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天涯】青岛三记(散文)

编辑推荐 【天涯】青岛三记(散文)


作者:潇男 进士,7695.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906发表时间:2016-09-17 20:08:16

【天涯】青岛三记(散文) 月是故乡明,土是故乡亲,景是故乡美,情是故乡深。在枫叶摇红、桂花飘香的初秋,我携老伴和两个儿子乘坐高铁,来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青岛。这次还乡,主要是祭奠两双高堂,尽一份儿女孝心。同时也想看看近六年来家乡日新月异变化的新面貌。下午四时抵达青岛站,走出站门,一股扑鼻的故乡味迎面而来,心中的暖流也荡漾起来。接站的外甥早把轿车停在门口。下榻“宜必思酒店”后,家居青岛的、北京先来的兄弟姐妹纷至沓来,都把几年分别思念之情一股脑儿倒了出来,并将一周的活动内容安排的爆满。
  
   一
  
   我的第一项活动是为我的父母上坟。一想起这两位亲人,我的感恩之心、思念之情、内疚遗憾就会一起涌上心头,控制不住的热泪也会由然溢出。这是因为他们对我的付出太多了,而我对他们尽的的孝心太少了。最让我痛心的是二位亲人去世时我都不在他们的身边。
   母亲仙逝是在1976年,我记得那是在周总理逝世不两天,我在西南高原攀枝花建设钢厂,突然接到哥哥的电报,说母亲因吃一块芋头而卡在食管,呼吸困难,奄奄一息,但头脑清醒。我哥问她:“要不要等我弟弟回来?”她点头示意。为了延长她的生命,他把医生请到家里来输氧和输液。可是,母亲眼巴巴等了我三天,始终没见到我的踪影。因为我这时正躺在职工医院里施行心脏监护,夫人不敢将噩耗告诉我,就发电报向哥哥实情相告,哥哥眼睁睁看着母亲咽气。此后当我得知此情时,我捶胸顿足地嚎啕大哭。儿子不孝呀,让生我养我的老母亲带着想见小儿子最后一面的遗憾,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人世。六年后父亲去世时,我所在的大型钢铁基地正在抢建高峰,实在无法脱身。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父亲的丧事又只好求哥哥一人办理。一对亲人走时我一个未送,成了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一种“负罪感”总在心头环绕。这次,我带着两个儿子,带着无限的思念和深深的愧疚,来祭拜亲人,让他们的在天之灵得到欣慰,也可卸掉长期压在我身上的一块“心病”。
   九月三日上午,沐浴在阳光明媚、秋风习习下的青岛,显得特别清新美丽。载着我和儿子、侄子、侄女们的两辆轿车,越过繁华市区,穿过漫长的海底隧道,来到了居高面海的卧龙山陵园。下车后,我们便开始了“一步一阶上青天”似的攀登,花岗岩的台阶又窄又陡,真让人望而生畏。一排排大理石雕刻的墓碑,昭示着无数亡灵的归宿。我叩拜父母心切,早把恐惧和疲劳置之度外,一鼓作气爬到“长寿园”的顶端,站在父母的坟前。我亲手为老人摆上了供品,点上了高香,洒了三杯美酒,然后小辈们和我一起跪在碑前叩拜。“爹!娘!不孝儿带着你们的孙子来看你们啦。”一句话未说完,我已泣不成声。我两个儿子非常懂事,用干净手绢和餐巾纸,将爷爷奶奶的墓碑擦得净光明亮。我凝望着石碑上父母的大名,陷入了往昔的回忆和思念,二老的音容笑貌又晃动在我的眼前。
