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风恋·周年庆】菱田,那个遥远的老家(散文)

编辑推荐 【风恋·周年庆】菱田,那个遥远的老家(散文)


作者:宿松龙湖 童生,579.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278发表时间:2016-10-31 15:16:31
摘要:菱田,菱田,我们宿松石氏的老家,一个非常遥远的老家。空间距离300多公里,时间距离整整766年——宿松《石氏族谱》说我们石氏一世祖万一公从1250年“仗策渡淮”离开那里的。一个几十代人口口相传的地方,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那是我们700多年的老家。

菱田,我们宿松石氏的老家,一个非常遥远的老家。空间距离300多公里,时间距离整整766年——宿松《石氏族谱》说我们石氏一世祖万一公是1250年“仗策渡淮”离开那里的。
   我们的老家在江西菱田。
   万一公“仗策渡淮”100年后,元至正辛卯(1351年),我们三世祖曾经派人派两个名叫正言、启明的人去江西菱田扫墓,并且叮嘱他们“搜其旧牒,孝厥先图”。当时江西老家一位名叫石辉山的写了一首赠别诗,这诗名字叫《参谱赠别》。《石氏族谱》至今保留了那首诗:
   “诗礼传家二百年,舒饶尚喜子孙贤。
   远参旧谱来千里,敬扫先茔慰九泉。
   送别满斟桑落酒,催归急棹楚江船。
   过庭犹道江南好,乔木连荫正蔚然。”
   清朝时宿松徐炳写了一篇《菱田记》。文章首先交代了菱田的地理位置和地名:“乐平距城七里许,曰穆家山,邑民穆氏居之。"
   那里环境优雅——“东有双溪水绕,南有五岭山迴,西隅六秀水顾,北极菱坡伏地。”
   这块风水宝地原来是一个姓穆字茂荣的人居住。老人家没有儿子,我们石氏54世祖逢时公,字昌国,到他家做上门女婿——“穆氏之基有官大使者字茂荣,有池一区,常种白菱。公无子,赘芑田石逢时为婿。”
   逢时公39岁那年那里发生了一件奇事。文章写道:
   “乃岁绍兴丙寅(1146年)秋七月,逢时生子名璲(璲suì:古代贵族佩带的一种端玉)。一夕,其池之菱忽化白为紫。当时人皆以为山川气化所钟,而莫知其为穆氏后兴之地乎,抑莫知其为石氏子孙有生之祥乎?其后,穆氏寖衰,石氏寖盛,穆废,石承业。因易芑田之名曰菱田。是故石氏以菱田名者,所以记其异也。以异记其里名者,所以见石氏之兴,实有得于山川秀灵之运也。”——正是因为白菱化为紫,从此,这里不叫“穆家山”而称之为“菱田”。
   这就是菱田石姓的来历。
   逢时公,是我们宿松石姓万一公的曾祖父。沧海桑田。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当初一个上门女婿,800多年后,仅仅我们宿松这一支就有4万多人,多么巨大的变化啊!
   菱田,一个几十代人口口相传的地方,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那是我们700多年前的老家。
   带着无数的悬念与梦想,带着太多的神奇与向往,我曾经私下里跟太湖县同宗商议,两人什么时候专程来菱田一探究竟。
   终于,如愿以尝!2016年10月26日,农历九月廿六,我们宿松石良文化研究会一行六人在会长、主编带领下启程前往菱田。
   我们早晨6点50分从县城出发。归心似箭。三个小时后车下高速路,我们进入了乐平市。老家的一幅横标“乐平人民欢迎您!”让我倍感温馨。这时,前面刚好停着一辆车,有人探出头来招手,那是老家人专门来人给我们带路的。
   我们经过的公路旁边有三处彩门。几分钟后,我们在村部停下来。迎面是“石氏大田开谱庆典”横幅,墙壁最高处是“热烈欢迎宿松县宗亲贵宾光临”巨幅标语。
   很多人迎上前来热情握手。虽然一个也不认识,但都是老家人,700多年的老家人!“眼前分明外来客,心中却似旧时友”。
   在一阵震耳欲聋的冲天炮声中,我们被引进大院。院子里里面摆满了酒桌。我们被领进一栋有年头的房子里,一块牌子是“乐平县后港镇大田村村民小组”。老式的楼梯,楼梯踏板一面安放在靠墙壁墙上,粗糙的水泥扶手,明显上世纪的建筑样式。
   楼梯旁边有好几幅对联。一幅是“人生似出戏,演绎忠奸和苦楚;社会如舞台,评说善恶与甘辛”,作者署名石秀梅。
   楼上的墙壁黄黄的四周却贴满了书画,写着“大田文笔作品交流会”。墙壁的北面是剪纸,其中有毛主席像章,他们说是一位没有读书的老大姐的作,。接着是诗词。我抄下一位署名石奎杏的《秋思》:
   “轻寒料峭君行远,绕指情丝漾天涯。
