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雀巢】趣谈春联话古今(杂文)

编辑推荐 【雀巢】趣谈春联话古今(杂文)


作者:虚竹先生 布衣,356.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57发表时间:2016-10-05 11:44:30

【雀巢】趣谈春联话古今(杂文) 在我国民间写春节贴对联的习俗,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盛行了。虽然现在城里因家居住条件的改变,人们开始迁入楼房,楼房门口有时不便悬挂春联,使“楹联文化”逐渐淡出了“寻常百姓家”。但是一批有识之士依然执着地对楹联认真的研究与传承,锲而不舍地使“楹联文化”发扬光大。
   最早的春联并非是今天的两两相对的文字,而是所谓“桃符”,就是把写有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鬱壘)名字的两块桃木板,分别悬挂于左右门扇。传说,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也许就是我国春联最早记载。但也有学者认为南梁时代的文学家刘考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聊。”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或许也可堪称是天下第一幅“对联”。可见楹联在南北朝时代已经基本成型。
   “对联”文化的真正形成和发展恐怕与“骈体文”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都知道“骈体文”由汉代曹植首开先河,曹植的文章喜文辞用偶,两两相对,务谐音以成韵,至南朝梁陈趋于成熟,并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故有学者称,“对联是骈文的后裔”。
   唐初形成的律诗,句式对仗工整,特别是其中第三、四两句和第五、六两句,与对联的写作方法基本相同,有许多常常都可以直接当作对联。六朝以后兴起的律赋,更强调音韵和谐、对仗工整。这些诗作中的许多上下句,本身就是一副对联。不论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每首都是八句,其中中间的四句都必须两两相对,这种诗体从唐代到现在,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沿用。对联就是从以律诗为代表的对偶文体中派生出来的。所以也可以说,对联是唐初律诗、律赋的“衍生品”。
   宋代王安石曾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句,可见当时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盛行。这两句诗就成了当时家家户户贴春联的真实写照。
   对联讲究炼字炼意、文字精炼、构思巧妙、感情丰富、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意韵浓郁以及独有的画龙点睛手法创作出的文学精品。因此,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启迪。自从对联逐渐形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当今,不但国内人喜好“楹联”,就是世界其他有华人的地方,就都有“楹联”现身。
   一些著名的对联中常常隐藏一些轶闻趣事。如著名的“天然居”回文联,就有一段乾隆与纪晓岚风流韵事。相传清乾隆皇帝与纪晓岚出游,走到一处名为“天然居”的酒楼,于是乾隆帝随口以“天然居”吟出一副回文上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纪晓岚当即对曰:“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乾隆微笑颔首。后“天然居”以此为门联,遂声名大噪,买卖兴隆。但后人以为下联过于俗气,不如上联浑厚。于是有无名士对曰:“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遂合成这副佳对:“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此外,孙髯翁题昆明大观楼的“古今第一长联”也可堪称一奇。长联对仗工整,气势宏大,脍炙人口,共有180字。上联写滇池及周围风光景物,歌颂昆明大好河山及农民的辛勤耕耘,只有劳动人民的业绩(四围香稻)永久存在。下联联想云南历史,把封建王朝看作不长久的幻影,一朝跟着一朝兴起、衰亡,连幕都拉不及(卷不及暮雨朝云),最后只剩下些断碣残碑横卧在苍烟落日之中(都付与苍烟落照)。全文如下: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其实,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的长联,并非因其最长。成都望江楼崇丽阁,一幅对联共210字。现代人昌世军为湖南省桃花源风景区桃川宫撰写的长联多达220字。而见于武昌黄鹤楼的一副长联竟有350字。由此可见人们更看重其文采。
