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母亲的遗产

精品 母亲的遗产


作者:寒江雪独钓 白丁,2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83发表时间:2016-09-09 16:50:33

母亲的遗产 无父怙无母恃的日子里,放下忙碌的手脚静坐独处,心情往往易被野马般的思绪牵引而很难将息,无数次地感受后,竟有点害怕净手闲心了。总想无事找事,然十有八九找到的,却是永远也放不下的心事。
   饿肚子的年月走过不久,母亲就生下了我。依然很糟的家境下,陡添一张嘴可不是件小事,父母商量着将我窒息,这当然是他们最无奈的选择了。或许是因为我兄长之下,是连续的三个姐姐的缘故吧,父亲最终发出了“好歹是他哥帮捶的,那就留下吧”之叹,于是,我就得以在这世上行走,而且一直行走到今天。很多时候,我都怀疑父母这个抉择的正确性。这个世界有我无我,根本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两样,也许父母不是这么想的,哥姐们也不是这么想的,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想。至于别人,是不存在想与不想的,我敢肯定。既然这样,我想:我就该必须坚持下去。
   毕竟是老来得子,又是排行最小,父母溺兄宠姐,我这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身坯子”就这样形成了。六岁多上小学。学校在我家屋后,躺在床上也能听见上下课铃声。雨雪天有父母背着接送。那时,学校似乎不那么重视教育质量,上课主要是游戏,好像也不考试,每学期末成绩单上的成绩,都是老师的印象分。秋天里,老师领着上山打柴,冬天里,全班同学围着火垄听老师或高年级同学讲故事,偶尔也唱唱歌、背背算术口诀什么的。因为学制调整,我们小学阶段踏步了半年。五年半的小学生活,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时光,也是我命和运最好的时期。如果我的人生永远踏步在小学,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偏偏生活如同难得预测一样不能假设。
   说起来,父亲也算书香门第,偶尔在我面前拽几句文,我是很不以为然的,然而,母亲教我的生活点滴,我却很是在意,有些甚至刻骨铭心至今不忘。
   我是在离家七里外的五七中学完成初、高中学业的。十四岁读高中,个子依然很小,老师同学都说我是来断奶的。读高中要在学校住宿,星期一早上到校,星期六下午才能放学回家,这对于独立生活能力极其低下的我而言,如同打入炼狱。养尊处优下,不会有留意生活的慧眼,包括洗衣服在内的一些细微末节的小事,我平常没认真观察,就更谈不上会做了。母亲对我讲,星期三把衣服换下来,用热水浸泡几分钟,除去汗臭后拧紧、晾干,星期六带回家重洗。我第一次从脸盆里提起浸泡的衣服时,由于双手不能协调地反向用力,拧后的衣服,依然湿漉漉的,这样拧的衣服夏天还好,冬季一天都晒不干。母亲还告诉我:洗脸后的毛巾拧干后,要用脆劲掸几下,直到毛巾上面的“毛”直立后再晾上;叠衣服时,上衣先提衣领,然后比齐袖口,裤子要对齐裤缝……等等这些,我至今还在受用。
   我外公是一个读书之人,每年六月初六,外公都要用他们晒棉花的竹帘子晒几帘子书。从这点看,父母成亲也算是门当户对吧。但外公准确地说,是个四体不勤的读死书死读书之人,同时也是个性格诡异之人,整日在家无所事事。因其无事,时常滋事,偶尔心情好时(这种情况难得)在菜园子里扯扯草,终其一生百事无成。母亲会不会识字写字,我至今仍不知道。也许外公会顽固地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就是“生来一枝花,灶前灶后粏粑粑”的命,不教她识字写字也在情理。就算母亲是文盲,我也从不认为她是没有文化的人,而且,她的文化至今还浓浓地流淌在我的血脉里,并将生生不息地流传下去。
