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故乡行,寻迹花田广兴(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故乡行,寻迹花田广兴(散文)


作者:贤者无忧 秀才,1953.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49发表时间:2016-10-05 14:18:43


   我的家乡在四川省金堂县广兴镇,少小离家的我对家乡有一种朴素的情怀,很想回去看看。借助金堂县志办采访地名故事之机,我来到家乡,走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闻到了家乡的花香,见到了挂满枝头的果实,见到了家乡的亲人和儿时的伙伴。梦里的家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宽敞的金堂大道与广兴大道相通,将家乡与外面的世界紧紧相连。家乡不再遥远,那只是40分钟的车程了。
   8月18日,我来到久别的故乡。新建的镇政府大楼简朴而又庄重。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政府大院飘扬。政府办公室大学生村官董菊梅,早早就在那里等候我了。听说我是广兴镇九龙村的人,倍感亲切。一阵亲切的的话语后,我说明来意,镇党委副书记肖钧热情的接待了我,并安排大学生村官董菊梅全程陪同采访。
  
   风雨百年太乙宫
   采访第一站,我来到广严寺社区。社区邹前锋主任非常热情,立即带我们去广兴镇太乙宫。一大早,太乙宫又有了许多的信众,他们忙碌着烧香祈福。卿德光、李君鑑二位老者给我讲起了太乙宫的故事。
   风雨百年的太乙宫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现在的“太乙宫”由广兴场的湖广填四川的“五省”民间组织主持修建,具有会馆和庙子的性质。经笔者实地考察,见其结构为坐西南向东北的四合院布局。前面临街是一道用古砖砌成的宫墙,开有三个拱形门。从三个拱形门往里走有一个戏台(万年台),中间是一个栽有两棵大榕树的庭院,后面建有一正殿,其上建有川主楼,左右两边各有一排双层回廊。据广兴镇供销社退休职工刘元兴93岁的老母亲回忆说,太乙宫这个名字是她的外公李盛蒙题名并亲自书写的。
   在“太乙宫”100多年的历史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一是打死盐兵。广兴镇位于金堂县城东南边缘,东接中江县冯店镇、李都镇,南靠金堂县又新镇,西依竹篙镇,北连转龙镇。来往最多的商贩就是南来北往的盐商。这些盐商请的挑盐工都要挑着盐经过太乙宫。在灾荒年月,老百姓没有盐吃了,就抢盐商的盐。当时盐商运送盐是由盐兵押送的,于是老百姓就同盐兵在“太乙宫”门前的街道上发生冲突,打死了几个盐兵。二是打死刘老道。清末民初,道士刘玉先入主“太乙宫”,大家都叫他六老道。刘老道收留了相当一部分贫苦之人在玄天观当道士,逐渐的在广严寺形成了一股比较大的势力。刘老道慢慢的也就不把官府放在眼里了。有一次,刘老道因怒打了当地驻军派往广兴收取盐税的人员,驻军就派兵围攻“太乙宫”,杀害道士刘老道及信众70余人。三是“城隍庙会”。民国期间,“太乙宫”内塑城隍像,民间俗称它为“城隍庙”。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至六月初六举行“城隍庙会”。引来四面八方的民众前来游玩。这就给处于金山角之地的广严寺增添了浓厚的节目气氛。四是“太乙宫”的毁坏。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破除封建迷信运动。前排大殿内的几尊大型神像和后面“阎罗殿”中的大型壁画、以及塑有牛头马面、鸡脚人等鬼怪故事的泥塑均被捣毁,宫内殿堂空空如也。在文革中的“破四旧”运动再次遭到破坏。后来,太乙宫被改建成了供销社。上世纪末期,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重视和弘扬传统文化,历经百余年沧桑的太乙宫也获得了新生。1992年太乙宫被确认为金堂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5月在民间人士的推动和支持下,广兴镇对“太乙宫”正殿进行维修,并重新塑了几尊大型神像。近年来,众多的专家学者来到“太乙宫”考察调研,“太乙宫”已经成为研究清代胡广填四川和金堂县清代时期建筑风格的重要实物资料。
   历经百年风雨的“太乙宫”,见证了广兴镇的繁华与兴盛。如今已经成为广兴镇历史文化的重要景点。
  
   资水河上黄金桥
  
   告别了太乙宫,我们来到黄金桥。小时候我们去到竹篙区赶场是必经的桥梁。以前的石板桥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座水泥桥。
   说起“黄金桥”的来历,宝塔村村委会文书吴贤廷娓娓道来。由于这里是川中一带的百姓通商贩盐至成都的必经之路,商贩们走到这里就在这里的幺店子歇脚、喂马。第二天通过用木板架起的简易桥,前往汤家沟到金堂然后上成都。返回时又经过这座擅悠悠的简易桥回到幺店子饮酒进食,填饱肚子后返回,经大布湾到又新然后回到乐至简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座桥年久失修的桥被一场特大的洪水摧毁,无法通行。大量的商贩聚集在河的两岸,无法过河。吴姓人家的长老,号召大家捐款出力修建了一座石板桥。
   桥修好了,对面汤家沟的迎亲队伍通过桥梁,撒银抛金。后来就叫做黄金桥。有了黄金桥后,两岸的人们通商、通婚,生生不息。商人们通过这座桥北上成都,南下川中、重庆。后来经过几次维修,改造。直到公路四通八达后,通过这桥的人们才逐渐减少。
   1986年,政府出钱,百姓出力,对黄金桥进行了改造,修建成了宽3米的水泥桥,大大提升了通行能力,方便了附近的百姓。不论时代如何变迁,这座桥依然叫做“黄金桥”。
  
