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走过】土地深情(散文)

精品 【柳岸·走过】土地深情(散文)


作者:范晓生 举人,4452.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782发表时间:2016-09-09 13:20:17
摘要:故乡的土地上,春天会有布谷鸟在鸣唱;夏日里又会有蝉在树上使劲儿嘶响;秋天的夜晚萤火虫在玉米地上空尽情舞蹈,尾巴上拖曳着那荧荧的绿色幽光,仿佛在为我指引回家的方向!

【柳岸·走过】土地深情(散文) 又到了粘玉米上市时节,街上卖煮粘玉米的小贩随处游走,从他们旁边路过时,那股玉米特有的香甜气息便会扑鼻而来,常就诱惑了我那敏感的嗅觉,不觉间口内就生了津液,产生想吃的欲望来。
   而我向来不喜在街上买那些煮好的玉米,却对从集市上买来的青玉米穗自己动手去煮情有独钟。这样做也并非是为了每穗能省那几角钱,而是想享受煮玉米的那样一个过程,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田园食物的快乐,这也算是对过往生活的一种纪念吧。
   我是农民的儿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血管里便流淌着农民的血液,户口簿上有着醒目的“农民”印记。由此,我的命运便开始依附在那片少得可怜的贫瘠土地上,成了道地的农民,并有着典型的农民式思维。户口簿为我“赢得”了五分山地,这五分地所能出产的任何作物便是我赖以生存的衣食之源。当然,在我成长到可以自己劳作耕种之前,这一切都需要父母代为打理。而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往往需要长达近二十年的时间。
   在这近二十年漫长的时间里,从初始的身在襁褓之中,到牙牙学语,再到蹒跚学步,我不会记得自己有多少次,被放在割倒的麦秆上沉睡,或是坐在田头树荫下同蚂蚁、蝗虫一起嬉戏。父母就在不远处的田里劳作,他们在烈日的炙烤下挥汗如雨,这一切皆是因为他们生来就是农民,需要从脚下的黄土里刨食,年复一年,劳作至死!他们将希望全部寄托在属于自己的这片土地之上,播洒下种子和汗水的同时,更是种下一份希望,期待风调雨顺,并能收获一季好粮,可以不让自己一家人的肚子闹饥荒。他们更期望,那个被置在田头的孩子能够快些成长,尽快用他们的肩膀来分担这家庭的重担。
   当然,父辈们深知这当农民的苦,自己脱离不了土地,便期望着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有朝一日可以走出土地。于是,他们便把这样一份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他们可以通过上学来改变命运。我便是被父母寄托了这样一种希望。
   从七岁上学开始,不论是学校放的麦假或是秋假,除了我力所能及地到田中送水、送饭,或是干些力所能及的拾麦、摘豆等零碎活儿,父母让我从事农活儿的时间都极少。纵使在家里极不宽裕的情况下,都会在放暑假时让我去学校上补习班,唯恐误了我的学习。
   在父母这样的深情期盼里,其实我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多好。而我因为平素参加农田劳作较少,身体更是十分的单簿,根本也就算不得是一个真正的农民,至十五六岁时,连锄地都极为勉强,手臂挥动起那沉重的锄头来,并不十分自如,稍不小心就将一棵玉米苗或是麦苗给锄下来。父母看见了,虽未有大声训斥,却也是满眼的心疼。当然,他们是在心疼那些被我锄死的禾苗,而不是心疼我那挥不动锄头的模样。
   因是山地,田间小路多都崎岖难行,无论是往田中挑肥或是扛种子,需要的都是人力肩扛担挑。对于习惯了农活的农人来说,这些都是基本功。俗话说得好:“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要想有好的收成,地没有肥是不行的。而那时人们种地除了施一部分化肥外,很多时候还是要施用农家肥的。我那柔弱的肩膀从未习惯去挑东西,可长成半大小子了,总得替大人分担些农活儿吧。去地里劳作时,我们极少会空手而行,总免不了荷上一担肥挑往地头。且不说那农家肥有多臭,仅是那挑子的压力已经将我那稚嫩的肩膀压得生疼。别人挑担都是用一只手搭在扁担上,那担子随着人的行走上下自然地晃动着,看起来样子较为轻松和随意。而我挑着挑子则需两手握着扁担方能前行,目的是用手的托力减轻一下扁担对肩的重压,即便这样,我仍被压得呲牙咧嘴,行走起来颤颤悠悠,父亲常说我挑东西的样子像豫剧《朝阳沟》里的银环。那时候我还没看过《朝阳沟》,也不知道银环是谁,但我从自己挑东西的难受样子也能感觉到,那银环挑东西的样子必定也极难看。至后来,从电视里看到那部戏时,才知道银环挑水的样子不仅是让人看着难受,更是到了令人发笑的地步,可想而知当年自己往田里挑东西,那模样又是何等的难堪!
