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核桃树下(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核桃树下(散文)


作者:蒋德明 白丁,73.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34发表时间:2016-11-23 10:02:52

我是被蝉声召进树荫下的。在贵阳,我有好多年没听着蝉鸣了。
   这是两棵粗大的树,枝繁叶茂,我没有找着蝉,倒是找着挂满枝头小青梨似的果子。我认识,眼前是两棵核桃树,在故乡外婆家后院墙内,就有一棵比外婆年岁还长的核桃树,一到夏天,我就到树下跟踪蝉的鸣声寻觅蝉,有一次让外公遇见,他对外婆说:这小子整天守着核桃树,恨不得树上的核桃一夜都熟了。
   这是中国作家协会北戴河创作之家大院内的两棵核桃树,与外婆家后院墙内的核桃树一样粗大,簇拥成一柄巨大的绿伞,绿荫处可罩下二十余人。不一样的是,同样粗大的树,这两棵树挂的果子比外婆家的核桃树多。因枝上挂果太多,有枝节经不住果子的重压俯身向地,初见时,我以为枝节断裂所致,身后有人说:枝节是完好的。说话的是一位微胖的老人,从阳光里朝树荫里走来。到我面前,微笑说:是刚到的吧?我看着老人两手相交捂着木质拐棍,点头。我知道,中国作家协会北戴河创作之家是不对外营业的,听说有钱的老板想用万元求一夜宿,美梦没能成真。是的,这是一方净土,茅盾,老舍,冰心,艾青,郭沫若,刘白羽,曹禺,巴金,丁玲,王蒙等中国作家中的泰斗人物住过的地方,我以朝圣的心情走进来,对在这里遇见的人,以见佛的目光崇敬,再做实名求证。
   在走进绿荫之前,从餐厅过来的路上,遇见一位老人,彼此相遇微笑,擦肩而过,有人冲我惊讶:你不认识呀,与你微笑过去的,是王蒙呀!
   这是午餐后的正午,又从餐厅过来几人,有《江南》杂志社的沙牧,他对老人说:柳老,不午睡?老人说:要坐坐,等食物下落后,才睡。
   经打听,才知在核桃树下与我说“枝节是完好”的老人,是名声很响的原《小说选刊》主编柳萌先生。这位因“胡风集团”牵连,流放北大荒、内蒙古等地劳改的右派作家,复出后,历任《工人日报》文艺部组长,《新观察》编辑组长,《中国作家》编辑,作家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副社长,中外文化出版公司总编辑,《小说选刊》社长,编审。第一、二、三届鲁迅文学奖评委,首届郭沫若散文奖评委。早就听说,不少作家的成名都与他做的嫁衣相关,但亲眼见着本人,这还是第一次。老人也许是经历的太多,理解他人疑惑的难言,才有我的不问,他的主动为人解惑。
   这是一个可以从你眼睛里读出你内心想法的老人。他见我朝一只鸟笼感兴趣,说:这是邓友梅的鸟,昨天他才离开。邓友梅的虎皮鹦鹉,一只。一只自个儿在核桃树下的鸟笼里玩耍的鸟。老人说:这鸟通人性。在北京邓友梅家,邓友梅是不用鸟笼的,任其在家中四处飞,邓友梅用餐,鸟就在桌面上,想吃什么,用嘴指给主人看,主人夹起的食,要是鸟喜欢,就张嘴,要是不喜欢,头就偏向一边。我明白了,老人最初走进核桃绿荫处的目的是来照看朋友的鸟,非因我对核桃枝的俯地的疑惑而来。
   第二次见着柳萌先生,仍然是在核桃树下。先生喜欢书法,是中国作家书法协会的顾问,有懂收藏的人,向他求字;不懂收藏的人,也向他讨字;他是有求必应之人。那天,他写了一上午,把创作之家书画室的宣纸写完了,我张嘴晚,没有宣纸为我书写,先生很是过意不去,我说:求字,也讲缘分,也许,我只能有目睹之缘吧。我这人,凡事都不是用功之人,唯有这一次求字心诚,没有得到柳老的字,心有不甘,与几位想要字的作家满街地找卖纸的店面。我们脚走痛了,没有买着宣纸,创作之家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们要上北京才能买回宣纸。
   求字的第二天,午餐后,照往日的习惯,在核桃树下坐坐。见一黑色轿车进院来,下车来的是一个平头白发老人,右手拐棍,左手红色布袋,一身土布短装,脚上是一双旧了的解放鞋,没穿袜子,肌肤是阳光涂抹得太厚的泥土色,着实菜农样。柳萌先生告诉我:邓友梅来了。
   邓友梅径直走来我们这里,柳萌问他:你前天才走人,今天又来了,是恋这块地,还是恋我这人?
