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水】这方土地(自然·散文)

精品 【山水】这方土地(自然·散文)


作者:九井居士 秀才,211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52发表时间:2016-09-17 15:58:11

【山水】这方土地(自然·散文)
   我每天都在这方土地上行走,这里的一切,犹如舒缓的小夜曲的音符,在我血液里跳动。田地被道路、沟渠切成一个接一个的方格,村庄、河流、羊肠小道,还有那小桥流水……所有的一切都被造化得恰到好处,就连说着外乡话的人也会感觉到一种规整有序。举目四望天圆地方,那些嫩绿、鹅黄、淡紫在绿海里恣意点缀,好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开阔、无垠中作画。朵朵白云缓缓游动,呈现出多姿的体态,河滩的草地上,一位少年,光着脊梁,肩扛着一根羊鞭,两手托腮,他忘记了羊群,两眼盯着天空,用幻想与云朵对话。
   从我记事的时就知道,村里人习惯把这里说成是淮北平原,这让我深信不疑了好些年。年少时,大家都足不出村,去的最远处也只不过是村庄周围的树林、野地与河滩。哪里会知道这个世界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后来,读的书多了,脚步也开始走远。品味着老人们关于地理的这种说法,似乎是对的,可还是觉得有些不妥。因为从小了说,家乡地处淮河以北,说是淮北平原倒也恰如其分。但是,往大了看,自淮河以北,黄河以南的黄淮地区,丘陵、山脉极少,从地理、地貌上划分,称这里为黄淮平原最为准确。我曾因为自己的看法与大人们争执过。爹瞪起眼睛,用黝黑发光的老烟袋指着我,呵斥道:你一个胎毛未干的毛娃子,才读几天书,就这样对长辈不恭敬!我做了个鬼脸儿,从人群里逃窜出去,躲在一棵茂密的大树背后,静听知了呼天喊地的鸣唱。小村人都是这样,当谁家的孩子与大人们争理儿,哪怕是大人们输了,长辈们都会这样呵斥自己的晚辈,让大人们从面子的台阶上走下来。
   平原地势,更容易受到暴雨侵袭,形成涝灾。于是就有了自然形成的,人工开挖的河渠。这些河渠纵横交错,形成一个巨网,将这辽远的大地包裹起来。而这巨网又各有各的来龙去脉,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水系。
   涡河,发源于河南省尉氏县境内,在郦道元的《水经注》里被称作涡水,是淮河的第二大支流,自古以来就是豫、皖两省的水运要道。包河,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北的尚楼村西,北距黄河故道八公里。武家河,古时候被称作谷水,此河亦源于河南省,战国时期的著述《道德经》的老子的出生地——天静宫,就位于河的侧畔。谷水的更名,相传为唐时武则天所为,原因是这位不可一世的女皇帝到天静宫祭拜老子的时候,看到老子庙上悬“李家祠堂”的匾额,心中极为不满,于是就御赐谷水姓武,将“武家河”与“李家祠堂”相对应,以此来彰显独一无二的皇家地位。无独有偶,涡河东行四十五公里,即是蒙城,一代哲人庄子曾在这里出生、生活,还做过漆园吏的小官,他的《南华经》“纵横捭阖,仪态万方”,那些对天地自然、人间社会、修身治世的宏大论述和思想,字字珠玑,篇篇触及灵魂,游刃于自然万物之间,足以光照天下与后世。后人说老子用无为治世,庄子雄辩于天下,孔孟以礼去服人,这样的结论无疑是非常精辟,也是对先哲们对天地人之间的微妙关系、社会形态的相互演变过程中,殚精竭虑,潜心思考的无上褒奖。关于老庄的出生地究竟在在哪里,目前说法不一,争论之声不断。在这里不作辩论,有待后天的考古发现去证实。
   父亲当年对我的呵斥,给大人留足了面子,可根本改变不了这些自然中铁定的事实。家乡的平原隶属于黄淮,水系的分布也离不开河南。从人文的角度上,黄河被称为母亲河。水系以她为宗,以众多河流为脉,自西向东,四散而去。泱泱河水所到之处,水草丰美,树木葱郁,一切都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一九九八年冬季,村后那条包河进行治理。古镇丹城就镶嵌在小河南岸,古镇随着汨汨的河水,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不知哪个犄角旮旯里,就会呈现出那些远古的遗迹。人们在掘井时,挖出一堆堆厚而重的青砖,建房清理地基时发现巨大的青瓦。专家说,那砖是秦砖,那瓦是汉瓦,那上面都留有古老历史的信息……在包河一隅,有一处貌似“龟”背的地方,因高高筑起的土台超越了平原的任何土地三五米之多,人都叫这个地方为“龟腚”。龟腚方圆占地几十亩,视野开阔,草木葱郁。不知是谁家饲养的鹅鸭们常到河里洗澡觅食,太阳下了火,它们躲开热闹的人群,在幽静的一角鸣叫、休憩。一场冬雪把人忙碌的手脚丢进农闲时光里,人们迈着悠闲的脚步走过这里。时隔不久,镇子上传来让人兴奋的消息:有人在龟腚捡到石斧、骨针、陶网坠之类的宝贝了,这些人可要发大财了!后经文物专家鉴定,这些其貌不扬的东西,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消息在小镇上空弥漫,引来了更多专家和梦想着一夜发财的人们。龟腚开始热闹沸腾起来,鸭鹅们伸长了脖子,它们不知道这些人来这里要干些什么,用惊悸的眼神,在角落里审视着人群里的动静,做好了随时逃跑的准备。一场在龟腚寻宝的风波被河水冲走,龟腚被鉴定为原始部落的居住地。小河、日子随着岁月的变换恢复了宁静。各种传说、猜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最有滋味的话题。
