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指间】她,从两千年前走来(散文)

编辑推荐 【指间】她,从两千年前走来(散文)


作者:吃嘴猫猫 童生,781.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44发表时间:2016-11-29 19:48:56
摘要:《山海经》曰:“熊耳之山,浮豪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径卢氏县故城南。”

【指间】她,从两千年前走来(散文) 《山海经》曰:“熊耳之山,浮豪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径卢氏县故城南。”
   熊山脚下,洛水岸边,矗立着一座从两千年前走来的山城。她历尽岁月沧桑,饱览时代风云,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抒写着不朽的诗篇。四千余座山脉在她的周围尽情舒展,两千余条河流是她日夜流淌的血脉。
   她,就是卢氏。
  
  
   风云滚滚绕山城
   很久以前,我在《卢氏县志》里,读到清代诗人宋之睿为卢氏山城所赋的一首诗:四面尽高冈,孤城大麓藏。源探伊洛水,地扼晋秦疆。虢叔基非旧,卢敖迹已荒。我来凭一眺,山色暮苍苍。
   如诗所述,我常于午后独自登临山城身后的龙山,一直置身于山顶的卢王古寨才算作罢。既为古寨,一定有它的历史渊源,即使如今留下的雪泥鸿爪,大多淹殁在茂盛的荒草丛中。但古寨宽阔平坦的寨顶,山崖间颇具规模的寨窑,仍显示出它曾经的壮观。我知道,它不仅是周代的遗址,还是一个卢姓的王居住的地方。那绝不是占山为王的“王”,而是有史为证的皇室之王。因为历史上虢国太子的行宫就建在龙山之上,神医扁鹊救太子起死回生的事迹,《史记》一书中记载甚详,你不得不信。
   站在古寨的最高处极目远望,周围层峦叠嶂,青山凝翠。但是我的目光,却借着这午后的阳光,越过高高低低的山岭,投向对面更远的地方。时间的光束,随即被拉伸至亘古的从前。
   阳光照在上古时期的熊耳山上。在时光的迁移中,仁慈而富有的熊耳山进化出了被如今命名为卢氏智人的最早的人类。他们走出洞穴,制造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并从山林向附近平坦的丘谷扩充,繁衍生息,日益壮大,成为卢氏最早的居民。如今,在熊耳山周围众多的村落里,那些镶嵌在山崖里或深埋在厚土下的古人类化石,无不清晰地告诉我们岁月的轨迹和历史的脚印。
   阳光长着脚,不知不觉便是千年。和两千年前一样,太阳依旧每天从熊山北麓的伏虎山上走过,从伏虎山半腰那个叫卢敖洞的天然石洞前走过。作为秦朝大学问家的博士卢敖,岂能甘心为昏君胡亥效力。为避战乱,卢敖不得已逃出咸阳,入商洛,经小道,过关隘,至熊耳山南麓伏虎山。山间有一石洞,高大宽敞,雄视洛川,遥望远山,有虎踞龙盘之势。洞内有山泉流出,甘甜清澈。卢敖遂于此隐居,诵读诗书,修身养性。然战乱祸及百姓,瘟疫横行。卢敖精通医道,不忍见每日里百姓死于无辜,于是采来山中药草,以洞中泉水炼制丹药,消除瘟疫,救无数姓名于危难之中。当地百姓为永远铭记卢敖之恩,建县时便以他的姓氏为名,起名卢氏。
   尽管伏虎山上的卢敖洞依然如故,虽然卢敖的传说毕竟只是传说,但卢氏两千多岁的“高寿”却是不争的事实。与此相依的,便是与河洛文化息息相关的洛河。此刻,偏西的阳光照射在宽阔的河面上,犹如一条闪闪发光的粼带蜿蜒在南北峡谷中间,消失在我的视线尽头。
   我的目光沿着视线的尽头继续东行,然后停留在山与河交接的地方。那儿现在横跨着一座雄伟气派的大桥。昔日滚滚的洛河水温柔地如同含羞带涩的少女,荡漾出一圈圈的涟漪。在科技不够发达的年代,美丽的神话故事寄予了人们善良的愿望。远古的大禹便充当了制服洪水造福百姓的英雄。他手持神斧,威风凛凛,迎山劈下。于是,金光一闪,山崩石裂,汹涌的洛河水从劈开的大山缝隙里奔腾而过,“神禹导洛处”由此而来。至于一代商贾范蠡,更与洛河结下了奇缘。山河口高峡平湖的美景,令从此经过的范蠡不忍离开。他只是在此略有小住,便使得周围的大商巨贾趋之若鹜,让原本偏僻的山乡小镇,其繁华一直延续两千多年以后的现在。这个小镇的名字叫范里镇。
