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渔舟唱晚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渔舟】麦场往事 (散文)

精品 【渔舟】麦场往事 (散文)


作者:柳岸至水 童生,899.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84发表时间:2016-09-23 14:42:17
摘要:打麦场里,麦秸垛间,藏着我的少年时光和一段青春岁月。


  
   上个世纪,农历的乡村五月,当乡亲们将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粒收入粮仓,生产队留下来的大麦场里,仿佛在一夜间就冒出了好多个浑圆硕大的金黄“蘑菇”。
   这就是麦秸垛,乡间一道特有的风景。浅黄的颜色,温暖,安详,饱满,殷实。看到麦秸垛,我就感觉特别亲切,心也会安静下来。
   每一个乡村的麦秸垛群落,都诉说着播种的辛苦,诉说着收获的忙碌和喜悦,也演绎着田间地头的各种故事。
   芒种后,收割回来的小麦经过碾轧、脱粒、扬场,麦粒和麦秸脱粒分开,轧扁的小麦秆,都被各家各户陆陆续续堆成垛,像一个个圆圆的“大蘑菇”。村里的孩子们就喜欢在这大“蘑菇”中间嬉闹,有调皮的孩子还想方设法爬到“蘑菇”顶上——占山为王。这样的孩子身高腿长,借着麦秸垛旁的树干或者其他可以攀附的东西,三下五除二便爬了上去。站在上面使劲蹦跳、跺脚——刚剁好的麦秸垛非常喧腾,会随着人脚的压力一张一弛地起伏波动,像蹦蹦床一样,让孩子们极其陶醉。下面上不去的小孩子,羡慕得直想哭。
   集体的年代,生产队麦场里的麦秸垛更加硕大,一般小孩子很难爬上去,除非借着墙头或树干。记得我曾经跟要好的小伙伴爬上去过,在上面蹦蹦跳跳,又说又笑,累了坐下来一起说话。登高望远,快乐似神仙。
   麦秸垛,下半部分呈圆柱形,顶部呈圆弧状。有的上面光秃秃的,有的垛顶上只蒙一层土,有的还要抹上一层麦秸泥,下雨的时候,便于雨水流下来,麦秸不会因为潮湿而腐烂。
   村里堆麦秸垛把麦秸秆贮存起来,一个用途是冬天缺柴时当柴烧火做饭。记得那时候给姥姥我们烙油饼,就是用三块半截砖支起一个小铁锅,扯几把麦秸点着火。麦秸被压的扁扁的,又很干燥,一点就着,火很旺。姥姥不停地用小铁铲把小油饼沿着锅底旋转,翻翻过儿。不一会一张巴掌大的小油饼就烙好了。顺手拔根葱卷着吃,那个香!很过瘾。
   麦秸的另一个重要用处就是当饲料喂牲口。冬天没有青草,就把麦秸粉碎了跟其他草料一起搅拌了喂牛喂马。那个时候,没有饲料加工厂,物资紧缺,凡是地里收回来的东西,什么也不能浪费。秸秆或者当柴火烧,或者当草料喂牲口,就连枯枝烂叶也得弄回来沤到大粪坑里积肥。
   堆麦秸垛就是要充分利用麦秸秆,解决农村烧饭的燃料和冬天养牲口的饲料。而坏处是容易着火,引发火灾。村里的麦场集中,都挨着村庄,往往各家各户的麦秸垛堆在一起,一旦着火很难扑救。带火的麦秆被着风一吹,会引燃其他东西,偶尔闹一回火灾,造成不小的损失。也有孩子在地里玩火,把整片成熟麦地点燃,损失惨了去。
   庄户人家做饭前,常从麦秸垛上撕下一把麦秸,当作“引火儿”扔进灶膛,以便引燃棉花杆等粗大的柴火。每当夕阳西下,大街上铺满金黄色的阳光,树木的影子被拉得老长,村子里各家各户房顶的烟囱陆陆续续冒起了青烟,很快炊烟四起。不一会儿,空气中就弥漫出饭菜的香味来。
  
