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端流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云】万里茶道第一埠(散文)

编辑推荐 【流云】万里茶道第一埠(散文) ——古镇石塘


作者:周游四海 童生,684.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74发表时间:2016-11-24 14:31:15
摘要:2016年初,中、蒙、俄三国峰会在江西河口召开。““万里茶道第一镇———河口”。当年茶道从河口起航……河红茶曾是英国皇家的日常生活饮品

【流云】万里茶道第一埠(散文) 饮茶之风始于唐代,开风气之先者,茶圣陆羽也。陆羽一生云游全国各地山山水水。这样一位亦释、亦儒、亦侠、亦俗的陆羽先生,却在上饶茶山客居达10年之久,自号“茶山御史”,演绎了一段茶文化的历史和撰写《茶经》传世,留有陆羽泉。
   石塘,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置镇,宋为屯田镇,明称石塘市,清属旌孝乡,民国中期,设石塘镇第二区政府机构,距今已经有了一千多年历史。离县城河口35公里,地处武夷山北麓,南接武夷山镇,北与稼轩相连接,东邻英将,西和紫溪毗连。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340米,以低山丘林为主体,森林覆盖率75%,水系纵横交错。因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湿适宜,利于农林植物生长。
   石塘是个物华天宝、地灵人杰、藏龙卧虎、历史文化沉淀非常深厚的地方。她拥有“中国千年名镇”之誉,又具有“武夷山下小苏州”之美称。这里,既是铅山手工制茶、造纸的重点区域,又是县内较大、较繁华的集镇,也是我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地,堪称“万里茶道”第一埠。
   上饶茶文化,当数铅山茶源远流长。早在宋代,铅山的周山茶、白水团茶、小龙凤团茶即是贡茶。鼎盛时期,铅山茶叶加工从业人员曾高达3万多人,河口镇一地有茶行、茶庄60多家,全国各地很多茶叶经销商人,因经营铅山茶而成了大商贾。
   明万历年间,山西晋商、徽商等把武夷山和赣闽两省所产之茶,通过人挑、马驮汇集石塘,加工后装船运至河口集散。这条以石塘、河口镇为起点,纵贯我国南北和欧亚大陆的茶道逐渐形成。这是一条堪与唐“丝绸之路”媲美的国际商道。
   2013年9月9日,来自中、蒙、俄万里茶道沿线的31个城市市长峰会,探讨“万里茶道”,签署了《万里茶道共同申遗倡议书》,铅山县河口镇确定为“万里茶道”第一镇;中国“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会认定:“南船北马”(茶叶运输方式)的“万里茶道”第一镇,为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重新唤醒海内外对这条古茶道的历史记忆,推动了沿线城市的国际间文化、经贸发展与旅游合作,促进务实外交,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2011年5月20日,“万里茶道”摄制组率先前来铅山县石塘采拍;2012年7月7日央视科教频道、中视传媒、俄罗斯联邦旅游署、蒙古国环保旅游部联合摄制组拍摄纪录片《茶叶之道》,由古镇导游员卢志坚讲解并接受采访。
   历史上的铅山吭闽控浙,地处闽、浙、赣、皖等省交通枢纽,历来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石塘镇地处“八关通闽”的区位优势,水路运输又十分便捷,因而茶业、纸业得以繁荣,进而推动了百业的兴旺。石塘河道处于铅山河上游,古时,也有茶叶溯石塘河而上,经下渠、车盘,转陆路翻越武夷的分水关进入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星村茶场,对铅山毛茶,进行加工、打包、装木箱盖印贴封,每担100市斤,走原路返回石塘茶行,集中到一定数量,运往码埠上船启航运至河口镇加工后转运。