   母亲是烹饪高手,烧得一手好菜,即使是在六、七十年代困难时期,在食材极度匮乏的日子里,她都能为我们整出花样美食,左邻右舍都羡慕我们家人的口福。她的美味,往往能让我们在物资生活贫乏之中,通过味觉的满足,而得到生理心理乃至精神上的愉悦。母亲烹饪技术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她不断地尝试与创新,母亲陈菜制作及蒸煎炖炒炸,都有自己的道道,从不墨守成规,一碗白菜一盘萝卜,常能炒出各种花样。母亲摊的豆饼又香又甜、不嫩不老、且绵且筋,我曾观察过,她摊豆饼用的柴火是松针,大铁锅用松针是极易把握火候的,这是她的聪明之处。母亲的糍粑配料讲究、工序独到,外焦内酥软绵,且色诱味蕾,口口都能吃到制作的劲道,并擅据不同人的口味调配食料比例,也算是她的烹饪之道。我曾在《母亲的香儿面》一文中,推介过她香儿面的制作方法,表现了她手艺之炉火纯青。记得小时候,青狮大队干部会餐、领导下乡检查,都是母亲烧火,母亲年老眼花后,嫂子接替了她的这项工作,再后来我妻、侄媳也得到了她的正传。虽然这些年来,她们的手艺渐淡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滋味,但毕竟母亲的遗风尚存,还是很能吃出一些旧有元素的。如果说,这种农家饮食文化,也可分流派的话,她们这些门第师当属周派(母亲姓周名家秀,堪称周家之秀)。
   我记事始,母亲就多病,是村里有名的病婆婆,因瘦得像皮包骨的劈柴,大家都称她“柴婆婆”。她最常发的病是支气管哮喘,母亲哮喘的样子,至今仍历历在目:喘起来上气不接下气,整个身子像刺猬样缩(纠)成一小团,让人心疼不已。由于家境贫寒,母亲发病一般不看医生。我们小时候病了,也全靠自身的抵抗力御病,严重时,父亲就用箕刷帚在水缸里转几圈,口里念:某某回来了吗?母亲答曰某某回来了,如是几遍就算是“看病”了,效果可想而知。记得父亲也曾送母亲到沙市看过一次病,那是母亲一生走得最远的一次,回来时带了一个苹果,我才得以认识苹果,并有了第一次吃苹果的经历。父亲像秀才,家务活不是很上手,就连生产队里的农活,有些也不会做,这就苦了母亲。好在母亲酷爱劳动,枯柴样的手,总是丢了这头马上就拣起那头,而且从无怨言。白天在队里忙活,夜里还要操持家务,我半夜尿醒时分,常见母亲不是挑灯补衣做鞋,就是手摇纺车纺线。邻里常见的一幕是,昨夜还在床上死去活来地拉大锯(哮喘)的母亲,天一亮,就挑着一百多斤的大粪淋菜园子,肩着沉重粪担左右晃荡的骨瘦身材,头重脚轻般地随着三寸金莲,而不紧不慢地向前蹿移,这是让人何等震撼的画面!比粪担更重地压在她身上的,当然是生活,以她的身体及我们当时的家庭成分,在那个年代拉扯我们五姊妹成人,又该是何等的不易!这就是母亲的力量,这就是深植于母亲骨子里的信念滋生的力量。病魔的折磨和生活的煎熬,使母亲比同年人要显老许多,中年五十就像八十老太,小学时,同学们都把我母亲错认为是我婆婆,奇怪的是五十以后到八十岁去世,她的相貌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大概五十岁时,她的相貌就已老到极致。不知道母亲年轻时的模样,一张照片也无存,应该说根本就没有,这是我时时都觉得的遗憾。母亲很爱笑,只要不是病得那么厉害,脸上总是挂着亲切的笑,尤其是在和别人说话时。有时病中也笑,她的病笑,是让人心疼的笑,我常不忍心看,尽管这病笑透着太多的慈祥。母亲脸上的皱纹极深极密,但深密的皱纹,并不影响她的笑,相反,随着笑而荡漾开去的皱纹,使母亲的笑像灿烂的花朵儿样,更具亲和力。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她的笑对我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启迪!母亲深深的皱纹,还有一个好处,劳动时额头上的汗水,不会垂直下淌而模糊双眼,而是顺着皱纹向两边洇漶,想来母亲生就的劳苦命。我没看见母亲流过泪,即使是在她最痛苦,和行将永远离开我们的时候,或许她的眼泪顺着深纹暗自沁失,这我就不得而知了。曾经的同事钟女士(美术老师)为我母亲画过像,我称赞她的画笔似相机,她莞尔一笑说:很简单啊,画你母亲就只需勾几笔皱纹。
