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要记住什么(随笔)

编辑推荐 【流年】要记住什么(随笔)


作者:杨遥 举人,3366.7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53发表时间:2016-09-16 23:45:45

现在新书越出越多,人们急着买新书,读新书,怕错过了什么,落在时代后面。然而遗憾的是以前出过的一些旧书,很不错,但在当当、京东、卓越等大型网上书店买不到了,实体书店也买不到。更遗憾的是一堆堆的新书出来,一路读下去,喜欢的,能影响自己的,还是就那么几本。从去年开始,我决定不再读十年之内出来的新书,任何好书,最起码得经得住十年时间的检验吧?
   我从那些旧书中,寻找有价值的,自己喜欢的。
   知道《活下去,并要记住》这本书是2011年。那年我在鲁院学习,去了朋友丁国祥家。丁国祥是一位商人,但非常喜欢文学,认真写小说,广交朋友,为人很热情。在他半是加工车间,半是寓所的房子里,我看见了一大堆书。国祥拿起这本说:“遥,你应该读读托尔斯泰的短篇。”又拿起那本书说:“这些宗教书应该认真读读。”他拿起的每一本书上都画着蓝色和红色的横线,旁边还有注释。最后他向我郑重其事地推荐了《活下去,并要记住》。他说,这本书真好……望着京城慢慢坠下去的太阳,我回味着国祥讲的小说中的故事,打算回去一定把这本书找来认真读一下。
   此后,去了单向街、豆瓣、万圣、风入松,我都要问一下有没有《活下去,并要记住》,没有。几次上网搜寻,也没有。越是找不到这本书,越想读。我盼望着这本书再版。
   2012年冬天,我迷上了孔夫子旧书网,经常从那儿买些旧杂志。一天忽然想搜搜有没有《活下去,并要记住》,居然真有。毫不犹豫下订单买下。
   作者斯拉普京。写于1974年。比我出生还早一年。出版三年之后,即1977年,就获得了苏联国家奖金。又过了20年,1997年漓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八本《白熊丛书》,这部也在其中。这部书被称为是一部中篇小说,版权页上注明的字数是179000。国内现在对于这么大篇幅的小说,已经都认为是长篇了,国内外对小说篇幅的衡量很不一样。
   因为心里有了较高的期待,读起来非常认真。
   接近18万字的小说其实只写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中间没有煽情的情节和用来吸引读者的性爱描写,这是一本干净的小说,读起来却让人非常纠结,甚至深受煎熬。
   苏联卫国战争中,农民安德烈上了前线,和别的战士一样冲锋陷阵,勇敢作战,但他一直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战争快要结束时,他负了伤,以为不用再上前线了,给妻子拍了电报,告诉她回家的消息。但伤好之后,接到命令还得上前线。安德烈开了小差。后来逃回家乡,不敢见父母亲,不敢见妻子,躲在山谷间,忍冻受饿,害怕随时被抓回去军法处置。
   纳斯焦纳是个勤劳、善良的女人,她把丈夫送上前线,承担了后方艰巨的劳动,还经常受到婆婆不公正的对待。好不容易见到了思念已久的丈夫,没想到他已经当了逃兵。纳斯焦纳心里承受着巨大的屈辱,瞒着家人为丈夫悄悄从家里拿一些生活必需品,使本来已经贫困的家庭更加窘迫。当战争胜利之后,村里其他没有战死的小伙子回到了家乡,亲人们和他们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纳斯焦纳却在为自己的丈夫担惊受怕,胜利与她毫无关系,她还成了保庇逃犯的罪人。更可怕的是她怀了孕,肚子一天天大了起来,她却不能说出孩子的爸爸是谁。在人们的指指点点和婆婆公公的指责中,她承受着多重的痛苦。最后,纳斯焦纳去看望丈夫的途中,划着小船行在安加拉河上,感觉有人跟踪自己,内心的耻辱和怕别人发现丈夫的恐惧,使她怀着羞愧和绝望的复杂情感投河自尽。
   我们经常争论“写什么”和“怎么写”。《活下去,并要记住》里面尽管有非常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内心独白,人物塑造也算丰满,但是是一本靠“写什么”获得成功的小说。这部作品一发表,立即引起苏联文坛及读书界的强烈震动,成为当年的畅销书,并获了奖。
   这本书表达了双重意思,苏联官方认可的一种是,“斯拉普京的笔触就是这样深深地进入到人们十分隐秘的内心世界,搅弄世人最怕触及的心灵里最脆弱的那根道德神经。哪怕只要背叛人民一次,就会成为终身的叛徒。”我更认可的是斯拉普京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和妻子对丈夫忠贞的爱,它是一部反战小说。
