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经历】丘区重镇,创业新城(征文·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经历】丘区重镇,创业新城(征文·随笔) ——故乡行之竹篙行:


作者:贤者无忧 秀才,1953.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20发表时间:2016-10-30 10:36:12


   竹篙镇位于四川省金堂县境内东南部距县城赵镇45公里,东与土桥镇、广兴镇相接,南与简阳市的柏林场相邻,西与高板镇石龙场相联,北与隆盛镇毗邻,是简阳、乐至、中江、金堂的重要商贸、物资集散重镇,宽敞的金堂大道与成都三绕在此交叉,形了交通枢纽。自古便有“小川北路”上要冲之称。
   竹篙以前叫做竹篙区,竹篙区公所撤销后设立竹篙镇。小时候我们要走十五里路来到竹篙区上赶场、看电影、看闹热。没有出过远门的我,感觉竹篙很大很大,一直是非常向往的大地方。在外漂泊了几十年。人们问我是哪里人,我都说是金堂县竹篙区的人。竹篙是我的故乡。初秋时节,我来到竹篙镇。整洁的街道,繁荣的商贸,一个个新建的小区,一排排新建的房屋,古老的竹篙已经焕发了青春,“丘区重镇,创业新城”几个大字,说明了这里已经不再是一个农业小镇了。故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政府办公地点就在以前的区公所。政府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刘顺热情的接待了我。刘顺书记给我讲,古老的竹篙镇,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此时,正好在镇政府办事的红观音村刘元洪主任和凉水井村的张书记争抢着要讲一下自己村里的故事。听完他们的讲述的故事,我想到村里去看看,于是,刘顺书记安排政府办公室的张琪陪着我全程采访。
   从镇政府出发几分钟时间就到了红观音村,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一条条宽敞的大道,一排排绿树,一幢幢崭新的厂房,在这浅丘地带显得很气派。张琪说,这里是竹篙镇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占地四万平方米,有十几家企业入驻,将竹篙片区丰富的农副产片加工后,源源不断的销往全国各地,有的产品还销往海外。工业园区座落在竹篙镇红观音村。我好奇的问随行的村委会主任刘元洪:“为什么这里叫做红观音村呢?”五十多岁的刘元洪娓娓道来。
   清朝年间,在夏季某天,一个看牛娃因闲得无事,在砂沟里玩耍用粘性较强的黄泥捏了三个泥人放在双碑旁(现邓后敏与刘仁泽房子之间),并用黄荆树搭了一个凉棚;几天后泥人在阳光照射下已经晒干,一天中午突降天冬雨(暴雨),一位挑加班的人在黄桷树下躲雨,雨停后,继续向广兴方向行走,途经双碑时听到从砂沟里传来“救命”的声音,挑加班的人停下来四处查看并未发现有人,准备继续赶路,却又听到从砂沟里传来救命的呼声,他再次放下担子,向沙沟方向看去,发现石底砂沟里有三个泥人,水已经快淹到泥人脚上。便用自己的打杵(撑杆)撬起路面上三张小石板,在黄桷树右侧搭了一个石棚,并将三个小泥人放在石棚里。不知又经过多久,一位信佛者看泥人比较像佛教里面的菩萨,便在泥人头上搭了一块红布以示尊敬。因此,附近一些老年人就经常在泥人面前烧香拜佛,寄托于自己的心愿。较为有趣的是,一位久治不愈的病人在烧香拜佛后,病情马上就好转了。于是,病人家属四处传扬泥人显灵了,信者、拜佛者就越来越多。后来,一些信佛者出资对泥人进行修补、点上颜料,形如老年人想象的观音菩萨,又因拜佛者经常在泥人头顶盖红布,故取名为红观音,并广为流转。
   村里的刘姓人家发起信众们集资,修建了一座40平米的瓦房,将三个泥人供奉起来。形成了红观音庙。还对泥人进行修补、点上颜料,形如老年人想象的观音菩萨。当地百姓每逢农历19前来烧香、祈福,许下心愿,在庙堂外点上香火,祈求平安。因拜佛者经常在泥人头顶盖红布,故将三个泥人取名为“红观音”,庙子就叫红观音庙,大家将这一带都叫做“红观音”,并广为流传,代代相传,一直到今天。2012年后,政府将此地作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兴建道路、厂房,于是将这座三百多年的庙子拆掉。信者再次集资,在寨子梁子顶上,重建红观音庙。
