜂蛰的满脸疙瘩,可和蜂蛹的美味比起来,就不算什么了。也会惹祸,掐麦穗搓青麦粒,折地里的玉米棵子咂甘蔗,扳嫩玉米棒子生啃,拔花生。被看山的人捉住了,就要罚家里的麦子或玉米。小时候调皮,父母经常揍我,却从来没有因为罚了麦子或玉米揍过我,只是叹气,当着看山人和大队干部的面狠骂一顿,待他们走了,就再很瞪几眼,骂道:不带眼事劲儿的东西,死熊咔吧眼儿。吃一堑长一智,后来长了经验,不再搭伙,自己单干。这样目标小,不易引起看山人的注意。像拔花生,不再整墩拔,被看山人拿到证据。选那坡上的沙土地,顺着里堰巡视,好多花生被雨水冲了出来,干干净净,摘下来就吃,不饱满的,可以连皮吃,甜丝丝的,饱满的,剥的壳,顺手把壳摁到土里销毁证据。曾被看山人捉到过,嘴巴上有泥,唾沫白色,明显是偷吃了花生,只是找不到证据,楞是被我赖了过去,心里很是有了一种成功感和报复的快意。
   有一个本家,我称呼他二爷爷,不参加生产队干活,私自跑到东北去混日子,那时间称这样的人叫盲流,民兵发现了要“捉拿归案”的。他一两年偷偷回来一趟看望老娘,就藏俺家里。母亲总要做点好吃的招待,我也就常常沾点光,也常常想念二爷。一天早上,同学喊我上学(初中在外村),而我还没吃饭,母亲匆匆掀开锅舀了一碗稀饭给我,不知母亲心情舒畅了还是怎么回事,竟破例给我加了一小勺白糖。哎吆妈呀!那个好喝呀,又香又甜又糯,我一个上午没心思听课,老琢磨那是什么好东西。看模样吧,是大米,可大米不粘,这个却是粘粘的,嚼起来还韧韧的。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一准是那位二爷爷带回来的。好多年以后,才知道那东西的名字叫——东北大米。这里啰嗦解释几句,大米那时在我们这里是很奢侈的东西,只有在大年三十,或结婚的喜宴上才吃的到。有句俗语说你对某人好,他却做对不起你的事,叫做“大米干饭养着贼”,可见当年大米的稀缺,而且是生产队种的旱稻,不粘也不香。这一碗东北大米稀饭,把东北大米的名字刻在了我的心上,至今情有独钟,只是,再也吃不出那个感觉了。
   其实,现今没了感觉的,岂止东北大米,仔细想想,对什么还有感觉呢?
   当餐桌上的名目越来越丰富,天天为“吃什么”而发愁时,什么也吃不出感觉了。当然,差别还是有的:这个“吃什么”和过去的“吃什么”,虽然一样的字,滋味却天上地下。古语说:越吃越馋,越耍越懒。事实证明前一句是错的,所谓的馋,吃得少了使然,猪头肉好吃,天天吃也腻死你,看你还馋。小时候学习的最大动力不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老爹告诉我:好好学习,将来能天天吃馒头。现在恐怕是吓唬孩子: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天天吃馒头!
   不知是否与我嘴馋有关,下岗后便开了一家烘焙铺子,烤点面包火烧之类的面食。慢慢发现一个现象:年轻人吃软,老年人吃硬。年轻人在购买时,先用手捏一捏,哪个最软买哪个,硬的,免费给他尝都不尝,倒是有好多老年人打听有没有杠子头卖。我做的杠子头,他们每每嫌太软,没有老辈儿的硬。有一次我和一位大爷聊起来,大爷说了一句挺有意思的话:现在的年轻人,没牙。我望着大爷已经没几颗牙的嘴巴问:像老辈儿那么硬的杠子头,您老咬得动吗?大爷说,磨牙呗,慢慢嚼,越嚼越香。我想,大爷所谓的磨牙,是否像老牛反刍一样,回味过去?
   我想是的,是在咀嚼流逝了的岁月。
  

共 299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童年的回忆是美好的,特别是关于吃的记忆。的确,过去那个时候油水少,饭量都大,人们得想尽千方百计填饱肚子。于是,地瓜有了多种做法,榆树皮可以吃了,“面筋”也成了美食。村里主妇做的地瓜面饺子,在节日为家人增添的温馨浪漫,令人难忘。当然,苦日子有苦日子的乐趣,偷吃记忆里那成功感和报复的快意,二爷爷的东北大米,令人回味无穷。作者详尽描写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把吃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推荐阅读,编辑:唐雄【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908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唐雄        2016-09-08 01:53:07
  闲书清茶的回忆,让我想起了过去那个艰难的岁月。
喜欢游山玩水,有浓郁的故乡和军人情结。
回复1 楼        文友:闲书清茶        2016-09-16 17:00:06
  谢谢老师的美评
2 楼        文友:小泥儿        2016-09-08 09:51:20
  咀嚼流逝的岁月。说的真好,真能嚼出滋味来!
做一张有字的纸,努力让上边的字有价值,因为纸寿千年。
回复2 楼        文友:闲书清茶        2016-09-16 17:00:29
  问好老师
3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6-09-11 00:23:38
  这样的文字经得起咀嚼,慢慢的咀嚼,满口生香。
   感谢作者投稿新雀之巢!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回复3 楼        文友:闲书清茶        2016-09-16 17:00:53
  问好老师
回复3 楼        文友:闲书清茶        2016-09-16 17:02:17
  问好老师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