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水】村庄的印记(自然·散文)

绝品 【山水】村庄的印记(自然·散文)


作者:绿雨如丝 秀才,2221.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382发表时间:2016-11-01 13:12:56
摘要:朴素清新的早晨,静谧温柔的黄昏,宁静安宁的日子。柴垛,站成了村庄的雕塑,老锅放出厚实安详的光泽。它们的身后,一根根炊烟,如一条条缭绕的丝线, 编织出拙朴富庶的家园。

【山水】村庄的印记(自然·散文) “村莊”两字,就字形组合来讲,左右结构的村,由木和寸组成;木,想来应是高大的乔木,矮生的灌木,亦或是疏离的野草,庄稼的身体。寸,是长长短短,条条枝枝,或葱茏茂密,或枝稀叶疏,或粗壮有力,或柔弱细软的木质。半包围结构的“莊”,则是莊,草木下面一片土。
   在记忆中,为苍天厚土上生长的村庄,作了醒目印记的,应该是敦实的柴垛,沉稳的老锅,以及烟囱里飘逸的炊烟。
   柴垛,是村庄的太阳,是每个家的温暖。站在各家小院的柴垛,结实厚重,足以撑起一个家的天空,抵御寒冷的严冬。锅,是村庄的眼睛,见证了村庄的变迁,是庄稼人的胃口,它盛放着庄稼人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成为家庭中的一员,尊称为老锅。
   一口老锅,严严实实放在用砖泥垒砌的灶台上,灶口里是吐着火焰的柴垛,生活煮成了袅袅炊烟。灶里的火越烧越旺,锅底的灰烬越积越厚,屋顶的炊烟越飘越高,预示农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谁家烟囱里没有了炊烟的升腾,就表明谁家的锅灶冷冷清清,一准是这家的柴垛顶不起一口博大精深的老锅。外面的柴垛越高越大,老锅的经历就越厚越满,屋顶的炊烟也就越丰腴。有了柴垛,灶火底气十足,锅也大腹便便,烟也缭绕多变。表明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生活品得有滋有味。柴垛,老锅,炊烟,庄户人家境殷实的标志。
   听母亲讲,邻居柱子找桂花,就是媒人领着桂花,指着远处柱子家那多种形态、不同材质的柴垛给说合成的。在庄稼人的意识里,垛不了柴垛的人,肯定干不了利索的农活,只有一种柴垛的人,日子过得呆板。跟上这样的人,胃是瘪胃,锅是饿锅,烟也是病烟。老婆孩子跟着,好活不到哪里,恐怕只会挨饿。
   没有柴垛,失去老锅,灶台就是深陷下去的眼窝,没有灵魂的支撑,没有精神的家园,一夜之间苍老无力,生活过得凄惨可怜。
   村庄的柴垛,内容丰富,家乡的老锅,胸有丘壑,飘扬的炊烟内敛含蓄。盛夏,炙热的阳光下,该流的汗流了,该收的麦收了。清爽的麦粒归仓入瓮,失去麦粒的麦秸一身轻松。父亲,手握一柄木杈,把麦秸们团结起来,这是一个令人陶醉的过程。父亲脸上笑出了汗珠,闪烁晶莹,父亲手臂舒展,一伸一缩,画出了一个硕大的金黄色蘑菇,一口翻扣在地的金锅,一顶风韵犹存的黄色蒙古包,更是画出了龙口夺食大战结束后一个圆满的句号。
   丰盈的秋天,更是柴垛们的秋天。晚秋,当庄稼人将斑斓饱满的果实收回家中,田野变得静寂时,切碎的庄稼杆是牲畜们的美味,而扎根于地下的根须就成了温暖的柴垛。
   当然,付出才有回报,辛劳才有温暖。村庄少闲月,家中无闲人。有长幼秩序的村民,把生活安排得妥妥当当。常常,老大当先,手握一把镢头,肩挑一副箩筐,带领姊妹几个。玉米根须粗壮,紧抓地面,老大“呸呸”手心吐口唾沫,握紧镢头,瞄准根茎,绕圈深刨,连泥带土,连拉带拽。高粱根须相对瘦小,扎根肤浅,只需几下,就远离土地。弟妹比赛,抢抓松动的根茎,一手一个,相敲互打,根部泥土,复落土地。根茎蓬松,如盛开的菊花,一堆一堆,一把一把。
   枯萎的茄苗,零落的树枝,采摘完的棉杆,汇成了堆,打成了捆,聚成了丘。夕阳下的田野静谧,老牛的哞叫悠长,染红了天际的晚霞,映照在温暖的箩筐上,闪烁在背着小山一样柴垛的后背上,灵动潇洒。