   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云贵总督岑毓英重修大观楼,命云南清未白族书法家赵潘以工笔楷书书写,刊刻后制成的,蓝底金字,光彩夺目,其书法端庄稳重,字字珠园玉润。解放以后,主席、总理、郭沫若、陈毅等国家领导都观看过大观楼长联。陈毅观后赋诗赞道:“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五千年。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给与这副长联很高的评价。
   1999年春,为迎接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召开,昆明市人民政府投巨资对大观楼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整治,古老的大观楼被整饰一新,为使著名的长联千年不变,使用了200公斤紫铜精工铸造,依旧保持了原来的蓝底金字的旧制。由此,“天下第一长联”又多了一个“之最”——中国最重的铜对联。
   对联的书写者——赵藩不但书法超群,一生也创作了不少楹联,仅在《介庵楹句正续合钞》里,就收录了542联。其在四川成都武侯祠中撰写的一幅对联堪称楹联一绝。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短短的一副对联区区30个字,却把治理四川的心得和对后来治理蜀者的忠告表达的淋漓尽致。此联是武侯祠的“三宝”之一,同时也被称之为全国著名的“攻心联”。
   据说是1902年(光绪28年)赵藩随岑春煊(岑毓英之子)任前拜谒武侯祠,于是,文思敏锐的赵潘,撰写了这幅对联借此对刚刚残暴地镇压白莲教岑春煊的进行“笔谏”……
   此联一出,即引起蜀人的共鸣。据说毛主席就曾把此联抄送叶剑英。把“治蜀”引申为“治国”。由此可见一幅好的楹联,决非仅仅是文人墨客间的笔墨游戏尔。
   2006年国务院将“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我国的“楹联文化”一定会成为中华文化的绽放出绚丽光彩的一朵奇葩。
  

共 258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楹联既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因融入到了百姓的生活中而生生不息,这种文化因历代文人的不断更新而得以传承。如果说,文章是一条河流,那么丰富的内容及灵活的手法就是河流中的朵朵浪花;这浪花是楹联的由来、发展、中兴;这浪花是楹联的名人趣事、是楹联包含的自然规律与治理方式;这浪花是中华文明的足迹与见证,而本文以其灵活的笔墨和趣味盎然的事例,涵盖了几乎的所有,让人读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受益匪浅。推荐阅读!编辑:天山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天山鹰        2016-10-05 11:45:51
  知识性与趣味性并存,又相得益彰的一篇好杂文,非常喜欢!谢谢作者。
做一个诚实守信而以文交友,以文为乐的人。
回复1 楼        文友:虚竹先生        2016-10-06 16:33:09
  感谢天山鹰的编辑和点评。中华文化是由若干元素组成,楹联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颗明珠。欢迎有兴趣的人共同交流。
2 楼        文友:闲妹        2016-10-05 16:44:00
  又涨知识了,真好。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回复2 楼        文友:虚竹先生        2016-10-06 16:35:00
  谢谢点评!让我们共同为宏扬中华文明努力!
3 楼        文友:柴英        2016-10-05 17:32:13
  中国的楹联文化,既深奥,又平易近人,是各个阶层都喜爱,都离不开的。古往今来,有多少好楹联,时代流传,久久不息,有的国之大堂,有的寻常百姓家,有的庄重肃穆,有的妙趣横生,太深奥了。作者的文章让人受益,长知识。
回复3 楼        文友:虚竹先生        2016-10-06 16:40:59
  楹联深入民间,雅俗共赏,严格说这才是中华文化。高雅的固然是清高,但必定是“曲高和寡”。反倒是通俗的东西更能“飞入寻常百姓家”。感谢点评!
4 楼        文友:山海浪        2016-10-06 08:47:46
  一篇对春联的趣谈,让人开眼界长知识,可见先生对春联文化学笃研深,执着做学问的态度令人钦佩。春联是高度浓缩的对句,涵盖甚广,在不同的场合以其深刻的内涵呈现在世人面前,可以充满民俗的节日喜庆,山川江河的人文地理,社会政治的颂词警句。对仗要求十分精严,没有贾岛的推敲功夫是难以获得佳对的。敝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生活困窘,每到春节,就在大街上写、卖春联。一天偶遇一人来买对联,看了我的字,提出要求:“我是开美发店的,曾在哈尔滨大街上看到一幅对联,觉得很好,只记住上联:“出门顿腾潘郎貌”,忘了下联。你能不能为我编出下联写出来?”我听了,觉得楹联很高雅,勾起兴致,说;"我得好好想一想,明天这个时间你再来。”回到家里,夜里辗转反侧,终于想出一个颇为满意的下联。第二天,那人如约来到,我说出下联“入室渐展西子容”。那人听了,思忖片刻,拍手叫好,立刻让我书写对联,完事给了我十元钱(当时一副大门对两元钱),说了很多感激话,卷起春联兴冲冲走了。事过多年,每当想起这段事,都很陶醉,但始终无法找到原对与之比较,成了一块心病。借此机会写出这段故事,供文友品评。祝虚竹先生重阳节快乐!
