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军警】农家的车(散文)

编辑推荐 【军警】农家的车(散文)


作者:李冬 童生,689.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85发表时间:2016-11-17 09:20:46
摘要:抚今追昔,实在令人瞠目。有些农户,几年前,就在城里办企业,做生意。自己承包的土地早就转租出去了。每到节日闲暇,开上自家车,风风光光地回村里看看,显得特有气派!

如今,在我的故乡永乐店地区,不少农家的院里院外,都会停了几辆车,不只有农用机动“三镚子”、四轮车,还有大型拖拉机、载重货运大车。更有不少年轻人竞相开上了小轿车。看看街头停车场上排列的汽车牌子吧:一汽大众、广州本田,北京现代、长安铃木、通用别克、东风雪铁龙、雪佛来、比亚迪......切莫说国产汽车品牌,就是进口的豪华车例如宝马、奔驰、路虎之类,也不鲜见。抚今追昔,实在令人瞠目。有些农户,几年前,就在城里办企业,做生意。自己承包的土地早就转租出去了。每到节日闲暇,开上自家车,风风光光地回村里看看,显得特有气派!
   由人推车到人坐车;由人拉车到人开车,漫漫五十年,农家车发生了历史的巨变。车轮子,由一个、两个到四个,农家路,也由印着两道车辙的土路,变成了平坦开阔的柏油路。农家车的变化,显示在人的精神面貌的改变。过去,农民用大车拉庄稼,用小推车运土的场面,少见了。如今,人们坐上汽车,观赏自然,享受生活。这恍如沧海桑田的变化,都是近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奇迹。要是还照着“阶级斗争为纲,其余都是目”的路子走,也许至今,农家也看不到豪华汽车的影子。这也更加令人慨叹:1956年,一声令下,立马强迫农民入社,知道后来盘踞农村22年之久的人民公社,才真正是祸国殃民的“馊主意”,让苦累相伴的小推车多存在了二十多年。不然,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小轿车就可能开进农家。起码,我们中国不比韩国差吧,
   回想到上个世纪的50年代十年中的前几年。那是农家黄金般的日子。虽然家家单干,生活并不富裕,心里有奔头,脸上洋溢着笑意。那段日子,我至今仍然深深怀念。那时,农家的车有三个特点:一是自家的,家里有车有马,在村里就显得格外“牛气”,二是品类多。两轮大车,就有两种,按轮子的辐辏分为“四网车”【辐辏就两根木头交叉成十字,四根辐辏,故称四网车】另一种,叫“花咕噜车”.车身小巧,辐辏由16根短木组成,车行起来,咕噜煞是好看,人们就叫它“花咕噜 ”了。史书上说:“轩辕”造车。说的就是大车。到解放初,大车的结构和古代也不会有多大差别。只是连个咕噜,改进明显。那时的轱辘也是木制,木头不禁磨,就在轱辘的边上,安上一厘米厚的铁片。叫铁瓦。这是战国之前不会有的。因为战国之前尚无冶铁技术。到人民公社时代,最大的改进,就是换成了胶皮轱辘。
   除了大车,自然还有小推车、俳子车、三轮车之类。各种车在路上一走,就可以看出车主的身份,行业和家庭经济状况。这和今日看汽车牌子可识身份,大体相似。三是无论大车,小推车,皆为木制,这种现象,似乎延续了几千年。那时,农家树多,伐树造车,也许是最方便,最经济的首选之举吧。
   那时的车,特别是大车,由于是自家的,不仅呵护得好,而且注重装饰。并非只是炫耀,大多是为了展示个人都才智和身份。有的在车辕子上贴着红彤彤的对联:“车行千里路,人马保平安。”有的挂着铃铛,灯笼,喜字之类。林林总总,争妍斗艳。那时看着大车走来,俨然是一道风景。仿佛今日村里开进了“奔驰”。“宝马”一般。
   这时,农家的日子,不富裕,挺乐呵,别看每天起早贪黑,忙忙碌碌,为了家里的收获,心里也很自得。今日看来,在文革中被批的体无完肤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显得那么自然,那么朴实,也有不少妙处,甚至有诗的朦胧,画的境界。唐代田园诗派就是写的这些,宋代的《清明上河图》更有具体的描摹。
   让人扼腕叹息的是,到了公元1957年,上级命令,农民一律入社,搞合作化,农家的车马连同土地都入了社,这种美好景象也就戛然而止,至今再也无法重现了。尤其是全国各地到处高呼“人民公社好”的1958年。社员忙着深翻土地,队里的大车,就是忙着送饭,忙着包扎泼的铁锅运到县里,大炼钢铁。大车由车把式管理,可车是集体的,水认真管呀,就是活糟呗!这种想象,一直延续20余年,这是何等不可思议的倒退呀!
   在“人民公社时代”,农家必须有的重要农具,就是自家购买的小推车。小推车,原来叫独轮车。一个车架,一个轮子,两根车把,还有一根用来放在肩膀上的布带子。结构简单,似乎从古就有,只是渐渐改进成了胶皮轱辘而已。车身安上一个木板钉成的土簸箕。这是专为挖河用的。用小推车代替土筐、扁担,解放了终年红肿的肩膀,也算是小推车一大功劳吧。挖河时,小推车装上泥土,至少有200公斤。农民推起来,一直推倒高高的河堤上。上坡时,要有人在前面拉。小车在走,汗珠砸地,哼哼嗨嗨,一起用力。那时的“河工”特多,基本全是义务劳动,能管饭,自己不用带干粮,农民就很自足,心里念叨着“阿弥陀佛”只是没有人听见罢了。
   记得当时,农家车不只是农家劳动的重要工具,而且和当时宣传的精神品味联系在一起了。当时宣传的两个英雄人物,他们的豪言壮语,竟然也和车子结成了不解之缘。一位是北京的王国福,他的语录是“拉革命车不松套,一直拉到共产主义。”如今听来,真是开了个国际笑话,车子也有革命,不革命之分吗?人拉车,已经够悲壮了,还得不松套,就连毛驴都不如了!竟然还要把车子拉到共产主义,这简直是丑化共产主义,共产主义还能见到人拉车子的景象,这样的共产主义还是人们向往的美好的理想吗?也过于低级了吧?