   “青山南去连八闽,绿水北流入信江”。从宋、元以来,石塘因盛产毛竹、茶叶而手工制茶、造纸不断发展。到明万历年,已经形成了江南手工艺造纸中心和茶业的加工生产与集散地。制茶业、造纸业的长期繁荣离不开发达的水运,发源于江南第一峰——黄冈山西南的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境内的桐木关(桐木水),沿途又汇聚赣闽交界处的分水关(车盘水)、观音关(岑源水)、温林关(江东源水)等四关隘口北坡之水。其悠悠百里长河,从地理位置险峻的深山幽谷中,绕过无数村落和原野蜿蜒曲折而出,一路顺流百涧,自南而下,奔腾不息,滚滚北流汇合,进入地势平稳而潺缓的槐夷河,因而成就了水运时期商贸繁荣的石塘镇。
   明、清时期,石塘成为闽、浙、赣等省土纸茶叶和土特产品集散地。由于制茶业、造纸的发展,带动了石塘其他行业的繁荣。街区店铺林立,屋脊相连,商贾云拥雨集。镇内与茶有关的商号多达50余家兼营土纸等产品。有抚州、洪都、饶州、贵溪、福建、山东、山陕等地的商人纷至沓来。建立会馆和船行庙、鸣山庙、关帝庙等各行各业具有较强地方特色的建筑物,它们散布在石塘槐夷河之滨,绿水青山之间,是石塘灿烂茶业文化的载体,也是茶文化的缩影。
   石塘古代陆路交通状况落后条件下,应时而生的水上交通黄金水道,从港口码头,经汀咚庙到庙湾州,至船行庙、染店、浮桥头、码弄口,沿河约一公里地段,就有码埠五六处。日均往来船舶五六十艘之多,繁盛时期可达到百艘以上,帆船如蚊,盛况空前。有些船只一时靠拢不了码头,只能在染店河段停泊等候。如今的上港沿还保留着一小段古城城墙,当年,正是这城门口,见证了一担担的精制茶叶和一袋袋的毛茶经过这里码头,上船启航,途经永平运至河口,回程船舶带回大量生活、生产商品如:白糖、红黑枣、墨鱼、木耳、海参、海带、土布、棉纱、食盐、黄芪、药品、煤油、柏油等等,也是在这些码埠拢岸卸货。
   从明万历(1571年~1609年)起,中原地区的商贾,纷至沓来石塘码头下船,由陆路前往福建各地。该地码埠,便成为江南水乡各类产品市场的一个重要组合部分。石塘物产,纸外惟茶。石塘手工制茶分粗制、精制两种,始于宋景祐(1034~1038年),景祐之后,白水团茶、小龙凤团茶即为信州上贡朝廷的佳品,都是经石塘、陈坊启运河口镇经过精制加工的商品。
   明宣德、正德年间(1426年~1521年),铅山除加工白水团茶、小龙凤团茶外,又精制出小种河红、玉绿、特贡、贡毫、贡玉、花香、花馨、苦坑等名茶投放市场问世。与石塘镇一山之隔的福建崇安、光泽县茶源丰富。“河红”茶是我国最早著名的红茶,曾是英国皇家传统茶饮,被誉为“茶中皇后”。
   相传“药不过樟树不灵,茶不过石塘不香”之说,许是石塘的历史剪影。当时,只有河口、石塘两地制茶技术较高,河口镇在全国茶叶加工界拥有一定的地位,武夷茶的主要产地福建崇安的制茶师傅,他们大都聘自河口。当年“河红”的年产量曾高达1万担。
   茶行,代办茶叶转手买卖,现称“经纪人”。石塘的茶行并不算多,经营规模不算很大,其中部分是茶农寄存代销。古镇出名的纸号兼营茶行的有“复源生、罗胜春、天和、金鸿昌、裕康、查安泉、王发记、松泰行、赖家行”等。他们的周转资金,多少不一,少的有四五十万银元,多的有百万银元以上。其中以“天和”资本雄厚,名气最大。其在黑龙江、天津、上海、杭州等地设有分号。甚至于河口的钱庄,也以与其有业务联系为荣。这里众多的茶行、纸号,长年累月都有“水客”在外跑业务,经销石塘茶叶、土纸等商品。
   茶庄,一般专为外地客商收购、转运茶叶。石塘茶、纸转运数量十分可观,有时是惊人的。明、清时期,石塘茶、纸市场每年可售银三、四十万两。至清末民初,市面流通银元时,鉴于茶纸贸易金额巨大,为适应市场,当地“天和号”率先推出,与河口一些钱庄发行“申票”、“杭票”等钱票,主要代替银元流通茶、纸业务,以利招徕生意和结算便捷。
