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走过】泪流,在荀子墓前(散文)

精品 【柳岸·走过】泪流,在荀子墓前(散文)


作者:禾下土 举人,4831.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81发表时间:2016-09-17 17:53:12

【柳岸·走过】泪流,在荀子墓前(散文) 荀子哪年哪月走进这座坟墓,至今没有明确的论断。
   我查阅过,《史记》中,《孔子世家》近一万字,《孟子荀卿列传》不足千字,总共写了12个人的生平。司马迁用了不到200字,就把荀子的一生匆匆掠过。对此,荀子不知道,即使知道了也不会在意,因为,他可能是为数不多的生卒年月不详的历史名人之一。
   拂去历史的尘埃,从模糊的碑文中,从零散的文字中,大体还是能够捕捉到荀子的身影。在时间隧道里,他依然在奔走着,为了自己的主张能够被人接受。
  
   (一)洒满泪水的脚步
   公元前255年,香气馥郁的兰花,开满了兰陵大地。52岁的荀子意气风发地站在高地之上,眯着眼睛,欣赏着美丽的兰花,吟诵着孔子的“与善人处,如入蕙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他知道,屈原将这里命名为兰陵,就是想实现“王道乐土”的梦想。
   荀子又何尝不想?为了梦想,荀子像先辈孔子一样,不遗余力地到处宣传自己的主张。遗憾的是,生不逢时,虽然不像孔子一般“累累若丧家之狗”,可也是碰得鼻青脸肿。
   两年前,荀子到过齐国,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分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似乎梦想的阳光照亮了荀子的人生之路,宣扬着儒家治国之道:“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人迹所到),莫不从服。”
   可惜,不论是齐襄王还是秦昭王,赞许他的主张,却不肯采用。不久又遭诽谤,只好灰溜溜离开齐国。他无法理解,这个世道上,真的没有我的知音,真的没有我的用我之地?
   终于,在楚国,幸运地遇上了春申君,被任命为兰陵县令。荀子知恩图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将兰陵治理得物阜民丰,夜不闭户。培养出一大批人才,养成求学上进的风俗,至今不衰。应该讲,这段时光,是荀子一生中最光辉的一段光阴,这比起孔圣人幸福多了。
   不料,有人警告春申君:“商汤依靠七十里土地而称王,文王凭借百里土地而雄霸天下,荀子是世间少有的贤能之人,现在你给他百里土地,楚国恐怕很危险了吧。”
   这就是荀子的命运,竟然因为才华出众治理有方而被怀疑。作为政客的春申君不得不警惕,即使再怎么求贤若渴,也只能婉言谢绝了荀子。
   走出县衙,荀子漫步在泇水之畔,看东流之水,想自己一路苍茫,壮志难酬,两行浊泪,簌簌落下。荀子凑近一株兰花,闭上眼睛,慢慢将丝丝清香,沁入心脾,然后,长长呼出满腔浊气。然后,转身,向赵国走去。
   赵国,不是荀子的故乡吗?不错,可惜祖国好多年不要他了。至于为什么,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可以想象,有着治国抱负的荀子,如果有为祖国奉献的机会,是绝不可能在50多岁的时候,还到齐国游说。不是我不爱国,是祖国不要我。
   祖国的山河依旧,夕阳依旧,似乎他的前途也依旧。到了赵国,开篇是不错的,赵孝成王把他尊为上宾,大概是因为,这些年荀子在外国嘚瑟的不轻,挣得一些名声,算是镀了金的“海龟”。荀子误以为可以大展宏图了,不料,跟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议论兵法的时候,荀子侃侃而谈,阐述着自己的治军理念:“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而临武君斩钉截铁:“所贵,权谋势利也。所行,攻夺变诈也。”
   正在谋划拓展疆土的赵孝成王,还是认可了临武君的观念,把荀子客客气气地晾在了一边。荀子被当头一棒,立刻就蒙圈了。这么多年过去了,赵国依然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荀子就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瘫软在梦想的边缘。
   没想到的是,就在荀子在赵国议兵的期间,春申君的一个门客提醒春申君说:“伊尹离开夏朝到了殷商,商汤称王而夏朝覆灭;管仲离开鲁国到了齐国,鲁国变得衰弱而齐国强大起来。荀子是天下贤能之人,她离开的国家,大概会不安全了吧?”
   春申君惊出一身冷汗,马上派人高薪聘请荀子。荀子在即将沉下去的时候,又抓住了一根稻草。提起笔,洋洋洒洒给春申君写了一封信,批评了楚国的政治。春申君看后,很是悔恨,诚恳向荀子道歉。荀子的心底那入世的激情又被点燃,重新做起了兰陵县令。
   天有不测风云,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门客李园杀害,荀子也就立刻失去了这棵大树,失去了阴凉的梦想之花,很快就枯萎了。不知道荀子是否泪奔,我早已是泪流满面。
   心灰意冷的荀子,就此刹车,再也不去周游,再也不去奔走,毅然定居兰陵,开始了伟大的创作生涯,将满怀谋略,满腹经纶,化作了锦绣华章。
  