   我的老家在古老贫穷的鲁西南,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父母生我兄弟四人(有两个英年早逝),因我最小,又属老来生子,所以父母特别疼爱,倍加宠惯。尽管我在农村长到十六岁,但农活一点儿不会,因我“两耳不闻农家事,一心只读课本书”,父母给我下达的唯一任务就是把书读好。好在我很争气,年年考试拿第一,帮家里写信,替邻居写春联,给大娘嫂子念闲书,样样在行,深受大家喜爱。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出生在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外祖父是教私塾的。长期耳濡目染的熏陶,使其掌握了不少传统文化知识,我从小就是听着她的儿歌和民间故事长大的。一些民谣、谚语我至今牢记脑海。那“会说话的乌鸦”、“小白蛇报恩记”、“人长和人短的故事”等,均被我写成短篇小说在网上发表。
   后来,我去青岛在英国卷烟厂打工的二哥处,继续升学深造,中专毕业后远走高飞,浪迹天涯,而二老双亲也被哥哥接到青岛养老。但父母始终对我放心不下。当我在武汉生第一个孩子前,年逾七十、一个大字不识的母亲竟自己摸到了武汉。当好心人打电话让我到附近汽车站接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我急忙跑到车站,只见裹着小脚的母亲正在东张西望,左胳膊挎着一只蓝包袱,右手紧紧攥住我写给家里的信。我扑上前去使劲握住老娘的手说:“您是怎样找来的呀?!”老娘举着手中的信骄傲地说:“就凭这个信封呀。”
   那天清晨,喜鹊高叫,秋蝉齐鸣,大儿子呱呱坠地。听说生的是孙子,母亲简直乐开了花。她熬好了小米粥,煮好了鲜鸡蛋,趔趔趄趄向医院跑去,过马路时路人都为她捏一把汗。后来,怕我母亲一个人忙不过来,年近古稀、同是文盲的老父亲也赶了过来。挑煤球、生炉子、买菜、做饭,他一手全包。我记得父亲跟我去煤店买煤球,两大筐煤球足有七八十斤,我挑着走了不几步就蹲了下来,因两只肩疼的厉害。哪知父亲接过担子一溜小跑挑回家。路上有同事和我开玩笑说:“快来看风景,老爷子前面挑重担,小伙子后边轻甩手!”这时,我并不感到“无地自容”,反倒觉得这是从小“肩不挑担、手不提篮”的“报应”。爷爷的爱孙之情也很感人,他把孙子天天揣在怀里。一次,孩子撒尿撒了他一怀,我夫人内疚地说:“爹,快把孩子给我,脱下棉袄烤烤。”可老父亲却说:“不用,小孩尿不骚,暖一暖就干了。”说罢继续摇晃着孙子睡觉。
   记得还有一件让母亲痛心疾首的事。在孩子过了“百日”之后,父母亲决定返回青岛。那天,我夫人给准备好了路上的食品,我把15元人民币硬塞进母亲手里。她在裤子里层小心翼翼地将钱缝进袋里,自认为这就可万无一失。哪知在火车上过来一位中年妇女主动搭讪:“大娘,您到哪里下车呀?”“俺回青岛老家。”“俺也是回青岛,真巧,咱们是老乡,路上可做个伴。”妇女说罢就坐在母亲旁边的空位上。一路上这中年妇女对老母殷勤得很,一会儿帮助倒开水,一会儿扶着上厕所,还把自己的零食给老人吃。老人“受宠若惊”,视妇女为亲人,感动之余,竟把裤内藏钱的事也告诉了人家。没想到一觉醒来,裤口袋被割破,内里的钱不翼而飞。为此事,尽管我多次去信安慰,但老母亲总是懊悔万分,回去大病一场。因为她心疼这不寻常的15元,她流着眼泪说:“俺儿一个月才挣43元呀!”
   忆往昔,父母恩似海;看今朝,兴旺四代人。当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高堂墓地时,一首悼念诗由然而生,我高声朗诵道:
  
