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春秋】官 路(小说)

编辑推荐 【春秋】官 路(小说)


作者:河杨 举人,4310.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005发表时间:2016-11-09 18:48:25
摘要:官大官小都是官,为民做主是好官。为民做主谈何易,官路崎岖难认知!


   官大官小都是官,为民做主是好官。为民做主谈何易,官路崎岖难认知!
  
  
   一
   我爱看文章,更欢喜了解古代的人情世故。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十分钦佩,认为他很有骨气。他这种骨气,便是不能为了迎奉上峰,而失去自己的志气;对于诗仙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说法也非常心仪。可是,却不了解他们为什么会是这样。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再经过这些年的琢磨,好像悟得了他们留下的字里行间还有许多没有说明白的话。因为,古代人与我们的环境虽然不同,可是,个人的天性应该还是大致相同的。
   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叫做“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然而,在我所有的经历里,却也有“当官要为民做主,得罪上峰无前途”的具体事实。
   最近,我收到了文友周逢春先生赠送的《桑榆独白》的新书,看到了“溪口镇章书记说的一句实话:‘群众算老几?说我再好,喊我万岁也没用,不如领导一句话’”的文字(《桑榆独白》第133页),令我想到了我自己的“官路”,因而要写这些亲自经历。因为,我觉得自己的性情,实在与当官不适应。真正感到,这位“章书记”把当官的“诀窍”一言以蔽之了——当官要想为老百姓做主,只能是“自塞官路”。我曾经走过的官路,便是个明证。
   当官的官路,通向哪里?答案是没有止境的。而普通人当官,到了一定的地位,就算“官当到顶”了,再要飙升就非常困难,或者就没有可能的了。特别是在“农业、非农业”界定得冰火两重天的时代,农民当官,当到了大队一级,就算到了头。再想上升,那是“非农业”的官,也就是说,是不可能的了!
   然而,普通农民要想当到大队这一级的官,其实也不容易。因为这是当局“千里挑一”的选择,其中有许多因素,少了哪一项,便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这些因素,在不同时期各不相同,这里就不细细阐述了。总之,能当上这一级的官,就可以脱离农业生产,可以管理所在地方的社会和百姓中具体的事务,如果怀有百姓观念,是可以“为民做一点主”的,起码可以少做一些令老百姓“不可思议”的事。由于是直接管理当地百姓,会被百姓们“另眼相看”。
   我的父辈们,是“大集体时代”的当时人。我的伯父是村里的“老干部”。他在合作化初期,便被拉着当上了村干部,共产风中、生产队时期的几十年里,一直都是当地负责干部,工作成绩斐然,被身旁的农民尊敬。然而,却永远只是个“自然村干部”。究其原因为什么没有升级,就是他不是上级的“驯服工具”,上级对他只能是“敬而远之”,特别是关系到老百姓利益时,他坚持与上级“对着干”,总是弄得当权者“狼狈不堪”。因此,他虽然在老百姓当中口碑极好,而在上级干部面前,却是“很难对付”的人。因此,大队的主要干部职务,一直与他无缘。只是因为群众信任,他的干部职务上级也不好拿得下来,于是,他“一辈子都是自然村的干部”。可是,他的作为,却成了我心目中的榜样。
  