   小院内,柴垛们吹响了集结号。金黄圆润,硕大丰满的是夏收后的麦秸。根须朝外,并列两排,根根相交,如垒砌的长城,是秋收后的成果。那土黄色的,是玉米的根须;略显老气,黄中泛红的,是高粱的根须;褐色的枝干,老态的虬枝,粗粗细细,长短不一,是木质柴垛。不大的小院,分门别类,有序排放,汇聚了材质不同,功能一样,造型各异,带有艺术气息和审美价值的柴垛。一家一户,一门一院,柴垛们,站成了村庄的风景,小院的卫士。
   村民们形象地说:柴垛是妻子,老锅是丈夫。柴垛的功效,柴垛的美貌,要靠老锅来体现。村民们还说:“女人看袖口,男人看足手”。女人柴垛温柔体贴,老锅男人就干净利落。老锅男人胸怀宽广,吃苦耐劳,放在灶火严密瓷实,女人柴垛,就甘愿奉献,在锅的底部形成燃烧的火苗,心甘情愿,化为灰烬,断断不会有出轨的念想。老锅用博大和深沉表达生活的圆满,回馈给柴垛相濡以沫的忠诚。它们同甘共苦,将庄稼人的日子酝酿得活色生香,蒸煮得鲜香味美。
   老锅出生不易,最初的铁块,要经过烈火的洗礼,炉火的焠炼,在化成铁水的瞬间,倒入锅的模具。“生铁铬烙锅,就凭那一火”考验的就是铸锅师傅的手艺。父亲说,判断一口好锅,是一脚踩在锅底,拿东西敲击锅沿,脚底麻麻,耳听脆响,注定是一口好锅,能撑起一家人的食欲。往灶台口一蹲,整个家变得安稳,敦实,灶火越旺,灶台熏烧成锅底一样的颜色,而锅更是黝黑发亮如涂了黑漆。
   锅见过世面,阅历不浅。老天可怜八洞神仙铁拐李,月黑风高之夜,他偷来铁锅,给刚生产的妻子熬煮米汤,为了铁拐李的颜面,助他把偷来的铁锅顺利送回,营造了黎明前的黑暗。可见,在岁月中游走的一口锅,更像是一个农田里锄禾而归的庄稼汉,脸色黝黑,肩宽膀圆,胸膛结实。再冰冷的年月,再生硬的日子,往锅里一放,经灶火一煮,就化开了,就绵软了。
   屋顶的炊烟,是柴垛与老锅养育的子女。飘荡的炊烟,是村庄舞动的“旗帜”,袅娜的炊烟,是村庄悠长的呼吸,携着温暖的炊烟,带着家的消息。柴垛醒了,灶火亮了,老锅开了,炊烟高了,太阳红了。
   井里新汲的水,本无色无味,放到锅里一煮,竟有了一丝甘甜,这种气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是酵母,把发酵的日子放在锅里一蒸,便是饱满灿烂的白面馍馍。吃到嘴里,没有一处毛孔不熨贴,咽到肚里,没有一根肠子不舒服。
   放学的孩子,下工的农人,远远看到屋顶飘洒的炊烟,黑灰色,细碎状,就知用的是玉米根须或高粱根须烧锅,做的饭是玉米面疙瘩汤,或小米和子饭等家常饭食。看到炊烟,淡蓝的色,粗犷浓烈,就知道母亲用的是木质类的硬柴垛,一准蒸了油糕,烙了烧饼,包了饺子,煮了粽子,或者炖了肉汤……因为经验让他们知道,柴垛里蓄着日月的精华,藏着大地的气魄,炊烟里大多时候飘荡的是寻常的生活,但也不会缺少节日的味道。可不,端着香甜新米粥的三奶奶笑成了一朵芍药花,端着绵糯玉米面煮疙瘩的永富爷爷笑成了核桃的壳,他们张开了缺牙的嘴,顺着碗的边缘,深深吸溜一口,吧唧吧唧嘴巴,烟熏火燎的日子,弥漫着醇厚可口的香味,被他们满足地咽到了肚里,延续成了一成不变的生活。端着黏糯香甜黄色糯米粽子的,是桂花嫂家的小柱子,晶莹剔透的白糖覆盖在包着红枣的粽子上,小柱子,雪白的虎牙上粘着愉悦的甜味,村民说桂花嫂因了柱子哥的能干,生活里只剩下了甜,连小柱子的肚子也被甜成了圆圆的小锅。
   趁灶火还有余烬,挑选几根红薯,用笤帚扫掉泥巴。母亲手握拔火棍,将灶火扒拉出小坑,放入红薯,再均匀遮盖。不消一会儿,院里溢满了烤红薯的香气。那外焦里嫩的烤红薯,流着甜美幸福的糖汁,咬一口,唇齿顿爽,甜味饶舌,馨香难忘。
   炊烟散了,喷香的饭菜来了。槐树下更有了令人为之倾倒,为之口舌生津的风景。端着粗瓷大碗的人多了,打了卤的面条,猪肉酸菜水饺,甜的,酸的,辣的,脆的,绵的,筋道的,五花八门。白的,黄的,红的,深绿,浅绿的,五彩斑斓。他们知足,吃着,笑着,谈论着庄稼的长势,唠叨着操心的儿女,空气中弥漫着悠然自得温馨舒适的气息。