   二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喂鸡,公鸡母鸡一大群。春天来了,各家各户都开始暖小鸡(孵小鸡)。暖小鸡前,要提前攒好长时间的鸡蛋。暖鸡前,寻个“炸窝鸡”,抱到暖和屋里,放到提前铺好麦秸的窝里。这个暖鸡的窝是用麦秸杆编好囤子里,是用很多麦秸,铺好一个圆型的凹陷的窝,窝里放好十几个待孵的鸡蛋,这些鸡蛋是被手电筒照过的。大人们懂得什么样的鸡蛋能暖出小鸡来,什么样的鸡蛋是白蛋,暖不出小鸡来。
   暖蛋的老母鸡一般很少出窝,也不怎么吃喝。记得都是老妈把老母鸡抱出来喂点粮食和水,并借此机会翻翻蛋。如此持续大约21天,一个个毛茸茸的浅黄色的小鸡鸡陆续破壳而出。
   于是,这只老母鸡就带领着这群可爱的毛茸茸的小鸟们,叽叽叽叽,到处觅食。收完麦子的麦场里,会有些收拾不干净的麦粒留下,也会招来一些小爬虫,老母鸡便带着一群小鸡去宽敞的麦场里觅食。这个时候的老母鸡非常护犊子。有人靠近小鸡仔们,老母鸡就会炸起翅膀,咯咯咯、咯咯哒地鸣叫,一边做出啄人的动作。还真有小孩子因为太靠近小鸡仔,被老母鸡啄破了胳膊腿儿的。
   麦收后,这些小鸡仔们就都长大了,也失去了原来毛毛绒绒可爱的样子,慢慢长出翅膀,羽毛也变成了或黑或白或花的颜色,有不少是花羽毛的麻鸡。公鸡们头上会长出大的鸡冠,尾(yi)巴上会冒出几根长长的尾羽。
   到了秋冬时节,小母鸡们的脸儿就红红的了,快要坐窝生蛋了。母亲从麦秸垛上撕下一大把干燥而温暖的麦秸,仔细地铺进垒好的二层鸡窝里。令人惊喜的是,不消多久,鸡窝里每天就能捡到两、三枚浑圆可爱的鸡蛋了。小母鸡,刚开始下的蛋不大,有的跟小乒乓球一样。刚刚下的鸡蛋有一股特有的温热,拿来贴在脸蛋上、眼皮儿上轻轻地来回蹭蹭,滑溜溜儿的,很舒服。
   冬天要下雪了,母亲也会给猪窝里铺上一层厚厚的麦秸。猪们便高兴得转着圈儿地撒欢儿。哼哼着乱拱。寒冷的夜里,它们也能做个暖暖的梦了吧。
   冬去春来,土院墙上的泥皮偶尔脱落了一片。父亲会从麦秸垛上撕下一抱碎麦秸,拌上黄土和胶泥土,有时还掺和点牛粪,赤着脚踩踩,和成稀溜溜儿的麦秸泥,把院墙抹一抹。院墙就又光洁如新了。那个时候多是土坯房。盖好了房子,上了大梁、檩条,铺好了芦苇、高粱杆,还要上一层粘粘的麦秸泥。大人们很有耐心,在麦秸泥上来回地踩啊踩,直到那层麦秸泥被踩得瓷实又坚韧,这房顶算是打好了,能遮风挡雨,很难漏雨。
  