   洛河,又绝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河。因为它在春秋末期的一个春天,迎来了周游列国的圣人孔子。孔子的到来绝不是偶然兴之所致,而是为河洛文化所吸引,欲穷洛源,溯河而上。孔子携众弟子攀登十八盘,凭吊“神禹导洛处”,歇息范里镇,并沿路为生员们讲学,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故事。我不知道当年的孔子究竟有没有找寻到洛河的源头,但我却知道,如今范里镇的留村,以及文峪乡,都与孔子颇有渊源。而卢氏自古以来多文人雅士,想必定是孔子的教化而致。
   神话是美丽的,但山城从两千年前走到今天,又岂能是神话的力量!是谁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是不可战胜的。纵横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也无一不在证明这一点。比如这方小小的古老的山城。民国12年的8月,山城人民就以绝对的智慧和力量,给了肆意欺压百姓沆瀣一气的军阀官僚以重重一击,揭示出民众不可欺的真理。作为进卢剿匪的赵团官兵,与官署勾结欺压贫困农民。各种名目繁多的摊派和沉重的军饷将百姓逼至绝路,在德高望重的当地医生李仲美的带领下,百姓们团结一心,三次围城,最终将赵团赶出卢氏。这一事件波及数县,震动豫陕,影响全国,并且载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成为这片山川和这方人民的骄傲!
   我站在龙山之巅,俯视脚下那座美丽的山城。夕阳将无限的柔情尽洒在山城之上,与环抱着她的群山映衬,显得娴静而从容。这一座不大四方的城啊,究竟经历了怎样残酷的历史考验,方能表现得如此宠辱不惊,大气厚重?
   是啊,就是这座屡经战火的古老的山城,抗战时几乎毁于侵华日军的炮火之下。那不仅仅是卢氏人民的血海深仇,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耻辱和伤痛。每一个有血性的卢氏人必须记住:1944年5月20日这一天,卢氏山城外的洛河北岸那片开阔地,成了日寇巨大的屠场。凌晨五点左右,400名逃难的无辜平民,被围堵在这里。面对手无寸铁的村民,日寇们展开了惨绝人寰的杀戮。枪炮喷射火焰,弹雨倾盆而下,血肉横飞,尸横遍野,洛水染红。尸体中,吃奶的孩子尚叼着母亲的乳头,妙龄的少女被残暴奸杀……上午九点多,日军举行“入城式”,将80余名群众悉数刺死(妇女全部凌辱后又刺死),然后再纵火烧焦……下午一点左右,日军将已缴械的国民党官兵100余人捆绑后边走边杀,直到杀完为止。
   那一天,腥风扑面,血气冲天;那一天,青山含悲,洛水呜咽;那一天,500多条鲜活的生命消失在了侵略者血腥的屠刀之下。他们的冤魂游荡在卢氏的山川河流当中,无声地控诉着日军的暴行,即使经历千年万载,在我中华大地上犯下滔天大罪的侵略者们,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站在历史上虢国太子行宫的遗址上,面对一座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我虔诚地三鞠躬并行注目礼。在它身后,整整齐齐地分布着一座座或大或小的墓碑,有的墓碑上甚至连姓名也没有。但是所有的墓碑上,都镶嵌一个相同的符号——鲜红的五角星。与之相伴的是一棵棵新植的松柏,周围的环境更加衬托得肃穆而神圣。这些永远安息的英灵,大多是1947年9月10日解放卢氏山城的那场战役中牺牲的解放军官兵。那是一场怎样的战役啊!下午6时攻城开始,到夜里10时全歼敌人结束战斗。短短的四个小时里,我军48名指战员壮烈牺牲,伤者不尽其数。我无法想象那场战斗的惨烈,仅从史料看来,为了彻底消灭蜷守山城负隅顽抗的国民党守敌,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打通我人民解放军进入陕南的大门,攻城当中,从班长到团长,所有的指战员都冲在前面,即使身负重伤也决不离开阵地半步。战士们更是奋不顾身,冲锋陷阵,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当鲜艳的五星红旗终于在卢氏山城的城头上猎猎翻飞,48个年轻而鲜活的生命,为了卢氏山城的新生,永远长眠在了这方热土上。他们,有的是经历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有的是刚刚加入革命队伍的孩子,有的是南征北战大半个中国的老兵……他们,也有年迈的父母,有思念的妻儿……他们,也希望能在革命胜利之后,回家团聚,幸福生活。然而他们,却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了山城的安宁与和平,从而与青山永伴,日月共存!