   卧龙山上长寿园,
   二老双亲共长眠。
   金纸香烛照天烧,
   祝愿亲人早成仙。
  
   二
  
   无独有偶,第二天我们全家又参加了老岳母逝世九周年大祭。按照山东传统风俗,老人去世后每年忌日儿孙们都要上坟祭奠,而到了九年时,要进行一次隆重的大祭,此后就不要每年忌日必去,上坟时间可以自由掌握。
   这天早晨,仍是秋风凉爽,阳光明媚。来自上海、北京、济南、烟台以及家住青岛的八个兄弟姐妹,携带着各家的儿女,分乘七辆轿车和一部面包车,浩浩荡荡地向崂山区百灵园进发。这是一个三世同堂的和谐大家庭,光进入“青岛一家人”网群的就达29人。
   说时迟那时快,沿途风光还没看够就到达了目的地。百灵园依山傍海,气势雄伟,风光迤逦,是青岛市的豪华陵园。六年未来,其规模更为宏大。抬头望去,蓝天白云下苍松翠柏覆盖着整个山坡,花岗岩砌成的青白色台阶,犹如云梯一般通向山顶。年轻的拾级而上,年迈的可乘坐电瓶车。我硬是不服老,和小子辈并肩爬上山去,且面不改色,气不大喘。
   岳父岳母的合葬墓在山坡的较高层,每排墓群之间有一条石砌通道,但只能单人行走或站立。我们人多势众,一条小道被站的水泄不通。由于墓前只有立锥之地,不可能全体儿女们同时齐拜,只能分小家祭示。先由三个儿子携妻子儿女祭拜,再由五个女儿携女婿及儿女祭拜。听说这是中国的老传统,因儿子、孙子是本性,女婿、外孙是异性。
   当轮到我家祭拜时,我一家四口跪在碑前,老伴的悼念词刚一开口,我们全家已一片呜咽。特别是我大儿子,他连向老人磕了三个头,他深感姥姥的救命和养育之恩。这时,一幕幕往事也浮现我的泪眼前。
   我的岳父母是一对慈祥、善良、勤奋、坚毅、充满爱心的夫妻。岳父是邮电局的职员,岳母是家庭妇女,靠着岳父微薄的薪水和岳母的勤俭持家,他们养育了八个儿女,被邻居戏称为“五朵金花”和“三条汉子”。我有幸摘了第一朵金花,因为我夫人是排行第一的大女儿。
   为了把八姊妹养育成人和成才,两位老人吃尽了千辛万苦,熬尽了全部心血。岳父敬业尽职,拼命工作,职务和薪水不断提高。岳母除了操持家务、培育孩子,还帮从附近的小工厂包揽加工活。孩子们个个懂事,稍大一点的都和妈妈一起战斗。放学吃过饭后,全家人围在桌子旁为食品厂扒花生,为毛衣厂缝毛衣、缝手套,给火柴厂糊火柴盒的场面让我夫人终生难忘。为了生计,姊妹们还去打山草,挖野菜,挖蛤蜊,捡煤核。就是这样拼死干,全家生活还是入不敷出,每到开学,都为儿女的学费发愁。我记得那是1960年,我和夫人已经“地下恋爱”三年多,关系基本“敲定”。秋天我回青岛探望父母,经二人商议,正好借机去认认门,叫岳父母看看我这个“准女婿”。和蔼可亲的老人,一进门就让我解除了“未过门女婿”的紧张情绪。家里所有的好吃的东西都拿出了,让弟弟妹妹一口一个大哥叫着,感到特别亲切温暖。不一会,最小的弟弟、妹妹放学了,进来先和我亲热一番,然后悄悄告诉妈妈,下学期的学费要交了。妈妈唉声叹气地说:“其他几个姐姐、哥哥的学费还没凑齐,你们俩咋办呢?”我随口问:“要多少钱呀?”“大的八块,小的七块。”我马上从口袋中仅有的20元中拿出15元交给岳母,剩下5元回武汉路上用。老岳母暂时消除了脸上的愁容。
   更让我铭记一生的是岳母为我家的爱心奉献,体现了一位伟大母亲的崇高恩德。1963年,我大儿子在武汉青山出生。那时,由于物资供应匮乏,夫人严重缺奶,加之带第一个孩子没经验,结果孩子越长越瘦,贫血缺钙,抽起筋来吓人,一天两头跑医院。孩子昼夜啼哭,夫人寝食不安,自己瘦的也像“芦柴棒”。正在我夫妻俩束手无策之际,老岳母只身独闯武汉,帮我们带孩子来了。深深的爱孙之情,丰富的育婴经验,无微不至的照料,一个月后,全家阴转晴,不仅孩子长肉了,抽筋减少了,连夫人也变得体格健壮、精神焕发了。
   不久,公司接到命令要开赴大西南参加三线建设,任务光荣、特殊而重要,关系到国家“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大格局。但必须精兵强将,轻装上阵,孩子一律不准带。我和夫人愁得睡不着觉。老岳母见我们愁闷哭脸,便微笑着说:“这有什么难的,我把外孙带回老家养,就当我又生了个‘老九’。”我听后热泪盈眶。由于进川准备工作紧张,我只能护送老人孩子乘船到南京,再由岳母单独带着孩子从浦口乘火车回青岛。当晚,我们住在浦口一家小旅店,我知道坐车到家还要几十个小时,便拿出10元钱给岳母,让他们路上吃饭和回家用。第二天一早,当我送他们上车回到旅馆后,竟然发现10元钱压在枕头底下。我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多好的母亲呀!她的心中只想到儿女。此后,我岳母将我大儿子从一岁一直带到六岁半,两位老人视其为“宝”,姨舅们稍有呵护不周,就要遭骂挨打。到七岁该上学时我们才把儿子接到四川攀枝花。
   “爸,起来吧。”儿子的一声呼唤打断了我快速、漫长的回忆思绪,原来轮到下家姊妹祭拜了。擦干眼泪,看看旁边站着的朝气磅礴的“青岛一家人”,我更加感谢这两位为国为家立下丰功伟绩的老人。是他们将八个儿女个个培养成材,有的成为国家干部中的佼佼者,有的成为颇有建树的专家教授,有的成为创业发家的能手,有的成为管家理财的贤内助;是他们传承了中国的美德:以孝为先,以和为贵,亲情相融,手足相牵,感恩思想世代相传。几十年来,我的小家遇到三次大的灾难,都在“青岛一家人”的精神鼓励、物质帮助下,转危为安,重振家兴。在上坟回来后,一场“感恩德、叙亲情、暖手足”的合家大聚餐拉开了序幕。感慨至极,我即兴赋诗曰:
  
