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古韵今弹 >> 短篇 >> 微型小说 >> 【古韵今弹】米缸(微小)

编辑推荐 【古韵今弹】米缸(微小)


作者:歌休 童生,725.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40发表时间:2016-10-22 16:58:28

傍晚时候,武俊林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十多斤高粱米,分装在两个布袋里,一个细长,能缠在腰上,一个短粗,可以背在背上,两个布口袋是老母亲和妻子今天缝制的,针脚细密结实,粮食绝对不会漏出,这十多斤粮食一半是武俊林东家借西家借凑来的,一半是家里的全部余粮。
   父亲说:“如果被发现,你就跟他们走吧!家里有我呢!”
   母亲说:“路上小心!”
   武俊林看看父亲花白的头发,再看看母亲苍白浮肿的脸,鼻子发酸,眼泪上涌,他使劲点了点头,这三年的时间里父亲母亲连菜粥都没吃饱过一顿,总是让武俊林夫妻俩和孩子多吃,总是说不饿。妻子满脸关切的神情让武俊林不敢正视,他说:“等打跑了鬼子,咱们就能天天吃干饭了!”
   母亲小声叨咕:“该死的鬼子,隔山隔海的,为啥来中国欺负我们啊?”
   父亲低声粗暴地吆喝:“闭嘴!”
   就等着深夜到来了。
   这是一九四五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的晚上,热东(当时建昌县属于热河省东部)的天气已经很热了,武俊林躺在炕上焦躁得辗转反侧。他原以为自己做的事人不知鬼不觉,但今天去三伯家借粮食,年近八旬的三伯在他耳边语重心长地说:“林子,小心呐!你做的事我早就知道,我支持你,三伯年纪大了,但心不糊涂。”
   误俊林想吕孝福也会弄到粮食的,粮食是够了,足够二十人吃顿饱饭的,如何出围子是个大问题。去年,鬼子为了切断老百姓和武工队的联系,在安子沟修建了这围子,把附近二十里之内的人全被赶进围子里居住。一丈多高的围墙,只有两个门供人进出,不到天黑大门就关上了,有鬼子和汉奸整夜把守着。以前他和吕孝福出去送粮,带的粮食少,藏在身上,白天就能混出去,这次带的多,只能半夜出去。
   外面漆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这样黑的夜适宜悄悄地行动,天上铺着一层薄薄的云,几颗星星的淡光顽强地从云层里钻出,连续阴沉多日的天终于要放晴了,明天一定是个晴朗的好天气。
   武俊林起身下地,妻子也坐起来,武俊林知道,妻子也一直没睡,他小声说:“你睡吧!别惊醒了爸妈和孩子,放心我会平安回来的。”
   武俊林悄悄地带好米袋,一个缠在腰上,一个背着,悄悄地开门,走出了家,怕有脚步声,他把鞋脱下拿在手里。他没回头,但知道,妻子一定站在门口望着他。
   到了跟吕孝福约定的地点,吕孝福已经在等他,腰间鼓鼓囊囊的,一定是粮食袋子,吕孝福还年轻,才二十出头年纪。他向吕孝福示意手里的鞋,吕孝福明白了,也把鞋脱下,然后转身示意武俊林跟他走,围子是建在河滩上,路上的砂石很咯脚。谁也没说话,武俊林知道,吕孝福一定有了出围子的办法,三年的时间里足以达成默契。
   武俊林跟着吕孝福左绕右绕,来到吕孝福家屋后,原来这里的围墙有个水沟,刚好能钻过人。
   出了围子进了山,两人提到桑眼儿的心才放到肚子里,能出围子,送粮的事就基本上成功了。这几年,武俊林故意装成蔫头蔫脑的,小眼睛整天眯糊着,给人的印象是老实巴交,一副受气的样子。但谁也想不到,就是这样逆来顺受的武俊林偷偷地在远处的山中种玉米、高粱,偷偷地给武工队送粮,已经坚持三年了。进了山,两人穿上了鞋,武俊林敏捷的如同一只豹子,剩下的十几里山路两人已经走得烂熟了,闭着眼睛都能摸到。
   吕孝福说:“林哥,听说齐英队长要亲自带武工队去端凌源盆子沟的鬼子老窝,是么?”
   “是的,明天晚上就去。”
   “那得去多少人啊?”
   “不管多少人,咱得让他们吃饱饭,吃饱饭,打鬼子才有劲!”
   熟悉的山路,走惯了山路的腿,两人走得很快。两人的家以前就住在僻静的山里,那是一个名叫大黑沟的小村落,只有几户人家。武俊林家就是共产党武工队的落脚点,武俊林就是给武工队传递消息的联络员,后来他又发展吕孝福也成了联络员,吕孝福这孩子聪明活泼,最主要是这孩子可靠。
   两人送粮的地点就在废弃村落后面的山坡上,树丛里埋着两口小缸。集家并村后,鬼子扒掉了村里的房屋,抢走了他们的粮食,强行把人赶到十几里外安子沟的围子里居住,武俊林和吕孝福分别把家里的小缸扛来埋在这里,给武工队送的粮食就放在这两口小缸里。三年的时间里,两人宁可自己家里断顿,也从未让这缸里断过米。
   两人掀开盖在缸上的石板,缸里还有少许的米,两人把米倒进缸里,再盖好,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两人就不去打扰武工队员,今天他们需要好好休息,明晚就要去打鬼子了!
   打跑了鬼子,才有好日子!
  
  
  

共 173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小说是抗日战争的一段故事:武俊林和吕孝福两个人情愿自己家老少挨饿,也决不让抗日的武工队米缸断粮。小说详细写了武俊林一家对待革命事业的态度,表达了军民一心希望赶跑鬼子,过上不挨饿的日子。本篇的优点在于武俊林夜里提着鞋子告别妻子的那段,比较细腻,一举手一投足能反应一个人的个性来,欣赏。【编辑:叶舞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舞风        2016-10-22 16:59:56
  可是文章缺少了后劲,也没有高潮部分,总还是欠缺了点。有点遗憾。期待共同交流学习。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 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回复1 楼        文友:歌休        2016-10-29 13:33:38
  领会了,我也觉得缺少点什么,怎么也琢磨不透!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