   夜雨忽来孤月泣,今日满溪俱是花。
   仰望归雁三秋立,枕卧鸣蛩双泪滑。
   不怕蓝桥秋水涨,唯忧雾重锁巫峡。”
   还有很多书法作品和画。有一幅白居易《长恨歌》,作者是石耀峰。
   不久认识了这三位。石秀梅是66岁的小学高级教师;石奎杏是中学教师,教物理,难得诗词写道这么好;石耀峰原来也是教师,现在改行到行政工作,书法很有功夫。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教师,书法、诗词样样精通。石秀梅是他女儿,石奎杏、石耀峰是他孙子。书香门第,一脉相承。
   这里是村里的“文笔会”,土生土长农民们的文化乐园。内容丰富多彩,水平档次很高,我们赞不绝口。接着是相互题字,宿松题字是“植根大田”,落款是宿松万一公裔孙;菱田题字是“同脉共源”。
   中午在右边的村部里就餐。原来刚才“文笔会”是大田村村民小组的房子。村部也是三间两层的旧式楼房,屋顶外面中间有一个三角形,跟电视里瑞金苏维埃政府遗址的住房一模一样。或者,这是江西的传统样式。
   大田村只有两个自然村,477户,1922人,比我们宿松行政村小很多。村子有80亩花卉苗木基地,历史上有三个名人,戏剧家石凌鹤,国家一级演员石兰,著名诗人石天行。
   江西饭菜与我们基本相同。但是有一点明显不同,他们用吃饭碗盛酒,“敬酒”时用瓦汤匙满满的挑着——不知道766年前我们的一世祖也是不是这么“敬酒”的。向我们敬酒的人前赴后继,一批接一批。老家人实在。敬酒叫我们随意喝多少,他们却老老实实地喝一汤匙酒。
   吃饭后,老家人盛情留我们玩玩,看戏,我们都婉言谢绝。我们去看了大田古戏台。刚下高速我们就看见高速路旁边有一幅“古戏台之乡”的宣传标语,果然名不虚传。在去古戏台的路上,经过了那位不识字但是热心剪纸艺术的大姐家。大姐家里墙壁四周都是书法作品,据说第一次“大田文笔作品交流会”就是在她家里举办的。
   大田村部很旧,但是古戏台却焕然一新。四间三层的古戏台,上面“文科阁”三字,流光溢彩,古色古香,比村部气派很多。大田古戏台已经人山人海,鼓乐喧天。一位同宗反复告诉我,中国戏曲发源于赣剧,比采茶戏、徽剧都早。而赣剧得益于他们大田村的戏剧家石凌鹤。回来后,我在百度搜索,果然看到石凌鹤的介绍。
   石凌鹤(1906—1995年)原名石联学,字时敏,江西省乐平市后港大田村人,著名剧作家。清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二十九日(1906年6月20日)出生于江西省乐平县大田村(今属后港镇),1995年3月8日病逝于上海,享年九十。任江西省文化厅长、省文联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是电影、戏剧创作、编辑、导演、表演于一身的剧作家。其话剧剧作有《黑地狱》、《保卫卢沟桥》、《火海中的孤军》、《铁蹄下的上海》、《法西斯丧钟响了》等,戏曲剧作(含改编)有《还魂记》、《西厢记》、《西域行》、《玉茗花笑》等。导演过《扬子江风暴》、《赛金花》、《棠棣之花》等著名话剧。主编《舞台和银幕》杂志、申报《电影专刊》等。
   后港镇的镇长姓石,上午镇里开会,特地赶回来向我们敬酒。我们去古戏台的路上经过镇长家。镇长的父亲就是族谱主编,他给我们看了他们的族谱世序。有一些是不同的,这很正常。八、九百年的历史,在没有历史记载的情况下,是很难真正的一脉相承的。我们宿松石氏族谱尽管很早,但是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这是历史的遗憾,很自然,很正常。镇长家祖堂中间是“天地国亲师位”,右边是“高贞香火”,左边是“石氏祖先”。问为什么这么写,有什么典故,主编说是有典故的,他一时说不上来。
   我们尽兴而归。依然是胖胖的村长开车引路。老家人非常客气。回来的路上,会长指着右边一排排整齐漂亮楼房说,那里是“老菱田”,那才是我们真正的老家。他第一次到这里时,问路边一个老太太,说我们是宿松来老家的。老人家非常热情的把他们请到家里,连忙叫孙子去喊爷爷,并且买来5斤肉,煮了一锅面条,让人挺感动的。老话说,亲无三代,族无了日。八百年前我们是一家。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血浓于水。
   大田,是新菱田。我们真正的老家是老菱田。这一次没有到老菱田,不能不说没有一点遗憾。但是,我们明显享受了老家的亲情,感受到老家人的温暖,心满意足了。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老家,后会有期!我心里向老家招手。
  