   到了收获时节,割麦、割豆、掰玉米,都是在极热时节抢时完成,唯恐马上到嘴的粮食,因为误了时节而被晒炸裂在地里或是被雨水浸泡发芽,其中的甘苦也只有农人自知了。为了省出尽可能多的时间去田里劳动,这农忙时节的饭菜都极为简单,常常是稀饭馒头配上咸菜就是三餐。而收秋时节,田中个别尚未完全熟透的玉米,也成了秋收时节的简单餐饭。将那些尚青嫩些的玉米穗挑捡好,煮上一大锅,去田里带上几个,或是劳作完回来啃上两穗儿,就算做是简单的一餐,省了咸菜,又能扛饿。
   晚上回来,煮玉米配上一碗熬好的稀饭,忙忙地吃了,紧接着就要连夜把从田中挑回家的玉米进行剥皮、挑选、拧串、上房,以免堆在一起而发热捂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常常会一起忙活到深夜。秋日的夜已经有些凉了,你所能听到的,除了给玉米穗剥皮时的“刺啦”声,就是蛐蛐儿等虫子的“吱吱”鸣叫,这些细微的声响更是将这秋夜衬托得寂静而寒凉。
   其实,吃腻了平素的玉米面馒头蘸蒜汁或是就咸菜,我倒是更喜欢这几天的吃煮玉米穗儿。那些玉米似老未老,小火慢煮的结果就是玉米粒在穗儿上已经煮开了花,原来米黄色的籽粒都已经被煮得胀膨开来,挨挨挤挤地粘结成一簇簇白色的颗粒集合,倒也好看异常。吃在嘴里,软中带沙,绝不似我们平时吃到的煮玉米那种软糯清香味道。以至于在每年嫩玉米上市时节,吃着那些软糯的粘玉米,我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回想起家乡的秋收时节,怀念自家的那口大蒸馍锅,怀念那一大锅煮开了花的老玉米。
   相较于小镇上其它的同龄孩子,我已经算是幸运的。因为父母的期盼和宠爱,在家庭条件极为不好的情况下,我却因为学习成绩还算可以,能够一直坚持着上到高中毕业。也由此,我所参加的田间生产劳作就更少,对于农业生产上的事情所能知道的也仅仅是个皮毛,只是按了农时季节,力所能及地在课余时间随父母下田干些农活儿。于我来说,虽也感觉农活辛苦,可除了上学的时间,我能参加的劳动时间毕竟有限,这辛苦相较于田地所带给我的快乐来说便是短暂的。那时候的我,性格忧郁而内向,很多时候都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很少会关注自己以外的世界。故乡那片我所生活和偶尔劳作的原野,便带给我许多快乐,我像极了都德《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觉得“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我也喜欢在不上学的时间去田野里一个人游玩。常会在春天去山边挖菑蒜、田里摘野豌豆,夏天去摘青杏、酸枣、欧梨,秋天去摘柿子、挖绵枣、掰玉米。这一切是那么美妙和有趣,皆来自于那片土地和自然的赐予。我徜徉在麦田和玉米地里,倾听来自布谷鸟的啼叫和夏蝉的嘶鸣,感受那来自泥土的清新气息。若不是农忙时的苦累,我倒觉得做个我这样的小农民挺好,毕竟我并没有干过多少农活,我还活在田地可以完全养活我的幻象里。
   待我们兄弟三人都长到十来岁时,半大小子的食量是惊人的,别说地里所产的麦子磨成面粉不够吃,就连把秋季的玉米、黄豆全部搭配吃完都不足以一家人果腹,父母上班所挣的工资基本也都消耗在了买高价粮上,生活的窘迫可想而知。即便这样,他们各自单位的效益也已经每况愈下,常常是两三个月都不发工资。这使得父亲不得不另想挣钱的门路,以便维持这个家庭能够保证基本生活。父亲借钱买了一台旧拖拉机,平时上班,农忙抽空务农,下班后再用拖拉机去山里拉瓷土赚个运输费。逢上周末休息,我也会跟着父亲去,用自己稚嫩的肩,为父亲分担一些这家庭生活的重担。这样的日子一直延续到我高中毕业。
   没有考上大学,家里的条件又不允许我复读,我选择了入伍从军,想以这样的方式改变我农民的身份,也为了减少父亲肩上的那份生活重压。最终,凭借着在部队的奋斗,我如愿以偿成了城里人,远离了故乡,也远离了曾养育自己的那片土地。曾经的那半亩责任田也随着“退耕还林”再次回归集体。
   我虽已不再是农民,但却依旧保留了贫苦农民身上的那份特质——勤俭节约、珍惜粮食。习惯了走夜路的我,甚至在上楼梯时都不愿开楼道里的灯;看见某处的水龙头没有关好正在滴淌,我都会忍不住走过去关严;对于吃饭时不小收掉在桌上的食物,都会下意识里将它们夹起来吃。同样,对于孩子饭碗里没有吃干净的饭粒我更是深恶痛绝,在加以大声训斥之余,更是苦口婆心地告诉他粮食的来之不易,不厌其烦地给他讲“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以期使他明白碗中餐饭的来之不易。虽如是,然每次吃饭他都桌子上掉着、碗中剩着,看着常使人愤怒不已。训斥责罚全无作用,再吃饭时,依然如故。
