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红军来到了我们的家乡

编辑推荐 红军来到了我们的家乡 ——一首红军歌谣的来历


作者:八月桂花 布衣,376.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64发表时间:2016-11-06 19:56:23
摘要:作者根据生前父亲留下的一首红军歌谣写的散文,表现了红军为穷人打天下的革命精神。

我的父亲徐兴华(1918-1986)是安徽省六安地区金寨县人。1932年6月,13岁的父亲在家乡麻埠参加了红二十五军。在父亲的遗留文稿中,我发现了他1956年12月8日写于山东潍坊市的一首歌谣《红军来到了我们的家乡》。我轻轻吟读着,感悟着。这首朴素无华的红军诗歌,记载了父亲当年在家乡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浸透了他对红军的深厚感情,让我更深刻地解读父亲和那一代红军前辈:他们是为了什么要当红军?为什么不怕牺牲、英勇奋斗?
   一九三0年春天,桃红柳绿好时光。
   工农红军的队伍,来到了我们的家乡。
   鲜红的旗帜迎风招展,雄壮的号声多么嘹亮。
   红军部队路上行,兵强马壮上前方。
   多数是健壮的小伙子,还有那参军的大姑娘。
   装备有刀枪手榴弹,还有那迫击炮机关枪。
   头上戴着八角帽,一颗红星在中央。
   身穿草绿色军装,臂上戴着红袖章。
   脚上穿的是步草鞋,粗线袜子穿一双。
   背着背包干粮袋,子弹袋儿身上绑。
   油漆的斗笠圆又圆,好似铜锣放光芒。
  
   首长有马自己不骑,让给病号骑在马上。
   医生细心诊断病情,对症下药恢复健康。
   干部夜间勤查铺,惟恐战士受了凉。
   团结互助做得好,克服困难信心强。
   官兵生活在一起,同甘共苦齐歌唱。
   相互亲密如兄弟,革命友爱恩情长。
  
   红军爱民如生命,鱼水相依共存亡。
   别的事情我不提,只谈宿营事一桩:
   住房、用物先商量,真是丝毫不勉强。
   采买东西讲公道,现钱交易不赊帐。
   自己挑水还不算,临走还要装满缸。
   住地打扫干干净净,东西放得和原来一样。
   无意打坏了一个碗,当面道歉来赔偿。
   临别征求群众意见,有什么话儿都敢讲。
   说话面上带笑容,待人诚恳又大方。
   人人都说红军好,爱护人民心善良。
  
   记得有个王连长,背着一支盒子枪。
   年轻力壮身材高,说话满嘴湖北腔。
   他向老乡来讲演,说的道理实在强:
   “劳动人民为什么受压迫,各位老乡听端详:
   帝国主义野心狼,地主、官僚、国民党。
   狼狈为奸心毒辣,逼得人民遭灾殃……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的救星是共产党。
   军队百姓是一家,好比子女和爹娘……”
   老乡们听了王连长的话,感动得眼泪往下淌。
   好似梦中醒过来,如同那迷路人找到了方向。
   这个说:“共产党红军好主张,为劳苦人民谋解放。”
   那个说:“跟着红军共产党走,过好日子有保障。”
   这个说:“支援红军消灭敌人,能办到的事一定帮忙。”
   那个说:“我的主意已拿定,报名去把红军当。”……
  
   红军开到了前线上,接二连三地打胜仗。
   扩大了革命根据地,胜利的旗帜到处飘扬!
  