   牛羊入圏,暮霭降临,潮气打湿柴垛,但不必着急。麦秸空心,轻盈,干净爽利。庄稼人忘不了,用一点就着的麦秸引火最好。灶堂上一口老锅,半锅清水,灶堂口,一把黄色麦秸,一捆褐色柴火。呼啦点燃麦秸,迅速续入柴火。母亲,腰系碎花粉色围裙,看到锅里烧得冒出热气,舀起开水放入玉米面,用筷子搅和,不干不湿,抓起一块,团弄几下,揉成椭圆,胳膊一挥,“啪”的一声,手起饼落,反复数次,母亲技艺娴熟,转眼之间,锅沿上便齐刷刷贴了一圈黄色的大饼子,像一轮轮变异了的小太阳。盖好锅盖,坐在灶火旁,掌控火势,像熟练的烧窑工,不疾不徐,表情虔诚,恰到好处的火候,架空,按实,填入,抽出,精准的烧烤时间,火势在逐渐减弱,变小,在有条不紊地运筹帷幄中,锅里有了刺啦刺啦的声音,这是“窑变”的前奏。再闷几秒,掀开锅盖,美丽的“窑变”出现了,一面呈现富贵的金色,一面烤成焦黄色的贴饼横空出世。蒸气和香气四溢,是贫瘠生活里最美妙的时刻。
   而此时,烟囱里的炊烟,缱绻在落日的余晖里。一阵轻风,炊烟像穿着薄纱的舞女,舒展变换出曼妙的舞姿。“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村庄成了一首朦胧的小诗。
   朴素清新的早晨,静谧温柔的黄昏,宁静安宁的日子,柴垛,站成了村庄的雕塑,老锅放出厚实祥和的光泽。它们的身后,一根根炊烟,如一条条缭绕的丝线,编织成拙朴富庶的家园,站在了云的上面。
   而今,无闲月的庄稼人更加忙碌了。有知识,有一定技能的庄稼人,搞起了养殖,种起了大棚,反季节蔬菜,一日三餐光顾于他们的餐桌。科技的进步,信息的快捷,年轻一代搞起了电商,做起了微商,田里的产品采用互联网销售,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偶有闲暇,农村文化活动室,是他们放松身心的地方,读读书,看看报,打打麻将,玩玩扑克。庄稼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再加上党的富民政策,日子像大田里的芝麻,节节高升。钢筋水泥,取代了土墙茅屋。老锅真老了,带着沧桑和深邃的凉意,欣喜地看着取代它的电饭锅、高压锅、不锈钢锅。电磁炉、煤气灶,虽然使柴垛失去最原始的功效,但促使柴垛,又焕发新的青春,经过加工,压成结实短小的燃料,发挥出更大的功效。
   燃烧的柴垛,沸腾的老锅,袅袅的炊烟,在夕阳的诗情里,在黄昏的画意里,这些村庄的印记,一直缭绕在村庄的上空。科技的发展,更是放射出耀眼的光泽,图腾出新农村更美的画卷。
  

共 391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村庄的印记》这篇散文作者围绕着村庄里的柴垛、锅灶等这些极具乡村特色、时代印记的物件进行阐发、叙述,描写了那个时代的人的生活状况和劳动场面,勾起人们的回忆。相较于今天,那个年代物质匮乏,人们生活简朴,一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那个农耕时代里,勤劳、善良、诚实是一种生活的底色。而今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打破了农村的这种宁静,年轻人涌入城镇当中,村庄变成只有老人与孩子的空巢,河水、空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那个远去的时代的许多印记成为一代人永远的念想。文章语言朴实,描写细腻,很见功夫。感谢作者赐稿,推荐阅读。【山水神韵编辑:九井居士】【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110206】【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161124第730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九井居士        2016-11-01 13:14:52
  村庄这些远去的印记凝固成一种历史,沉淀成一种文化,真实而厚重。问好!