   (二)孤寂苍凉的墓冢
   明朝诗人李晔专程来兰陵拜谒荀子墓,见荀子墓孤寂荒凉,感慨万千,曾赋诗一首:
   古冢萧萧鞠狐兔,路人指点荀卿墓。当时文采凌星虹,此日荒凉卧烟雾。卧烟雾,秋黄昏,苍苍荆棘如云屯。野花发尽无人到,惟有蛛丝罗墓门。
   荀子墓究竟孤寂苍凉了多少年,史籍中没有记载。也正因为没有任何记载,越发显得悲凉,因为无人问津的孤独更加孤独,无人光顾的荒凉是真正的荒凉。
   荀子墓在兰陵城东南二里,本来,周围很大范围内都是祭田,盛极一时。我想,贵为一县之长,学生故旧不在少数,仅著名的学生就有韩非、李斯、浮丘伯,为兰陵本土培养的人才也是不计其数。荀子死后,厚葬说不上,与平常人待遇不同是应该的。
   可惜的是,时光荏苒,岁月无情。荀子的文章依然在传诵,荀子的名字依然在流传,荀子墓的祭田却被蚕食一空。蚕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却是一个惨烈的结果。
   孔子被奉为圣人,墓地越来越大,越来越辉煌,接受着历朝官员,乃至皇帝的拜谒。孟子被奉为亚圣,庙宇也是非同凡响。虽然司马迁将孟子与荀子列在同一列传里。但历史不以司马迁的意志为转移,“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荀子的故事有几人知晓?荀子的抱负有几人懂得?
   应该讲,荀子的思想,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越来越鲜亮。可是,从读书开始,到今天就要从三尺讲台退下来了,我仅仅学习了《劝学》中连标点符号在内的区区362个字。这362个字,根本就不是荀子思想的精髓,而是原文中最为粗浅的部分。
   郁达夫曾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想说,没有思想家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有了思想家却不懂得学习和敬重的民族是可悲可恨的民族。荀子留下来的著作32篇,难道只供几位专家学者?荀子的影响,难道只在兰陵一县?
   荀子墓东西长10米,南北宽8米,东西两端高7米,中间高3米,上面遍布刺槐,就像荀子当初的昂扬斗志,也像今日依然光芒四射的思想,可惜,这短小的刺儿,戳不到历史的天空。倒是那几棵苍劲的松树,很像荀子的臂膊,伸向历史的天空,送出一个大大的天问——哪里是我的用武之地?
   荀子的安息之地,无可置疑。而去世的时间,竟然至今没有定论,也就是说,荀子去世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一个有权威的机构做过记录,甚至,也没有一个亲朋故旧写过悼念文章,或许,连个墓志铭都没有吧?这种境地,如何不让人垂泪?
   现在,荀子墓前有两块古碑,一个是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由增广生等几位员生首倡,众人共同捐立。碑额篆书为“补建荀子墓碑”,碑文及署名已不清。另一块是清光绪30年(1904年)山东巡抚周馥立“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侧有周馥捐俸重修荀子墓的记述,碑文下令保护“荀子墓”,严禁闲杂人等在墓园附近放牧和樵采。这就是对思想家敬重的表现,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行为。
   要注意,这两次立碑,都是私人行为。孔子之所以世代昌隆,乃是为政府所尊崇。一个民族,不是全员尊崇自己的思想家,必然暗淡了哲学的光辉。一个国家,不是人人都有信仰,一定荒凉了灵魂的山冈。
   我们能够出重金修起金碧辉煌的龙王庙,妈祖庙,土地庙,却将伟大的思想家扔在了荒郊野外。我们放弃的不是荀子墓,而是荀子的思想。
   周馥之后,再无人修缮荀子墓。终于,荀子有幸,兰陵有幸,民族有幸,1977年,荀子墓被列为首批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只是一个省级,虽然荀子是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儒学大师,理应举国尊崇,但好的开端,就会有个好的结局吧。
  
