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月光如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月光】小城旧事(随笔)

精品 【月光】小城旧事(随笔)


作者:仇育富 秀才,1147.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77发表时间:2016-11-04 12:53:24

一、桥 话
   年长的人说自己过的桥比年轻人走的路多,我认为此话一点也不夸张,我所经历的桥就不计其数。
   里下河地区水路交通发达,桥梁众多。不过,最早的桥也只有在主要交通位置才有,只是这几十年来逐步发展才有了现在这四通八达的桥,就大丰来说,解放后河流两岸的交通都是以渡船为主,到七十年代在册渡口数为141道,这些年来农桥一座座建成,渡口一道道拆除,到目前为止已成无渡区。
   小时候印象中的桥很简单,没几座象样的桥,大丰县城的老桥还是伪旅长谷振之时代所建,到我七十年代上小学的时候还是弹痕累累,有小伙伴在桥下游泳还曾摸出过日本鬼子的东洋刀。
   西河口有座套闸是我们进出小岛的唯一通道,夏天的夜晚我们也曾想办法上到最高处纳凉,那高度在当时已经能将七里半外的县城看个遍了。
   早期的桥大多是拱桥,两头有桥洞,这可是个能遮风档雨的好场所,我10岁那年夏天放暑假和二哥一起到新丰去找自家的船,谁知船已离开去了四岔河,中午我们弟兄俩便是在桥洞里躲了半天的雨。
   我刚参加工作时正逢大四河改道,此间进出学校要通过一座临时搭建的浮桥,相当不便,两边的路更不是人走的,进出一次浑身上下没个干净处。这种出行不便的日子每年在县城各处都在持续上演着,难怪现在的施工处都会有块人性化的牌子,上面写着“因施工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想想一时的不便也是为了长久的方便,这么多年也经历过了,再看看现在到处路面硬化,出去走多远脚都不会沾上泥地的。
   到了九五年,侄女考上了南京交校,学的就是路桥专业,毕业后出来成了桥梁技术人员,大丰境内的桥梁不少都有她参与了设计建造。按民间的说法建桥修路是修子修孙的事,大哥大嫂都走得早,侄女有今天这样的职业也算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了。
   2012年我参加了江苏省海事系统新闻宣传培训班,一位资深记者谈及了他的一篇获奖新闻,标题为《走,我们看桥去》,报导的是润扬大桥通车情况,作者没有用以往常规的手法去报导,而是从小处着手去看大问题,通过当地两岸居民、新婚夫妇等小人物走上桥去谈感慨,以这样的形式写出此桥通车对连通两岸交通的巨大意义。
   大丰的桥与润扬大桥自不能相提并论,它以小处着眼反映出大问题。而在我眼中,大丰的桥虽小,但却能从小处见大,看现在四通八达的路桥建设已成格局,渡船已成历史,它所反映出来的就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已步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这一座座桥将这个原本相对封闭的小县城通向了五湖四海,表明一个新型的城市已在腾飞!
  