   残阳如血,给龙山上新建的烈士陵园涂上一层壮丽的色彩,给长眠在这里的英雄们披上最美的华服。我再一次凝望镌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的纪念碑,再一次庄严地九十度鞠躬。然后,缓步下山,朝向城中的万家灯火。一栋栋直入云天的高楼,显示着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足迹;半空中可和星星媲美的闪烁的信号灯,彰显着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偌大的卢园广场上流淌的音乐和欢乐的人群,诠释着人们生活的甜蜜和对未来的渴望。即使是围绕在路灯下跳舞的飞蛾,或者是拂在夜空中的一缕缕微风,无不在证明:两千年前历经磨难走过来的山城啊,依然会千年万年地走下去,并且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年轻。因为站在她背后的那个叫中国的国家,是她最坚强有力的后盾。还有生活在她怀抱里的卢氏儿女,是她最生机勃发的源泉。
   走在山城温暖的灯火中,我如是想。
  
   《教泽碑记》传后人
   燕子归来,百草萌生,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我和文友们一起,慕名去寻访一位老人、一对父子的足迹。
   到达闻名遐迩的卢氏汤河,正是春阳渐升的时辰。山里的太阳较之城里的,少了几分生硬,添了许多灵动。它轻巧地在林梢上一跃,一不留神,就站在了最高最险的那个山尖上,隔着千山万水冲我们微笑。于是,所有的山和水,一下子就都醒来了,忙不迭地和同样刚睡醒的鸟儿打招呼,和缠绕山间丝丝缕缕的云雾打招呼,和匆匆忙忙经过的行人打招呼,新的充满生机的一天开始了。
   空气真好,好得令人想把它长久地留在肺腑,不忍吐出。还有这晨起的风,不凛冽不缠绵,刚好能拂起遮挡你视线的那一绺秀发而不至将其吹散。于是,在这个春和景明的上午,我们,便置身于汤河乡灵秀的山水之间了。
   车子停在路旁,我们站于路边,路基下是蜿蜒清澈的河。河对岸一排婀娜的柳,正氤氲在蒸腾的乳白色的水雾里,与之一起婀娜的,是红顶廊亭下的水雾里若隐若现的曼妙的身姿。她们,或伸展玉臂,搓拭肌肤;或背对河岸,除去衣衫;或倚靠池台,浣洗衣物。也有大姑娘小媳妇儿相互嬉戏打闹的声音传过来,这更将那种雾里观花的朦胧唯美推到了极致。即使间或有女人的胴体没能得到柳枝的庇护而完整地显现出来,她们也丝毫没有矫揉羞涩之意,依然旁若无人地在那方热气腾腾的池水里沐浴,任凭南来北往的行人客商睁大了眼睛不知所措,最后倒是他们先自乱了阵脚,挪开自己欲罢不能的视线。
   比如此刻,就是这样,我捕捉到了他们惊讶和赞叹的眼神。其中一位喃喃自语到:最返璞归真的习俗,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了完美的地步。想不到,这种古老而淳朴的裸浴风情竟然真的存在。不过,这种原始的生态文化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呢?