   (2016年10月28日)
  

共 328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姓氏宗谱是民族独有宝贵的遗产,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体悟祖先的历史勋业,激励人们再创历史辉煌,具有深远历史价值和意义,这是一篇蕴含厚重历史的《石氏族谱》渊源,追溯到石氏一世祖万一公,原本老家在江西菱田,自从万一公的“仗策渡淮”之后,曾派人去老家扫墓,临别一首赠别诗至今保留在《石氏族谱》,随后作者详细叙述菱田石姓的来历,充满神奇色彩,今年有幸“我”随着宿松石良文化研究所一行人前往菱田,此处历史上出了三个名人:戏剧家石凌鹤,国家一级演员石兰,著名诗人石天行。虽说是新菱田,没有到老家的老菱田,有点遗憾,但依旧感受到那份浓郁的血脉亲情,深厚的文化底蕴,故乡的山水人情,深深感染人心。表达作者对那遥远的老家无比的思念,对石氏族宗的敬仰、感恩和缅怀。倾情推荐共赏,感恩赐稿!【编辑:蓝色宁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蓝色宁静        2016-10-31 15:25:08
  每一个姓氏都有着厚厚的历史踪迹,所以现在国家积极提倡修缮姓氏宗谱,为了大家更好的寻根问祖,不仅可以看到本姓本族的发展兴衰、历史变迁,还可以看到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变革、风土人情、价值取向、生存状况等。学习他们身上的精华,秉承优良的传统。具有一定价值意义!
你若贵,一切贵。
回复1 楼        文友:宿松龙湖        2016-11-01 09:03:23
  是啊,盛世修志,盛世修谱,国有志,家有谱,相辅相成。国家记整个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家谱记载一个氏族每一个的具体情况。您看,历史上除了少数大人物有记载,其余的普通人在每一个家谱里面有详细记载,这就是族谱的功劳。所以,这在中国形成了一种习惯,年纪大的人都热心族谱。谢谢您也如此关注!问好!
2 楼        文友:蓝色宁静        2016-10-31 15:27:03
  “血浓于水。老话说,亲无三代,族无了日。八百年前是一家。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老师的这句话激起很多人的心声,这种感觉有时是言语难以形容的。
你若贵,一切贵。
回复2 楼        文友:宿松龙湖        2016-11-01 09:06:43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谢谢老乡!问好!工作顺利,家庭幸福,身体健康!创作丰收!
3 楼        文友:蓝色宁静        2016-10-31 15:28:49
  通过此文,相信激起一些读者对自己姓氏宗谱的兴趣,也让大家看到浓浓的亲情!拜读学习老师佳作,问候老师,期待您更多精彩!如有编辑不妥当之处,还请老师见谅和指点,感恩赐稿,祝秋安文祺!
你若贵,一切贵。
回复3 楼        文友:宿松龙湖        2016-11-01 09:10:34
  对自己姓氏宗谱的兴趣不是哪一篇文章起作用,年轻人忙工作,忙挣钱,一天到晚忙得昏天黑地,哪有时间关心族谱?
4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16-10-31 17:34:05
  叶落归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脉,寻根问祖,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情结,或许,这只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情愫吧?沿着“宗族”的纽带,去寻找血脉的渊源。族谱,是记载一个家族兴衰历史和子嗣繁衍分布情况的唯一见证,也是一种文化宝贵的文化遗产。从文中了解了石氏家族的渊源与历史发展,以及石氏贤能子孙,可看家族的兴旺发达。一份浓浓的亲情,一篇文化底蕴深厚的文章。拜读佳作,感谢赐稿,辛苦了!期待更多佳作呈现!
碧潭飘雪
回复4 楼        文友:宿松龙湖        2016-11-01 08:51:20
  是啊,叶落归根,寻根问祖,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都是这样,像我们读了见句书的人更是这样。我从1990年开始看家谱,2008年写关于家谱的文章,一共写了百来篇。那是一种爱好,一种追求,一种享受,一种情怀,别人是无法理解的。谢谢社长!
5 楼        文友:兰芷        2016-11-01 17:05:38
  非常感恩老师大力支持风恋社团,问候老师,期待您更多精彩演绎,祝老师生活工作顺心,创作愉快,身体健康!
回复5 楼        文友:宿松龙湖        2016-11-02 08:16:00
  我也非常感谢风恋社团对我的热情鼓励与支持!谢谢各位编辑老师的关照!祝风恋越来越红火!
6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16-11-02 13:24:14
  文章昨天已申报精品,2016.11.1.
碧潭飘雪
回复6 楼        文友:宿松龙湖        2016-11-02 14:45:20
  谢谢社长鼓励!问好!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