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欲穷千里目

精品 欲穷千里目


作者:酋黄 进士,6215.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11发表时间:2016-11-02 21:17:39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人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是我国大多数学龄前儿童都会背诵的,几乎是家喻户晓,可以说得上“知名度”极高。记得早年我读这首诗时,总觉得它描写到位,画面开阔,意境深远,特别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不但读来有一种无穷的力量和说不出的豪情在,还隐隐约约地感到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花开花落,涛走云飞。随着岁月的流失和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感到这首诗好像有哪里不对味。“白日依山尽”,日暮黄昏,夕阳西下,我每每看到“落下”的却是红红的太阳,甚至有时候还伴有紫色的晚霞。我常年生活在豫东平原,平时根本见不到山,可我们这里天将黑,却也说太阳“落山”,“山”在哪里?更让我不解的是,“千里目”即“目千里”,世人谁会能看得那么远?试想“千里”之外,不要说再上“一层楼”,即便是八层、十层,又会有多大的差别呢?
   前天,在江山夜校我听了一个叫“驴鸣”的朋友讲“阅读与写作”,他在谈到用“形”“境”“情”来审视经典时举例说,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一句中的“依”字,用得不太贴合情境,应该用“俯”字。在这里我不想谈论古人“炼字”的功夫,我只觉得作为经典原本就不可能这般随意。为了消除心中的疑惑,怀着对经典的无比崇敬,我反复阅读了王之涣的这首诗,猛然间感到自己有一些想法。
  
   白日依山尽
   首先,谈谈“白日”。我们经常说:“青天白日,朗朗乾坤。”可见,“白日”通常是对“青天”而言的。“朗朗”一词,足以说明“白日”的光线强烈,天地间一片明亮。这不说是正午前后的阳光,至少也应该是升起或未落的太阳。然而,稍加揣摩,我们又不难发现:“白日”对“青天”,里面似乎还有一种纯客观的东西。“白日”代表着事实真相,“白日”是对“太阳在天”的一种客观描述,它不就是我们头顶的“太阳”吗?
   或许有人会说,太阳本来就在天上,再说“天上的太阳”,未免有些重复了吧。我们还是先回到语境里看看,诗中的“白日”明显是与“黄河”相对的。古语云:“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日月在天上的运行,正如江河在大地上奔流。这里的“白日”对“黄河”,正好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两两相对,恰到好处。
   再说,从我国的传统文化来看,古人认识世界通常用“五行”代之。“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它可以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般来讲,“五行”对“五方”,“金”对应的是“西方”;“五行”对“五色”,“金”则为“白色”。日落西方,“白日”不正是“落日”吗?同理,“土”代表“中间”、对应为黄色。黄河作为中华母亲河,不也恰好居“中”吗?
   接下来再说说“山”。大家都知道,我国地形呈西高东低的走势。古人云:“巍巍乎高山!”“山”不就是高大巍峨的象征吗?“百川东到海”,水往低处流,“海”不就是低凹卑下的标志吗?“高”以“山”代之,“低”以“海”(或水)配之。太阳落在西方,自然就成了“落山”;太阳从东方出来,我们就常常说“出海”。当然,这里的“山”与“海”都只是一个抽象的模糊概念,它既可以指实实在在的山与海,也可以指云山云海或像山像海、甚至树梢之类的东西。总之,它是人们目力所不能及的远处苍茫的地方。
   “白日依山尽”的这个“依”字,不用说是“依靠、贴近”的意思。古诗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说法,夕阳西沉,其背景正好是远天,“依”在这里明显具有“顺天”或“靠天”之意。那么,诗中为何却说“白日依山尽”呢?上文我们曾经说到所谓的“山”,其实就是视野的极限,我们通常称其为“天边”或“天际”。无论是“边”还是“际”不都是一条线吗?“白日依山尽”就是说太阳沉入“线下”去了。一个“依”字,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落”的渐变过程,也多少帯有依依不舍的味道。
  