   三
  
   要把新麦秸垛成高高的垛子,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先要打好底,然后地上几个人用木杈往垛上扔麦秸,上面要有个人用木杈要来回拨拉,把麦秸一层层均匀地摞起来。一边往上垛,一边不停地踩实。否则太暄,鼓囊囊的,容易倒。即使勉强垛了起来,也歪歪斜斜的,容易轰然倒塌。
   生产队里硕大的麦秸垛,都垛在麦场边上,一排溜儿有好几个。麦场边上,常常站立着几棵参天大树,有荫凉供打场的人们乘凉休息,喝口水,聊会天。有几户村边的庄户人家,吃饭都会凑到麦场的树凉里,边吃边唠。
   夏天的傍晚,吃过了晚饭,小伙伴们常常到打麦场上去玩耍,在麦秸垛之间打打闹闹。玩藏老猫、“雉鸡翎耍大刀”大冲关、攻月亮城堡,各种各样的童年游戏。玩累了,就偎在麦秸上歇会,躲在麦秸垛中间说一会儿话,感觉格外地惬意。有的小孩子玩累了,会不知不觉间睡着。伙伴们提溜着他的耳朵都叫不醒。要是天上有月亮,那就更好了,能增添更多的情趣。记得那个时候经常玩到半夜。要不是大人们喊得紧、催得急,那么美好的月色,小伙伴们都不想回家睡觉了。
   夏天雨后,那些陈年的老麦秸垛下,还会有白白嫩嫩的蘑菇长出来。偶尔早上从麦秸垛旁路过,能够捡到一丛白蘑菇,也是让人十分开心的事。炒一顿香如肉味的蘑菇,也是一种很难得的美味大餐。还有幸运的,在麦场的碎麦秸窝里,能捡到谁家不听话的鸡下的“野蛋”。
   生产队里的麦秸,除了一部分喂牲口,剩下的主要是用来垫圈沤粪积肥。牲口圈里也要用掉一些。尤其是队上母牛要生牛犊儿了,母马要下小马驹儿了,都需要用很多的麦秸和玉米杆给它们铺出来一个温暖、干净的产房。我们小孩子们都很乐意在这会儿出一把子力气,来回跑着往牲口圈里运送麦秸。直到饲养员紧着说不用了不用了,还有人一抱一抱地送了来。
   随着农业机械化,村里都开始使用收割机收割小麦了。收割机将小麦拦腰割断,小麦秸秆回收得也很少了。前些年,还有造纸厂的人开着拖拉机到村里大量收购麦秸秆,这些年也很少见了。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也用不着再烧麦秸或者喂牲口了,很多人干脆直接把秸秆在农田里烧掉。浓烟滚滚,污染环境,这个让政府头疼。后来实行秸秆还田,有的联合收割机割完,耕地的时候直接把秸秆粉碎到了地里。
   现在农村麦秸垛已经很少见了。
  
   四
  
   那些年,每天清晨,笼罩在树林和庄稼地里的那层夜雾还未散尽,一部乡村交响乐便由此而开始诞生。
   序幕,先是三五声嘹亮的雄鸡引吭高歌,然后是各家的狗叫犬吠声,牛羊出村的铃铛声,哞哞声,咩咩声,骡马喘着粗气,打响鼻的声音,牵出来的驴子就地打滚,摇动脖子里悬挂的铃铛声,人们互相的问候声,农具的碰撞声,以及村头那口老井边挑水女人们的笑骂声,水桶叮叮当当碰撞声……
   此时,三三两两的屋顶上,已经冒起了青蓝色的炊烟,湿漉漉的空气,混合着烧麦秸做饭的那种特别好闻的烟火味,整个乡村里便缭绕成乡村油画。
   这时,土场里那一堆堆麦秸垛正沐浴在微红的晨曦里,仿佛是一个个披着轻纱的害羞的新娘。
   夏末初秋雨水多,有的麦秸垛的顶部,会长出一簇簇葱绿的麦苗,麦苗的芽尖上顶着一颗颗明晃晃的露水珠儿,被初升的太阳一照,就像古典美女头上戴满了珍珠。而她们裙边的湿地上,还散落着一些麦粒,引来麻雀们呼朋唤伴,蜂拥而至。它们叽叽喳喳地觅食。突然一个动静,就会让这几十只一群的麻雀同时展开翅膀,腾空而起,满天里顿时响起一片扑扑楞楞的振羽之声。
   麦场里有了麦秸垛,更有了美感和诗意。尤其是晨雾缭绕的早晨,和夕阳衔山的黄昏。此时,牛羊或出或归,鸟儿迷失的影子起起落落。农人荷锄而行,从麦场里经过的人们的影子拉得老长。尤其是夕阳西下的时候,一轮巨大的鲜红的太阳,挂在天边群峰之上。一个个麦秸垛被镀上一层金黄的光辉,一会儿,又变成橘红色,似乎还弥漫出一股陈年老酒的味道。
   此时此刻,麦秸垛被夕阳的光芒笼罩,被暮色的幻影渲染,显得神秘而肃穆。不论是印象派画家梵高,还是现实主义的莫奈,都难以用画笔描绘出它们美奂美伦的色彩。
   而也许恰在此时,有两个疯玩的从麦场的蘑菇堆间穿过,惊飞了正在麦秸垛的洞穴觅食的麻鸡,于是,麦场更会上演一出生动的追逐戏。
   直到暮色降临,村头上会响起母亲那亲切的呼唤:
   “小石头——回家吃饭哟——!”
   这种呼唤是焦急而渴盼的,那拖得长长的尾音里,带着旷野里泥土的腥味和乡村母亲无限的爱意。
  