   这部小说犹如一串项链,每一颗珠子都是由罪恶和爱做成。安德烈热爱生命、喜爱妻子、爱护父母,当了逃兵。纳斯焦纳爱丈夫,隐瞒他当逃兵的消息,犯了包庇罪。偷拿家里的东西,使家里生活更加困难,使婆婆对她更不好。与丈夫约会怀孕,不能说出孩子的爸爸,受尽人们的指责。战争胜利本来也有安德烈的功劳,但他只能躲在暗处害怕。越接近母珠,项链上的珍珠越大,最后纳斯焦纳投河死亡,杀死了自己和肚子里怀着的孩子,成了项链上最璀璨、最罪恶、最令人心碎的一颗。
   书中写到,“纳斯焦纳小心翼翼翻身入水,溅起一片浪花,河水一涌,重重的水环便被冲碎、吞没了。没有留下任何障碍足以叫水流欠畅。”这就是两条生命的结束,几乎无声无息。
   “安德烈听到河上的喧嚣,收拾东西窜进原始深林。”没有妻子的支持,他在原始森林能否存活下去?没有人去管。这样的人似乎应该早就死去。他不是英雄,是人。
   “第四天,纳斯焦纳的尸体被冲到河边,他的公公已经奄奄一息了。一个农民把她的尸体运回来,要自作主张埋进溺死者的墓地。女人们不答应。她们把纳斯焦纳的尸体埋进本村的坟地上,不过略微靠近边些,埋在那歪歪斜斜的篱笆旁边。”看到这里,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药》。村子里能藏住多大的秘密?哪个女人没有丈夫?
   这本书读起来不会让人流泪,但让人痛苦,痛苦之后有些惋惜。
   惋惜什么呢?
   战争!
   《裸者与死者》是一部长篇小说,全书647000字,926页,让喜欢躺着读书的我举着它老是觉得沉甸甸的,读完它,心里也是沉甸甸的。对战争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这本书同样是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买的二手书,1997年12月第一次印刷,1998年4月第二次印刷,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发行。现在的各类书店无货。
   这部作品朴实无华,沉重的却像一座绞刑架,读着总想停下来喘口气。海明威说诺曼·梅勒要是再写几部这样的作品,就成了美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了。诺曼·梅勒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但他用这部作品填补了美国文学的华丽、飘逸、单薄、瘦消。
   现在经常看好莱坞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太阳落泪》等反映战争题材的作品看着让人沉重,但它们华丽、炫目,煽情,让人看到友谊、希望、爱和美好。诺曼·梅勒在《裸者与死者》中却一意孤行,用锋利的匕首划开了人们层层面纱下的本色,展示了人赤裸裸的欲望,让人镜子一样从中看到自己可憎的面目,从而不寒而栗。他颠覆了影视作品中美国大兵彪悍勇猛的形象,让人们看到在战争这个死神面前,士兵的恐惧、胆怯、虚弱、猥琐。
   许多战争片中,都是手榴弹一扔,迫击炮一响,机枪一扫射,倒下一大片人。战争文学中,许多作者也喜欢写一些惊人的数字,来表达战争的残酷。没有人去关注每一个人是怎样死的,死前有什么想法。诺曼·梅勒只写了四六零步兵团直属连侦察排的5位老人马,4位候补者,5位新兵共14位士兵的生死,以及师部中的7名军官,却让人看到了整个战争,想到了每一位士兵的生死。
   1946年,23岁的诺曼·梅勒从太平洋战场归来,他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娶6个老婆,喜欢酗酒吸毒,也不知道自己会成为国际笔会美国分会主席、美国“全国文学艺术院”院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院士。
   他蹲在炎热的阳光下,嘴里含着一排钉子,它们从嘴里取出来时,沾着唾液在阳光下闪着银光,有一种生铁的味道。他拿着锤子用劲把一个个钉子钉进散发着木材清香的棺材。他在做一只巨大的棺材,把许多东西埋葬进去。年轻的他没有感觉力不从心,他有的是力气和信心。
   这只棺材从当年夏天做起,到第二年秋天就已经完工,然后1948年诞生。这具叫《裸者与死者》的棺材使年轻的诺曼·梅勒马上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作家之一。诺曼·梅勒在这只巨大的棺材里放了其实只有三四个死人,他们是汉奈西、侯恩少尉、老兵威尔逊和新兵罗思。他还在棺材里放了一些活死人,如加拉赫、史坦利等;还有一些僵尸,如上士克罗夫特、少校达尔生、少将师长卡明斯。他们都参加了一场发生在南太平洋安诺波佩岛上与日本人的战役,卡明斯少将是战役的总指挥,达尔生少校负责具体指挥作战,克罗夫特上士主持一个侦察排的工作。