   秋风秋雨秋色佳,
   枫红桂香飘彩霞。
   美德青岛一家人,
   亲情融入孝文化。
   感恩之心树楷模,
   手足之情传佳话。
   天涯海角心连心,
   共圆美梦兴中华。
  
   三
  
   青岛不仅是我美丽的家乡,还是我母校的所在地。我五岁时就随父母在这里生活了两三年,那时父亲在日本人码头上“扛大个”,哥哥在英国烟草公司当工人。后回鲁西南农村读完小学和中学,又返回青岛继续上学读书。可以说我与青岛有着不解之缘。但我分到南方工作后便很少回来。这次能在六年后重返青岛,自然高兴万分。仅有六天时间呀,除了为两家老人上坟,去兄弟姐妹家赴宴,那就要见缝插针看看青岛新面貌。碧海蓝天,绿树红瓦的景色依旧,八大关的唯美仍然吸引游客如云,但青岛又添了些新雄姿。胶州湾跨海大桥势如长虹,穿海隧道犹如蛟龙,头枕青岛,脚踏黄岛。那正在修建的地铁轨道,将把两岛一山贯通自如。为了让我见识青岛、黄岛连为一体的美,我们去黄岛祭拜父母时,侄儿们故意去时走海底隧道,回时走跨海大桥,海上海下风光一并观赏。最后一天,首先走马观花似地看了一下我和夫人的母校——青岛理工大学,然后全家去游览了青岛标志性胜地——栈桥,并留影纪念。晚上又到”五四广场”看了青岛夜景,更是醉煞人也。风光秀丽的青岛,海港明珠的青岛,亲情无限的青岛,魂牵梦绕的青岛,自然会产生诗意。回沪时,我收获的不仅是大包的海产品和多种家乡美味食品,还有两首诗歌收入囊中。
  
   (一)、
  
   阔别多年回青城,
   欣见琴岛换新容。
   高楼大厦耸天立,
   马路轨道地纵横。
   跨海大桥亚洲冠,
   穿海隧道世界惊。
   帆船奥运世园会,
   两朵奇葩分外红。
  
   (二)、
  
   回青一周胜三春,
   全家团聚暖人心。
   兄弟姐妹体康健,
   儿女成才业惊人。
   孙辈聪明又活泼,
   高堂在天乐无垠。
   更喜感恩心灵美,
   大孝传统照乾坤。

