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乡愁四韵(散文)

精品 【流年】乡愁四韵(散文)


作者:涂国文 秀才,1768.8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88发表时间:2016-11-15 16:16:13

【流年】乡愁四韵(散文)
   所有的乡村,都是结在不同藤蔓上的乡愁之果。
   ——题记
  
   一、高田晒秋
   开化县。长虹乡。高田坑。
   夏季沉落,秋天上升。漫山遍野的斑斓,从田间地头、山坳丘坡、古宅新楼,旋转着、呼啸着,向着古老山村层叠错落、大大小小的空地漫溢汇聚。季节的调色盘被打翻,山道上、院落里,屋瓦上、窗台前,灌木上、土墙头,溪沟上、石桥栏……一串串、一挂挂、一筐筐、一块块、一圈圈、一条条……到处是汩汩流淌着的鲜艳色彩。高高的竹架、圆圆的晒簟、长方的门板、不规则的水泥地,都成了承载这些颜色的画板。
   火红的是辣椒、柿子、茱萸,金黄的是玉米、南瓜、黄豆、粟米、黄菊、花生、稻谷,褐色的是桃核、板栗、红豆、山蕨、茶籽、长豇豆、干腌菜,黑色的是荞麦,紫色的是番薯,翠绿的是青菜,琥珀色的是果脯,鸭蛋青色的是水笋,晶莹洁白的是米粉条……一万种色彩,聚集在阳光下,接受秋风的检阅;一万种声响,在果实内部轰鸣,攫掠着游客的心灵。
   琳琅满目,流光溢彩。这是一场百万蔬果的狂欢!这是一场农耕文明的庆典!炊烟在空中袅娜,色彩在山坡流淌,流水在山脚琤瑽。秋阳杲杲,朗照山村;金风飒飒,着意涂描。高田“晒秋节”,晒出的是古老山村千年的民俗风情,晒出的是最美中国乡村符号。
   这些秾艳的色彩,原本散落于古老山村的田角、墈头,厅堂、庭院,是打造特色山乡旅游文化的举措,使这些色彩流动了起来、凝聚了起来、鲜活了起来、壮观了起来,由一种纯自然态的乡村生活景观,上升到了一个节日的高度、文化的高度。是文化,为高田晒秋的千年风俗,完成了惊艳世人的点睛之笔;是文化,使高田“晒秋节”的美名,向着四面八方传播。
   于是,游客们来了:他们驾着小车来到这里,分享山民丰收的喜悦,领略山村最美的秋色。诗人、作家们来了:他们来这儿采风,设立文学创作基地,用饱蘸情感的文字,追忆乡愁,为心灵、也为时代,刻录一份中国记忆。画家、摄影家们也来了:他们来到这儿寻觅灵感,写生、拍照,将高田晒秋人家的绝美风情、将高田坑狂荡艳丽的秋色,永久定格在镜头中、画框里。
   斑斓的风俗源于一段并未走远的历史记忆。在漫长的贫瘠时代,缺衣少食的山民,为了能度过饥馑的岁月,不得不将夏收秋收时所采摘的蔬果,通过晾晒的方式,去掉水分保存,以俟无米可炊的日子,代粮充饥。在高田坑山顶一个农户家里,我看见四只水桶一般大的金黄色南瓜,静静地依偎在厅堂的一角,沉默、寂然,像一部泛黄的册页,提醒着人们勿忘历史、勿忘苦难、勿忘乡村……
   高田晒秋,晒出古老山村斑斓的秋色,晒出人间最撩人的乡愁!
  