   二
   我从小在伯父言行的熏染下,得到了当干部就要为老百姓“做实事”的作风。在那火红的年代里,农业上天天强调学习大寨。在长时间的“学习”中,我终于“悟”得了一个诀窍,就是在“大呼隆”的生产中,可以实行“小段包工”。于是,我将我的“心得”与生产队里的几位“诸葛亮”们讨论,都觉得这确实是个好办法。因为当时所有的生产队生产都处在拖拉、无效益的状态,真正“当家理事”的农民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是苦于没有解决的办法。
   可是,在长期的阶级斗争中,我竟被想不到的“特务案件”攀扯着,五年后才得到“释疑”,被派上了生产队的“政治队长”的“官”。这是驻队“人保组”(文化大革命中公、检、法合并的机构,当时在我这里审查我们的“特务案件”)创造的新官名。因为,宣布这个决定的时候,已经是新的春天,生产队干部当年选举工作早就做过了,队干部已经确定下来,他们要给我这个“嫌疑特务”正名,才设想出了这么一个新办法。而且生产队整个时期,只有这一年,也仅仅只是我这个生产队才有这么个官名。这是个什么职务呢?当时的人保组负责人说:“政治队长好比是大队的书记,是生产队领导班子的一把手。”
   于是,我与自己生产队的队长商量,试行着我“悟”出来的方法。经过具体推行,生产速度果然很理想,使生产队“永远做不完的生产任务”明显地缓解下来。可是,矛盾却是无穷的:生产速度虽然快了起来,而生产质量却无法保证。分派下去的任务,人们很快都完成了,其质量多是一塌糊涂,对提高生产效率妨碍很大。弄得生产队当家作主的人都觉得“这生产队注定是打拼的生产方式,没有办法稿得好!”然而,我在实践中却认为,这里面涉及到了“科学管理”的问题,只要能加强具体管理,解决好劳动速度与质量的矛盾,“小段承包”的生产方式,是可以解决“生产拖拉,老是跟不上季节”的问题。
   这一年的年终选举,我被正式任命为“生产队长”,同时再也没有“政治队长”这个官名了。我当上了生产队长后,便与队里的几个“诸葛亮”探讨,怎样在搞好承包的同时,也将劳动质量保障好,切实将生产效率提高起来。经过反复、认真的讨论,并且多次召开社员大会,明确细致地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以求得最广大社员群众的真心支持。同时制定下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且认真贯彻执行。
   在具体执行中,我坚持“奖励诚实的劳动者,遏制投机取巧”的现象。这一年的生产得到了最广大的社员支持,取得了生产队历史上空前的好成绩。而且繁忙的生产任务,完全被解除了。生产任务真正的松闲起来,于是,在完成了生产任务后,总是集体放假,显出了有忙也有闲的情景。全生产队人人皆大欢喜,对订立的生产制度都衷心拥护。
   更加喜人的是,由于执行了这种生产方法,这一年粮食产量达到了历史新高,对国家贡献超出了规定的任务,集体储备多于此前年份的好几倍,社员分配虽然受到政策限制,也到达了最高值。我这个生产队的人们,到了这个时候才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了不够吃的问题。我这样的生产方法,在当时是“创造性”的,因此,与別的生产队生产情况比较,生产成果遥遥领先(可是,这种生产方式,必须是负责人能主持公道,否则也有缺点。有关情况,请另见下文附注。)。
   这一年我们这里进行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我生产队的业绩,主要是对国家的贡献,成为了“社教运动”莫大的政绩,使得我所在的大队社教工作队被评为“先进工作队”。这样,我本人被工作队树为“标兵”,拉进了大队领导班子。由于我是刚刚进入班子的,被安排做主管生产的干部,上面还有个“书记”。后来,由于我的“德性”,这大队一把手,便一再与我无缘。
   【附注:当权者的态度,决定生产队小段包工的成败】我创立的“小段包工”的生产方式,确实解决了生产队生产老是赶不上季节的困难,提高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生产产量创造了历史最高,人人心情舒畅。
   我到了大队工作后,这种生产方式生产队还在沿用。可是,队干部们在执行中却“走了样,变了味”,弄得社员们满腹怨气,生产当然无法搞好。虽然,总的生产状况,还是全大队最好的,却没有理想的好了。
   主要原因是:当权的队干部私心严重,承包农活时,他自己在场给予高工分;特别让社员有意见的是,他常常弄些功夫不大的农活,给他自己及少数人承包,给以出格的高工分。普通社员无法与他们说清道理。常年下来,少数人,当然包括这些当权者,工分比一般人高了许多。在“靠工分生活”的时期,社员们自然产生了很大不满,对生产便失去了主人翁的负责心情,采取着敷衍态度,生产自然就上不来。
   再好的生产方式,如果没有最广大的社员拥护,也会是没有好的效果。由此我们知道,在生产队的体制下,难得有主持公道又善于治理的干部;因此,生产队的体制,是无法将生产搞得好的体制。
  
   三
   我虽然当了大队干部的“官”,却是个“不识官路”的懵懂人,老是将伯父作风牢牢地奉为楷模。刚上任的那一年秋季,去公社参加“收缴排涝费”的会议,便与这次会议的公社领导闹了个彻底的“决裂”。令同去的原副主任“瞠目结舌”。散会后,他悄悄的问我:“你这样说行得通吗?”我说,不管行得通,行不通,我们大队的排涝费就是不交,除非我不当这个干部!既然当着这个干部,不为老百姓讲话,那这个干部当了还有什么用?这个副主任听了,只是点头。
   具体情况是:“大跃进”以后,政府宣布“停止一平二调,实行‘谁受益,谁负担’的政策”,可是,在具体实行中,这个政策总是不能兑现。这“排涝费”,公社解释是“水电费”,是排涝所用去的电费。凡是圩区的土地都要平均负担。而且已经执行了许多年。这个数额是巨大的,是生产队沉重的负担。社员们都认为是不合理的“一平二调”。于是,在这个会上,我说“这水电费我们大队无法收取,社员们意见太大,都说,宁愿不排涝,也没有这么大的损失。”事实上也是这样情况。我所在的大队,只是沿湖一溜低矮的“荒田”,这排涝才可以受益,而所摊派的“排涝费”,是按照圩区所有的土地“平摊”的,我们大队负担的总数额,远远超出了这些荒田的收入。
   可是,那公社干部却说,这是党委的决定,必须执行!我当即予以了回绝:“不正确的决定,党委的决定也无法执行。”这个会议以后,公社还是派来了收费员。因为我已经向我的大队所有的生产队都打了招呼,当然,这个“排涝费”这一年一分钱也没有收到。之后,公社只好改变了这种“一平二调“的做法,不仅仅是我这个大队,连圩区其他的大队,也就再没有所谓的“排涝费”了。可是,我的行为,当时却为公社领导所震惊。
  