   解放后,竹篙公社一直按此地名将这里叫做红观音大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为劳动大队。拆区建镇时,叫做劳动村。2004年竹篙镇区划调整时,将原金龙村、劳动村、永济村合并。并以很有传奇意义的红观音为村名,就是目前的红观音村。
   走进红观音村委会,工人们正在忙碌的装修。刘主任说,新装修的村委会讲会给全村的群众提供办理各种业务的服务,以后办理政务相关的手续就不再去镇上或者县政务中心了。将会大大的方便群众。还要开办党员群众活动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信息浏览站,方便群众阅读书籍,特别是涉农的科普知识。围墙上还要增加文化元素,将村里的孝善明星和致富能手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还要将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的信息上墙公布。将这里打造成群众喜爱的活动中心。
   离开红观音村,我们来到凤凰村,走过一个石拱桥。我感觉好奇,就问随行的张琪,这座桥是什么年代修的。张琪说:“这桥以前叫金凤桥,如今都叫他革命大桥,据说修这座桥很不容易,具体怎么回事,也不大清楚。要不,我们下车去问问。”说起这座桥,守候在这里75年的彭焕煜老人滔滔不绝的讲述着这座桥的故事。
   金凤桥位于竹篙镇东南部,据竹篙镇2.5公里。始建于乾隆年间,跨越资水河,光绪年改造。1953年再次改造成公路大桥。这座大桥是竹篙和土桥两区人民沟通的重要桥梁,下通乐至简阳,上达金堂成都。这里的村子叫凤凰村,是金堂县管辖,所以最早大家都叫他“金凤桥”。
   建于乾隆年间的初始桥是一座由石墩和石板搭建的,高度只有4米,遇到资水河涨水,两岸的人民就无法通行。有一年一个牛贩子叫王二娃,牵着自己牛往成都去贩卖,遇到涨大水。当地人都叫他不要过河,他却是个莽胆大,牵着牛就要过河,行至桥的中央时,河水突然猛涨,一个巨浪将王二娃和牛打入河中,再也没有起来。后来也陆续出现行走桥梁的人夜里掉入河里情况。光绪年间,金堂县令发现这桥太矮了,于是,拨款增高了两米。增加了2个孔。遇到发大水也可以安然过河。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人民政府将原有的金凤桥加宽了2米,改造成了公路桥。小型汽车和客车可以通过。
   随着我过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加快,原有的石板桥也无法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966年,金堂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将石板桥异地改建成石拱桥。新桥由县工交科设计,竹篙和土桥两区人民自己修建,实行民工建勤。竹篙区9个公社和土桥区8个公社的社员们自带干粮,天还没有亮就出发,来到工地。中午就在附近的农户家搭伙,基本上都是吃的红苕,有少量的大米,很少吃到猪肉。天黑了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最远的转龙石佛的要走30多里路。附近的百姓腾出空房子免费给远的民工住宿。围堰后,用水车人踏将水抽干,用石头作为桥的基脚。石头是从附近的山上一条一条抬到工地。社员们每天可以挣十几分工。经过一年多的苦战,这座高度达到30米、长度101.5米、宽7米的石拱桥建成通车。由于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于是这桥就改名成了“革命大桥”。
   新桥修好后,大大的方便了两岸百姓,也砌底打通了竹篙和土桥两区的交通咽喉。长途客车、大型货车从大桥上通过,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基础作用。