   清初,当地茶庄有一位名叫乔老二的晋商,其资本较雄厚,在石塘坐庄收购各种茶叶。因他经商有道,诚实守信,买卖公平,价格面议,行情灵通,屯积居奇。无论哪些方面需要任何品种、数量包括上等紧俏红茶,他都会想方设法及时聚货,按对方要求,准时发货至河口转运。由于他信誉度高,加上经营得法,生意兴隆,茶业生意越做越大,成为晋商在石塘的首富,被石塘茶业界赞誉为“通天水客”。
   传说,清末时期,弃文经商的乔致庸当年采运茶叶,途径石塘水运去山西太原,不料到达石塘镇码埠时感染疟疾,病情严重,难以乘船。无奈之下,只好吩咐伙计随船先行,他就在石塘码弄的“胡氏茶行”治病休养近三个月,病愈才返回山西祁县。
   红茶技艺是铅山河口茶师多代人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晶,“河红”茶才是真正红茶的鼻祖。“河红”茶在中国红茶中的领军地位不容置疑。《武夷山茶文化》说:当时的“江西河口曾经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子”,由于武夷茶销售河口镇得以繁荣。其实不然,“河红”茶产区很广,除本县域外还有玉山、广丰、上饶、弋阳等周边县产茶叶,通过水陆路至河口,经过精加工制作转运出口。
   这里,还有96公里的武夷山脉横亘在铅山县南部,有广大的武夷山区,因盛产毛竹、茶叶,为造纸、制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料。所以铅山县又以造纸、制茶闻名海内外。元初,铅山的手工造纸、制茶已见诸经传,它与黄麻纸、常山纸齐名。因此,福建武夷山市红茶生产技艺源自铅山河口。可以看出“正山”红茶是河口“河红”茶的复制商品。
   “河红”茶名声远播,全国各地商人、买办纷纷前来河口、石塘订购茶叶。俄、英、印度等国商人也不辞万里奔至河口贩运。《上饶地区志》载:“河红”茶成了国内最著名的红茶并是“第一次问世之华茶”。
   福建省崇安(武夷山市)、光泽、蒲城等县内下梅古村、吴屯、岚谷、温林圳等地外销毛茶,赣闽边界线,常有数十上百“挑崇安担”又称“担大货”的挑夫,在崇山峻岭中艰难跋涉,从陆路经温林关、分水关等,经车盘、佛寨挑运至石塘、陈坊集中屯积外运河口加工制作。
   每年清明节——端午节期间,前后这两个月是收购毛茶的黄金时段,分布在县域产茶区主要有:石塘、紫溪、英将、天柱山、陈坊、武夷山等地。就因其地处围绕在东南第一高峰黄冈山北麓一带,高山峻岭常年被云雾缭绕,聚珠晶莹欲滴,自然氧吧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当地素有“离天三尺三,东山斫竹倒西山”一说。石塘镇本地自产名茶“云顶雾”,早在唐代就已有种植;明、清初期,它已与纸齐名,是当地转运加工出口的传统茶种之一。
   至今,石塘还流传着一个“云顶雾”茶有趣的故事:清乾隆年间,一年暮春,有一位称作诺顿的英国传教士,精通华语,慕名“云顶雾”茶,不辞辛苦,万里迢迢、飘洋过海,再长途跋涉,风尘仆仆来到铅山县的石塘镇。他在古镇纵横交错的“三纵十横”的建筑格局里观赏,漫步于南北一条街,徜徉在赖家弄、陈家弄、天后宫弄,被古镇宏伟的建筑物和沿街接连不断的纸号、茶行以及其他的繁华景观所震撼。游览过后来到商会弄,迫不及待找到镇商会,说明来意,受到了热情款待,心存感激,兴奋地对会长说:“贵地所产‘云顶雾’茶,在我们西欧市场享有非常好的信誉度,名气很大,我与家人都爱喝云顶雾茶”。并要求去主要产地参观考察。
   翌日清晨,天高云淡,在商会会长和管事的陪同下,他们分别乘坐三顶轿子,一行九人前往连绵不断的云顶峰茶园。登山岭、跨溪流、过坳排,越过山林,传教士诺顿满脸惊奇、心情愉悦对茶园深入浅出进行探访。他一路上见一望无际、青翠欲滴、郁郁葱葱的满山遍野的茶园,诺顿兴致勃勃的赞叹不已,不断向轿夫打听初次看到的新鲜事物。