共 562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青岛三记洋洋洒洒近六千字,主要的是一记和二记;至于三记,是概括性的收尾抒情,除此之外,作者也顺便点出了青岛近年的巨大变化和蒸蒸日上的新面貌。编者主要说说一记和二记吧:一记,主要记述的是作者和亲人们回到青岛为仙逝的父母上坟,在上坟的间隙,作者不但见缝插针地叙述了自已的所有经历和悲欢离合,同时也深情地讲述了岳父母为作者一家付出的巨大牺牲和深厚恩情;二记,记述了作者一家,以及岳父母的儿孙后代们轰轰烈烈地为二位仙逝的长辈过九年大祭。由此,作者再次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回首了与妻子一家的交往过程,以及曾经的亦苦亦甜的艰苦岁月。而今,天下无忧,仁慈、善良的老人们可以放心、安眠了!在此,编者也衷心地祝愿仙逝的几位长辈,早登仙班!拜读真情散文!倾情推荐精品!【编辑:轻至无痕】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轻至无痕        2016-09-17 20:10:15
  拜读老师的力作,心也为之融化了。问好老师!
喜欢写文字快乐自己,从好心情过来学习。
回复1 楼        文友:潇男        2016-09-18 14:55:15
  谢谢轻至无痕的美评.问好!
2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6-09-17 20:39:02
  青岛之行收获不小,亲情、故土、母校,每一处都留下了作者的脚印。问好!
热爱文学的人永远年轻,热爱文学的人永远是奔放的,激情的、灵气的、智慧的、执着的,永远是生活的探索者……
回复2 楼        文友:潇男        2016-09-18 14:56:05
  谢谢沁香美评.握手!
3 楼        文友:落晚逸        2016-09-17 22:15:33
  月是故乡明,落叶归根,故乡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最深的眷恋。中秋,花好月圆人团圆,作者和家人回到故乡,思念离去的亲人、感慨往昔的岁月。追忆往事,内心酸甜苦辣溢于言表,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的每一处都是满满的回忆。欣赏老师的文章,祝老师及家人幸福健康,万事如意!
落晚逸
回复3 楼        文友:潇男        2016-09-18 14:58:20
  谢谢落晚逸诗情画意般的美评.遥握!
4 楼        文友:馨语馨愿        2016-09-17 22:47:16
  仔细欣赏了师父美文,感动于情真意切故乡情怀。文章贯穿者对故乡的情,对亲人的爱,还贯穿着一种孝道的精神。欣赏师父亦诗文结合的笔风,祝写作愉快!
馨语馨愿
回复4 楼        文友:潇男        2016-09-18 14:59:16
  谢谢馨儿赞誉.共勉!
5 楼        文友:潇男        2016-09-18 14:53:59
  谢谢轻至无痕提纲携领,导航引路的精湛按语.辛苦了!
文学是生命,朋友是天地,淡泊名和利,贵在情和义。
6 楼        文友:行人        2016-09-18 16:23:53
  读前辈的文字是一种学习,问好前辈!向您致敬
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找文字的影子!
回复6 楼        文友:潇男        2016-09-18 17:40:58
  谢谢行人来访留墨.问好!
7 楼        文友:袁梦雪        2016-09-18 17:07:40
  欣赏学习师父的精彩美文,总是受益匪浅,不仅让人温馨温暖,而且感受到师父对家乡的浓浓思念之情,师父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是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典范。师父的孝心令人感动,文字中溢满了无限的伤感和思念,读来让人感同身受,心生疼惜,禁不住沉浸在对往事,对亲人的思念之中。问好师父!衷心祝福师父幸福快乐!一生平安!!
回复7 楼        文友:潇男        2016-09-18 17:42:37
  谢谢梦雪的共鸣和美评.握手!
8 楼        文友:袁梦雪        2016-09-18 17:07:59
  欣赏学习师父的精彩美文,总是受益匪浅,不仅让人温馨温暖,而且感受到师父对家乡的浓浓思念之情,师父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是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典范。师父的孝心令人感动,文字中溢满了无限的伤感和思念,读来让人感同身受,心生疼惜,禁不住沉浸在对往事,对亲人的思念之中。问好师父!衷心祝福师父幸福快乐!一生平安!!
回复8 楼        文友:潇男        2016-09-18 17:44:39
  孝道和感恩是中华美德,我们应共践之!
9 楼        文友:明山秀水        2016-09-19 11:14:51
  拜读老师美文,热泪充盈双眶,愿天国人早日成仙,愿美满事洒遍人间!
探索文学,谨为《呜咽的柳沟河》积蓄能量……
回复9 楼        文友:潇男        2016-09-19 14:36:47
  谢谢秀水亲切感人的共鸣,乡情亲情万岁!
10 楼        文友:薇梦儿        2016-09-19 12:31:21
  有情之人才能写出感恩之文,拜读老师的文章,对亲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回复10 楼        文友:潇男        2016-09-19 14:39:25
  谢谢薇梦儿的厚爱和赞美.携手共勉!
共 16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