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中方情结(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中方情结(散文)


作者:钟琴 白丁,50.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60发表时间:2016-11-16 22:53:47

【流年】中方情结(散文)
   我与中方是前世注定的缘份。
   我们中间横隔着一座雪峰山,我在雪峰山东,她在雪峰山西。雪峰山,山连山,一山放过一山拦。我背着背囊挑着行李坐着汽车,翻越331道弯,经历122处险,与她来相识。我带着疲惫带着憧憬带着爱恋而来,她说“这个妹妹我见过”,欢喜接纳。我在这里学习,我在这里工作。
   曾经多少个日子从四四翻过一座山来到四二,来到七中,没觉得道路崎岖不平;多少次从四四那个冲里步行到中方街上赶场或赶车,没觉得交通不便。在走进来走出去的途中只见路边的山茶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小路两边除了山茶树还是山茶树。那时,这个离车站远、离学校远、交通很不方便的四四厂,人气旺得你找不出缺点来。
   在中方呆久了,老在想:中方?为什么取名叫中方?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她为什么取一个能使人产生误解的名字?她说她丰富的内涵体现在荆坪古村。于是我踏着青石板踩着碎步来了,没撑一把油纸伞,也没带一个中方斗笠,我只戴一顶太阳帽就来了。前前后后,我不止一次来荆坪古村寻访她的根,了解她的历史。汉代,她叫舞阳;唐代,她叫溆州。几百年前,中方只是一个古驿站,距离安江、芷江、黔阳、怀化四个驿站都是六十里,居四个驿站的中心,故称“中方”。中方的古老体现在荆坪北斗七星形状的七棵古树上面;中方的历史体现在荆坪潘氏祠堂斑驳的围墙上面。荆坪潘氏是北宋宰相潘仁美的后代。荆坪的潘仕权曾做过乾隆皇帝的启蒙老师。原来,中方的历史如此悠久厚重而又有名气。
  
   二
   “物以稀为贵”。斗笠这个东西太普通,一不稀奇,二不珍贵,每家每户都有。那些年月,绵绵阴雨天,斗笠;炎炎夏热季,斗笠;上学路上,没有雨伞,还是斗笠。那些年月,南瓜冬瓜也有人偷。清晨,天还只分分亮,有人就扯着大嗓门拉长声调大骂偷南瓜冬瓜的人,嗓门之大,声音之高,声调之长,无与伦比,一手拿着一块砧板,一手拿着一把菜刀,边骂边砍,边剁边骂:剁脑壳的,砍脑壳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好象只是“天方夜谭”。那些年月,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八月十五晚上可以去别人地里偷东西。那些年月,比南瓜冬瓜珍贵的斗笠,有了一个特殊的记号:家家户户的斗笠上都写上姓名。防止错拿或丢失。下雨天,戴着斗笠去上学,调皮男生用脚在女生斗笠上划圆圈,或从斗笠上跨过去。说,这样就不长个了。这些本无关紧要的动作,女生绝不允许,她们告老师告家长,把一件鸡皮蒜毛的小事渲染又渲染成一件万万不可为的大事。荒唐可笑之事出现在贫困年代。
   斗笠到处有,但只有中方出产斗笠(据说贵州也有少数地方编织),中方人几乎家家都会编织斗笠。中方有个古老风俗,郎巴公(女婿)第一次上门,女方家要赐给他一顶最好的马尾斗笠。马尾斗笠是用马尾巴毛做的。马尾巴毛比棕树丝贵气多了。潘士权把中方斗笠带到了京城,带进了皇宫,乾隆皇帝认为是个稀罕物,下旨将中方斗笠作为贡品。“斗笠自古出中方,雨雪阴晴可来挡。曾经一度成贡品,有缘遇到乾隆皇”。有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味道。潘仕权成就了中方斗笠。
  
   三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斗笠是用来防雨的。雨伞一出现,斗笠就与城里人无关了。斗笠,注定只与农耕相关,与农人相联。
   家乡后山有大片的楠竹,生命力极强,砍了又有。“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几乎村里每个男人都会编织篮子、筛子、簸箕、箩筐等物件。
   中方人喜欢栽种水竹,房前屋后,水竹生长泛滥,多得出乎你的想象。中方人就用水竹编织斗笠。斗笠是纯手工编织产品,制作过程繁琐,把一根水竹,破成竹片竹篾竹丝,是门手工活,也是门技术活。破篾要经过裁、破、剔、解、撕、匀、刮等工序。编织包括编内坯,编外坯两个环节。成品制作包括插顶、摊纸、铺棕、锁边、刷浆、贴花、打墨、上油、晒干等程序。编织斗笠共有二十三道工序,费工费时费力费事。
   如今,勤劳的中方人利用特有的自编技术,开发出规格各异的工艺型斗笠,编织出了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斗笠,可以说把斗笠加以发扬光大,推动了斗笠事业的发展。不要以为涂抹了五颜六色的斗笠是最贵的,斗笠是以内环匹数论质量和价格高低的,有12、14、17、24、32匹不等,匹数越多质量越好,价格越高。便宜的斗笠十多二十多元,贵的数百元。一个斗笠能卖到几百元,它就不仅仅是个斗笠,它已成为了一个艺术品。中方人做到了这一点:斗笠织出文化来。聪明的中方人了不起,把普通的农耕用具加以发展,做成了艺术,做成了文化。
   历史发展到今天,蓑衣已退出我们的生活。如今,大多农民脱离农耕,奔往城市,需要斗笠的人越来越少,而用来观赏、收藏的斗笠,数量更加有限。斗笠的需求量小,又加之斗笠是纯手工制作,工序繁琐又不赚钱,好多年轻人不会去学这门手艺,更不会把它做为谋生的手段。不知中方的斗笠还能走多远?

共 197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中方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地方,那里的荆坪古村有明清建筑群,潘氏祠堂更是名声在外。除了文化和历史,中方的斗笠还非常有名,因为制作精良,斗笠甚至传进了清朝的皇宫,传到了乾隆皇帝那里。斗笠的制作过程极其繁复,从材料的选取,到裁制,到最后成品,要经过三十三道工序,因为材料的不同和工序的繁复程度,价格也不尽相同。因为聪明,中方人把普通的用具做成了艺术,从而延续了它的生命。“青箬笠,绿蓑衣”,听上去诗意浪漫,但简洁的文字后面,却是中方人的勤劳和智慧。也正因如此,作者心中才有一份挥之不去的中方情结。散文简练精致,语言干净平实,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闲云落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16-11-16 22:55:10
  欣赏老师佳作,感谢赐稿流年,祝写作愉快!
闲云落雪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