回复4 楼        文友:虚竹先生        2016-10-06 16:51:59
  点评的非常好!特别是文中提到的那幅对联,更是佳句。出门顿腾潘郎貌,入室渐展西子容。一段不经意的往事勾起人许多的美好回忆。看来山海浪也是文人,文采出众,笔墨有神。我也是书法爱好者,小时侯在北京市少年宫金石书法组学习过,工作后虽未从事专业,但许多同窗都是当代书法的领军人物,有机会一定要交流交流。
5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6-10-06 15:14:50
  2006年国务院将“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哦,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了,长见识了。
   说不清什么原因,我特别喜欢楹联,只要走进古寺庙,都会把那些带有历史沧桑感以及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凝练对联拍照下来,细细品味,特别特别的喜欢和欣赏。
   遇到对仗工整、内容深邃且意味深长的对联,我都会百读不厌。可惜的是,年龄越大,记忆力越钝化,能熟记背诵的越来越少。
   感谢虚竹先生的文字再次激发了我对楹联的挚爱,期待有一天,我们围坐一起,一起背诵并一起铭记那些美妙的楹联,相信那那会是一种很过瘾的文化生活。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回复5 楼        文友:虚竹先生        2016-10-06 17:07:37
  谢谢点评!古人学习中国文化常常用对“对子”作为启蒙教育的一种方式。其实其中蕴藏了和高深的道理。楹联中有汉字的精华、有吟诗风韵、有语句结构的成分,看似简单,其实深究起来却很复杂。我有一本关于楹联的书,分上下两册,共计1640多页。说实在的我也没认真读过,回想起来也遗憾!
6 楼        文友:小泥儿        2016-10-07 06:15:46
  中国的楹联,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瑰宝,我喜欢楹联,喜欢老师的文章,写得真好!
做一张有字的纸,努力让上边的字有价值,因为纸寿千年。
回复6 楼        文友:虚竹先生        2016-10-07 10:02:01
   楹联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有很多东西值得挖掘,更有许多东西需要发扬光大。记录下来供后人研究。
7 楼        文友:月落窗台        2016-10-07 07:39:51
  心中有大气象,笔下有大学问。楹联,有讲究。我也喜欢楹联,虽然不懂。
   读文长知识,感谢虚竹老师!
回复7 楼        文友:虚竹先生        2016-10-07 10:05:44
  看来一篇有关春联的文章,引起大家如此大的兴趣,很是欣慰。感谢大家的点评!
8 楼        文友:新雀之巢        2016-10-10 18:35:16
  感谢文友赐稿,您的此篇文章已被新雀之巢文学社团的微信公众账号选择推送给文友共赏,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账号“quezhichaorongshuxia”后在可“查看历史消息”中查看,您也可以将此文转发至微信朋友圈让更多朋友品读,新开通的原创保护、留言、赞赏功能将更好地为您的美文服务
鸟总是与梦想有关,因为它们在碧蓝高远的天空中飞翔;鸟总会被人们与天堂、神灵联系起来,因为它们有凌风的翅膀,是天空的灵魂。
回复8 楼        文友:虚竹先生        2016-10-11 14:35:45
  谢谢雀巢的各位老师!
9 楼        文友:学而知之        2016-12-15 08:13:58
  虚竹先生,你好!我们杂志拟用你的这篇稿子,请联系我:QQ :2427278486
回复9 楼        文友:虚竹先生        2017-01-07 13:56:11
  抱歉,我在外地,今天才看到你的函件。我的微信是:zyx13651013541。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