   五
  
   即使到了秋天,种完麦子,一年的辛苦还没结束。这时劳作的主战场又转移到了麦场。
   那些年,时兴种棉花,经济作物,收入高一些。秋后整个村子里到处都晒着拔下的棉花秧。因为赶着腾茬种麦子,棉桃在还没有收完时,就早早被拔掉,秧上挂满了饱满的花桃子。小时候家里总是种很多棉花,原本宽敞的打麦场被一排排的棉花晒满,只留下数条小通道,就像一个大迷宫。为了赶在天冷前把棉花拾完,母亲白天在打麦场里不停地忙碌,晚上还要在昏暗的灯下把一簸箕摘下的棉桃剥完,长满老茧的双手裂开了不少血口子。儿时的生活真的教会了我们兄妹几个很多。那时妈妈坐在小凳子上,我们兄妹几个围坐在簸箕旁一起帮忙。就在这昏暗的灯光下,一家老少边干活边说笑,其乐融融。
   乡村的夜里,无数人家都在上演着这样平凡的劳作故事。无数的老人在给他们膝下的儿孙,讲着那不知讲了多少遍的牛郎织女和八仙过海的故事……
   秋天,村里人也会把那些地里就捆好晒干的谷个子从田里拉回来,晒在麦场上轧。签了穗儿的谷草也是很好的牲口饲料。不论麦秸,还是谷草,庄户人家都是用来当饲料,喂肥牲口;当柴烧,煮熟农人粗糙的日子,给人无比的温暖。
   秋天,小伙伴们喜欢从东南地里摘一些杜梨回来,在自家麦秸垛里掏出来一个深深的小窝,把这些生涩的杜梨放进去,过个十天半月的,拿出来,杜梨就会变黑,也变得面、甜,没了刚摘下来的那种苦涩味。
   冬天,庄稼人才算得了闲。这段日子是卖货郎走村串巷最频繁的日子。拨浪鼓旋转着,咚咚、咚咚,咚不隆咚……木梆子、拨浪鼓唤来了成群的孩子。卖货郎是位老大爷,骑着他那辆加重的大链盒自行车来了。庄户人家多是用家里的废旧东西换货郎的货,这是一种近乎原始的交易。自行车后面驮着一个大箱子,箱子里什么都有,有女孩子喜欢的五颜六色的发卡,头绳,气球,还有女人干活用的五彩针线,男人们用的洋烟、洋火,孩子喜欢的哨子、瓜子、糖果。车子外侧绑着一个麻袋,里面多是酒瓶子。那时候的孩子很少有零花钱,于是就从家里背着家人偷偷拿来瓶子去换糖果,再躲到麦秸垛间把糖果偷偷吃完。虽然那时候大人们哄孩子说那些糖果是花狸猫拉来出来的粑粑,但那甜甜味道的诱惑还是很大很大的。
  