   二、桃源青蛳
   入夜,我们下榻在桃源村。这个村有民宿近20家,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有着“江南布达拉宫”之称的台回山上。
   到了开化,自然要品尝开化的美食。开化青蛳、清水鱼、粉蒸肉、辣椒包、汽糕、麻糍果、农家豆腐,等等,都是我惦念已久的。但我最期待的是开化青蛳。十年前有一回去衢州出差,第一次吃到开化青蛳,从此它便在我的味蕾上,植入了难忘的记忆。
   开化青蛳是一种清水螺蛳,墨绿细长,状如锥塔、外形秀美。如果说田螺像一个体格健硕的村姑,香螺像一个明眸皓齿的闺秀,泥螺像一个孱弱凉薄的丫鬟,那么开化青蛳便是一位颀长飘逸的书生。
   开化青蛳生长于钱江源头的活水中。这里环境无污染、泥沙极少、水温适中、水体洁净、水质优良。青蛳常吸附于涧石之上,昼伏夜出,以流水中的微生物为食,因而肉质格外细嫩紧致,鲜美可口、风味独特。
   开化青蛳“鲜味中含清苦,口感华润”(《舌尖上的中国·2》),有清热、利湿、退黄、消肿、养肝等作用,具有美食和药膳双重功能。据检测,开化青蛳富含谷氨酸、肌苷酸、半胱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A、B1、B2等多种维生素,以及钙、镁、磷、铁、硒等多种无机盐,每百克螺肉含蛋白质13克,而脂肪含量仅微0.7克,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天然保健品。
   紫苏、辣椒是螺蛳的最好搭配。人们在烹饪开化青蛳时,也往往朝锅里扔一把紫苏和红椒。紫苏和红椒不仅能去腥、提鲜、调味,还能中和青蛳的性寒。烹饪结束,揭开锅盖,一股混合着青蛳的肉香、紫苏的叶香与红椒的辣香的水汽蒸腾而起,扑鼻而来,奇香四溢,形成一种挡不住的诱惑。开化青蛳在《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后,名声大噪,备受食客追捧,饭馆奇货可居。
   正在我遐想着的时候,善解人意的主人,将一盘冒着热气、散发着奇香的开化青蛳端上桌来。于是我们一齐下箸,风卷残云、大快朵颐。
   螺蛳是一种大众菜肴,也是一种友谊的菜肴。夏夜,排挡,三五好友,围坐在一起,炒几盘螺蛳,整几瓶啤酒,是人生再惬意不过的一件事。螺蛳也是一种怀旧的菜肴。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螺蛳是我们童年饭桌上难忘的美味佳肴。“三月螺蛳四月蚌”“清明螺,抵只鹅”……那些关于螺蛳的谚语,早已化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命记忆。
   螺蛳壳里有我浩瀚的乡愁。我老家地处江西上饶信江之畔,鱼米之乡、螺源丰富。然而1973年以前,我们村烹饪螺蛳的方法,却只有炒螺蛳肉一种:将洗净的螺蛳倒入热锅中加热,使螺丝肉与螺蛳壳脱离,再用竹签将螺丝肉挑出,青洗,爆炒。那一年,我们村来了一位插队的上海女知青。一天,我姐姐将自己从河沟里摸来的一筐螺蛳送给她,她用菜刀将所有螺蛳都斫去尾巴,再清洗、烧制。从此,我们村的人学会了螺蛳的这种烧法。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静静地谛听着楼外潺潺的流水声,仿佛看见开化青蛳正在钱江源的夜色中悄悄地蠕动,也仿佛看见故乡的田螺,正吸着潮湿的堤岸,悠然地散步……
  
   三、西坑蓑衣
   一袭旧蓑衣,挂在黄土墙上。蓑衣上面,是一只竹编的斗笠。竹笠上面,是斜压下来的屋檐。屋檐上面,是一片瓦蓝瓦蓝的天空。
   像古老的中华农耕文明遗留的一只旧蝉蜕,它静静地吸附在西坑村农家的土墙上。金色的秋风,飒飒地吹拂着,似要为它拂去蒙在上面的岁月的积尘。世界一片沉寂,我似乎听到了蝉蜕中灌满的岁月的回响。
   我伫立在蓑衣前,幽幽的目光,静静栖落在这具“铠甲”上,灵魂出窍。是的,铠甲!一具从古老的农事中退役的铠甲,一具沐浴过贫寒月色和萧瑟风声的铠甲,一具农民抵御人生风霜、与命运苦斗的铠甲。
   这具铠甲,由一根根乌黑的棕丝织就。那是一缕缕太阳的金光,也是一缕缕嘴角的苦涩;是一道道骤狂的雨帘,也是心头一丝丝不绝的希望;是行走中的消逝,也是消逝中的挽歌。
   若把这一根根乌黑的金丝缀连起来,就是中华五千年的传统农耕文明,它一头连着烽火,一头连着炊烟;一头连着灾荒,一头连着丰收;一头连着苦难,一头连着安详;一头连着挣扎,一头连着向往……它是古老农耕文明奔涌的血脉,也是被现代工业文明强行砍断的一根脚筋。
   看着这具铠甲,我的眼前,幻化出这样的一幕:乡村的水田,细雨如织,乱珠跳玉,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农人,手扶犁铧,吆喝着老牛行进……“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幅多么祥和的“农耕图”啊!
   蓑衣,对于我们这些出身于农家的中年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一种物件。它具有塑料雨衣所不可替代的优势:一可以遮风挡雨、护身保暖;二透气、不闷热;三不易被风掀动影响劳作;四乏了可当坐垫、卧垫;五不易腐烂,能穿很多年……
   我年少时,也曾穿过蓑衣,跟着父亲一起下田干活。最难忘的是有一年夏天,信江涨大水,江水倒灌,大批江鱼游入村前的林剑湖。某个夜晚,我奉父亲之命去湖边看守鱼笱(一种捕鱼的工具)。我以一袭蓑衣为垫,躺在堤垱上,一边看守着鱼笱,一边数着天上的星星,一边静听着堤垱下面游鱼戏水的声音。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我直疑戴叔伦的这首《兰溪棹歌》,就是为我那夜的情景而写。
   西坑蓑衣,是农耕的蓑衣、乡愁的蓑衣。它沉重,披在身上没有塑料雨衣那般轻盈;它沧桑,身上缀满岁月刀剑的砍痕。它是旧式中国农民命运的化身、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遗照。
   “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是文人们的蓑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是隐士们的蓑衣。唯有“自著蓑衣早放牛”“短蓑衣向雨中披”“船篷缺处塞蓑衣”,才是中国农民的蓑衣。
   这袭旧蓑衣,岁月烘干了它体内的血、体外的汗,也烘干了可能使它生长霉菌的水分。它干爽地吸附在西坑农家的黄土墙上,像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一张永不腐烂的护身符。陪伴在它身边的,是两串灌满阳光的金灿灿的玉米棒……
  