   没错,历史的长河淹没了无数曾经的文明,但汤河的裸浴却能穿透岁月的变迁和世俗的枷锁一直走到现在,那蕴含丰富的矿物元素的温泉只在其次,真正要追溯的,则是卢氏近代史上一位普通又伟大的私塾先生,他的名字叫曹植甫。
   历史的指针定格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某一个早上。同样的春光灿烂,同样的花红柳绿,但在当时还仅是一个不大的温泉池子周围,为了争夺洗浴权,男人们和女人们剑拔弩张情势难下。这样的僵局在汤河村里已司空见惯。女人们因为来得早得理不饶人,男人们凭借力气和霸道强词夺理。哪一方都不愿轻易退出,将洗浴的机会平白让出去。眼看着矛盾有升级的倾向,有人忽然喊:曹先生来了,让先生评理。曹先生即曹培元,字植甫,是汤河村里的教书先生,因学识渊博、德高望重而受乡人爱戴与尊敬。
   在先生的调停下,一场延续了上百年的民间纠纷得到了妥善解决。从此后,农历的三、六、九为女洗浴日,其余为男。这一规矩一直被沿用至今。在卢氏西南几乡,只要问起这个典故,被问到的当地人无不满怀对先生的感念。
   我们经过这里,目睹裸浴风情,不由想起先生。想他当年七十多岁的高龄老人,是怎样拄着拐杖在崎岖的山道上疾行,只为消除乡民间的纷争;想他当年面对众多刁难质疑的乡人,是怎样苦口婆心进行劝导;想他当年为了让规则成为习惯,是怎样每天守着路口,堵截不受规矩的乡人。这样的一个老人彰显出来的高尚的道德情怀,怎不让我们心生敬仰和缅怀?
   先生早在20岁的时候,便考中了秀才。但当时一边是时政的黑暗腐败,一边是山乡的落后愚昧。他索性放弃从政的荣华富贵,安心回乡办学教书,从事山村教育,一直坚持到80岁高龄。毕其一生,先生始终活动在五里川方圆数十里的家乡,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六十多年,用“桃李满天下”形容先生毫不夸张,其中也包括他的儿子曹靖华。先生对儿子潜心教导的同时,鼓励他了解时事,接受新思想,培养他热爱祖国、胸怀天下的博大情怀。以至于从不写碑文的鲁迅先生,当翻阅了曹靖华寄来的关于先生生平事迹的介绍后,深受感动,不顾病体欣然提笔,写下了他一生当中唯一的一篇碑文《河南卢氏曹植甫教泽碑记》。

共 12929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很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大作四个部分,内容翔实,古朴而生动,让我们很好地了解了河南卢氏县的辉煌历史!作者讲故事给我们听,有充分史料记载依据和优美传说古老华夏中原名胜一方热土的方方面面,读来令人唏嘘,启人深思。语云“以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本文无疑为璀璨千古熊山洛水卢氏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巍然竖立的永恒丰碑!推荐佳作!(周巍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郭永涤        2016-11-29 21:30:0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汉因卢敖得仙,始置卢氏县。”(卢氏山一说以山得名)中华民族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沉厚重,值得黄炎子孙永久景仰!大作引领读者有幸一睹中原名胜卢氏文化,使之深受优秀传统历史文明熏陶,倍添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感谢分享,问候先生!
副高职称,著述多部。
回复1 楼        文友:吃嘴猫猫        2016-11-30 15:17:52
  谢老师阅读并点评,最近忙于事务,难以静心写字,年关临近,回顾一年历程,心内惶恐不安,觉得愧对这一方山水养育之恩,因此努力奉上这一长文,但愿不负江山指间社团的厚望!
2 楼        文友:桂月涵香        2016-11-30 09:00:12
  厚重的文字!学习了!
回复2 楼        文友:吃嘴猫猫        2016-11-30 15:18:54
  谢老师光临并阅读此文,太长,又涉及史实难免枯燥,往老师多多指导!
3 楼        文友:郭文敏来也        2016-11-30 21:19:19
  虽说文长,但我还是一口气看完了,也许可说我是走马观花般的阅读呢。然,我也有所感奋的,卢氏这地方真不简单,先不说它那地理民风实情,仅凭当时红军几次战斗惨烈程度,就足以说明此地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则与别处大有不同了。爽读佳作,令我余味无穷,本人力主推荐其为精品,但愿江山总部应允之!
诗词、楹联研究员。
回复3 楼        文友:吃嘴猫猫        2016-12-01 14:59:12
  谢谢郭老师辛苦阅读并点评,说实话,为成此文,我花费了颇多的精力研读卢氏县志和红二十五军军史以及其它一些地方史志。不管江山能否加精,都不重要,只要能写出自己心中所想,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也算目的达成吧!
4 楼        文友:郭文敏来也        2016-11-30 21:38:33
  多日不见,猫猫老师可好?能写如此长的文章,且内容丰富,故事动人,历史厚重等等,你的确不简单,但也辛苦了,再次问好,祝冬安!
诗词、楹联研究员。
回复4 楼        文友:吃嘴猫猫        2016-12-01 15:01:11
  谢谢郭老师牵挂问候,也祝老师冬安!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