   (三)辉煌阔大的陵园
   荀子墓得到了修缮,得到了保护,也建成了庙宇陵园,成为规模比较大的景点,变得富丽堂皇起来,我却还是流泪了。
   走进陵园,映入眼帘的,不仅仅有高大的牌坊,还有两面阔大的状元墙,一面是考入清华的学子,一面是考入北大的学子。每面墙都留下了很大的空余,意味着,将来还有源源不断的名字会刻在这里。
   我在想的是,这些学子,除了读过那362个字以外,还有几个读过荀子的其他文字?有几个懂得荀子的治国理想?有几个懂得荀子的人文情怀?竟然恬然自安,陪伴着几百年前那个伟大的灵魂。
   陵园里有一处封闭的建筑,立一块石碑,上面写道:圣井为荀子庙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景观。打井队打井,6天6夜,更6处不见水出。打井队队长犹豫之际于梦中得一长者启示,移于此处开钻。未足两天即得泉涌。队长告众人梦中之事,皆言荀老夫子显灵。得圣者点化凿成,称“圣井”最宜。
   我探头探脑半天,实在是想一睹圣井容颜,可惜拼尽了力气,才发现圣井已经被锁起来了。我宁愿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因为至少,兰陵县的人们至今还在心中把荀子当作圣人看待,他们心中依然有着敬仰之情。我想,对于兰陵人民的尊崇,荀子的在天之灵应该是能够感受到的。
   有一六棱形石柱,底座上用朱红镌刻着“梦花笔”三个大字。大概是取自李太白“梦笔生花”的故事。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无可非议。但是,真正想拥有生花之妙笔,必须领悟荀子《劝学》里的精髓。《劝学》一文,不仅仅适用于狭义的文化学习,更适用于广义的学习。
   三大牌坊:博雅坊、知明坊、长青坊。我没有研究过,不敢说全取自《劝学》。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设计者就根本没有全面读懂荀子。或者说,荀子的悲剧就在于,自己都不清楚,为什么人们只看到了《劝学》。
   你看,还有一个“劝学广场”,东西长90米,南北宽50米,是荀子庙的祭祀区。在网上看到一幅照片,横幅上赫然写着“清明节,拜荀子,诵劝学”,下面是清一色的学生。但愿,他们诵的不仅仅是那362个字符,不仅仅是如何学习。
   就在我有些黯然的时候,遇到了一座“巨擘门”,心中有了些安慰。这个名称,来自梁启超。梁启超力荐的四部国文必读书中,就把《荀子》排在第一位。认为荀子是“中国社会学之巨擘”。可惜的是,经年而下,真正领会梁启超的苦心的,寥寥可数。可喜的是,兰陵人知道,没有荀子就没有兰陵文化;没有荀子,就没有兰陵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力。
   也许,荀子为了报答兰陵,是兰陵给了他一方水土,一方蓝天。岁月虽然不长,但足够他享用一生。他在在兰陵传经授徒,整理一生的言论著述,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扎在了兰陵,开创了“兰陵多学”的伟大基业。
   让我最为激动地,是看到了那座“后圣殿”。东西长36米,南北宽19米,高13.6米。是荀子庙的主体建筑。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章太炎认为,孔子之后最能代表儒家发展创新的人物是荀子,推荀子为“后圣”。
   荀子陵园,不是最热闹的,却是最干净,最纯净,最能让人静下心来沉思的地方。你有大把的时间和空间,阅读《劝学》,阅读《荀子》和荀子。在孔庙里,鼎沸的人声,喧闹着你的心;如织的人流,让你身不由己。你无法聆听圣人的教诲,无法领悟圣经的真谛。
   我静静地,慢慢地围绕着荀子墓转了一圈,想象着荀子的音容与笑貌,体味着荀子的艰难与苦闷。其实,我是没有资格拜谒荀子墓的,我也没有读完《荀子》32篇,我的眼泪有些假惺惺的,应该说,我是在向荀子致歉。
   荀子是不幸的,壮志难酬,客死异国,生卒年不详,连自己的姓氏在百年之后被改成“孙”……荀子也是有幸的,虽然被尊崇的有点儿晚,有点轻,但终归是迎来了曙光。
   荀子什么时间走入这座坟墓的,看来已经不重要了。他思想的光辉,什么时间真正光耀中华,才是最紧要的吧?
   阳光,很灿烂,普照着荀子庙的每一个角落。当我回首之际,仿佛看到了荀子欣慰的笑脸……
   我又一次流泪……
  