   如今,宽敞的金堂大道已经修通,主要的车流不再经过这座有60年历史的桥梁。但是,这座桥依然静跨在资水河上,为两岸居民的出行发挥着重要作用。那真一桥跨两区,两岸变通途啊。
   走过这座六十年的石拱桥,沿眼宽阔的沥青道路,翻过一个垭口,我们来到凤凰村。村里干部给我讲,凤凰村是县里非常重视的现代农业发展村,政府给村里修了一条横贯全村的双车道的沥青路,这是全县首创,给村里的旅游和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村里的凤凰山上有一座几百年的鼓刹大明寺,据说明代建文帝都到过此地。我有了上山看看的冲动。
   车子在密林的山路上蜿蜒爬行,水泥路盘旋于清新明丽的山林之中,渐渐仿佛置身于云端。山头是方圆几十里最高的。我们还来不及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就见到了大明寺。
   大明寺古老的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了,展现在眼前的一排新建不久的瓦房。推开房门,里面塑有几尊高大的菩萨,穿戴金身,煞气威武。跪拜的蒲墩上留下深深的印记。园中的香炉里面燃烧过的灰烬,表示这里信者众多。瓦房的左手边,立有三块石碑,被风化了碑上已经看不清楚上面的碑文了。悬崖边上那颗硕大的黄果树告诉我们,这里香火旺盛,历史悠久。
   据凤凰村的村干部介绍,大明寺历史悠远。大明寺建于明代,面积有6650平方米。又据庙前的四块残缺不齐的碑文记载,清朝乾隆8年,乾隆26年,乾隆50年和同治3年都对大明寺进行过扩建。寺内红墙绿瓦,金龙抱柱,金碧辉煌。十分雄伟壮观。寺庙中,前有地藏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后面是太子井,左右两边是十殿阎王殿,左角上是城隍爷爷殿,右后边分别是厨房和客厅。半山之中有一个垭口,那里是黄角老仙殿,也是大明寺的脚庙。上下共有五位和尚师傅负责管理寺内的大小事务。从古至今,佛释仙道的大明寺,曾迎来了成都、新都等金堂周边市县的香客神往,令多少人兴叹起敬。
   相传建文帝朱允炆大火后,不远千里来到四川归隐大明寺,修身养息,后来去了法国。大明寺名声大振。又相传史上先有竹篙大明寺,后有云顶山,再有新都宝光寺的说法。前一段时间,庙中有关人士前往新都宝光寺和成都文殊院查证确有此事。
   相传建文帝大火之后并没有死,而是逃出南京。经过贵州稍加停留,由于追兵众多,建文帝,逃到四川泸州。经沱江乘船一路直上,碾转来到金堂竹篙的大明寺。此时的建文帝已经奄奄一息,身体得了严重的风湿病。庙里的和尚见皇帝驾到,不敢怠慢。将建文帝安顿下来,修身养息。庙里住持请来当地的老中医,给建文帝把脉,老中医望闻问切后,说道:“建文帝是受到惊吓,长途跋涉,气血虚弱,还有严重的风湿病,需要一种药材,才能治好。”随行的太监着急的问到:“什么药材?我们派人去采。”老中医说道:“在金堂县的云顶山,有一种药材叫沙参,具有滋阴补肺,健脾及解毒等特点。食后有明目、神明、精力饱满之功效。”于是,住持派人徒步几十里,来到云顶山,在山顶上的一块坡地上,挖出沙参,返回大明寺。
   建文帝食用沙参后,逐渐有了气色,身体一天天的康复。建文帝问随行的太监和大明寺的住持:“是什么药将我的病治好的?”住持答:“是产于金堂云顶山的沙参起了作用,治好了朕的病。”建文帝,开心一笑,那就将沙参叫做“明参吧”。于是云顶沙参就有了明参的称号。
   相传建文帝身体修养好后,后来去了法国。大明寺名声大振。又相传史上先有竹篙大明寺,后有云顶山,再有新都宝光寺的说法。前一段时间,庙中有关人士前往新都宝光寺和成都文殊院查证确有此事。从古至今,佛释仙道的大明寺,曾迎来了成都、新都等金堂周边市县的香客神往,令多少人兴叹起敬。
   告别了大明寺,我们沿蜿蜒的水泥路来到凉水井村,村委会张书记热情的接待了我们,骑着自己的摩托车一路向导,带我们去看看村里的徐家庙,车出村委会不久,他就在公路边停了下来。我问,为何要在这里停,他说,我想请你们喝村里的矿泉水。张书记指着路边的一口井说道,这口井叫凉水井,村名就是由此而得。