   上个世纪初的中国大地,笼罩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黑暗势力统治下,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生在安徽六安一个贫苦人家的父亲,从小就饱受了地主欺压和生活折磨,四五岁时,就跟着奶奶要饭吃,以后又帮王姓地主家放牛,不久又给算命的瞎子带路。后来,爸爸为生活所逼,又到孙姓地主家去放牛,东家给爸爸安排了很多活儿,天亮就外出放牛,早饭后要去割牛草,午饭后又要去山上砍柴,晚饭后又去放牛,还要防备野兽,放完牛回来还要做许多家务事,晒牛粪、扫地、抬粪桶……挨打挨骂是家常便饭。小小年纪的父亲,内心对富人剥削欺压穷人的社会充满了仇恨和改变这一切的愿望。
   一九三○年,一支佩戴着红五星、红领章的工农红军队伍解放了大别山区,创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从此改变了父亲全家人的命运。以后,爸爸参加了儿童团,上了列宁小学,姑姑参加了少先队、爷爷和奶奶参加了贫农会和妇委会,给工农红军打草鞋、照顾红军伤病员、看路棚、盘查行人。我们家乡得了地主朱麻子家的两亩水田,两亩旱地,还有三间房子,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父亲开始认识了为穷人打天下的红军,开始知道了许多革命道理,并加入了共青团。一九三二年初,他在参加一次共青团大会时,一位共青团领导人教唱《国际歌》,歌词深深打动了父亲的心,在他心里唤起了革命的激情。从这一天开始,父亲“要为真理而斗争”的人生信念越来越坚定,并且从来没有动摇过。父亲深深爱上了红军,他要当红军去,拿起枪杆闹革命,保卫革命胜利果实,让被压迫、受剥削的劳苦大众早日解放!
   这年六月,蒋介石调动三十万军队进攻鄂豫皖苏区。年仅13岁的父亲和一群穷孩子找到红军叔叔,坚决要求参加红军。一位红军负责招兵的同志看来了一群十来岁的娃子都要当红军,想考验一下他们的革命坚决性,就说:“孩子们,你们还小呵!当红军上前线打仗有很大危险,随时要准备牺牲,而且生活非常艰苦……”
   “怕困难就不革命,怕死就不当红军!”身为儿童团长的父亲决心已定。红军叔叔当下拍板要了这个倔强的少年。从此父亲就在红军的队伍里战斗、学习、成长。
   父亲先后参加了土地革命战争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军队和地方的建设事业,为革命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多少年以后,父亲都无法忘怀当年红军给他的第一印象。1956年,父亲在山东潍坊空军某飞行师工作,那是他参加红军24年了。流金岁月是他一生最珍贵难忘的经历,于是父亲就写下了《红军来到了我的家乡》这首歌谣。直到他1986年去世,三十年时间,父亲写下了大量红军战斗回忆录和诗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共 220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红军来到了我们的家乡》的歌谣,一是回忆以作者的爷爷家为代表的当地百姓在红军来到前后的生活变化,这两部分来自民间的记忆内容,真切地再现了当年红军在根据地和宿营地的所作所为,表现出了红军队伍与中国苦难民众之间的关系,这也揭示了红军能由弱到强,最后取得解放全中国的革命的胜利的原因。我们如今回忆当年红军的革命历程和信仰理念,对于今天,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文章语言朴实流畅,真实的原生态记录,让文章的故事更有了真实感和说服力、亲切感。【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6-11-06 19:58:20
  这篇文章,对于渴望了解红军的青少年们,是很有价值的。因为,红军在他们已经只是一个概念了,对红军的生活情形,是陌生的。适度阅读这些故事,能丰富他们对红军精神的了解。
语文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八月桂花        2016-11-07 11:40:34
  谢谢春雨老师的编辑和深刻点评!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今天,各种媒体有很多宣传资料,但是都与今天的年青人有着太长的历史距离感,他们对长征精神的理解也许只是了解和崇敬,很难有切身感受和升华。我仅从父亲在解放后写的一首歌谣,客观地反映出当年一个贫苦的农村放牛娃为什么能够坚决参加红军,为什么不怕牺牲,英勇奋斗,从他对红军队伍一言一行的细致观察,到了解认识这个队伍的性质,是一支秋毫无犯、官兵一致为穷人打天下的人民军队,父亲是爱上了红军!到后来,父亲才十三岁就坚决自愿参加了红军,后来又去长征-----也许这样的小人物、小故事,更能打动人心,帮助更多的读者特别是年青人更深刻地了解红军,了解长征。再次感谢春雨老师!感谢读者的关注!
2 楼        文友:闲妹        2016-11-07 17:44:52
  今天第一次从桂花战友这知道红军歌谣的来历,这对当今青少年是非常好的教育,现在的孩子知道太少了,我们再不宣传就更没人知道了。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回复2 楼        文友:八月桂花        2016-11-07 19:22:10
  谢谢闲妹!父亲留下的红军歌谣都是以生动的形象、朴素的语言、深刻的情感和整齐的形式来表现红军的战斗生活、坚强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今天看来仍然有着深深的感染力。希望更多的青少年能通过这些歌谣来学习红军的精神,也是学习文化,学习怎么通过写歌谣来表达思想感情。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