   鲜花簇拥的宝塔寨
   离开黄金桥,我们来到宝塔寨。宝塔村位于金堂至乐至的交通要道上。我读中专那几年都要在宝塔的长途客车招呼站等车,由于车次很少,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所以就在宝塔的招呼站的幺店子歇足,经常听到老年人讲起宝塔寨的故事。
   湖广填四川时,刘姓人家来到这里一座形似宝塔一样的山边安家。这座山看起来不高,其实是最高的山,因为周边都是缓坡地,站在山顶可以一望方圆数十里。刘氏人家与原住民郑姓人家和谐相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山边上砍来当地丰富的竹子,建起了毛草房,种上庄稼,养起了牲畜。
   日子一天一天的好起来了,刘氏人家开慌种地,挖掘堰塘,开垦了上百亩田地。养猪、养羊、养鸡、养鸭,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通过几年的时间,刘家积攒了不少的银两,惊动了附近的土匪。由于土匪的烧杀抢夺,刘家决定搬迁,将房屋建在宝塔山的山顶上去,宝塔山很高,四周易守难攻,这样土匪上来也不容易。
   于是,刘家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在山顶建起了一座大型的四合院,然后将山顶周边削成垂直状,让土匪无法攀爬。还修了一个很气派的山门。山门一关,任何人都无法到达山顶。修好后,刘家就叫这山为“宝塔寨”,宝塔寨的名字一直传到今天。
   寨子的面的瓦房子很多,可住十几户人家,刘家为了感恩原住民郑氏家人,也请他们全搬入寨子居住,确保他们的安全。在这个大寨子里,刘氏和郑氏和谐相处,安居乐业。后来,土匪几次对宝塔寨进行攻击,但都是无功而返。
   为了感谢当地人对刘氏人家的关照,刘家在宝塔寨的山脚下修建了一座庙宇,叫川祖庙。里面塑有不少的菩萨,人们祭祀、供奉祖先时就聚集在一起。附近乡邻对刘家的善举非常感激,主动帮助庙宇维修和管理。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被毁。
   传说宝塔山下有宝藏。黄昏时候,有人看见有一对白色的宝马出来觅食、饮水,还将附近的麦苗吃得一干二净,乡民们走近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发现,只有一地的马蹄印。有的人说,宝马躲进了山洞里面了。夜里还听到有鸡叫。传说是山脚下有一对金鸡,人们也想寻找,还是不见踪影,也只发现几片鸡毛。山脚下,有一个很大的山洞,洞口很小,空间很大,里面有石墩、石林,还有少量的菩萨。据说是储藏粮食和红苕的。也有人说,那是宝马和金鸡夜里栖息的地方。寂静的夜空时常被鸡鸣、马叫打破,人们与他们为伴,也习以为常,都说是保佑他们乡民的,也就不再寻找了。有着宝马和金鸡的护佑,宝塔寨一带附近几十里都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宝塔寨山脚下,还有一片竹林,非常茂密,竹子的品质尚好。如今用作制作蒸笼,产品畅销。这片竹林又叫麻雀林。传说这里有一对白色的已经成精的麻雀,黄昏时分,在竹林聚集大量的麻雀,站在竹尖栖息、鸣叫,将竹子都压弯了。成精了的白麻雀,是人们的好伙伴。夜里如有土匪来侵犯,这对白麻雀就会飞到寨子里面,不停地鸣叫,提醒人们,于是大家就做好了防备。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防止麻雀偷吃稻谷,人们拿着竹竿驱赶,后来这里的麻雀逐渐减少。这里依然叫做“麻雀林”。
   解放后,成都人听说这里有宝马和金鸡,不远百里来到宝塔寨寻宝,他们用钻探机器,钻入宝塔山中心地带,也未发现有宝物。最后都空手而归。
   新社会里,社会治安好转,匪患逐渐减少。加之,农民们都是靠耕种为生,往返的路程很远,每日还要攀爬宝塔寨,很不方便。人们就逐渐在山下修房造屋、安居,便于耕作。山上居住的人就减少了,直到全部搬下山来。山上的寨子由于没有人居住,也没有维护,瓦房和泥土墙就慢慢地衰败了。直到上世纪的1968年拆除山门,宝塔寨的建筑才在宝塔山顶消失,留给人们的只有记忆。
   刘氏和郑氏人家,在宝塔寨下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刘氏人家在宝塔山东面遍种樱花、芍药花,郑氏人家却在西面载满了杂柑等水果。站在新建的高18米直径5.8米的八角亭的宝塔山顶一览众山,一遍遍的花田、一排排果树净收眼底,这就是远近闻名的“花田广兴”的精华地带。
  