   母亲恪守妇道,还是传统文化的卫道士。小时候两件事记忆深刻。当我开始能用言语和别人交流时,母亲就告诫我:对长辈、平辈中的长者、陌生人、成年人等都要称呼“您”。这“您”的使用范围,多少有点扩大,让人有夹着尾巴做人的感觉,但母命难违,直到今天,我依然很小心地分辨着“你”和“您”,从不越矩。另一件是因某件小事,受到父亲的严厉斥责,感到十分委屈,便向母亲倾诉。气未消中,不小心嘴里溜出了一个“他”字来指代父亲,母亲立马拉下了脸:爸爸不是“他人”,怎么能用“他”称呼?事后想想,当时“他”字可能用得较重,情绪化很明显。不过,这件事还是深刻地教训了我:对于父母,无论其在不在场或在不在世,他们永远都不是你生命中的第三者,当然不能用第三人称。成年后,母亲也没放宽对我的要求和教育。八五年腊月,我结婚了。新婚燕尔,小两口如胶似漆,这本是常情常理而非故秀恩爱,然而,母亲却看不惯。她把我叫到一边,严肃地告诉我:上床的夫妻下床的客,出了房门就不认得。我当时很是惊诧,惊诧于夫妻间还有这么多成文不成文的规矩,惊诧于母亲怎么知道得这么多呢!
   母亲还有菩萨般心肠和胸襟。七十年代初,虽然不饿肚子了,但饭桌上还是寒碜。那时,每家都有两分田的自留园田,如果谁家缺少劳力、主人不勤快或园田离水源远等,长不来蔬菜,饭桌上就更惨淡了,不少家庭都是蘸着盐水或豆豉辣酱下饭。我们家的园田四周被水田围着,可谓在水一方,大旱之年也不缺水,加之母亲勤劳,四季不缺蔬菜。每年春季,我们都会在园塍边种几株黄瓜,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去看黄瓜藤蔓,乖巧地顺着斜立的竹竿慢慢上架。夏天来了,黄瓜秧就开花结瓜。有一天,我发现少了几条黄瓜,瓜蒂梗和藤蔓的损坏告诉我,有人偷黄瓜了,水田里秧苗倒伏的情状,也清晰地指示了偷者来去的路线。我决定借助藤蔓的绿荫,来个守株待兔。没几天,偷瓜者果真被我逮住了,是我们生产队低我一级的同学,他个头却比我高。争执中,母亲的出现给了我更足的底气,可母亲不仅没给我壮胆帮腔,还把我几天前摸了又摸,舍不得摘的那条大黄瓜送给他了!母亲转身走了,我却急得直哭。多年后我才渐渐明白,那年头,谁的日子都不好过,母亲无声地转身,其实也告诉了我许多。母亲很能持家,她深谙细水才能长流。别人家揭不开锅盖的时候,我们家多少还有点余粮。粮食特别紧张的五八年,大哥十二岁,在马大屋读农中。有一天很晚了,大哥还没回来,母亲不安地站在门口张望,黑点终于出现了,越来越近,能看清大哥摇摇晃晃的身影了。当他走到我们门前八斗田的中间时,身体无力地倒了下去,父亲把他抱回来喂了几口水,他才慢慢睁眼。大哥是饿昏过去了。原来,父亲把粮食用两个大坛子盛着,放在房屋纤梁的搁板上,被队里某某偷走了,他们也是家大口阔,粮食比我们家更紧张。或许不是惯偷,也或许是饿得慌,现场留下了明显的证据,一看就知道是谁干的。父母没有声张更没有报告,那年月若是报告了,给别人家庭造成的灾难,是很容易想象的。这是我前几年听大哥讲的故事。
   恢复高考后,同学们都跃跃欲试,我想想自己的基础,想想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没有高考辅导经验,连教科书也没有的现实,倍感前途渺茫,情绪跌落至低谷。虽然叔父高明振先生,给了我莫大鼓励,我依然信心不足。母亲指着我们屋旁的祖坟说,你祖辈都是积德积善之人,加之我们守在你祖坟旁这么多年,你祖先在天之灵,会保佑你考上的。她说得很笃定。尽管母亲的话我半信半疑,但还是决定搏一搏,除此一搏,在农村还有什么出路呢?!热天里我常挑灯夜战,母亲就陪我夜读,拿着蒲扇给我扇风。土墙屋里并不是太热,扇子主要是驱夜蚊子,有时风大了,会把煤油灯扇灭,而且,母亲在身边我总感觉不自在,精力不集中,母亲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不给我扇风了,用装谷的麻袋,遮在我腿上避蚊。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我终于考上了。而母亲却又说,这不是你的狠气,是祖德庇荫的结果。她说得很严肃。母亲就是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头:在你失意时给以鞭策,激发你斗志;在你得意时给以棒喝,让你翘不起忘形的尾巴。那年我到咸宁念书,家人为我提箱子、背被子,送我上火车,唯独母亲却没出房门,我当然知道她在做什么。
