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发增其人

编辑推荐 发增其人


作者:元维 童生,748.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91发表时间:2016-09-22 06:39:28


   周末,一个冬日少有的好天气,阳光灿烂,晴空万里。我回到了久违的故土,探望爹娘。我和爹娘三人均不饮酒,午饭简单而麻利。午时十二点,院里的小黑狗一阵狂叫。
   小黑狗正在院里拴着,狗拴得愈紧,警惕性愈强,叫的愈欢。它一是向主人转递信号,二是向来者发出警告,此地莫能踏入。尤其是来者带着小狗进入院里,那更是大忌,它的领地容不得侵犯。
   听到小黑狗狂叫,我立即走到院里看个究竟。见大门旁站着一老者,衣衫不整,年龄已愈古稀。细瞧,是东院的邻居发增大爷。于是,我忙将他搀扶进屋。父亲怕他耳背听不太清,故意抬高调门,问他吃饭没有,他说不饿,近几天胃里不爽,且心脏病又犯了。前来的目的是询问我父亲,他该吃点啥药。我父亲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过村里的赤脚医生,现在心脏也不太好。发增大爷和我父亲你一言我一语的一起探讨病情。发增大爷明显见老,头发花白,胡子遮了半边脸,说话的底气明显不足。
   原来在生产队时,发增大爷担任生产队会计,在社员眼里,他算是一个不小的官员了。他担任会计三十余年,一直到生产队解散。小队长换了一茬又一茬,生产队会计从未更换。在大家的心目中,他是一个明白人。
   一是珠算打得好,精、准、快。他小学毕业,在同龄人中算是高学历了,尤其是珠算水平相当高,有“铁算盘”的美称。什么九九归一,凤凰展翅、狮子滚绣球、金香炉、孤雁出头等等,被他讲得出神入化,不论加减乘除,再大的数,他三下五除二,噼里啪啦,算盘珠子清脆悦耳,各就各位,如鸡鸭入圈,该上架的上架,口诀背得滚瓜烂熟,虽是粗壮的指头拨起算盘珠子却出奇的灵活,天生就是一个会计的料。因此生产队的老少爷们佩服得五体投地,谁都不是他的竞争对手。
   二是他的账目非常清楚,字体工整,数码标准,日清月结,每一笔账目的来龙去脉,都记载的一清二楚。当时人们生活窘迫,在常人眼里能当个生产队会计绝对是个肥差,笔尖稍微一歪,就可以解决一家人的温饱。但他一身正气,虽然浑身是土,满头沾满高粱花子,但他常说,没有私心杂念是假的,可群众让咱当会计,这是一种信任,绝不能因为一分钱坏了咱的门庭,毁了咱的人格,再穷,不能没有志气,再贫,不能丢了脸皮。正是这样,他坚持了三十余年,生产队不论分钱分粮分菜分油,一分一毫的光没沾,除了和社员一样出工,多沾了一些春风阳光。当时生产队分布票,剩了一丈二尺,都提出给他吧。因为那年他的大儿子结婚,正好买点布料,添床被面。可愣是被他拒绝了,把一丈二尺布票让给了老烈属。
   一位普通的农民,普通的就像田畦里的秧苗,甚至田垅上的一棵小草;一位普通的算不上官的基层干部竟能说出如此朴实而刚毅的话语,几十年前的话语现在想来还掷地有声,振聋发聩。这是中国农民骨子里就有的基因,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流淌的血脉,这不正是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路上仍然需要传扬的正能量吗?
   发增大爷是个明白人,更是一个能人。在当时,他就非常善于钻研,善于对农村落后的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和革新。为了减轻农民手抬肩扛的负担,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在劳作中许多灵感的火花不断呈现。他和法昌二大爷一起将柴油机搬上了地排车,通过齿轮和皮带功能的转换,制造了我村第一台土拖拉机,虽然样子有些滑稽,但非常实用,拉土运肥效率大增。他将石碾改造成了电碾子,让我村生产草纸的碎浆环节既节省了人力蓄力,又提高了速度。为了革新,他费尽了心思,曾多次实验、改良,加班加点是常事,夜里每萌生一个新的想法和思路,爬起来就一头扎进了生产队的敞篷里,冬天的寒风像刀割一样,他却全然不觉,一门心思扑倒了技术革新上。因为他文化程度太低,对机械原理和电学知识缺乏,走了许多的弯路,多次到聊城油泵油嘴厂请教技师,常常是风尘仆仆,自带干粮,骑车独往。当时的技师完全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几次前来我村指导,没收过一分钱,没要过一分的报酬。发增大爷从来也没叫过一声苦一声累,凭着一股钻劲,凭着青年人的朝气,要干的事非要干好。他从未要过加班费和所谓的补助,一位普通的农民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无私奉献,高风亮节。
   现在,发增大爷明显老了,从眼底已经探出了浑浊。但言语里没有一点怨言。今天他和其他群众一样,除了领取每月75元的新农保养老金外,就是靠一亩二分地度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现在我村的傍晚,每逢星光开始闪烁,十字路口就会响起音乐,那是广场舞的大妈大嫂腰姿开始扭动了。他仅能帮助着跑前跑后地张罗,再没有力气和精力上场了,许多美好的梦只能在回忆中咀嚼。

共 182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满怀崇敬的心情讲述发增大爷的故事,令人感佩。发增大爷担任生产队会计三十余年,始终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兢兢业业,生产队不论分钱分粮分菜分油,一分一毫的光没沾,正如作者礼赞的,这是中国农民骨子里就有的基因,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流淌的血脉,这不正是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路上仍然需要传扬的正能量吗?这种清廉正气值得国人代代传承,发扬光大。【编辑 上善若水的心灵花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善若水的心灵花园        2016-09-22 06:48:53
  作者这篇充满正能量的佳作给人良多启迪,那个时代人们的一身正气令人感佩,值得学习和传承。
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中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并获得中外文学大奖多次,语文老师,共和国先锋人物,全国多家图书馆特聘文化讲师,长期致力于古典诗词底蕴的探讨赏析和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