   六
  
   麦秸垛间,还是村里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地方。这里既隐蔽,又安静,少有人来打扰。这样的情景,在一部叫《人生》的电影里很诗意地再现——刘巧珍和高加林,依偎在村外的麦秸垛旁说着悄悄话,多么温馨、浪漫。
   记得我高中毕业那年暑假,一个月色溶溶的夜晚,跟我订了婚的那个姑娘相约,在麦场里坐着说了好大一会儿的话。月下看人,朦朦胧胧,感觉很美的。那时的约会,也就是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偷偷出来走走,找个僻静的地方说说话,也算谈恋爱了吧。
   那样的乡村爱情,别有一番温暖与甜蜜。
   最是月色荡满乡村的秋夜,柔和皎洁的月光,真的就像诗仙描绘的那样“疑是地上霜”。一切都柔美起来,仿佛有仙女的纤纤玉手抚摸过村庄、阡陌、树林和玉米地,每一棵乡村植物都在幸福地颤栗,每一片玉米叶上、黄瓜藤上、柳叶梢上,都悬挂着明晃晃的露珠儿。此时,乡村土场上的那些麦秸垛,则在月色里静若处子,静听庄稼和野草疯长的拔节声,草丛中秋虫叽叽声,乡村里那些痴情男女约会时的窃窃私语。
   每次回家,总喜欢去空阔的麦场里徜徉一会,看着熟悉的景物,回想起那些年的种种往事。割麦、捆麦、装麦、拉麦、卸麦、堆麦、打麦、扬麦、晒麦……一到芒种后的“三夏”时节,农民那个忙呀,简直是“连轴转”,恨不得一个人能当两个人使,恨不得不吃饭不睡觉才好呢。大人孩子,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甚至连耄耋老人都齐上阵。木杈、铁叉、木锨、扫帚、笤帚、草帽、木刮板、绳索、簸箕……一系列的工具,齐刷刷地都要摆上“战场”。农村的学校放麦假,老师、学生都回家帮着干活。像我这样在外工作的,每年六月也要请假回乡,帮助收麦。
   那个年代,全家人似乎都在无休止地劳作,但日子过得充实而简单,累并快乐着。那时候的人,似乎没太多的想法,很多人活得是那样的干净,顶多是为了那鸡、鸭、鹅、狗崽子,或者东邻西舍的孩子叫骂几句,但那种叫骂并无恶意,只是庄稼人一种粗犷的感情表达,叫喊过去,啥事都没有了。
   乡野有着宽广的胸怀,一切不安的邪恶的成分被会它的地气吸纳、包容、驱散。所以,乡村里没有城里的那种喧嚣、轰鸣,没有城里的那种拥挤和燥气,只有跟自然一起生长、在田野里劳作的心安理得,只有夜晚的虫鸣,和偶尔的雷电、风声雨声。每次踏上家乡的这片土地,我的心里就异常的平静,有一种归属感。忽然又想起那句话——“你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你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打麦场里,麦秸垛间,藏着我的少年时光和一段青春岁月。

共 586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作者有关麦场的回忆。文中细致地描写了麦秸垛的形态、色彩、用途等。侧重于描述麦秸在以前农村的用途,呈现民间真实纯朴的生活。文中选取的都是熟悉的生活场景,承载着作者的牵挂和怀念。金黄麦浪,大人收割,孩童嬉闹,贮存麦秆,当柴烧火,喂养牲口,铺窝暖鸡,盖房抹墙,堆麦秸垛,秋收棉花,垛间谈情,徜徉麦场等情景让人回味。作者对白描手法的运用很娴熟,语言贴切、生动、传神。此篇散文融季节特征、生活情趣、精神追求、时代特色于一体。读着感觉亲切,同时增长了见识,欣赏佳作!推荐阅读。【编辑:情韵悠然】【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925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情韵悠然        2016-09-23 14:46:32
  人生的经历就是一笔财富。过去的时光因了这些美好的记忆,显得特别有意义!
回复1 楼        文友:柳岸至水        2016-09-23 22:39:44
  谢谢悠然的辛苦编辑和点评。问好秋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