走进柳湖,走进生活,沉浸在梦境之中。恬淡安静,关注民生,品味社会,让灵感插上翅膀。
回复1 楼        文友:绿雨如丝        2016-11-02 18:25:36
  谢九井老师加评。老师辛苦了!
回复1 楼        文友:绿雨如丝        2016-11-02 18:29:06
  记忆中的村庄,当晨曦升起,或夕阳西下,袅袅炊烟让村庄有了朦胧的诗意。圆润的柴垛,厚重的老锅,更是一个家活力的标志。经历过,难忘怀!
2 楼        文友:山林之露        2016-11-04 16:59:08
  绿雨如丝朋友好,又一次看到你的美文。文中对乡村生活描述的太精到了。柴垛、老锅、炊烟,它们承载着我们童年的美好回忆,那些都快被人忘记的乡村物象在你的笔下有了诗情和画意,美得令人心醉。问好!
常磨笔头,心头敞亮。
回复2 楼        文友:绿雨如丝        2016-11-04 23:07:44
  多谢山林友的品读留墨!村庄的一些过往,正在被现代进步取代,村庄烟熏火燎的日子,已成为过往,新农村建设正走向辉煌,村庄新的印记正在发酵,酝酿。
回复2 楼        文友:绿雨如丝        2016-11-04 23:17:39
  多谢山林友的品读留墨!村庄的一些过往,正在被现代进步取代,村庄烟熏火燎的日子,已成为过往,新农村建设正走向辉煌,村庄新的印记正在发酵,酝酿。
3 楼        文友:春华秋实        2016-11-24 18:27:28
  恭喜绿雨如丝散文封绝,感谢绝品组老师们!恭喜山水社团第三十四篇绝品诞生!山水人加油!
回复3 楼        文友:绿雨如丝        2016-11-24 20:36:50
  谢社长鼓励!小文成绝,是山水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一并致谢!遥祝冬安!
回复3 楼        文友:绿雨如丝        2016-11-24 20:39:27
  感谢社长,感谢山水的老师,小文封绝,凝聚了大家的心血!鞠躬,敬茶!
4 楼        文友:心灵飞鸿        2016-11-24 19:15:26
  恭喜如丝文友作品获绝!视角独特的文字,满溢着浓浓的乡情!
勿忘本真
回复4 楼        文友:绿雨如丝        2016-11-24 20:40:15
  谢飞鸿老师。
回复4 楼        文友:绿雨如丝        2016-11-24 21:09:03
  谢飞鸿老师!
5 楼        文友:绿雨如丝        2016-11-24 21:11:12
  谢江山文学网站,谢山水社团,谢绝品组老师!
6 楼        文友:秋原        2016-11-25 09:24:16
  一口老锅在笔者手下气象万千,摇曳出缕缕升彩温暖心窝的云烟。欣赏拜读学习!问好,遥祝冬安!
喜摄影,爱文学,倾心尽力打造自己的江山!
7 楼        文友:孤漠一尘        2016-11-25 17:40:19
  隆重恭贺绿雨如丝老师的散文佳作《村庄的印记》荣获江山绝品,山水人,大赞!
宠辱不惊,望天空云卷云舒;去留无意,看世间花开花落。
8 楼        文友:杨霞        2016-11-25 21:14:03
  抹不去的回忆,回不去的过去,过去的岁月总是让我们回味,留恋,深读此文,感慨万千。
9 楼        文友:聆听花香        2016-11-27 11:38:50
  从一个字入手,从一口锅,一捆柴,一缕烟描写开来,炊烟从古老升起,从今天飘过,飘向希望的未来。文字取材新颖,清新秀丽,思路开阔,值得推荐阅读。
聆听花香
10 楼        文友:江山绝品评议组        2016-11-27 11:41:56
  从一个字入手,从一口锅,一捆柴,一缕烟描写开来,炊烟从古老升起,从今天飘过,飘向希望的未来。文字取材新颖,清新秀丽,思路开阔,值得推荐阅读。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