   过二亭子,又上三亭子,经横排向北前往阳排,穿越阴排茶坊片刻小憩后。又向郑家湾继续前进,轿子上下穿梭、七弯八拐行走在漫山茶园区内,远距离看去,犹如蓝天白云画中游。此时日过中天,轿夫们汗流浃背,要求停下来歇脚,会长说:“前面不远处有凉亭,就到亭子内休息再走”。
   他们在路旁亭内歇息时,诺顿高兴地神采奕奕拱手笑道:“各位朋友辛苦!今天要谢谢大家,让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得到实现,真正是大开眼界了!”管事微微一笑说:“我们会长念你是一个洋人,不远万里来到石塘,被考察高山茶园的精神所感动,不惜放下去河口谈生意赚钱的机会,专程陪同于您。”诺顿听了一惊,面露愧色问道:“从这里前往云顶峰还有多远的路?”管事又说:“还早,现在只走出去才一半路程呢!”诺顿听后无奈地耸肩双手一摊说:“唉呀,算了吧,我们就不去了,到这里我已经很高兴、很满意了,那个云顶峰也实在太高太远,真正是云顶高山出好茶。”他情不自禁,激动地竖起大拇指大声连说:“OK!OK!”……
   他在当天日记里这样写道:石塘是一个世外桃源的地方,它的自然美景,浑然天成,它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丰韵万千,它的自然物产,包括“云顶雾”茶,源远流长,更有别样的人文景观。此后,这“云顶雾”茶声名大震,传播更广了。
   “云顶雾”茶是半发酵制作工艺,介于红、绿茶之间,因此既有红茶的醇厚,又有绿茶之清香。至明万历(1573年~1620年),云顶雾茶名扬四海,销售量剧增,外省茶商云集前来订购。各地毛茶经广泛收购,由陆路运送石塘镇各个茶行后,制茶师对茶叶精选分类,挑夫运送崇安县星村茶场装箱,贴上标签,再从闽北翻过武夷山脉的温林关、分水关挑运至石塘茶行,集中后运往码头装船经水路到河口,由河口茶庄转发全国各地。还有一部分“云顶雾”茶等出信江、鄱阳、湖口、汉口上岸后,走陆路过樊城、赊店,经晋城、大原、雁门关出张家口越内蒙古,远销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终至圣彼得堡。

共 704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文化底蕴深厚的文章,深入挖掘万里茶道第一埠背后蕴义。从古到今,古镇石塘,都有着深厚的茶道。古镇石塘,有“山乡水城”的美誉,几百年的历史,让这个江南古镇赋予了独特魅力。古镇石塘的风景,都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青丝绿荫,自然镶嵌在白云青山之中,美丽和谐。古镇石塘,一座江南小城,随着岁月的沉淀,所蕴含的文化,会变得愈加深厚。欣赏佳作,倾情推荐共赏!【编辑:墨竹抚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娇娇        2016-11-24 16:51:14
  跟随作者一起品茶,学习茶道文化。中国自古就有茶道文化,饮茶早已成为百姓的一件温暖的享受。小时候,饮茶是为了解渴,长大以后才慢慢学习品茶,一茶一世界,品出人生滋味。
   感谢赐稿流云!期待更多精彩!问好作者朋友!祝冬安!
娇娇
2 楼        文友:娇娇        2016-11-24 21:08:15
  茶道是一种茶文化,一直很喜欢!
娇娇
3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6-11-24 21:50:19
  美丽和谐。古镇石塘。茶文化的世界,茶如人生,人生如茶。欣赏佳作!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4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6-11-24 21:51:58
  问好作者,感谢赐稿流云,期待更多佳作呈现!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