   无独有偶,外地还有一位名叫杨水才的农民,又说了一句不伦不类的话:“小车不倒只管推”。这句在当时报上大力宣传的豪言壮语,简直是一句昏话。至今也没弄明白是啥意思?难道小车倒了,就不推了?据我的亲眼所见,挖河修水利的会战时刻,装土的小车倒了,扶起来,还得接着推。任务紧急,不干不行呀。杨水才只管推,到底推到哪去呢?不知道。一句昏话,不说这些了。
   人民公社化的后期,农家凭票【或者工业券】可以有自家的自行车了,一百多元就能买到的自行车,要几年攒够,几家凑齐。那时,要是谁家买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那丝毫不亚于如今谁家买了辆小轿车所引起的轰动。那时,买名牌自行车,大多是作为订婚的聘礼。也是结婚必不可少的聘礼之一,新娘子见到崭新的自行车,我就像得了个宝贝似的,笑得像花儿一样。有了车,还要学会骑车,这是姑娘们的一道难关,有时需要全家出动。有的在后面辅助车座的后衣架,还得有人在前面扶着车把,尽管有多人相助,也骑得歪歪咧咧的,最后还得摔几个跟斗。腰腿摔得生疼,还在其次,弄脏了,新衣服,那更是心疼呀。这时,村子里有不少人来围观。孩子们更是成帮搭伙的到场边,看新奇、看热闹。像是看什么喜事似的。要是家里没车,也真是麻烦。有急事,想借车,有车人家总是找个理由推托,生怕借去被弄坏了。碰到特别要好的近邻或叔伯来借,也要紧锁眉头,极不情愿地挤出一句“小心地骑,可别碰坏了”。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最先挣脱了“左”的束缚,最早实行承包土地,最早出现了万元户,最早的出现的农家私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们是最早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土地,是农家的命根子,农民问题,说到底,就是土地问题。实行蓝产承包,让农民看见了自己的土地,这是分别了20多年的土地呀!有了土地,就要有车,不只是春种秋收,还要外出取经,要卖产品,买种子、化肥。小推车是不行的,马车也太慢,现代化运输工具也就营运而生了。尽管近几年,弄存放发展略有迟缓,但是,比起20余年的人民公社时代,那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请看看今日的现实吧!1980年以后,由自行车引出的稀罕景儿再也难觅踪影,赶上大车,就觉得美滋滋的感觉,在就飞到了“爪哇国”。先是越来越多的家庭雨后春笋般地买来了自行车,有的一家还买了两三辆;后来,大家又都买起了三个轮子的农用汽车车、开车卖菜,成为时尚,接着就是四轮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开始登上从“人拉车”到“车拉人”的一部台阶。这其实只是拉开了,农家车升级换代的序幕而已,这之后,就是各种牌子的小汽车进村了。开始是一辆,两辆,后来,成批地进村,不少人家,建了自家的车库,比城里人还牛呢。闲暇时,一家几口坐着小车,外出旅游、购物,似乎赶上了欧美发达国家了。过去,农民是人推车,人拉车,现在是人开车,人坐车,一个地上,一个天上,悲喜两重天,全让如今的古稀老人赶上了。
   我写着农家车的变迁,忽然忆起一首电影插曲:“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共产主义等不来。”四句歌词写的不错,结合农家车变迁的现实,我觉得第二句歌词欠妥。因为,今天的好日子不是靠苦干来的,“学大寨”那些年最是苦干,可农村依然是穷困不堪,有哪个农家能买上汽车?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富民惠农的好政策。是邓小平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治国方略。给亿万农民送来了福音!
   2012年夏日的一天,雨过天晴,故乡的几位农民老乡来通州看我,居然都开着汽车。我们决定坐上他们的汽车,到大运河森林公园里逛逛,我们这七八辆小汽车排成了一字长蛇阵,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是多么惬意和美好的情景啊。风和日丽,我坐在奥迪汽车里,在大运河森林公园里观光游览,凌驾着骀荡的河风,徜徉在树木与花海之间。神清气爽,暖意萦怀。回首五十年来,农家的日子仿佛芝麻开花,年年发生着可惜的变化,从心底里,道一句:“农民,万岁!改革开放就是好!”
  
  
  
  
  

共 371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改革开放,体现了党的政策的深入人心。李老师这篇实实在在的文字,虽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却是一幅幅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生活富裕的精彩画卷。作品以对比的手法和时间跨越的隧道,展示了农人生活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以农家车为例,就足以证明农村生活的今非昔比。有了车,就有了奔头,有了车,日子就过得红红火火。多亏党的政策好,多亏党中央的关怀。文字沁香,紧扣时代主题。好文共赏!感谢赐稿!问好李老师!【编辑:林雨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林雨荷        2016-11-17 09:21:19
  多亏党的政策好,多亏党中央的关怀。文字沁香,紧扣时代主题。好文共赏!感谢赐稿!问好李老师!期待精彩继续!
林雨荷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