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水】许家祠堂(自然·散文)

精品 【山水】许家祠堂(自然·散文)


作者:温柔侠心 秀才,2732.4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04发表时间:2016-10-24 15:58:54


   今夏,那个暴风雨侵袭的夜,许家祠堂轰然倒塌。百年历史,化为一堆废墟。
   “诞生”于上世纪初的许家祠堂,位于村后,祠堂过去就是庄稼地。许家是本地地主,地主的儿子有幸参加历史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高中举人。本来仅是小型地主的许家,因为出了个举人,社会身份和政治地位一下子超然起来。许地主感恩列祖列宗大力护佑,亦为显摆教子有方光耀门楣,在村后的庄稼地选址,斥资建起一座许家祠堂。
   祖父告诉我(祖父说的话是从我曾祖那儿听来的),许家祠堂落成,是村里一件空前绝后的大事。地主老爷率领全家披麻戴孝,在刺耳的唢呐声中,捧着各辈祖宗牌位供进祠堂。许家公子,也就是那位春风得意的举人,亲自手书“许祠”匾额悬挂于大门上方。遗憾的是,举人的墨宝真迹后来被毁,没能保存下来。许老爷大宴全村,请戏班唱了三天大戏,闹腾得不亦乐乎。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多事之秋,许家迎来花团锦簇的春天,在我们这一带辉煌到极点。“乡民不知世外事,只认许家作皇帝”,村里一位作古多年的老秀才留下的两句诗,至今口耳相传。
   然而,许家回光返照式的繁荣,注定要随腐朽的王朝一起烟消云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许家的举人,终究没有机会做官,列祖列宗也不能阻止家族的败落,直到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全村已没有一户许姓人家。许家留给村子唯一纪念物就是“许祠”,只有许祠,还能让老一辈人点滴拼凑起许家那段历史。
   从我记事起,许家祠堂仍然是全村最高大(足有现在两层楼房的高度)的建筑,黑漆大门,青砖小瓦,屋顶双龙抢珠的石雕,莫不显示它的古老与霸气。于许祠来说,它该知足——屹立村后,俯视身前清一色低矮茅屋,是否会有一览众山小的快意?但许祠的作用早已不是供奉牌位,我记事的时候,许祠是村里储存公粮的仓库。五六岁的我,不懂它的历史,也从未考虑过为什么要建这么一座大房子,只知道里面有好多麻雀。祠堂大门右边,屋檐下方留有一个一尺见方的窗口,没有玻璃和窗纸,除此之外那么大的屋子就是全封闭。看过几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后,我便经常把许家祠堂想像成皇军的碉堡。贪吃的鸟雀成群结队从小窗口飞进去吃谷子,我与另外几个小孩用长竹竿绑定网兜罩在窗外,大家一起拍门呐喊。里面受了惊吓的呆鸟们蜂拥外逃,纷纷钻入网兜,最多的一次大概有几百只麻雀,网兜竟然装不下。我们捉麻雀可不是为了好玩,直接乱棍打死,拔毛开膛油炸火烤。虽然残忍了些,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总算大饱口福。用网兜捉鸟的方法屡试不爽,鸟为食亡,终是千古不变之真理。直到土地承包到户,许祠失去了作为粮仓的用途,我们无鸟可捉,飞鸟尽,网兜藏。后来我便到了上小学的年龄。
   背上小书包求学的第一天,我第一次走进许家祠堂。许祠摇身一变,作了学堂。偌大的祠堂里坐满了孩子,两个村子三个年级的学生们挤在一间。祠堂——不,现在应该称为教室,平面积足有我家三间房和庭院加起来那么大,前后各开两扇大大的窗户,墙壁用石灰水刷得粉白,掩饰了原先青黑色。最惹眼的是四根两人合抱的大木柱,顶天立地撑起房顶三角架。木柱顶端隐见斑驳的暗红,那是大红油漆的影子。根部无一例外都有被火烧的痕迹,甚至,还能闻到丝丝若有若无的焦糊味儿。其中两根木柱烧伤严重,下盘只剩半边,看上去随时都有折断的可能。我一直对那四根被火烧过的木柱心存好奇,后来终于知道,其中是有故事的。