   邓友梅一脸的认真,是给你送报纸来了!为这份报纸,我可是在人家那里等了六小时。报纸是二○一四年七月二十八日的《中国文化报》,副刊上有柳萌先生最近写的《北戴河之美》散文,约两千字。
   这位在中国文坛占着重要位置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与他本人的着装真的让人不敢联系起来欣赏。他留在我记忆中的是:《我们的军长》,这小说获全国第一届优秀短篇小说奖;《话说陶然亭》获全国第二届优秀短篇小说奖;《追赶队伍的女兵》获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奖;《那五》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烟壶》获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
   邓友梅长柳萌三岁,今年八十三岁,可他偏要说成八十五岁,后来他自己解释,不是我想卖老,是人生八十四是一个坎,我想一下越过去。老人不是迷信,是着实地感知生命的可贵。
   有人要与他与柳萌合影。他让柳萌站正中,邓友梅对照相的人指着柳萌说:他是我的老师。尊师嘛!
   邓友梅每天在我们视野出现,是很有规律的,早上六点起床,他就走向核桃树,将他的鸟挂在核桃树上,走向院外,一小时准回来,走向餐厅。晚餐后,向院外去一小时,回来经核桃树下,取下鸟笼,带着鸟回住地。晚十点准时熄灯睡觉。
   柳萌告诉他:小蒋观察你几日了,问我:你怎么不与大家同桌吃饭?还说,吃饭的时候根本看不着你。邓友梅笑答:我吃得太少,又太慢。柳萌说:这不是理由,是想喝两杯吧?这不好,酒,就不要喝了,饭,多吃两口。这么大的岁数的人了,要会照顾自己,不给身边的人添麻烦。邓友梅不直面柳萌的话题,对我说:柳萌的养身理论比我强,我只是根据自身的情况调理饮食。
   邓老在网上的照片可以证明,他曾经是一个老来发福的人。行动的不便与血糖的升高,经医学专家提醒,他为自己制定了一套节食降糖、控制体重的饮食计划,以少食优选为原则,即少吃或不吃主食,多吃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的蔬菜、豆制品及少量瘦肉。因为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能够满足人体的需要。邓友梅非常赞成中医的理论观点,吃饱与身体的需要不是同步的,“饱”只是胃的感觉而已。人有饱胀感后,其实已经过量了。因此,他每天的主食不超过三两,认定“少餐必定神安”。他用他的养身之道让关心他的老友无话再劝他多进食。他拿起柳萌的手机说:身体你没我好,手机可比我先进多了。柳萌说,我的手机才几百元,哪能与你的手机可比。
   多少了解邓友梅的作家,知道他在一九八九年就使用电脑写作,知道他敲击键盘是一种快乐,他敲击键盘的手关节活动自如,反应敏捷。在各种会议差旅的间隙,都能见到他敲字的身影。
   邓友梅看着自己的老友柳萌,说:我的手机是八十元的,通话就行。
   柳萌与邓友梅的经历相似,都是最早期的中国作家右派,吃过不少苦,对于那段经历,柳萌不想细说,邓友梅的细说却有戏说的幽默。
   那年,王蒙骑着自行车,在王府井与邓友梅相遇,悄声对他说:刚开了会,要反右了,让邓友梅当心说话,说他性情直,心直口快,不像他,不能说的话,烂在肚里。邓友梅说:劝我当心说话的王蒙,几天后就成了右派,比我先打成右派。问他为什么被打成了右派,他不知道,平反时,一道平反的人,个个档案里都有右派言论,就他没有。他说:在被打右派前,他们开了会的,一群作家散会后,就有人说:没我们的事,只要在座的不乱搞女人,就一点事都没有。结果呢,让他们安心的这位中国作协领导,不几天就是首批右派。有趣的是,在大会上,领导安排邓友梅发言,他在台上说了一些这个右派作家领导的不是,台下,掌声雷动,台上领导大声制止,让台下的人不要鼓掌,说:邓友梅也是右派。
