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梧桐】让柳青精神活在心中(杂文)

编辑推荐 【梧桐】让柳青精神活在心中(杂文) ——情感絮语


作者:沣河石子 举人,4290.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52发表时间:2016-10-13 13:11:35
摘要: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人令你从内心由衷敬佩,像一座大山或丰碑,引导着你学习和攀登,给予无数启发与力量。精神的汲取如蜂蜜中提炼出的颗粒蜂王浆,可以悄然密封保存,也可以溶化,独享品味意境深远……柳青精神是一直在我心中的。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人令你从内心由衷敬佩,像一座大山或丰碑,引导着你学习和攀登,给予无数启发与力量。精神的汲取如蜂蜜中提炼出的颗粒蜂王浆,可以悄然密封保存,也可以溶化,独享品味意境深远……柳青精神是一直在我心中的。
   2016年是柳青诞辰100周年,长安区关于纪念柳青的活动自四月份以来频繁不断,有纪念柳青的文艺汇演活动、有怀念柳青的会议、有关于柳青文学奖的事宜。6月23日由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文联,长安区委、区政府等承办的,“柳青纪念馆”开馆仪式及西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纪念柳青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长安举行,我有幸参加,内心感触颇多。纪念和学习柳青活动呈多种形式,柳青精神如清亮活泉之水在汩汩喷涌……
   1960年1月7日,柳青在《人民日报》发表《永远听党的话》一文,总结他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三点心得:“听党的话,不断地改造思想;同人民在一起,积极地参加实际斗争和实际工作;在艺术上,努力地发挥自己的独创性和独特风格。”
   纪念人民作家柳青,我认为:一是应该学习他的行为,深入生活,为社会尽力,乐于服务人民。二是学习他的品格,不贪图享受、淡薄名利、满怀慈心善意。三是始终不忘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状况,关注和研讨社会发展轨迹。四是坚持学习、热爱文学,用文学作品修养自己,鼓舞人、引导别人。五是深读其作品,学习其务实的作风。
   现在,一些年轻人对于《创业史》的疏远,就像对于庄稼地的淡薄一样。心里思索,慢慢地会不会很多人在土地上分不清韭菜和麦苗、蒜苗和稻子呢?很多人已经不知道有个品种叫“桂花球”大米了?许多电视节目把干农活已当做娱乐题材了,很多人忘了“基本”、淡了“初心”,令人诧异,令人沮丧……
   看了几遍《创业史》对于父辈那个时代的艰辛和困窘之事,从小在唠叨中已听过N遍了,深深理解他们曾经的苦痛,也明白,不简单是“梁生宝买稻种”饿了喝碗面汤那样单纯。伟大不会在口上,永远都来源于行动后的结果。谁能理解那些煎熬、苦恼、艰辛、揪心呢?谁又能明白那些爱、恨、怨、愁呢?深入读《创业史》心是沉甸甸的,头像麦穗一样,忘不了大地苍茫的一个时代和一个秋意的季节。《创业史》中的梁生宝,我个人猜想认为是柳青为了表达那个年代“粮是宝”或者“粮食宝”这个主题意义,特意起了“梁生宝”这个名字,整个故事以地、粮、合作社来叙述富农、中农、贫农的各种心态。梁生宝的闯劲、大度、为大众的工作精神,也值得当代人深思。时代随着政策变化,改革开放多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另外一部分人”,如今先富群体是多么缺乏像梁生宝这样的人呢?传、帮、带,只是简单几个字,然而让私心、私利、私欲膨胀几乎湮灭了。每次想起柳青,或者听到老前辈说起故事,我的心是沉重的,也是乎黑夜中看到了人心的灿烂与闪亮,相信潮湿总会蒸发的,所以浮浅的心不知如何表达对他的敬重。甚至,无数个夜晚,在王莽清水头的月光下独自而思,面对苍茫的秦岭,感受清风吹拂,听着脚下湍流的水,会涌念出“独坐南山下,不眠念故人。”
   我经常会讲柳青的故事,推荐柳青的作品让别人阅读,宣扬柳青的精神,文学的情结里一直涵有柳青的精神在支持。在今天,有一种现象,生活的实质和精神的追求,常常难以统一,可能会背道而驰。我们困惑、我们都变得像是专业演员,嘴不讲心的实话。纵观人群,有多少富豪和权贵为大众在着想,又有多少人不为私利为折腰呢?相比柳青的所为,我们是渺小和惭愧的。在当今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研究柳青文学,更应该多倡导柳青精神,深思和学习做人、做事上的秉持,不要只在故事深挖,在经历中长期寻思研讨,在形式上过场次,应该向高尚情操积极靠近,扎下心来,行动起来,多谋善事、多行善为。觉得各种组织,可以寻找当代柳青式的人物,树立标杆作用,让柳青精神“活”起来,让柳青影响更多的人。关于柳青,是不是应该先让领导们多学习,让社会精英们多学习,总不能演完“学习柳青”的稿子又去奢侈一番,或者又去干自私自利的事情了。
   《创业史》是一个时期辛酸的工作史,也有糊涂的斗争史,人民之水可冲破阻挡,人民之水在盲目流动中仍然也浑浊不堪,令人叹息,令人振奋,也令人摸不着头脑......站在塬的高处,河水的行进是弯曲的,水流之处远望总有粗细不均的河床,水是错综复杂的,生活如水是万般迷离的。
   《创业史》没有过多描述战争的残酷,也没有深刻卷入政治迷茫的风云中,柳青而是以爬在蛤蟆滩的朴实,用身耕耘、用心耕作,站在大地上真切反应“合作社”时期的土地发展现状,真切描述摸索发展的苦涩和艰难,反应和审视着农民群体、管理群体的行为和方向。
   当年,王莽村的蒲忠智种水稻,是为了解决乡亲的温饱问题,如今小峪河下清水头地域把苹果园改换成万亩桃园、把水稻地变成千亩荷塘,这是当地经济的一种增长方式,是符合当今人们旅游心态的成功蜕变。如今,一本《白鹿原》也活活变成白鹿原文化民俗村、白鹿原影视城了。这些,都是一次次谋略,是一次升华,是精神和思想的延续,是优势资源的最大化发挥。过去胜利合作社,在艰难和坎坷中挺近,总归在人民的欢腾中走上正确而胜利的道路。如今,小峪河下“千亩荷塘”和“万亩桃园”的声名远播,以及当地群众的多多受益,未来也会成为当代人的创业之史!