   许祠,终其一生,经历过三次火劫。
   某年,许家举行大祭。人散后,半截未熄灭的蜡烛引燃其中一根木柱。被桐油和油漆层层包裏的木柱,遇火即燃,瞬间火势熊熊。当然这火被及时扑灭,并没造成严重损失,否则我也不会见到今天的许祠。这件失火事故,我曾祖告诉我祖父,祖父再告诉我,很普通的事儿。但我的脑海里经常浮现一个自认为非常有趣的场景:头戴瓜皮小帽、身穿绸缎长袍、翘着山羊胡须、手捧紫砂壶或大烟杆的许地主,气急败坏地指挥着一群穿对襟短马褂卷着裤脚的百姓救火,眼前尽是长辫子甩来甩去……那些长辫短褂卷裤脚的泥腿子,正是我们的祖辈。我想,事后那位学富五车的举人公子一定会作诗答谢乡邻。我们那些不懂诗的祖辈,一下子倍感荣光,却又更加唯唯诺诺,更加心有不甘而又无可奈何地接受许家剥削。
   第一次遭火灾,许祠有惊无险,在我看来多少带点喜乐的意味。而第二次,则充斥着残酷与恐怖。从祖父话中得知,那时许祠已不是祠堂,许地主也已驾鹤西去。轰轰烈烈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连我们这个从前八国联军洋枪长炮都轰不到的偏僻小村子,也燃起了革命的火种。地主家族连人带地被“革”得四分五裂,就连祠堂里几十块死后荣耀的灵位,也“废物利用”为烧水做饭作了些许贡献。许祠充公后成了土改办公所,全乡土改干部在此办公,规划美好前景。
   许家的举人没做成清朝的官,卷走大把银钱率族人投奔国军,混了个中校,带领“还乡团”打回老家,抓了不少老百姓及“共党分子”。许祠,充当了反动派的刑堂和监狱。祖父说,好多人,活人押进去,尸体拖出来,都是被捆绑在木柱上拷打至死,昼夜不停的惨叫声,全村都能听到。也许是闻到不利风声,在一个夜间,还乡团仓促撤退,举人中校在许祠放了一把火,显示对故土恩断义绝的决心。天怒人怨双手血腥的许中校走了,那火终究没烧起来,因为里面还有奄奄一息的乡亲和所谓的“共党分子”。百姓积极救人救火,许祠又逃过一劫,自此被称为鬼宅,无人敢接近。后来有人说,许中校撤退途中与解放军狭路相逢,被击毙。也有人说,许中校追随老蒋逃到了台湾。建国初期,村里一度人心惶惶,怕国军打回大陆,怕许家反攻倒算,事实证明是杞人忧天,失去民心和地盘,国军还能拿什么与解放军争天下?祖父没文化,缺少精彩的语言组织能力,但从他颤抖的语音中,从满脸纵横的皱纹里,我看到了他对往事的恐惧。那时,他也才十几岁吧。
   许祠,烧焦的木柱撑起一段历史,顽强又孤独地空置了几十年,直到文革期间,具有超凡意识的红小兵们看中这座空宅,把它作为激情演讲和批斗“牛鬼蛇神”的场所。人民群众的眼睛毕竟是雪亮的,一闹腾才发现,全村竟然“隐藏”了近三分之一的“牛鬼蛇神”。父亲告诉我,我祖父因背错了语录中的一个字,不幸做了回“牛鬼蛇神”,被红小兵“请”进许家祠堂,待遇挺不错,头戴高帽胸悬木牌,并伴有拳脚伺候。幸亏我大伯在另一派红小兵里当头目,出面交涉后祖父才获释放。我祖父算是幸运的,最不幸的是一位单身的教书先生(那时叫臭老九),据说与烈属“搞破鞋”,在许祠里被红小兵活活殴打至死。那时候,凡与牛鬼蛇神沾边的人家,提起许家祠堂就心惊胆战。仿佛又回到那个动荡的乱世,仿佛许家祠堂是令人生畏的人间炼狱。可惜牛鬼蛇神太多,红小兵们玩腻了,便又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破坏力——破四旧。说到一个“旧”字,许祠是首选,红小兵放一把火,名曰“彻底消灭地主老财封建遗毒”,然后雄纠纠气昂昂奔赴新的战场。亏了红小兵们太忙,转身即忘,火又一次被扑救。只是,我一直为那屈死的先生不平,一个单身汉,一个寡女人,两厢情愿,凭什么说人家搞破鞋?凭什么至人于死地?答案,只有历史知道。
