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檀香.某人杯】江山一统,定鼎中原 (随笔)

精品 【檀香.某人杯】江山一统,定鼎中原 (随笔) ————参观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


作者:胡春雨 秀才,127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24发表时间:2016-12-03 19:58:28
摘要: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赢得和平发展的条件。我们应当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与发展契机,永远不应忘记,在国家统一战争中死去的将士们!

徐州大地,在当下的和平年代,似乎并不那么声名显赫,只是远离南北经济重心的苏北一隅。但每当四海鼎沸之际,却总成为运转天下的形势重地。天下神器,风云起伏。在中国的军事版图上,徐州大地贯通着九州地脉,枢机着千秋兴亡。自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数百次战火,定义着徐州独特的城市性格,留下了独特的城市记忆。从楚汉风云到民国兴亡,从汉帝国的开辟到共和国的奠基,二千年间首尾呼应,在这方神奇的土地上,中华民族跨越着历史的鸿沟,改变着前行的轨迹,维护着天下的一统。
   楚汉战争之初,从徐州出发又从关中西下的汉军,乘项羽北伐齐国、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攻占了当时称为彭城的徐州;失去了国都的项羽,旋即乘汉军饮酒高会、防守松懈之机,以骑兵军团发动闪击,迅速击溃了汉军主力。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分别攻占了平津和淞沪的两路倭寇,企图南北对进,消灭国军主力于徐州,进而沿陇海线西进、南下,摧毁当时的抗战中心武汉。国难关头,李宗仁将军率领第五战区六十万将士,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以徐州为中心展开了攻势防御作战。台儿庄一战,取得了抗战以来国军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捷,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随后主力安全突围,保全了有生力量,为武汉会战创造了条件。“明知不敌,但敢于亮剑”,终于在喋血之中,瓦解了倭寇速战速决的战略,展开了我军持久消耗作战的方针,将倭寇一步步陷入了广阔无垠的中国战场。从彭城之战到徐州会战,在影响中国历史面貌和民族命运的重大节点,在以徐州为中心的血战之后,同样是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战略相持局面。但最终的结局,同样是残暴的强者被历史抛弃。而在国共对决的后期,徐州上演了历史上最为庞大的淮海战役,直接决定了新旧政权的接替。所谓“定鼎中原”,单就这个角度说,徐州大地正是共和国的奠基之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酷烈的战争之火,总是一种毁灭与前行的力量。而政权的更迭总是矛盾前行的结果,无论古今中外,没有哪个政权是单凭摇唇鼓舌说出来的。
   走进久闻大名的纪念馆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口的一对雕塑:一顶最朴实的解放军军帽,一个最原始的小推车车轮。循着这组塑像,我们可以走入七十年前历史风云的深处,寻找国共鼎革的密码:“兵民乃胜利之本”,“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如此简陋的装备,却凝聚着当时中国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伟大力量。面对全民充分发动的战争热情,难道是区区几件美式装备的优势,便可以抵消的么?远远望去,高耸的淮海战役纪念塔,厕身于低缓的凤凰山麓。拾阶而上,基座的一侧,雕刻着解放军奋勇前进的步伐,一侧雕刻着民工大军倾力支前的热潮。在山脚下的碑林里,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手书的“人民的胜利”,直接点明了整个淮海战役和内战结果的主线。“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是历史一再证明的主题。
   从纪念塔下山,首先拜谒了徐州会战纪念馆和李宗仁将军塑像,馆前排放着曾经的炮兵阵地和坦克大炮,孩子们顽皮的身影穿梭其间。随后前行,便来到了园区的主体建筑:淮海战役纪念馆。偌大的展厅里,从战前的形势到战役的进行,从淮海战役三个阶段的推进到民工大军的支前,从大量的文字图片到历史实物,全景的展现了这场大决战的历史面貌。“六十万对八十万,这是一碗夹生饭”。给我印象最深、触动最大的,却不是装备、数量处于劣势的解放军,如何在战场上消灭了国军主力,而是解放军背后的民工大军——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民。“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战场上的胜败,不仅是两军的对垒,军事的运筹,还有政治的谋略,宏观的形势,同样取决于战场外的复杂因素。
   从徐州会战到淮海战役,整整十年之间,整个中国和国际的形势均发生了巨大的逆转。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倭寇深陷广阔的中国战场,与国军长期对峙。此时已胜利完成长征,从东南转移到西北的红色政权,果断跃出敌后,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扎根群众,避实击虚,八年之间,红色根据地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减租减息、三三制政权等一些列举措,广泛争取着各方的支持。在与敌人的殊死斗争中,共产党人克服万难,愈战愈强,此时早已深根固蒂,枝叶参天。穷凶极恶的倭寇,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没有吃掉,和谈破裂后,国民政府企图一鼓作气“戡乱建国”,谈何容易?天时,地利,人和。抗战胜利后,中国一举成为世界上的四大强国,国军的实力远远超出共军,蒋介石作为国家的领袖的权威达到顶峰,国民政府似乎占据了天时。但是,一个刚刚走出战争阴影的国家,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它的政府究竟有多大的战争能力呢?其强易弱,在战争的拖延之中,地利、人和转移到了中国的红色政权。