   那些得了宝贝的人不时邀约上镇子上喝了些墨水的人小聚,罗列出加了红布包裹着的“宝贝”。我和几个“墨水瓶”触摸着这些祖先的遗物,用眼睛,用嗅觉去感受人类在大自然里拼搏前行的历史,然后便七嘴八舌的从历史、文化、考古几方面去谈论这些东西。尽管他们听得有滋有味,可还总是摇着头,流露出一种疑惑和不满意的情绪来。时间久了,当“墨水瓶”们要起身告辞时,有人问:你说这些东西值不值钱?几个人笑而不答,我心里泛出一股来自历史深处的酸楚,我苦笑几声,不想再说什么,只有一走了之。
   在原始的母系社会的状态里,她们依水群居。这些人使用被当世人称作宝贝的工具,在灾害、野兽的夹缝里生存。孩童们自出生之后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那些忙碌的男人们,历尽艰险,挥洒着汗水,去森林里狩猎,到河水中打鱼,为氏族部落提供者源源不断的食物。然而,他们却在部落里像四处游走的野狗,受制于母系氏族的股掌之下,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现在说,这种社会形态有失人性化的管理,可是,正是这种形态推动了人类历史向前发展。
   刘安的《淮南子·本经训》里记载,燧人氏受自然中火源的启发,发明了“钻燧(木)取火”的方法,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启了人类从猿到人这个划时代的大门,把人与动物本质的区分开来。火和新石器的广泛使用,人类社会开始走出混沌和懵懂,在劳动中积累经验,观察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规律,用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方式,满足生存的需求。人们获得的食物品种越来越多,味道更加鲜美。那些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人们开始为个人或者家族着想,为自己的地盘或部族着想,形成的自私打破了祖先上百万年形成的传统习惯,打破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宁静。正是这些美味的日益增多且有了剩余,才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悄然变化,促使整个世界的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有时人们为了争夺一餐美味而争执,为了一个心仪的女人而互相厮杀甚至挑起部族之间的战争,把仇恨、嫉妒、贪婪、虚伪、残忍……的种子深埋在心田里。由此可见,人性中的的这些阴暗面扎根之深,存活之久。与此相对应,尧、舜、禹的“禅让”治国,大禹治水的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朋友两肋插刀、二十四孝等故事里,人的诚实、善良、豁达、忠诚的品格也在私有制构筑起来的社会关系当中,不断积累且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了评判每个人的道德标准,让人祖祖辈辈继承和传诵。善恶美丑构成人性,流淌在人的血液里,潜伏在人的灵魂中。在历史的长河中,善和美一直被传承、崇尚,上升成一种精神境界,积淀为文化、文明。恶与丑隐藏在人心的阴暗处,历史的角落中,在人与历史当中时而发作,成为一种难以根治的诟病。不过,善恶美丑的相对存在,文化、文明此消彼长的博弈中成长。
   当把视线穿越这方土地,沿着弯曲的河流追根溯源,顺着河提寻找历史的足迹的时候,那条被誉为万河之母的黄河,无论怎样也逃脱不了人们的视野。因为黄河与古今的自然、历史、经济、社会文化、文明有着永远无法分割的渊源。
   发端于青藏高原的黄河,一路水流滔滔,浊浪排空,披荆斩棘,曲折迂回,穿越了九个省区,止步于山东,入海。
   夏、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沿着黄河的流水,构筑起华夏文明,斑斓典雅的青铜器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物化载体,成为华夏民族文字、文化、文明的历史支撑。人族伏羲,身居黄河岸边的天水,他仰观天际的日月星辰有规律的运行,体会春秋四季的循环变换,看到黄河与洛水交汇而形成的层层漩涡,感受到“上善若水”的神奇魅力,以超人的智慧,创造了永远相传的太极与八卦,奠定了华夏的文明、历史与文化的深厚基础。
   历史的轨迹与黄河流经的轨迹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在风雨、风浪中曲折前进。