   许家祠堂,逃过三次火劫,从外部看不出什么,里面千疮百孔尽显沧桑。烟熏火燎的墙壁,斑驳焦糊的木柱,地上浸透鲜血的条石,使其阴气森然,无人敢入。直到作了粮仓,作了学堂,空荡荡的房子才又焕发生机。虽然墙壁漂白了,虽然窗户重凿了,我的感觉仍是阴森。没人的时候,我绝不敢独自呆在教室里,生怕一不留神,身边突然冒出一个穿长袍留长辫的旧时地主。小人书上都说地主老财是守财奴,我想许地主定然也舍不得离开他亲手创立的基业。在许家祠堂上学四年,这个心理阴影笼罩了我四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村里建了小学,学生搬进崭新明亮的新学校。许家祠堂被人承包办了加工厂,时间不长便倒闭,因为经营不善。
   许祠再次孤独再次沉寂。
   白云苍狗,百年一瞬。我的印象中,许家祠堂是储粮的仓库,是麻雀的乐园,是求知的殿堂。但在上辈或上上辈看来,它是祠堂又是地狱,既供奉亡灵也产生冤鬼,总摆脱不了与死人的关系。这也许是个人成长经历不同而产生的认知区别,我生也晚,只能浮浅地了解历史的皮毛,并不能深入它的骨髓。许家祠堂,就是一部历史。它的构建十分简单,纯粹砖木结构,空荡荡一间,没有雕梁画栋,没有亭台楼阁,但它是一个农村家族显赫的象征。所以,无论它是杀人的监狱还是储粮的仓库,“许家祠堂”这个名称一直不曾更改。它见证了显赫家族的繁华落尽,见证了腐朽王朝的灰飞烟灭,见证了特殊年代的水深火热,见证了全新社会的欣欣向荣……这些,都与它无关。这些,都与它有关。
   当村里楼房与别墅日渐增多,许祠也与当时的许家一样,逐渐失去鹤立鸡群的优越地位,它如一位沧桑老人,沉默仰望天空——无语、落寞。终于在今年夏天的某个夜里,许祠再也担不起历史的沉重,再也经不起自然的风雨,于电闪雷鸣中轰然倒地,与许家地主许家举人以及那段血雨腥风,一起深埋。
   野草,春风吹又生;许祠,不会再重建。下一代的孩子,最多只能听我们说起,村后曾经有一座叫作许家祠堂的屋子……
  

共 363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许家祠堂》文章通过记述许家祠堂建造初始到逃过三次火劫的经历,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它从“无”到“无”的深意,不言而喻。而今百年历史建筑,化为一堆废墟。许家祠堂在每一代人的印象中有着不同的象征,它如一位沧桑老人,在无语、落寞中回味着血雨腥风。文章以历史的变迁为线索,围绕许家祠堂,书写着显赫家族的繁华落尽,腐朽王朝的灰飞烟灭,特殊年代的水深火热,全新社会的欣欣向荣。而今虽然倒塌,但记忆却无法深埋。可喜的是,生命生长的坚强如野草的倔强,在春天到来会绿满大地。推荐欣赏。问好作者!【山水神韵编辑:青苔与岩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1025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青苔与岩石        2016-10-24 16:00:29
  拜读。一座祠堂的存亡,也是历史与新生的较量。问好温柔侠心秋安!祝好!
坐在一个炉灶的角落,烧出苦辣酸甜的味道!
回复1 楼        文友:温柔侠心        2016-10-24 20:36:29
  岩石老师辛苦了,感谢精彩编辑。
2 楼        文友:醉吟烟霞        2016-10-25 19:54:39
  红卫兵红小兵现在老了,还在角落里继续着武斗思维
用腳步丈量北大荒這片神奇的土地,用相機記錄身邊的故事。
回复2 楼        文友:温柔侠心        2016-10-25 21:12:01
  欢迎烟霞老师,问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