   黄河入海流
   关于“黄河”,目前我们一般都认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浊浪滔天,才称为“黄河”。其实,读点古书我们就会知道,在古代说“江河”,“江”就是长江,“河”就是黄河。当然,有时候也说“大江”和“长河”。譬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大江东去浪淘尽”,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从前,“江南”或“江表”常常代表的是南方;“塞北”或“塞外”指的是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即北方;而“黄河”则正好处在中间部位。再说,沧海桑田,当年的黄河也不一定就是泥浪滚滚,而其最早则应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大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名句。九曲黄河从遥远的高山,呼啸而来,一路奔腾不息,最终注入了大海。我相信李白不会不知道,黄河之水来自高山之上,可他为什么却说“天上来”呢?李白是否到过黄河的入海口,我们今天也很难考证,可他为何又这般肯定黄河“奔流到海”了呢?可见,所谓的“天上”和“海”,都是目力不及而大胆地想想罢了。
   我以为这里的“黄河入海流”,并非是诗人目睹了黄河流入大海的情景,而是看着黄河之水翻着破浪向东流去。一个“入”字,只代表着黄河水的流向,“海”就是远方那一望无际的苍茫。“日落”与“入海”虽然同样有着雄浑壮阔的绮丽景色,但其间也不乏四海为家的游子内心丝丝的苍凉。如果说“黄河入海流”是“东观”,那么“白日依山尽”定然是西望。独自登楼,东张西望,壮丽或苍凉的景色会给人留下些什么呢?
  
   欲穷千里目
   “千里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千里眼”。说起“千里目”,我倒想起了一段文学公案。晚唐诗人杜牧有一首《江南春》,其中“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明代的杨慎在他的《升庵诗话》中就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清代文学评论家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对此也说:“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的确,文学的语言不能以生活的真实来考究。不过,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作为一个普通人,谁也没有长着“千里眼”。
   “千里眼”是古代神话小说中的形象,据说它和“顺风耳”是我国道教里的两位守护神。“千里眼”能看到千里之外的东西,“顺风耳”能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小时候看许仲琳的《封神演义》,说他们是商纣王手下的两员大将。“千里眼”名叫“高明”,“顺风耳”叫做“高觉”,他们原为棋盘山上的桃精和柳鬼。殷周之战,纣王差他们到前线助战,千里之外,姜子牙每说一句话,“顺风耳”都能听见,每行一件事,“千里眼”都能看见。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他们最终都被降服了。不过,现在想起来,当年读书的时候,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
   既然历史上的“千里眼”只是神话或传说,那么本诗中的“千里目”又该作何解释呢?我们不妨再看看语境。“欲”是“想”的意思,可作者为什么要“想”呢?上联已经说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太阳已经落下山去,黄河已经流向远方,能见的也已经见过,能看的业已看完,然而面对眼前即逝的美景,诗人还是感到瞧不足、看不够。他似乎有些惆怅,他要寻找新的希望。于是,便有了这“穷追不舍”。一个“穷”字,就是要不停地、无极限地探寻下去,直到上文那个“尽”字,不,是无穷尽。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作为人的视野已经是“山尽”“水流”了。“欲穷千里目”,诗人还想像着视通千里,穷尽“山外”“海外”的奇景,恐怕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千里目”已不可得,“欲穷”则更加难矣!常言道:“山高自有行路客,水深岂无渡船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了心中的目标,坚毅的人们始终不会停下追寻的脚步。虽然在当时那种条件下,“欲穷千里目”或许只是一种遥想,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渴望则始终是值得肯定的。
  