   经常从王莽到韦曲坐公交车4-19路,每次过西王莽村口看到那块石碑,就是上一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王莽村的蒲忠智办起长安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毛主席曾为该办社经验的文章加了按语,令王莽村一夜间成了全国办社的先进典型,会为一个时代的光辉之举肃然起敬,也为现代人的孤心、急速和慌乱而悲哀。想到,任何一个转型时期,会有所阵痛和撕裂,会出现一些新常态,或许有些“挢枉过正”,也可能发出“立正”的口号会造成“静止”和“呆板”现象,但是,经济的刹车肯定会从那些张狂的“疯牛野马”开始的。
   善话好说,好事难行。在那个非常缺钱和艰苦的年代,柳青能大量捐出稿费,是非常人能做到的。皇甫村的电线和电杆是柳青用《创业史》的稿费拉的,王曲乡的医院和连接滈河两岸的南大桥建设资金也来自于柳青的稿费。柳青,是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柳青不愧为优秀共产人士。
   柳青的精神,一直在我心中!
   评价介绍: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杨凡这样评价柳青:“著名作家柳青,是我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成为反映那个年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更引人注目的是,柳青在陕西长安落户14年,扎根农村进行文学创作,成为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忠实实践者,至今仍是我们陕西许多作家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典范。”
   陈忠实,他同样是柳青的追随者。其处女作《接班以后》就是经柳青亲自修改后发表的。年轻的陈忠实对《创业史》的深爱超过了他当年读过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原因就在于柳青对关中农村和农民生活描写之真实超过了当时他能看到的一切写农村的文学作品。陈忠实认为:“《创业史》是陕西作家柳青在长安的秦岭山下完成的,它的艺术成就远远超出了个人的意义,而是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高度的标志。所以,研究这个作家,不仅仅是对柳青研究有意义,也不仅仅是对陕西今天和未来的文学发展有意义,而且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有很重大的意义。我们起码可以看到,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艺思想和文艺政策受极左思潮影响那种艰难的环境里,柳青如何以超凡出众之思想深度和艺术功力,完成了一次艺术高峰的创造。这是同代人努力在做而没有做到的,柳青做到了。我们研究他,就是研究十七年文学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伟大的作家,处在不像今天改革开放时期的文艺政策和创作环境下,进行了怎样艰难而勇敢的艺术突围,完成一个文学高峰的创造,我们从中学习和汲取对今天和未来有益的东西。”
   柳青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炜评说,柳青是以作品魅力和人格魅力共同作用,在陕西人心中建起一座雕像,陕西省现代多位作家都受他作品影响,陈忠实、贾平凹、邹志安、京夫等作家曾经都将柳青作为文学膜拜的对象,很多人的创作都是从模仿柳青开始,从对柳青的亦步亦趋寻找自己的定位,然后在“柳青体”的基础上慢慢找到自己的创作之路,可以说,柳青为当今的陕西文学打下了基础。
   路遥曾说:“作为一个深刻的思想家和不同凡响的小说艺术家,柳青的主要才华就是能把这样一些生活的细流,千方百计疏引和汇集到他作品整体结构的宽阔的河床上,使这些看起来似乎平常的生活顿时充满了一种巨大而澎湃的思想和历史的容量。”早年就因阅读《创业史》而与柳青有过精神交流,后有幸成为《创业史》(第二部)的责编,并得到柳青耳提面授的路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柳青的熏陶,从而使其从精神到人格上都得到了明显的升华。一次,路遥在总结《平凡的世界》的创作经验时说:“在中国老一辈作家中,我最敬爱的是已故的柳青。”从这句自白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路遥对柳青的敬仰之情。同时小说所呈现出来的史诗的追求,都体现出路遥对柳青积极模仿与继承。
  

共 36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当代著名小说家。他早年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奔赴延安。抗战胜利后,任大连大众书店主编。解放战争后期,又辗转回陕北深入生活。解放初期,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1952年任陕西省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副书记,并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达14年。“文革”期间,遭受残酷迫害,被迫停止工作。一贯深入生活,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代表作《创业史》。他的长篇小说中那段“梁生宝买稻种”我至今记忆犹新。这篇这篇是为纪念柳青写的,很好,让我们重新回忆那些曾经在中国文体上占有一席之位的人物。感谢赐稿梧桐文苑【编辑:江南铁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