   邓友梅右派平反后,就退休在家。他也不敢老呆在家里,若在家里,就会有公安人员找谈话。于是,他一早就上公园,没目标地行走,《我们的军长》的许多情节就是在公园构思出来的。最初是按自传来写,写一点是一点,写得快完事时,《上海文学》主编电话找到他,要来看他,他说:我来看你吧。没拒绝成,人家到了他家。来者是他的同学,岁数比他大,是一位长他几岁的大姐。大姐想象得出他的处境,但没想到他家居环境差到让她落泪的地步。他做饭给大姐吃,大姐在这段时间里,看了他写的草稿。离开时,让他改写成小说,寄到《上海文学》编辑部她收。寄出的第一稿,不是人家的稿,又退回让重改。改出来发表的就是《我们的军长》。不想这小说发表后,不仅得了一个奖,还得到不少期刊编辑约稿,一连获了五个全国小说奖。
   《江南》杂志社沙牧老编辑说,那年月,他们单位有人更冤。一位年青人在他们开会时,给一个一个的同志杯里倒水沏茶,一位工作组的领导问:这人是右派吗?有人回答:他不是。领导说:这样的人不是右派,什么样的人是?于是,这位倒水的工作人员成了一时难得补足的右派名额。
   听邓友梅讲右派经历的第三天,午餐后,与柳萌先生在核桃树下,这不是巧遇,我远远地就看见先生面朝着我坐在树荫下的铸铁西式椅子上,我向树荫下走去,树荫下有两张西式铸铁空花的园桌,八只相配的西式铸铁空花浮雕的椅子,全是白色的,还有围着核桃树的园椅。柳萌先生等我坐定后,说:昨天下午,北戴河文联来人接他去写字,他用人家的纸,为我与《江南》杂志社沙牧写了字,让我上他住的房间拿去。我说:这件小事,让柳老累心记着,不好意思。柳老说:答应的事,能办到的就办,况且,写几个字,也不是什么太劳神的事。说话间,柳老的手机声响,不知他与谁在通电话,他告诉对方,他明天就离开北戴河回北京,让对方上家里找他。
   才将熟悉的人,这么快就要离去,听他回完对方的电话,彼此没有言语,只是静静地坐着,相互偶尔看一眼对方,又将脸朝他处,这样的一段时间,又看一眼对方,苦味地面着微笑,而核桃树上禅声此起彼伏,是那么地不懂人情。

共 384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蝉儿在嘶鸣,核桃树上硕果累累,核桃树下文学界名人荟萃。作者用一颗核桃树为文眼,并用亲切的语调,优美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核桃树下文学界名家的风采。这些知名大作家、书法家,生活都及其简朴,又平易近人,从不以名人名家自居。大作家邓友梅虽已年过八旬,仍然思维敏捷,头脑灵活,保持着简单的生活规律,他衣着朴素,像极了一个菜农,饲养了一只鸟儿与其作伴。作家柳萌喜欢书法,又与人为善,对人有求必应,还不厌其烦地为大家写字,令人感动。这些实力派作家,身居喧嚣与浮躁的尘世中,却能保持着这份优雅与淡然,实属不易,是一种内心崇高的境界,让人敬重。这种境界看似清高,又与当今繁杂的社会格格不入,却是一种看破红尘的平淡心境。此篇美文,文风朴素,主题鲜明,意蕴丰厚,像一壶陈年老酒,留有陈香。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五十玫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16-11-23 10:05:35
  欢迎老师来到流年!
   欣赏美文,感谢老师的分享,祝写作愉快!
   玫瑰才疏学浅,编者按如有不到之处,敬请包涵!
五十玫瑰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