   母亲娘家亲人很少,仅三个侄女,且都是舅父老来得女。她常说,一担可以把娘屋挑到宜昌去。这样,母亲的爱,几乎全在她的五个儿女身上,尤其是我,她最牵肠的小儿子。母亲四十岁生我,我们母子俩瓜念籽、籽恋瓜,瓜瓞情深地共同生活了四十年零一个月后,她离我而去。我是在二零零二年农历十月十七日,接到母亲病危电话的,往回赶的路上我就想,四十年前的今天她生下我,而今天……怎么就这么巧呢?我真不好往下想。还好,母亲那天又醒过来了,一个月后,也就是冬月十七日去世,看来,她是刻意把我的生日和她的忌日错开。母亲弥留之际对二姐说,她这一辈子没有给我留下一片瓦一块砖,鸡笼里还有两个鸡子,叫我捉去圈养,隔三差五地下个蛋,还可以给孩子们稍微改善一下生活。听到二姐的转述,我痛心不已。母亲离开我们屈指近十三年了,每当想起母亲临终的话语,依然痛心不已,且历久弥痛!其实,父母还是曾想给我留两间土墙屋的,但因老屋两边各有一座茂坟,风水先生说,这是鬼抬轿之地,也不知这鬼抬轿之地,是风水之宝呢?还是风水之殇?我们就把那两间摇摇欲坠的,再也难经风雨的土墙屋贱卖了。
   可是,可是母亲,你怎么能说没给我留下什么呢?你给我留下的太多太多,此生,我享用不尽,我更思想不已。

共 513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让人刻骨铭心的母亲,她生育了我们,也教养了我们。文章中的这位母亲,算得上是书香门第的人了,她常常教导儿女,对长辈、平辈中的长者、陌生人、成年人等都要称呼“您”。这“您”的使用范围,多少有点扩大,让人有夹着尾巴做人的感觉,但母命难违,直到今天,作者依然很小心地分辨着“你”和“您”,从不越矩。另一件是因某件小事,受到父亲的严厉斥责,作者感到十分委屈,便向母亲倾诉。气未消中,不小心嘴里溜出了一个“他”字来指代父亲,母亲立马拉下了脸:爸爸不是“他人”,怎么能用“他”称呼?事后想想,当时“他”字可能用得较重,情绪化很明显。母亲是烹饪高手,烧得一手好菜,即使是在六、七十年代困难时期,在食材极度匮乏的日子里,她都能为家人整出花样美食,左邻右舍都羡慕作者一家人的口福。她的美味,往往能让家人在物资生活贫乏之中,通过味觉的满足,而得到生理心理乃至精神上的愉悦。文章语言流畅,叙述自然,描写细腻,感染力强,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911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6-09-09 17:37:53
  感谢赐稿江山散文,欢迎继续。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宏声        2016-09-11 05:55:37
  中秋节快到了,我怎么会忘记我阅了江山文学网中美文的作者呢?我站在高楼顶上望着远方,大声送给同聚江山文友的祝福:祝远方文友中秋节快乐!
回复2 楼        文友:寒江雪独钓        2016-09-13 08:20:27
  我爬上树喊:朋友们,节日快乐!
3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6-09-12 17:16:41
  祝贺佳作斩获精品,期待更多精彩呈现。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3 楼        文友:寒江雪独钓        2016-09-13 08:18:51
  谢鼓励!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