   赤日炎炎的盛夏,人们喝一碗井水顿觉神清气爽。寒冬飘雪的时节,喝一碗井水,感觉温热甘甜。附近的村民都取这口井水生火做饭。相传清朝时候,金堂的县令经常出县衙私访民情。有一年竹篙地区大旱,他顶着烈日下从竹篙去到转龙巡视灾情,过竹篙六里路的时候,渐觉口干舌燥,其渴异常。见到一个村子,想去讨口水喝,可是当地大旱,百姓家里的水缸都没有积水。经当地一老翁指点,就在你们的前方的路边有一口水井,常年不干,井水清凉甘甜。侍从赶忙去井里取出一碗井水,递给县令,哪知县令口渴至极,连饮三大碗后高声道:“好井水,好井水,此水凉爽甘甜,是何处取来的?我要去看看。”侍从将他带到古井边,县令望着清澈见底的井水,脱口而出:“我看这井就叫凉水井吧”。凉水井因此而得名。
   县令离开后,村里长老号召大家出工出力,将这口井进行了保护。掏去周边的於泥,用石条砌成六边形,高出地面近两米。还在四周铺上石板,有6平米左右,还修建了一条通往水井的石板路,方便村民取水。在井边离了一块石碑,上书“凉水井”。后来由于扩建竹转公路,石碑被毁。凉水井,位于浅丘地区的沟陇中间的,井水丰富,除了供人们生活只用外,还用于灌溉农田。
   村里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临近村里的一位老妇人,得了一场病,孝顺的子女,到处给母亲寻医问药。吃了很多的草药,始终不仅不见好转。有一天晚上,老人做了一个梦。一位白须鹤发的老人给她说:“要治好你的病,你得翻过十座梁子,那里有一口井,担两挑水回来,每天喝三碗,病就会好起来。”孝顺的儿子,第二天,就准备好干粮,出发给母亲挑水。儿子辛苦的翻过十座梁子,跑了两趟,给母亲挑水回来。女儿就一碗一碗的喂给母亲喝,母亲喝下第一碗水,就感觉满身凉爽。几天后,母亲就慢慢的可以起床了。后来,儿子又去担了两挑水,母亲就一直饮用凉水井的水。身体就渐渐康复。

共 688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全文主要讲述古老的竹篙镇由古至今的一个发展史,曾经的农业小镇如今是“丘区重镇,创业新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国强民富,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改善提高!随后作者根据时间的顺序,详细描述竹篙镇昔日许多故事,从红观音村名字的由来说起,然后到凤凰村的革命大桥,再到古老的大明寺、凉水井村、徐家庙……都有着人们口耳相传、感动民心的故事,彰显竹篙镇悠久的历史文化,令人震惊和感叹。弘扬赞颂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祖先们凝聚的智慧结晶,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那份炙热和眷念之情,倾情推荐,感恩老师赐稿!【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6-10-30 10:39:41
  跟着老师的笔墨游览了竹篙镇,通过文字知晓当地流传广泛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突出当地人杰地灵,厚重的历史文化,曾经的辉煌深刻影响着当地的淳朴善良的居民,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身为竹篙镇人所骄傲!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16-10-30 10:42:47
  字里行间突出作者身为家乡人由内而外散发的那份自豪和热爱!问候老师,期待您更多精彩演绎,非常感恩老师对晓荷社团一如既往的支持,敬佩老师笔耕不辍热爱着文字这份精神和毅力。祝老师秋安文祺!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3 楼        文友:你猜        2016-10-30 18:46:23
  学习老师佳作,祝老师冬安文祺!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