   四
   我所在的大队,虽然是圩区,水田却需要灌溉,而且也常常抗旱。按照地形状状,大队内的土地分成了三个大片,由两台大型抽水机进行这些工作。其中有一个片的抽水机是与相邻大队公用,灌溉水源由大队以外的苏武长滩里的蓄水供给,一般情况下,能够做到旱涝无忧。
   文化大革命后期,县里将长滩开垦,建立了“示范良种场”,从此,那抽水机的水源便成了“水无来源的旱机”。有两年出现了一点旱情,使这台抽水机灌溉的水稻田遭到了不小的减产。我根据这个情况,私自写了一篇描述情况的文章,与相邻大队干部商量,要求县农场保障我们灌溉的水源。
   接着,我将这篇文章改成了“向县政府的报告”,理由是:办这个农场去掉了本来的良田灌溉蓄水湖,稍有旱情,其损失远非农场收入可比;还将滩上的原本水产消灭了,这些水产,虽然只是野生的,却是社会财产。而为了开垦荒滩,经营农场,县里每年都要投入巨大的人力与财力。两相衡量,实在是“得不偿失”,因此,应该“退耕还滩”。如果不能“退耕还滩”,起码要将原来的蓄水湖“白水坝”划归我们大队所有,以保障农田灌溉的水源。
   这个报告县政府很重视。不久,便由常务副县长Z副县长到良种场召集两个大队主要干部协商这件事。参加这次协商会议的,还有公社的主要干部。我们大队的书记(他常常认为我会抢了他的权)自己去了。协商的结果,连蓄水湖白水坝也没有要,而是在大旱的时候,抽水机无水可抽时,由良种场在外河建立临时“喂水站”,由外河灌水作抽水机的水源。所用材料由良种场承担,所用人工由我们两个大队负担。这种决定,明显与所写的报告内容不符合。我当时便对这种决定不满意。而我们大队的书记却解释说:Z副县长说,良种场已经办了,不便撤销;给你们白水坝,农场不好管理。既然领导这样说,我们……
   这个协议虽然得到了县和公社领导人的满意,却给应该受益的农民留下了不应该有的困难,以致一有旱情,就有旱灾——后来,每当大旱,受旱水田已经旱得很严重了,才急急忙忙去赶建“喂水站”;而具体建造时,总是“不慌不忙”;等到快建好了,老天竟下起雨来。这建喂水站,常常是劳民伤财,白忙一遭,而水田旱灾依旧存在。这种做法与“勿临渴而掘丼,宜未雨而绸缪”真正是反其道而行之。这便是当干部的对待百姓和上司的态度所形成的必然结果。
  
   五
   再两年的春天,我正在参加县党校学习时,我的父亲在长期的病磨中病危。我得知消息后,知道父亲即将永远离开我们了,便怀着悲痛的心情及时回到了家里,为老人家送了终。
   我的父亲一辈子历尽了人间艰苦,我决心要郑重地为老人家办好后事。当时,公社书记在我们的大队蹲点,他为了这件事,特别找我谈了话,说要“丧事简办”。这位书记,可以说是“丧事简办”的模范,他的父母去世,他像是没有丧事一样:他的父亲上午死去,下午就去火化,接着便埋葬了;他的母亲是头天晚上逝世的,第二天就办完了丧事。我没有理会这位决定我“官运”书记的建议,因为,我认为太“简单化”了,既对不起饱经苦难的父亲,我自己心里也会不能安宁。

共 660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做什么行业都有各自的规则,有自己的路子。当官也是一样,当官长久,升迁也需要走路,就是官路。这篇文章通过“我”,当官的经历,详细而真实地为官之道。把农村基层干部的生活,仕途的各种规则和基本情况,原原本本地反映出来。我们既可以把它看做一篇关于农村基层干部生活的小说,也可以看做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第一手资料。文章质朴无华,干练,条理清晰。推荐欣赏。【编辑:北极主人 】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河杨        2016-11-09 18:59:29
  谢谢北极老师的辛勤编辑。这篇文章是通过有关实践,进行写作的,其中有好多方面,说明了当官要为老百姓做主,其实也是不容易的事。衷心感想北极老师的推荐。
2 楼        文友:北极主人        2016-11-09 19:15:24
  曾经的回忆,真实的史料。
北极主人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