   更上一层楼
   据相关资料介绍,鹳雀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其故址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黄河岸边,相传是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镇守河外之地而筑建,楼高三层,结构奇特,气势宏伟,因上面时有鹳雀栖息而得名。该楼历经唐宋,至元代毁于战火,后因黄河泛滥,故址淹没,人们遂以蒲州西城楼为“鹳雀楼”,其楼高六层,登临作赋者络绎不绝。清人尚登岸为此写诗道:“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羲轮泛夕流。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
   我没有到过蒲州的城西楼,更无法见到当年王之涣所登的“鹳雀楼”,我不知道“鹳雀楼”“一层楼”到底有多高,但我非常欣赏诗人王之涣的这句“更上一层楼”。记得近人王国维曾经提出读书的“三境界”,其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据说这句出自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写男女间思念之情的,且不说“独上高楼”能不能“望尽天涯路”,那一颗苦心,那一点精神,我想都是值得称道的,更不要说王老先生拿来形容读书,那真是又上升了一个层次,进入了一个我们可以称作“崇高”的境界。
   读到此,我以为“千里目”和“一层楼”在诗中都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作为读者,我们切不可拘泥于字面意思。“穷千里目”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上一层楼”则是人们为实现这一愿望而付诸的行动。“欲穷”是内心的不舍追求,“登楼”则需要一步一步地来。“更上”绝不是“再上”,它是不停歇地、不间断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前上。“穷”和“更”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穷尽”无限风光的想法,就不会有“更上”层楼那坚定有力的步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周游列国的孔子,让后人世代尊重。今天的卫星和望远镜,既可看作是“千里目”,又可看作是“上层楼”。
   重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我猛然间又想起了他的那首《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玉门关”应该在鹳雀楼的西边,“一片孤城万仞山”,就应该是“白日依山尽”的地方。不过,这一次描写“黄河”已不再是“入海流”,而是“远上白云间”。但不管是“入海流”还是“远上白云间”,都给人一种“欲穷千里目”的感觉。
  

共 400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进行阅读、赏析和品评,对个别词句有疑惑和不同的见解敢于直言不讳。而在多次阅读和感受诗句意境的时候,却又了新的感悟,有了自己新的想法。作者逐句逐字地分析了诗句的内涵,古人的用意,以及描写的情景和用字的推敲。从而欣赏到了古人用字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形象之至。拜读精美大作,从文字之中感受到了作者对诗词的深入研究以及对诗中字、句的分析、领会和感悟。欣赏。【编辑:紫气东方】【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1104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气东方        2016-11-02 21:17:58
  拜读文章,敬佩作者对诗词的研究以及对字、句的分析和领会和感悟,让人羡慕,更值得我们学习。
紫</span>
      </div>
      
       <!--回复评论-->
      	      <div class=
回复1 楼        文友:酋黄        2016-11-02 21:44:46
  东方老师真是太客气了,辛苦了,问好,上香茶!
2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6-11-04 19:29:04
  恭喜获得精品。祝贺!期待新作哟。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回复2 楼        文友:酋黄        2016-11-05 06:44:10
  感谢秋天的风老师的关注与鼓励,问好!
3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6-11-04 19:43:26
  意境优美的好文章,欣赏了,问候酋黄老师,恭喜获得精品!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3 楼        文友:酋黄        2016-11-05 06:46:53
  你那么忙,还不忘关注与鼓励,真的令我很感动。问好!
4 楼        文友:文如烟        2016-11-04 20:11:18
  来学习精彩的赏析。
赐予我一双明净的眼睛,来欣赏美丽;赋予我一颗温柔的心,以保留纯净……
回复4 楼        文友:酋黄        2016-11-05 06:49:38
  谢谢如烟编辑,您太客气了,都是学习,还请多多指导。问好!
5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6-11-05 07:22:08
  酋黄老师,这是我应该做的。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5 楼        文友:酋黄        2016-11-05 08:39:35
  严格要求自己,做该做的事情,爱岗敬业,尊重他人,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看来我需要学习的很多,问好先生!
6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6-11-05 20:23:56
  作者的文章斩获精品了,每个编辑都高兴啊!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6 楼        文友:酋黄        2016-11-05 21:03:26
  多谢各位,有空多写,多多交流。问好!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