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散文】患难与共(二)

编辑推荐 【江南散文】患难与共(二)


作者:涧松 进士,7674.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93发表时间:2009-09-01 11:09:46

想要结婚,当然先得领证。否则就是非法,我爱人的户口远在江西九江,如果亲自去打一张证明,往返数千里,人劳累不说,就这经济负担在当时看来也是我们难以承受的,幸亏她在那边关系不错,只去了一封信人家就把所有手续都办好寄了过来,没想到我们大队那位“马列主义”领导还是不放心,专门去信做了个外调。其结果当然令他十分失望,只得开证明让我们名正言顺地结了婚。
  
   现代人结婚又是婚纱照又是情景DV,甚至去国外旅游,在饭店摆他二三十桌喜酒还算是小器,十几桌更是毛毛雨,就是我的两个女儿也是如此操办的,不为讲究阔气,只是求个热闹,留作纪念。而当初我俩结婚时的那副寒酸相说出来恐怕实在在难以令人置信。
   我们在上海拍了一张二寸黑白照,她穿的是一件湖蓝色的对襟棉袄,袖口和衣服下摆还用青绒订了一圈,为的是如果脏了,可以脱下来洗一洗;我穿的是常青色的全毛哔叽中山装,(这件衣服好像是岳父的礼服)。一张两人合拍的半身照片虽然是黑白的,倒也有几分喜气,拿来以后自己用水粉颜料给照片着上彩色,嘿!感觉还挺不错。这就算是结婚照了。
   结婚总得办喜酒吧,岳父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他对我说:我可不是卖女儿,你也很困难,不要彩礼,只要意思意思就可以了。结果我就只拿出了500元钱算是买糖、办酒的费用。在上海,岳父岳母请了他们的亲戚朋友热热闹闹地办了几桌喜酒。由她在医院当厨师的堂弟掌勺,气氛十分热烈,连我在上海的亲戚都被请到我岳父家来喝酒。
   晚上,家里留宿了好多客人,十三平米的斗室十几个人全挤在一起,别提多高兴,只是我们新婚夫妻只得住到了隔壁的邻居家里,一人一张小床(在别人家里是不可以同床的)这就是我们的新婚之夜。哈哈!想来真是有趣。婚后没几天,我两就告别了岳父岳母一起奔赴宁波乡下了。轮船到达宁波外滩码头时,天还没有破晓,我俩挑着简单的行装摸黑上路,从宁波到我家要走十五、六里路.她虽然在山区插队多年,但走那么多夜路实在是难为她了.......
   我家的喜酒称不上喜酒,只是请我的兄嫂、姐姐、姐夫等十几个人吃一顿便饭,由老母亲自己下厨,炒几个家常菜意思意思,虽然是清汤寡菜,但是席间大家还是频频举杯表示祝贺。
   从此就算真正开始了我俩的风雨旅程。
   因为我的爱人是在江西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我俩刚结婚的那几年,她的户口一直在九江的一个小山村里,而我还在广阔天地里绣地球。她没有户口,当然既不能进社办厂做工,也不能到生产队种田;而我虽然是社员,因为体单力薄,又是半路出家,所以挣的工分少而又少。到了年终分红时除去口粮钱,基本上再也无钱可分。我爱人在怀大女儿那段时间基本上都住在上海岳父家,由岳母照顾,大女儿出生以后,她们一家都宠爱有加,岳父见我们如此艰辛,就把外甥女留在他自己的身边,还经常接济我们很多日常费用。在最困难的时候,我爱人甚至瞒着娘家人到上海市郊朋友处卖血补贴家用(这一切是在事后她才告诉我的)后来通过亲戚介绍,我爱人就到邻村的麻纺厂拿回麻丝在家里纺线,为此我们买了一台麻纺车,我自己又装了一台,用我在学校学到的机械知识,对两台纺车进行了改进,既提高了纺线速度,又减低了噪音。白天,她在家里纺麻,只有一只半导体收音机陪伴着她;晚上我收工回家,就和她一起纺麻。就这样起早贪黑地纺啊纺,纺啊纺......一个月下来也只能挣十元钱左右。平时吃的除了自留地栽种的蔬菜、田间作业时捉到的黄鳝泥鳅,就是她从上海带回的咸肉、烤麸、酱菜等等;穿的当然无法讲究,大部分都是她踩着上海牌缝纫机(那可是她的嫁妆)亲手给我做的,能保暖蔽体也就十分满足了。不怕现代人笑话,那时,我俩在一起的时候只要说起最大的愿望,那就是:最好身边能有二十元人民币作为流动资金!
   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当然也给我们这个小家庭送来了阳光雨露。我爱人挺着大肚子把户口从江西九江迁了过来,而后又以知识青年的身份进了社办的棉纺厂,终于成了盼望已久的缝纫车间的一名正式员工,真正有了工资收入;继而我也被村办厂请去当上了胶木厂的模具工,告别了耕耘十几年的大地。当我重新拿起纸笔的时候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做好这份工作。在师傅的指点下,我很快掌握了机械制图的基本技术,而且对于胶木模具的设计制造有了一定的认识。经过几年时间的刻苦钻研,我就承包了这家小小的胶木厂,当起了厂长。
   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九十年代初,我离开了经营了多年的胶木厂,到一家照相器材厂担任销售部的负责人。就在那段时光,我只身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哈尔滨到南宁,从青岛到兰州,从古都洛阳到首都北京,从东岳泰山到长江源头......我为事业开模办厂、走南闯北之时,我老婆一人承担了教育女儿和持家的重任,她不但操持胶木厂的日常生产业务,而且为了老房子的翻新装修费尽了心机,从找工匠到买材料,从记账到做小工什么都干,一个上海姑娘真是太为难她了。
   如今,我俩早已退休,不但享受着城镇职工的退休金,而且还有医疗保险。每当我们老两口在一起清点工资和整理一张张存单的时候总不免相视而笑,不无调侃地问:“你还想要那二十元流动资金吗?”
   (待续)

共 20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一节写到那个年代结婚办证的艰难,对比现在的结婚时的风光,而那时的结婚又是怎样的寒酸。这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婚后虽生活拮据,却有岳父一家鼎力资助。当改革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后,企盼已久的妻子的户口也迁来当地,并进了棉纺厂做了一名正式员工,并在晚年享受到了城镇职工退休金,当初只想要二十元作为流动资金的想法却也成为了调侃的语言,可谓今非昔比了。前辈的文章总是在沉稳中把故事一一道来,让人看着心情平稳中又多出了许多感概。问好前辈,期待下节精彩!【编辑:WS00478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ws004787        2009-09-01 11:11:42
  这一节写到那个年代结婚办证的艰难,对比现在的结婚时的风光,而那时的结婚又是怎样的寒酸。这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婚后虽生活拮据,却有岳父一家鼎力资助。当改革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后,企盼已久的妻子的户口也迁来当地,并进了棉纺厂做了一名正式员工,并在晚年享受到了城镇职工退休金,当初只想要二十元作为流动资金的想法却也成为了调侃的语言,可谓今非昔比了。前辈的文章总是在沉稳中把故事一一道来,让人看着心情平稳中又多出了许多感概。
1983年在文山报社印刷厂排版,1987年调至玉溪印刷厂排版,1993年在环球彩印纸盒公司做烟标质量检验,2004年回文山养病至今
2 楼        文友:ws004787        2009-09-01 11:11:53
  问好前辈,期待下节精彩!
1983年在文山报社印刷厂排版,1987年调至玉溪印刷厂排版,1993年在环球彩印纸盒公司做烟标质量检验,2004年回文山养病至今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