   历史行进到商朝,末代纣王荒淫无度,采纳谗言,视百姓生死于不顾。此其时,“文王伐崇,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周朝分封而治,历经数百年。此后,诸侯林立,相互勾心斗角,争相做着称霸四方的美梦。天地间狼烟四起,处处都是征战杀戮的声音。天地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诸侯们骄奢淫逸,弃礼数、灭人伦,极尽人间丑恶之能事。如燕王为了避免与邻国的侵袭之苦,采用联姻的方式安慰赵国。于是约定将燕王之女嫁与赵王之子。然在迎亲的路上,赵王见即将的儿媳貌若天仙,随起占有之意。儿媳与儿子还未会面,这位父亲竟然会将儿妻弄到自己的床上,可悲的是,这样的做法赵王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由此可见,那时的战国混乱到何种程度。
   作为一方诸侯的嬴政,看准了诸侯们的“乱”这个致命缺点,立马横刀,一扫诸侯六国,犹如一夜秋风,改天换地,统一了华夏,自称为始皇帝。更让人无法想象的是,威震八方,铁打铜铸的大秦帝国,竟被陈胜吴广揭竿起义,丢进了历史的记忆里。一群无名小卒,命如草芥,何以灭秦?贾谊在《过秦论》里说:“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与战国诸侯之乱截然不同,诸子百家们,身居一方土地,身轻言微。目睹战乱、灾荒给民众带来的灾难,夙夜忧叹。纷纷体察自然、社会以及民情民意,著书立说,抒发对天、地、人之间相互依存的思想,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新局面。
   汉文化在黄河里浸泡发酵,源源不断的一路向东。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自夏商周至汉唐时代,无不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蔓延。
   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论语》上讲:“凤鸟不至,河不出图。”《竹书纪年》里讲:“黄帝在河洛修坛沉璧,受龙图龟书。”河洛文化被尊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自古而今的最有力的支撑点。
   老子、庄子的出现,点燃了历史文化之灯。提及他们,便觉得十分遥远,遥远得让后人头痛,想求证关于他们的任何蛛丝马迹,都要在确切的典籍记载中去查找,靠考古学家用高倍显微镜在泥土里去发现。他们在身后留下了太多太多让后人解开的迷雾,让一代代研究者倾其一生苦苦探寻。而其实,每个人又离他们很近,我们随时可以用言行与先哲们对话,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不单单关乎到自然、社会,那些对个人修身、道德修养的论述,关乎到每个人。
   而今,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南华经》早为人类所认知,被尊为修身、处世,乃至治国理政的宝典。作为同乡,虽然生活的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尽相同,可是生活的自然环境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河湾里的小村落,像一粒棋子分布在充满绿意的平原上,河水绕村而过,各种树木葱郁繁茂,点衬出一簇簇诗情画意,装扮着小村人的生活。在鸡犬相鸣的时候,我思考着老子,他师法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同时也告诉世人,“无”是“有”之母。老子拿水与人之德作比,水至柔则无坚不摧,体现出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这里浓缩着老子理想的社会方式和生存状态,而这种安静与超然,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哪里能够实现,哪个人能够做到?尽管如此,老子之言,声若洪钟,无时无刻不在敲打着每个人的心扉。在风雨交加的深夜,电闪雷鸣击碎了黑夜的宁静,整个世界沉浸在暴风骤雨的侵袭之中,万物飘摇,凄厉的风雨声击碎了一个个虚幻的梦境,让人苏醒到现实中来。此刻去回味庄子的《逍遥游》,大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鲲鹏,小到一天就走完一生的朝菌,无论其生前多大的动静或悄然声息,它们都无法摆脱自然与社会的牵绊,无法实现那种绝对的自由。庄子汪洋恣肆的反复论证,告诉世人,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超然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也就是说,世界上万物,只有忘记小我,摒弃功名利禄,这样才能抵达自由理想的境界。
   在历史的记载里,孔子曾三次问礼于老子,其中一次就在丹城(有出土的问礼碑一块),孔子何许人也,是被奉为“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的人。老子身上究竟有一种怎样的魔力,让孔子委下身段,千里迢迢的三次拜谒?这个问号在我心里积存了多少年,一直成为心中的悬念。自从走进书本之后,才略知这其中的缘由。这一定是跟老子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那些独特、高深的思想见解,超越常人的博大智慧有关系。每次请教于老子之后,孔子都是感慨万分。孔子曾在自己的学生面前这样评价老子:“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在这里,孔子把老子比作是自然世界的一条会应时而动,处处游刃有余的“龙”,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孔子心目中的分量和地位。