共 48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泪流,在荀子墓前》是一篇很厚重的散文。若不是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若不是有宽厚的人文情怀,若不是有民族责任感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以及对荀子壮志难酬却客死他乡的悲愤不平,决不会写下此文,也绝不会在在荀子墓前流泪。散文分三部分:(一)洒满泪水的脚步,记录了荀子壮志难酬的一生。年五十的荀子,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因遭谗而适楚国,任兰陵令。以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将满怀谋略,满腹经纶,化作了锦绣华章。(二)孤寂苍凉的墓冢,孤寂荒凉的荀子墓引发作者诸多愤慨与不平,“我们能够出重金修起金碧辉煌的龙王庙,妈祖庙,土地庙,却将伟大的思想家扔在了荒郊野外。”我们的行为何其荒唐与无知,荀子是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儒学大师,理应举国尊崇。我们放弃的不是荀子墓,而是荀子的思想。悲愤之情与语言表,一针见血,铿锵有力。1977年,荀子墓被列为首批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让作者稍稍心安。(三)辉煌阔大的陵园,看到经过修缮和保护后的富丽堂皇的荀子墓,本该是令人欣慰的,作者为何流泪?作者担忧的是那些考入北大清华的状元们对荀子思想的了解除了那362个字的《劝学》以外,还有几个读过荀子的其他文字?有几个懂得荀子的治国理想?有几个懂得荀子的人文情怀?期许荀子思想的光辉真正光耀中华,是作者最美好的心愿。散文意蕴丰厚,文笔优美,感情饱满真挚,行文流畅,深情感人。欣赏,柳岸倾情推荐阅读!【编辑:异乡的默默】【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919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异乡的默默        2016-09-17 17:55:39
  欣赏禾社又一力作,赞叹不已!赞叹的不仅仅是您的文采,还有您的博学和情怀……
回复1 楼        文友:禾下土        2016-09-18 13:17:16
  默默辛苦,周末愉快
2 楼        文友:胭脂落        2016-09-17 19:49:11
  冷静的思维,深邃的意境,在灵动的文字中铺展。这种目光和这种胸怀,组成诗意的美丽,严肃而成熟!我等女流之辈望尘莫及,拜读!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回复2 楼        文友:禾下土        2016-09-17 22:05:41
  巾帼不让须眉,我只是多想了一些而已
3 楼        文友:迎冬寒梅        2016-09-17 20:38:49
  作者真是历史知识渊博
回复3 楼        文友:禾下土        2016-09-17 22:06:53
  本来不渊博,有了想法之后,就得渊博
4 楼        文友:语筝        2016-09-18 11:40:21
  拜读学习,严谨,深情,厚重,悲情,仿佛复活了古人,让我们看到一个才华盖世的英雄却郁郁不得志的落寞情怀。好文!
书香有梦琴韵声声
5 楼        文友:刘柳琴        2016-09-18 15:06:25
  欣赏禾社佳作,为佳作点赞!感谢赐稿,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6 楼        文友:刘柳琴        2016-09-19 17:40:17
  祝贺禾社斩获精品!期待精彩再现!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