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荷塘】天下谁人不识君(赏析)

编辑推荐 【荷塘】天下谁人不识君(赏析)


作者:酋黄 进士,6215.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69发表时间:2016-11-13 21:38:11
摘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经典名句,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开拓进取,勇往直前,乐观地面对“前路”,创造无愧于己、无愧于人、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读诗,做人,在这个世界上,看来哪一样也不可缺少。

【荷塘】天下谁人不识君(赏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离别是人生不可回避的现实。尽管如此,“多情自古伤离别”,千百年来,送别总是让人感到悲悲戚戚、黯然神伤。唐人高适的一首《别董大》,短短四句,于苍凉中凸显激越,于凝重中展示奋进,特别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读来铿锵有力、令人振奋,给人一种踌躇满志、昂扬向上的感觉,一直为后人喜爱或追捧。
   初读《别董大》,我以为“董大”即董老大,“别董大”三字分明是说小弟弟给老大哥送别的。常言道:“四海之内皆兄弟。”凭他董老大的才德和为人,到哪里还不是被朋友围得团团转?这不是兄弟对老大哥的恭维或赞美,也应该是诗人对朋友董大的安慰,说“天下谁人不识君”虽然有些夸大,但作为送别的祝愿,似乎也说得过去。
   备课中偶然翻到此诗,没想到很多权威注解中却说,开头两句即“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是用白描的手法写眼前之景,以悲衬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反复阅读,我真的感觉不到哪里是“哀”。迷迷糊糊中,我觉得前两句并不好理解。首先,我没有见过“黄云”,我们通常看到的大多是“白云”或“乌云”。再者,写“云”也很少用“千里”来形容,倒是有晴空“万里无云”的说法。更令人生疑的是:“千里黄云”怎能和“北风吹雁”兼容;“白日”即“落日”,又如何与“雪纷纷”共存。
   在我的印象中,儿童读物里曾选过这首诗,当时好像旁边还配有一幅画。画面的内容大致是:一个古代装束的读书人,昂然站立,面对凛冽的北风,飘舞的雪花,头顶一排大雁飞过;远处苍茫,似乎有一轮“白日”降落,乍一看又像云中的月亮。记得翻阅时我还佩服画家的想象力,如今看来真是有些好笑,但面对孩子的教育,我又怎能笑得出来呢?
   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那是因为你的头脑僵化了。天涯何处无芳草,人生无处不青山,“芳草”与“青山”始终与人为伴。芳草也好,青山也罢,近在身边,近在眼前,自以为“近水楼台先得月”,殊不知这世上还有“灯下黑”的说法。我特别欣赏伟人的“风景这边独好”,一个“独”字,无疑是在说欣赏风景不能随大流,只有解放思想、放开眼光,才能在“熟悉的地方”发现和欣赏到独特的风景。
   常言道:“解铃还须系铃人。”发现问题并不可怕,有句话叫做:“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问题出在诗中,我们仍需回到诗里。带着疑问,反复诵读与揣摩,我仍然百思不得其解。“千里黄云”在我的心中似乎是满腹愁云,“雪纷纷”在我的大脑里也乱作一团。但“莫愁前路无知己”,边诵读、边思考,我又从此句诗中得到了安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我却发现了“前路”,思维顿时像打开了一道闸门,我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以为这“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两句,说的应该是“前路”。于是,我自然想起了柳永《雨霖铃》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两句中的“千里”一词,不正好相似吗?只是还有一点似乎解释不通,送别一般来讲,“前路”通常应为行者的目的地,而目的地应该为一处。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尽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也有苍茫之感,但毕竟是写实,也只有“扬州”一处。
   这里面难道还有其它原因?为了进一步理解诗意,我们不妨先一句句地分析。我曾看过一则资料,说王之涣的《凉州词》还有另一个版本,其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又写作“黄沙远上白云间”。据很多学者考证,以为“黄沙远上白云间”更符合事实和诗意,“黄河”的“河”应是“沙”的误写。在当时印刷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仅靠口授或传抄是很容易出现舛误的。
   在这里,我无意说“千里黄云”的“云”是“沙”的误写,但作为诗歌的文学作品,我想用“黄云”比喻“黄沙”则是很自然的。“千里黄云白日熏”,这应该是写西域大漠风光的。千里黄沙,漫天飞扬,如火如烟般地熏烤着“白日”。“白日”即落日,我曾在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仔细探讨过,简单地说就是“五行”中以西方为金,对应“五色”正好是“白色”,日落西方,故称“白日”。
   关于大漠风光的描写,古诗中确有很多,比较出名的,如与高适同时代的王维的《使至塞上》,其中就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代另一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中说:“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无论是“青海”、“雪山”,也无论是“孤城”、“玉关”,还是“黄沙”、“金甲”甚至包括“楼兰”,无不昭示着边关生活的艰难与困苦。其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一个“穿”字就极写了黄沙的猛烈和强大的威力。
   再来看看“北风吹雁雪纷纷”,我觉得此句是写北方高寒气象的。“北风”即冬风,与高适同为边塞诗派代表人物的岑参,就曾写过一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句。关于“雪纷纷”,该诗中还有进一步的描写:“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高适所描写的“北风”和“雪纷纷”,就是北方边塞所常见的,或者说是边塞诗人通常写到的。
   至于“北风吹雁”的“雁”,在古诗中提到的更多。还说王维的那首《使至塞上》,其颔联中就写到:“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我以为“北风吹雁”中的“雁”,以“孤雁”理解为好,它更加契合离别或送别的场景。大诗人杜甫有一首写孤雁的诗,好像题目就叫做《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无论是雁的“鸣声”还是“孤影”,都给人一种苍凉和凄苦的感觉。
   或许有人会问,送别董大为何要描绘西域大漠和北方高寒的景象呢?这与一个琴师或音乐家董大有什么关系吗?据相关资料记载:董大原名叫董庭兰,在兄弟排行中为老大,是玄宗时吏部尚书房管的门客,天宝六年,即公元747年的春天,房管被贬出朝廷,董大也离开了长安。《别董大》原诗为两首,从资料介绍和诗的内容来看,该诗是作者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相聚又要各奔他方的临别赠言。
   “别君去兮何时还”,瞻望前程,诗人高适为我们描绘了两幅雄浑而又苍凉的边塞图景,这图景既是他送给友人的,同时也是写给自己的。高适作为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他年轻时曾经客居梁宋、北游燕赵,极为熟悉边塞的生活,又一心想着边疆为朝廷建功立业。这两幅图景的描绘,与其说是写分别时的眼前之景,不如说是他个人理想和抱负追求的具体展示。生活中我们常说的“东奔西走”、“南来北往”,这“西”和“北”也就分别代表了“东”和“南”。诗中一“西”一“北”两幅图景,正是他独闯天下、建功立业的真实表达。
   “莫愁前路无知己”,“莫愁”既是对朋友董大的劝说,同时也是在安慰和激励自己。“前路”通过分析,我们已经明确。“知己”即知音,它出自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但在这里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一句名言,那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知己存于海内,虽身在天涯,亦若比邻,因为“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是朋友间的“肝胆相照”,也是送别时的祝愿和誓言。
   “天下谁人不识君”,一般认为“君”就是指董大。我觉得这种解释只说出了一半,它还应该指诗人自己。这里的“君”,就类似于今天所说的“我们”。或许有人质疑,“君”是敬称,应该指对方,用到自己身上不太合适吧!通过前后语境的分析,我们看到这里的“君”明显有一种自豪感。所谓的“天下”,就是指四面八方或“海内”,上文我们已经说到“西”“北”两幅图景,就代表了四方或天下,王勃的诗中提到的“海内”和“天涯”实际上也就是当时的“天下”。
   “谁人”一词,应该说较好理解,也就是“哪一个人”。用于反问,也可理解成“任何人”或“没有人”。“天下谁人不识君?”也就是说普天下没有不认识你的。诗人这样说的根据或理由是什么呢?我想它决不是说一个人的“才德”或“为人”,也不是简单的劝说或安慰,它应该就来自前面的两幅图景,也就是“前路”。说得明白些,即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一旦功成名就,名满天下,“君”自然也就会天下无人“不识”了。
   盛唐是一个崇武尚侠的时代,读一读这一时期的一些诗我们便会知道。从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李白的《从军行》“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再从李贺《南园》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到杜甫的《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前前后后,诗人们始终是将征战沙场、杀敌立功作为人生的志向。即便是大诗人李白在感叹《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时候,仍抱有“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和壮志。
   由此看来,一首短诗如果不从时代背景、个人身世和写作目的来分析,不从诗歌本身的字里行间去揣摩,是很难做到真正理解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经典名句,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勇往直前乐观地面对“前路”,创造无愧于己、无愧于人、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读诗,做人,在这个世界上,看来哪一样也不可缺少。