   卧龙伏虎九龙村
   离开宝塔村,经过蜿蜒的炒油路,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我的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九龙村了。村支部书记李和平和村长主任夏洪才都是我儿时的同学,见到我们的到来非常亲切,递烟、泡茶,忙个不停。村委会里面聚集了很多村民,听书记讲,他们都是来村上办理养老医疗保险的。现在政府对农村给了许多的好政策,让农民也养老无忧了。
   村委会设在新建的光荣小区,农民们都集中的居住在这个漂亮的像是别墅的小区,比城里人居住条件还好。鲜花遍地,果实挂满枝头,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彰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景象。
   九龙村境内遍布浅丘,沟壑纵横,山峦相连,山形怪异而妙趣横生,它们俯瞰像一条条卧于大地的龙,一些像一只只酣睡的虎。如今的九龙村有“九龙二虎三个包”的传说。
   相传有九条龙,在天上呆腻了,就想到凡间来玩耍。飞过大海,觉得单调;看过草原,觉得枯燥,最后来到了一处有山、有水,有花、有树的地方九龙大地。于是便按下云头,在此嬉戏起来。传说九条龙化作了九条山脉。九条龙都以原九龙公社后面的寨子山为中心,分散向四方而卧。一条龙的龙头,直抵凤灵寺的资水河,像似在饮资水河水。这条龙,是传说中的挑头的老大。一条龙的龙头向着宝塔寨。一条龙的头尾蜿蜒至临近中江县李都乡的錾龙垭口。一阵龙虎大战后,三只挑头闹得最凶的龙被乾坤圈打的三个大青包,也变成了三座突显的三座山,另外六条龙分散卧于九龙乡的各个村组,头部向着红花水库。
   由于这里山像九龙盘卧之状,九龙村便由此得名。因为九条龙一直安栖在此,使这里河水充盈,雨水四季充沛,庄稼旱涝保收,百姓安居乐业。
   两只老虎酣伏在龙虎自然村,这里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人杰地灵。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从这里走出去的农家子弟纷纷考上了中专、大学,陆续出了包括中科院博导在内的很多专家学者和高级干部。
   从古以来,九龙静卧在大地,二虎酣伏在山峦,三个包润泽田野。真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好地方。解放后,九龙公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为九龙乡,后来与广兴乡合并为广兴镇。九龙这片土地改称为九龙村。如今的九龙村,土地肥沃,盛产水果和大米。丰富的水源,让这里的现代农业也得以大发展。村民中的水产养殖专业户养殖的甲鱼、泥鳅、花鲢鱼味道鲜美,源源不断的销往城市。这里的村民与龙虎朝夕相处,生生不息,龙虎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
  
   神秘的龙井村
   离开九龙村,翻个几个垭口,我们来到龙井村。
   自从湖广填四川的三百多年来,龙井村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其神秘就神秘在“龙”字上。
   根据民间传说,龙井村的垭口上李姓人家的祖魂坟上,有一根地瓜藤已经成精了,使得附近几十里长发内乱。时常天旱,农民颗粒无收。朝廷知道后,派出钦差大臣。要求村长找十多个壮年劳动力来砍掉地瓜龙。说来奇怪,这水桶那么粗的主地瓜藤就是砍不断。前面砍了一刀,等到你去砍后面一刀的时候,前面那一刀的刀口又长得完好如初了。十来个壮年劳动力忙活了三天,竟然一点效果都没有。钦差大臣也百思不得其解,苦思冥想毫无办法。
   到了第四天的傍晚,干活的人们收工了,其中有一个人走到回家的半路上,突然想起忘记了丢在工地上的草鞋,就回去拿草鞋。他听到有人在说话:“你们忙活了这么久,还是把我没有办法。我才不怕刀斧砍来砍去哦,怕也只怕一来一去,各守一方”。这人听了,觉得奇怪,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他连忙追上同伴,就把刚才的事一一说给大家听了。大家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太奇怪了。其中有一个木匠出身的人,一边口中念着“一来一去,各守一方”,一边比划着,突然他大声一叫:“有了,快找锯子!”

共 804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开篇介绍了作者的家乡在四川省金堂县广兴镇,少小离家老大回,借助金堂县志办采访地名故事之机,作者回到了家乡,开启了全文的采访之旅。接下来作者以游历为序,分别对太乙宫、资水河上黄金桥、宝塔寨、卧龙伏虎九龙村、龙井村、七口井、瓦书房,包括广兴镇一些神秘的古寨进行了有条不紊的讲述,每一个地方作者都结合了相关的一些历史史实和逸闻趣事,使我们对作者家乡每一处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欣赏拜读老师佳作,推荐共赏!【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6-10-05 14:24:46
  老师这篇游记内容详细,对家乡的一些历史了然于胸,信手拈来使文章内容特别有丰富的内涵。感谢老师赐稿,老师对弘扬地方文化做出了贡献。欣赏拜读老师佳作,祝创作愉快!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