   至此,我才明白:没有那样一种贫苦生活的经历,没有在酷日当空下的农田里辛苦劳作,他们根本不可能感知粮食的来之不易;没有饿过肚子,也就根本不可能知道缺衣少食又是怎样一种体验。他们没有与田地的任何接触,自然也就不可能理解你,如何就因为掉了这几粒米而对他大加训责。
   如今,我离开故乡脱离土地也有二十载光阴,每每忆及年少时在田中的劳作情形,虽非记忆犹新,却也是历历在目。常会想起微风中的麦浪、玉米地中的甜秫杆、煮得面甜的老玉米,还有过年时家里才会蒸的又香又甜的豇豆包,这些都与田地有关。而我现在能做的,也仅仅是能在玉米上市时节,买两穗青嫩粘玉米,自己动手去煮制,在闻嗅和品味它那特有香甜气息的同时,去寻找和回味那份来自土地的气息。那气息来自泥土,那气息来自大地,那气息又将我带回故乡,带回记忆。
   故乡的土地上,春天会有布谷鸟在鸣唱;夏日里又会有蝉在树上使劲儿嘶响;秋天的夜晚萤火虫在玉米地上空尽情舞蹈,尾巴上拖曳着那荧荧的绿色幽光,仿佛在为我指引回家的方向!

共 38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街上随处售卖的煮玉米的香甜味道,将作者的思绪带回了儿时的故乡。北方田野里走出来的孩子,有哪个没在秋收季节吃过那些因生长不同步而遗留下来的似老未老的煮玉米,有哪个不对那些田地里生长的庄稼、泥土里蹦跳的虫蚁、原野上美妙的蝉鸟啼鸣以及清新的泥土气息充满了深情呢?“我是农民的儿子,血管里流淌着农民的血液”,由此,才有这些虽曾经稚嫩、却一生怀念的与土地有关的体验,也因此,土地给自己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年少时的经历是一笔倾尽一生都用不完的财富,土地所赐予的品质延续着作者对于土地的深情,故乡便成了永远留存于心上的那一缕温暖和牵念。煮玉米的清香勾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故乡的土地上,依然有美妙的声音在召唤,无论离开多远、多久,故乡都会敞开怀抱,接纳你的思念。细腻深情的文字,将作者对于故乡和土地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欣赏佳作,倾情推荐!【编辑:梓郁】【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911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梓郁        2016-09-09 13:21:43
  点赞佳作,问候秋安!
安静写字,快乐生活。
2 楼        文友:梓郁        2016-09-09 13:23:55
  借助于煮玉米的香,抒发对于故乡的念,让读者从这细腻的情怀里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土地的深情。
安静写字,快乐生活。
回复2 楼        文友:范晓生        2016-09-09 13:56:45
  感谢梓郁的辛勤编辑!
3 楼        文友:梓郁        2016-09-09 13:24:37
  感谢赐稿,愿精彩继续!
安静写字,快乐生活。
4 楼        文友:异乡的默默        2016-09-10 12:20:58
  范这篇写得最好!选题、文笔、感情俱佳。欣赏!感谢赐稿柳岸!祝在柳岸收获更多精彩!
回复4 楼        文友:范晓生        2016-09-10 20:46:57
  呵呵,谢谢默默的欣赏阅读!
5 楼        文友:刘柳琴        2016-09-10 13:27:23
  欣赏佳作,为佳作点赞!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5 楼        文友:范晓生        2016-09-10 20:47:42
  感谢琴姐支持!
6 楼        文友:刘柳琴        2016-09-11 18:48:13
  祝贺晓生斩获精品!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