  
   二、卯酉河
   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称得上是鱼米之乡,大丰更是以湿地之都而著称,但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大丰的卯酉河风光。
   我从小生活在船上,整天漂泊在水上,卯酉河是我的摇蓝,两岸的芦苇是我天然的银幕,白天的鸟儿和晚间的萤火虫是我生活影片中的主角。父母没有文化,整天忙着将一条小船拉到东、撑到西,闲时也会给我讲讲故事,这是我最开心的时候,也是我最早的文化大餐。在他们的故事中我渐渐地对大丰的地域文化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
   民国13年(1924),民国实业家张骞应大丰乡绅之邀来大丰垦区创办盐垦公司,由于土地的盐碱化,为满足农耕需要,张骞来丰后首先是开渠灌水、改良土壤,兴筑海堤9450米。同时开挖了东西走向的一卯酉、二卯酉、三卯酉、四卯酉、五卯酉5条干河,还开挖了南北走向的西子午、中子午、东子午3条干河,形成南北向支渠,东西向主渠的农田沟渠格局。
   据说卯酉河和子午河的名字是在开挖时以罗盘定位按东西、南北之向取名,自南而北五条通向黄海的河叫卯酉河,每条河间隔6框田(每框田约1.25华里),横穿这五条河的三条人工河为子午河,平均每条河的长度约为三十公里,这些河道均为排碱需要所开挖,形成独特的五纵三横正交人工河网景观。张骞的“废灶兴垦”,将北宋以来大丰境内的紫庄、南八游、北八游、丁溪等沿海的盐场改为良田,使大丰成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原材料基地,也为“大丰全丰”这个美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革中,每年到冬季小麦种下后,按照大丰人的习惯说法就是“麦一种,手一拱,不是自摸,就是出冲”,这个时候农村是最清闲的时候,各村便动员农民开赴各条河道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挑河运动,这时候便可见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号子振天,高音喇叭的歌声与民工的号子声奏响成一曲团结治水、人定胜天的凯歌,其场景壮观,人们全凭肩挑手挖,个个生龙活虎、干劲冲天,他们每担泥土都超过100公斤。施工过程中的难度一天比一天难,因为河床一天比一天深,挖上来的泥土运走的路途一天比一天远,有的土方还要用去填埋废弃的沟河,特别是到了河底时(民工称拿龙沟)是整个工程最艰难的时候。初冬的早晨,水温已近零度,沟底已见水,甚至结薄冰,只能赤脚下去作业,水冷刺骨。每到这时,都是党员、团员、生产队长冲在前面,主动下去。河工们按土方计算工分,在那个只求温饱的年代里人们舍得吃苦,为的就是能多挣点钱让一家老小吃上几顿饱饭而卖命。挑河从秋冬一直持续到腊月底,然后进行评奖,卖力气的人都会得到印有“劳动光荣”字样的面盆或茶缸之类的奖品,挑河的人都会以此为荣。
   我们今天所看到家乡美丽的河流,不是自然界先天而成,而是当年整个农村人,男女老少齐上阵,历经数年挥汗如雨、手挖肩挑、靠“人海战役”开掘而成的,“上河工”一词至今仍是今天五零后人的辛酸回忆。
   大丰的卯酉河是在不断的修整过程中才有了今天的秀丽风光,卯酉河也是大丰人的母亲河,丰富的淡水鱼虾资源养活了两岸不少“靠水吃水”的捕鱼人,夏季的白天船帆点点,有条河边都有被行船的人踩出了一条婉延曲折的纤路,夜晚可见忽明忽暗的渔火,两岸的芦苇象是排列着的战士保护着她,鸟儿在其中筑巢觅食,或立于枝头欢叫;冬季有时会被冰封,到了秋冬便是条条满载棉花的小船往来穿梭。
   在过去的数年中,卯酉河一直是大丰人的主要水上交通要道,承担着南货北运、北货南移的重任,西接串场河,向东一直通向黄海,恰似大丰这个巨人身上的血管一般,在历次的城市改造过程中,地方政府始终保持着五条卯酉河原有的格局,才有了今天大丰境内规划完整、条理清晰的河网格局。
  
  
  
  

共 253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桥,给交通带来便利的同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使命。早期的桥大部分是石拱桥,凝聚着劳动人民滴滴汗水和设计工程师的心血。现在时代变了,桥也变得更美观实用了,更加体现了它的价值所在。俗话说“逢人中说三分话,有路且过七分桥”,言下之意是:话不能说尽,路不能走完。我们沿着人生路往前走,就像过一座座不同的桥梁,任重而道远。本文文笔厚重,行文流畅,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编辑:一米月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1105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米月光        2016-11-04 12:53:56
  喜欢仇老师的文章由来已久,向您学习致敬!
2 楼        文友:一米月光        2016-11-04 12:54:37
  每天只有中午半个小时编辑文章,所以有点匆忙啊,见谅!
3 楼        文友:一米月光        2016-11-05 20:55:05
  恭喜你美文成精!
4 楼        文友:宿松龙湖        2016-11-06 17:09:33
  喜欢这种风格的作品!问好!
5 楼        文友:子虞        2016-12-19 23:36:21
  好文章欣赏了,拜读
采樵于山,钓鱼于水,杜门不出,免人欺凌而绝耻辱也,自登城——汉高祖。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