   “圣人之在天地之间也,其宝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之先倡,而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逊。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六韬》上的这句经典论述,揭示了历史演进的真相:从“动而为机”,到“极反其常”,民众的安与不安,民志的定与不定,决定了政权的盛衰与兴亡。
   在内战的初期,优势的国军一度势如破竹,但是这次以“空间换时间”、“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恰恰转换成了共产党人。以弱为强,在广阔的根据地,解放军利用有利地形,集中优势兵力,在一次次生死存亡的关头,倚靠人民挫败了客军深入的国军。在淮海战役之前,内战的格局已经扭转,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战的漩涡,使国统区经济崩溃、物价飞涨,反战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而共产党人提出的和平、民主的主张,得到了社会各界包括民主党派的广泛支持,一时间学潮运动风起云涌。面对统一战线的发展,国民政府愈加孤立。《孙子》云:“道者,令民与上同意,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管子》云:“王者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所天者,斯可矣。”在内战的关键时刻,共产党人断然出台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直指中国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指向了中国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为亿万在苦难中挣扎的中国农民,描画出耕者有其田的美好憧憬。这一政治举措,极大点燃了全民的战争热情,汇聚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尉缭子》云:“夫将卒所以战者,民也;民知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虚则走。”战争的主体从来不仅是军队,因为军队的背后总是人民。
   在这场战争中,共产党人直面中国社会的深刻矛盾,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磨砺着崇高的革命意志,军纪严明、作风朴素、精诚团结。广大群众为土地与生活自发战斗,根据地的人民“最后一颗粮交公粮,最后一个娃去当兵,”淮海战役中,五百万民工大军倾解放区之力,从物资上、人力上、精神上支援着前线,使得解放军在后勤保障上没有感到困难,与此时国统区的崩溃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打跑了日本鬼子,国军将士还有多大的内战意志呢?究竟是为什么而战呢?《三略》云:“士力疲弊,则将孤众悖,以守则不固,以战则奔北,是谓老兵。”又云:“国虚则民贫,民贫则上下不亲。敌攻其外,民盗其内,是谓必溃。”国民政府执掌着国家机器,但也被破碎的山河深陷其间,只能艰难的维持着摇摇欲坠的法统,而中国社会种种积弊在其身上集中发作。其中最致命的,包括腐败之风的弥漫。
   《曾胡治兵语录》云:“方今天下大乱,人怀苟且之心,出范围之外,无过而问焉者”。又云:“方今天下之乱,不在强敌,而在人心。不患愚民之难治,正在士大夫之好利忘义而莫之惩。”回顾中国历史,似乎一旦天下承平,就会出现腐败。和平时期固然可以苟且度日,譬如貌似肥大的病人,一旦天时变化便疲于应对。也许,长期大一统的格局,使人们容易忘记忧患,容易纸醉金迷,将祖先刚毅勇武的精神消融其中。《左传》云:“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对于我们这样的伟大国家和伟大文明而言,这些来自内部的风险,似乎总是大于外来的挑战。今后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长期并存、激烈竞争的全球化时代,尤其成为一场必须打赢的战争。没有民族精神的塑造,没有优秀文化的勃兴,便没有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没有一个国家的长治与久安。“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挨打不仅是因为落后。反思国民政府的败亡,作为领袖的蒋介石曾经痛斥:“军风民气嚣张,国家纪纲扫地,党不成其为党,军不成其为军,国民不成其为国民”。作为政党,尤其是执政党,本应组织一国之精英,实施政治之纲领,却在抗战胜利的短短几年间“党部成了衙门,党员成了官僚,在社会上不仅不能发生领导的作用,反而成了人家讥笑的对象。”执政党的衰败,党组织的涣散无力,使国民政府从根本上丧失者执政能力。开启共和时代的民国,因为守不住这个庞大的烂摊子,终于将历史的重任交给了共和国,历史的教训值得深刻反思。
   至淮海战役发生时,解放军已经打赢了济南战役,瓦解了国军的重点防御,徐州北邻的山东基本成为解放区。这样一个战争资源丰富的大省,为内战提供着巨大的支持,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拉开了序幕。而资源丰富、疆域辽阔的东北,已经从倭寇侵华的大后方变成了国共角逐的关键战场,美苏的势力也在此微妙的交织。最终,倚靠人民、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共产党人,将山河破碎的国民政府淹没在几个孤立的据点上,从而反败为胜。全国一盘棋,三大战役从来不是相互孤立的战例,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共产党人从各方便取得了对国民政府的优势。淮海战役,正是在解放军的凌厉攻势和国民政府的焦头烂额中展开的。在这个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笑到最后的总是解放军,而国军的将领纷纷倒戈:从孟良崮战役到淮海战役,总有一些类似的瞬间:哪怕战斗再持续十几分钟,战局就会改变;从济南战役到淮海战役,据受要冲的国军将领临阵倒戈,总是使战争的进程出乎双方的逆料。也许表面上是运气,实际上却是人心:国共对决之际,谁的战斗意志最强烈呢?谁的精神面貌更饱满呢?《吴子》曰:“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有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又说:“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这些军事文化典籍中说的,就是规律。