   这部小说像一个万花筒,里面有战争场面、宗教信仰、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情欲性欲、热带雨林、普通聚会、生死相别、阴谋诡计、偏执别扭、酒徒花柳病者,但几乎看不到英雄。读完之后,感觉人生到处都是战场。
   全书用恐惧把人带入战争,第一段描写,“谁也睡不着觉。天一亮突击登陆艇就要放下水去,第一批部队就要驾着小艇,劈开浪花,冲上安诺波佩岛的海滩了。这运兵船上,这整个船队里,人人心里都很明白:再过几个小时,他们中间的一些人的死期就要到了。”
   面对安诺波佩岛的登陆,士兵想的不是冲锋陷阵、杀敌立功,而是想到死亡。从第一段开始,死亡和各种恐惧就笼罩在这群人头上。士兵们害怕死亡,害怕呆在家里的妻子背叛自己,害怕无休止地干修路、推大炮等无聊的工作,害怕下雨,害怕炎热……上士克罗夫特喜欢战争,但不仅害怕死亡,还害怕手下的士兵不服从他,害怕自己在排里的威信受到损害,害怕有人取代他的位置。少将师长卡明斯作为这场战役的最高指挥者,害怕集团军的那些同僚耻笑他,害怕自己失去提拔的机会。同样,和他们作战的日本兵也同样充满恐惧。
   小说中死亡的第一个人是汉奈西。他和侦察排的士兵们登陆时遇到日军的阻击,“他又怨又怕,在坑里哭了。有一颗炮弹打下来,他像个小娃娃似的放生大叫了:别打啦,别打啦!直到炮弹打完了,他还伏在那儿哆嗦了好一会儿。他觉得屁股上热烘烘、湿漉漉的。起初他想:我受伤了呢。这倒不错,一点不痛——一张病床的影子马上出现在眼前。他伸手到后屁股一摸,真是好气又好笑,原来他拉屎了。”这种吓得屁股尿流的形象,表现了战士们对战争真实的恐惧。这种恐惧一直魔鬼一样跟在他们身后,让人窒息。
   《裸者与死者》整体读起来像一张巨幅的泼墨山水,非常有气势,让人感觉到战争的恢弘场面。细读下去,到处都像精致的工笔,把许多细节描写的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读完这部小说感觉让人荡气回肠的地方太多了,像一阵激烈的迫击炮过后,耳边还有许久轰鸣的声音。它荒诞而又真实,读到最后,真觉得战争就是个狗屎。侦察排的士兵们执行长官自以为是的聪明决策,从大海上绕到人迹罕至的岛屿去进行敌后侦查,希望能从日军背后出击。等他们费劲力气六天之后侦查回来,牺牲了侯恩少尉、威尔逊和罗思之后,战争已经结束。而且胜利的莫名其妙,是五个星期前炮弹偶然击准了日军的给养库,日本人的医疗用品用完,弹药耗尽,伙食断炊,不战自败。毫无指挥才能的达尔生少校在卡明斯将军离开岛屿时,碰上了日军的溃败,打了一场大胜仗。卡明斯将军头一天早上动身时,前线还是平静无事,可第二天回来一看,仗已经差不多打完。
   书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并不因为他们都是战士而让人感觉模糊。侦察排中的士兵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混日子的布朗,一心往上爬的史坦利,满脑袋糊涂思想的加拉赫,成天想女人的威尔逊,做过矿工、当过流浪汉的雷德……梅勒采取“飞回到过去”的插叙方式,把每一个人的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我们每一个群体中基本都有他们这样的人存在,他们在战争中展现的欲望也是普通人的欲望。
   最让人痛苦的是加拉赫妻子死的那些章节:
   吃过午饭,加拉赫正在自己帐篷里坐着,克洛夫特跑来叫他,说神甫叫他。此前加拉赫不想上前线,和神甫打了招呼,希望自己可以做他的助手,他以为神甫要和他说这件事情。没想到神甫告诉了他妻子的死讯,马莉在产中去世了。因为路途遥远的原因,神甫告诉加拉赫妻子的死讯之后,他收到了妻子个把月前寄出的信。加拉赫读着信封上的日期,知道妻子死了,读着信的内容,又觉得妻子没死。他每天收到妻子的一封来信,都是她以前写的。过了一段时间,可怕的事实摆在眼前了。妻子分娩的日子愈来愈近,眼看最后一封信就要来了。加拉赫时而惶惶不安,时而又疑惑不定。有时候他干脆认为妻子还活着。他一干活儿就发了狂似的。
   这种对人心理的折磨,像凌迟似的,不知道梅勒怎样能写出这样的情节。