   时光凝聚成历史,斗转星移,尘埃落定,一切都化作了云烟,四散而去。日落西山,夜阑人静,白天的喧闹被夜色驱散。尽管浮躁已浸染了人的躯体,我仿佛看到,老子、庄子们俯首案前,撑着孤灯,让心在自然里浸泡。他们站在窗前,举目窗外,月明星稀,只有思维沿着那条弯曲的小路,翻疆越界,穿越江河湖海,在夜色里无限延伸……
   河水在岁月中过滤着人间的沉浮,在人的劳作里发酵,沉淀成了永不磨灭的文化。滔滔河水东逝去,清澈与浑浊变幻无常,击打着两岸的沙石泥土。先哲们的思想,犹如一座灯塔矗立在这方土地上,成为历史记忆里的永远。
   历史从远方走来,穿越古今,连接着昨天、今天和明天,善恶美丑依然演绎着悲欢离合的的故事。一条涡河水,在亳州游走不足百里,芸芸众生在这里繁衍生息,人群里走出老子、庄子、曹操、华佗等划时代的巨匠,这实在让人觉得这方土地的灵秀与神奇!
  
  
   2016/8/22一稿,9/16修改
  

共 587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方土地】全文在构思方面以淮北平原自叙自己生活的小城的风华物茂以及生平经历为经线,以黄河与古今的自然、历史、经济、社会文化、地势风貌、景物风味为纬线,二者交错分合,相互映衬引发,通过追思抒慨汉文化在黄河里浸泡发酵,源源不断的一路向东的心理独白方式和厚重静寂的环境气氛的衬托,几乎可以触摸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处处散发着历史碾过的痕迹。穿越这方土地,沿着弯曲的河流追根溯源,顺着河提寻找历史的足迹的时候,那条被誉为万河之母的黄河,无论怎样也逃脱不了人们的视野。因为文明有着永远无法分割的渊源。历史的轨迹与黄河流经的轨迹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在风雨、风浪中曲折前进。全篇内容含量丰富,叙事错综富于变化。作者对自然观察细微,文章笔力如行云流水,这方土地不断扩大,意象不断丰富,主题思想不断得到深化和延伸。力荐赏阅!创作愉快!【山水神韵编辑:gaogao高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917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gaogao高原        2016-09-17 16:02:52
  这方土地怀古鉴今和对历史的评论有着深沉的感慨,寓含在其中。问好九井居士!秋安!
爱好文字 喜好写作
回复1 楼        文友:九井居士        2016-09-18 13:31:21
  感谢高原对拙作的深刻解读,问好!
2 楼        文友:双宿双飞        2016-09-18 14:35:27
  一篇有深度的作品让人震憾,荡涤心灵。拜读学习了,长知识。给老师问好。
我的田园,我的爱人!
回复2 楼        文友:九井居士        2016-09-18 15:02:56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方土地上,深受地方的文化所熏陶。随着眼界、学识的开阔、积累,才知道历史之深、文化之厚,随有了敬重之意,仰望之情。感谢来读并留评,问好!
3 楼        文友:梅边吹笛        2016-09-18 21:54:26
  厚重的文化,深情的土地,养育着一方炎黄儿女,美文,拜读,问好!
回复3 楼        文友:九井居士        2016-09-19 05:46:46
  感谢文友来读并留评,问好!
4 楼        文友:万少枫        2016-09-19 10:25:31
  拜读。沧海桑田,山河水川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可以比较高低,但无需比较胜败。问好九井居士秋安!敬茶。
只是晚唐秋
回复4 楼        文友:九井居士        2016-09-19 17:36:43
  感谢清华来读,您说的是啊,自然本无高低,那些高低只是人心的尺寸而已,可善恶不能不分。毕竟这个社会就是不平的,甚至是畸形的,走的路越远,坎坷越多,感触会越深。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这么回事。问好!
5 楼        文友:在河之洲        2016-09-23 10:11:13
  自小就能感受到厚重地域文化的存在,受到文化的熏陶,对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细腻的感情,全部倾倒在这片土地上。让人感慨,浮想联翩。
回复5 楼        文友:九井居士        2016-09-24 06:50:29
  谢谢来读,问好!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