   四、库坑鱼乐
   库坑村。
   一条宽约两丈的溪渠,穿村而过。几座木桥,横跨其上,连接着两岸人家。渠中溪水蜿蜒潺湲,清澈见底。遍布于溪底的鹅卵石圆润光滑、清晰可辨。水面上,一绺绺水草,顺着流水的方向不住地拂动,似一条条飘舞的绿纱巾。一群群野生的石斑鱼和荷包红鲤鱼,悠然于其间,忽而如接受检阅般顺着溪岸,行列整齐地行进;忽而又炸群般箭簇一样散向四面八方。
   我蹲在木桥上,看着桥下的鱼群在水中戏逐,忽而想起庄子与惠子在濠水边的对话——
   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
   我虽不是庄子,也不是鱼,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库坑村这条溪渠中的石斑鱼和荷包红鲤鱼,是快乐的。
   库坑村鱼儿们的快乐,源自于这个村的“敬鱼文化”。陪同我们采风的库坑村村长告诉我们,在库坑,鱼是受到村规民约严格保护的。这个村对鱼的敬重与保护的习俗由来已久,村中规约:谁要是偷捕溪鱼,村里就要杀谁家的猪分给众人,以示警诫,由此形成了库坑村独有的“敬鱼文化”。村长的一席话让我们疑虑顿消,怪不得这条溪渠野生鱼儿成群,这在别处,是不可能有的事情。
   库坑村的“敬鱼文化”让我肃然起敬。此前,我在视频中,曾见过浙江舟山等地的海洋“开渔节”,也见过故乡鄱阳湖的“开渔节”。敬重鱼,在以渔为生的海洋湖泊区域,似在情理之中。但一个渔业资源约等于无的小山村,对鱼如此敬重,我确乃平生第一次见。奇特的风俗铸就奇特的人文,奇特的人文吸引游客的步履,就一点也不足为奇了。
   “鱼”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是个吉祥的词汇。“鱼”与“余”同音,寓意“年年有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鱼是和乐富足生活的图腾。鱼类更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物种上的亲缘关系。鱼类是最古老脊椎动物,今天所有有钙质骨骼的动物类群,即脊椎动物,包括人类,都是由鱼类演变而来的。
   人类生命起源于海洋,鱼类是人类的祖先。这不由得使我想起暑假期间,在宁波观看的国产奇幻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电影讲述的是掌管海棠花生长的少女椿为报恩,而努力复活人类男孩“鲲”的灵魂,在本是天神的湫帮助下,与命运抗争的故事。那是一部关于人类生命起源的史诗,也是一部关于“鱼”和“人”相谐相生的寓言。
   鱼是全人类的乡愁。云山常青,碧水长流,才是适合人类生息的永久家园。鱼水相欢,人鱼和谐,才配称一种真正的幸福生活图景。看着库坑这穿村而过的小桥流水、成群结队的生态溪鱼,我不由得在心底发出这样的慨叹。
   这时,不知哪位游客向溪流中投掷了一块饼干,只见原本散游在各处的石斑鱼,“呼”地一声,一齐向着饼干沉落处蹿聚过来,奋力争食着。鱼群在水底旋转,花纹斑斓,远看就像一条巨大的蟒蛇,在溪流中扭动着肥胖的身子。
   我再一次发出了惊叹!

共 460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高田晒秋》《桃源青蛳》《西坑蓑衣》《库坑鱼乐》组成属于开化的《乡愁四韵》。作者精准地按住开化高田坑、桃源村、西坑村、库坑村的韵脚,从晒秋、青蛳、蓑衣、溪鱼中,晒出、吃出、悟出、敬出的乡愁,此刻在读者眼前交错氤氲,也会不由发出惊叹。曾以为走远的,竟然还守在原地,曾以为只有回首的,却已然在眼前。此篇文字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多层次地描绘开化美景,使人如临其境,共诉乡愁。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平淡是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61122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6-11-15 16:16:51
  没有去过开化,却似跟随您诗意的脚步浏览了一番,很受益。喜欢。感谢您的分享,祝福您创作愉快。
2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6-11-16 21:46:51
  文字诗意,情感饱满,浓浓的乡情,难得的吟诵乡愁的佳作。写得真好!【敬茶】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6-11-22 15:06:5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4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6-11-23 15:53:41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