   济南战役刚刚完成,粟裕就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动淮海战役的计划,企图乘胜歼敌一部。这一建议,符合中共中央“歼敌于长江以北”的指导思想;为了屏障南京,国民政府亦认为“守江必受淮”,南线国军的主力被配置在徐州一带。于是,围绕着徐州这个“锁钥南北”的重地,双方志在必得,仗越打越大。但是从一开始,国军就陷入了被动:决策不定,临战换将。这无疑乃用兵之大忌,而不仅是兵力多寡的问题。就在战役展开的前夜,杜聿明被临时调往辽沈战场救急,白崇禧因国军布阵陷入被动拒绝指挥,临时上阵的是平庸的将领刘峙。先发则制人,后发制于人。当士气高涨的解放军乘胜进攻的时候,国军却在收缩之中,在战役的第一阶段,解放军首先围歼了黄百韬的十万大军。在第二阶段,暴露于突出位置的黄维兵团首先遭到围歼,其后杜聿明指挥的三十万守军,在放弃徐州撤退和救援黄维兵团的途中陷入包围。平津战役完成战役展开后,在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解放军发起总攻,赢得了彻底的胜利。六十万对八十万,这碗“夹生饭”成为整个内战中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一场战役。随着战役的落幕,解放军定鼎中原,威胁江南,蓄势待发,大局已定。而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功勋卓著的国军,即将黯然收场。
   对战役的成败,刘峙以为国军“战略之失败多于战术,战术之失败多于战斗”;陈毅元帅指出了类似的观点,并提出解放军在战斗意志、人民支持、政治攻势等方面具有宏观的优势。不管怎样,从西柏坡决策“建军五百万,歼敌五百个旅,五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设想,辉煌的战果缩短了内战的历程,减少了中国人民的痛苦。对于我们这样的国家,最根本的利益是统一,最大的灾难是分裂。《汉书》云:“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大一统是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本,也是根本的国情,文化与制度的建设绝不能偏离这个基础。孙中山先生说:“革命以建设为唯一目的。”惨烈的革命斗争,绝不是不是为了斗争而革命,而是为建设创造条件,是为了民族复兴和人民的福祉。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赢得和平发展的条件。而今七十年过去了,历史的云烟已经渐渐消散,中国人民正奔波在民族复兴的大路上。我们应当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与发展契机,永远不应忘记,在国家统一战争中死去的将士们!
  

共 500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徐州,从古至今,不管是王朝的更迭还是外寇的入侵,这里都是各各著名战役的重要战役战场。作者从楚汉相争的一场彭城之战开始,到近代的抗日战争中的台儿庄大捷,再到解放战争淮海战役,简明扼要地叙述了发生在这个兵家必争之地的具有代表意义的战争,凸显出这个具有重要军事意思的地方的特殊性。从战争到战役纪念馆,引导读者进入深刻分析出决定战争成败的阶段,从“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独轮车推出来的”的至理名言,分析出得民心者的天下的真理。回忆战争,珍爱和平。从作者引经据典描述这个战略要地的徐州时,我们可以想象战争所带给全国人民尤其徐州这个地方人民深重的灾难。也让人难忘外强入侵所带给人民的血雨腥风。更人更深感受到当年人民英雄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精神。提示我们这些后人“我们应当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与发展契机,永远不应忘记,在国家统一战争中死去的将士们!”作者笔力浑厚,语言流畅,知识渊博。推荐阅读。【编辑:檀香编辑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61207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飞瀑流云        2016-12-03 19:59:18
  感谢赐稿檀香,期待更多精彩。
飞瀑流云
回复1 楼        文友:胡春雨        2016-12-08 10:56:37
  感谢关注,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卡米        2016-12-07 21:53:04
  恭喜加精品。
卡米
回复2 楼        文友:胡春雨        2016-12-08 10:57:05
  再接再厉,共同努力。
3 楼        文友:王者之风        2016-12-08 10:29:12
  真的不错,读来心中满是感动
回复3 楼        文友:胡春雨        2016-12-08 10:57:25
  感谢品读,多多交流。
4 楼        文友:冰泉        2016-12-08 11:18:59
  作者熟谙历史,博闻广记,行文飘逸,纵横捭阖,夹叙夹议,娓娓道来!但也存在如下不足:结构松散,条理不明;主旨多元,泛泛而谈,缺乏核心;引用过多,失之教条主义,导致原创性不强;错别字较多,个别词句不够精准!恕我直言,仅供切磋,望友勿怪!祝友再续佳作,四季安康!
以文会友,与诗同行;让生命之花,盛开在文字的海洋!
回复4 楼        文友:胡春雨        2016-12-08 17:08:51
  谢谢批评指导!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