   侦察排上士克洛夫特最像个战士,作战经验丰富,打仗勇敢果断,可是他冷酷无情,因为权力,折磨手下的士兵,谋害了哈佛出身的年青自由主义分子侯恩少尉。登陆部指挥官卡明斯将军作战本领众口交誉,生命久著。但身上充满官僚气息,蛮横霸道,认为权力第一,决不允许任何人对他的权力提出挑战。他认为理想中的军队应该等级制度森严,对上级害怕,对下级蔑视天经地义。他认为将来的世界也应该如此。所以,他容不下出身于新兴资产阶级家庭,具有才华,和自己一样的侯恩。因为他为社会的不平义愤填膺,敢于顶撞将军,甚至对抗,对将军的权力表示蔑视,甚至挑衅。将军把侯恩从自己贴身副官的身份派到侦察排,再去完成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置他于死地。
   《裸者与死者》出版之后,有些评论家认为它主调悲观绝望,没有一个真正具有战斗性的主人公,但我由衷地喜欢这部真实、绝望的厚书,我从他里面能找到我自己,能找到我身边许多人的影子,能看到一直看不透的社会。
   诺曼·梅勒21岁参加战争,23岁退伍,开始写《裸者与死者》,一举成名。
   此后,诺曼·梅勒一直反战。
   1967年4月,在纽约爆发了有25万人参加的反战游行,10月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向五角大楼进军的示威游行,诺曼·梅勒参与了这次反战行动,随后在杂志上发表《夜幕下的大军》,不久成书,获一九六八年普利策非小说奖和全国书奖。
   这本书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过,现在的书店没有货。
   这些年非虚构搞的很火热,是《人民文学》抓住了先机,推出一批这样的作品。其实现在国内的情况和当时美国非虚构兴起时的环境非常一样。约翰·霍洛韦尔在《非虚构小说的写作》(这书书店也没有)谈到:六十年代,主宰美国人心境的是一种不祥的感觉。重复不断的危机在许多方面看来已成为规律性的。这十年里,报纸和杂志的日常报道记录着我们国家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它们有时超出我们的想象力,几乎达到难以置信的地步。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过去,读者的需要一般是用小说来满足的。今天的电影和电视以“消息”或“地方生活画面”取代了小说的认识作用。我们今天,还加上了网络的消息。所以非虚构文学作品兴起和显赫
   美国六十年代所有的非虚构作品中,写得最好最有代表性的是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诺曼·梅勒的《夜幕下的大军》,汤姆·沃尔夫的《电冷却器酸性试验》。《冷血》近几年国内有新翻译出版的作品,圈内圈外人评论不错。《夜幕下的大军》现在断货,我也是从孔夫子旧书网上找到的,全书分两卷,副标题分别为《作为历史的小说》和《作为小说的历史》。作者把这本书既看作历史,也看作小说,详尽地记载了这次反战游行的实况,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游行对于小说主人公梅勒的影响。《电冷却器酸性试验》国内还没有出现过,我期待着。
   多年的阅读经验告诉我,要读旧书,记住点什么。
  

共 606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又是快餐时代,人们的时间碎片化,人们的阅读也碎片化。越来越多的人们热衷于从网络获取各种信息,浏览各种文学作品,而沉下心来认真阅读纸质书籍的人少而又少。而娱乐、搞笑、轻松的文艺作品更是许多人的首选,但是要想多了解历史,多记住些什么,还是要多看些旧书,多读点经典的东西。本文作者就喜欢淘旧书,并从旧书中汲取营养,了解远去的曾经,探讨经典作品中揭示的人性和更深刻的东西。作者列举了曾经读过的两部作品,一部是斯拉普京的《活下去,并要记住》,一部是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这两部作品都是描写战争的,描写战争的残酷和无情,透过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命运,揭示战争给予人的戕害,从而表达出反战的主题。作者分别分析了两部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小说写作上的一些特点,以及小说带给他的思考,掩卷沉思,颇为受益。读书,一定要多读一些好书,有历史积淀的书,要记住些什么,思索些什么,留下些什么,如此,才真正是开卷有益。欣赏佳作,推荐阅读!【编辑:闲云落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16-09-16 23:47:39
  向老师学习!今后也要多读书,读好书。
闲云落雪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