共 36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彩解析。“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作者从大家都熟悉的一首《别董大》入手,深入浅出地解析了这首诗的背景,个人身世,及写作目的,观点鲜明,别具一格。“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有人说是用白描的手法写眼前之景,以悲衬哀。作者表示异议,因为诗中看不出哪里是“哀”。而“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两句,说的应该是“前路”。通过进一步地解读,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千里黄云”的“云”是“沙”的误写,“黄云”比喻“黄沙”是写西域大漠风光的。古代描写边关诗歌的不计其数。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一个“穿”字就极写了黄沙的猛烈和强大的威力。“莫愁前路无知己”是朋友间的“肝胆相照”,也是送别时的祝愿和誓言。“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反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的勃勃雄心与壮志豪情。文章解读精准,用词贴切,旁征博引,观点新颖,令人耳目一新。旧诗让作者解出了新意,有思想,有见解,令人心服口服。作者由读诗,联想到做人,升华了主题。值得细品慢读,倾情推荐共赏!【编辑:阿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阿巧        2016-11-13 21:45:09
  感谢酋黄老师赐稿荷塘!荷塘因您更精彩!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回复1 楼        文友:酋黄        2016-11-14 07:41:34
  问好编辑,祝福荷塘!
2 楼        文友:阿巧        2016-11-13 21:51:13
  文章旁征博引,观点新颖,旧诗新解,见解独到,令人佩服之至!感谢酋黄老师带来的精彩赏析,读了受益无穷!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回复2 楼        文友:酋黄        2016-11-14 07:43:26
  老乡高抬了,感谢精妙的编按与点评,让小文大为增彩。问好!
3 楼        文友:阿巧        2016-11-13 21:52:09
  问候酋黄老师!祝愿老师在荷塘创作愉快!佳作频传!!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回复3 楼        文友:酋黄        2016-11-14 07:45:00
  写文辛苦,该文更辛苦,以苦为乐,大家彼此都愉快!
4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6-11-18 11:17:47
  老师的赏析让人耳目一新,比上学时学这首诗有了更多的收获!更喜花老师最后一句话:读诗,做人,在这个世界上,看来哪一样也不可缺少。欣赏学习精彩赏析,祝老师在荷塘创作愉快!
回复4 楼        文友:酋黄        2016-11-18 14:48:49
  问好红叶,你多多辛苦,一点想法,你过誉了,共同学习与提高,真心谢谢你!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