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故乡印象

精品 故乡印象


作者:马骋 童生,807.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32发表时间:2016-12-03 21:37:49
摘要:想想这些年,故乡离我越来越远了,可是她留在我心中的印象却愈来愈清晰,如在昨日,不时闯入我思归的梦里……

故乡印象 最近不知怎的,闲暇时总爱追忆往事,想起故土来,难道真是老了么?想想这些年,故乡离我越来越远,可是她留在我心中的印象却愈来愈清晰,如在昨昔,不时闯入我思归的梦里……
  
   饭场
   记得以前,每年开了春,气候转暖,只要你走到豫西农村,倘若正赶上吃饭的时候,总能看到这样的情形:三三两两的庄户人,各自端着粗瓷大碗,或坐在自家门前,更多的时候会来到村子里一个比较平整干净的地方——我姑且称之为饭场吧!他们三人一群儿,五人一堆儿,或蹲或坐,或靠或立,聚在一块儿吃饭。你家炒了什么菜,他家拌了什么酱,大家都一目了然。有的人就会从这家夹一筷子菜,到那家用馍蘸一下酱,大家都乡里乡亲也不见外,一边吃饭一边聊着天,时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气氛是那么亲热。
   我们村子在豫西山区,村子不大,也就几十户人家。村子里到处种着泡桐、洋槐等各种司空见惯的树种,白天的时候浓荫匝地,让人感到浓浓的凉意。可到了晚上,便显得黑暗且不透风,加上蚊虫又多。所以每到晚上吃饭时,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来到村子最西头。这是一个较为平坦的开阔地,没有树木遮挡,显得十分敞亮,白天庄户人家过来晒个麦呀豆的,到了晚上这里就成为我们村子里的饭场,几乎半个村子的人都会过来。因为这里地势较高,成为一个高台,从西边刮过来的风,总是先吹到这里。可以看到,下边四五丈深就是村前的大路,大路旁是围绕在我们村子日夜流淌的小河,河边种着一片高高的白杨树林,把我们村子团团围住,不眠的鸟儿便成了这里的主人,整天整夜卖弄着那不太婉转的歌声。尤其到了夏秋两季的晚上,这个饭场便成为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
   夏天的傍晚,劳累了一天的男人们,搬个凳子,率先来到这里,各人卷根旱烟,一边抽着,一边尽情地享受这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刻。女人们都回家做饭去了,炊烟袅袅升起,飘荡在村子上空,不时被风儿吹散,或连成一片,如轻纱一般,缠绕在山间。孩子们也陆续向这里聚拢,他们总是闲不住,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玩跳绳,他们的喧闹,扰动着渐渐静下来的山村。村前的山如绿屏,半轮红日还恋恋不舍地咬住山顶不放。火烧云便染红了西方的半边天空,连半条河流也被染成了五颜六色。牧归的人们赶着羊儿、牛儿走在山间,羊儿咩咩地叫,牛儿哞哞地吼。那白色的羊群,真象山间飘动的白云,从山间缓缓飘下来,时而,还能听到牧人抽响嘹亮的鞭声。一群群归巢的鸟儿,从头顶倏忽掠过,留下一阵唧唧喳喳的鸟鸣。
   暮色越来越浓了,圆圆的月儿爬上了树梢,远处的山,也成了一抹深黛,象一个肃穆的老人,默默站立着。做好晚饭的女人们,已经开始唤孩子们回家吃饭了。她们往往一手端一碗饭,慢悠悠地走出自己家的大门,并且老远就骂自己的死鬼男人,说碗这么烫,也不知道过来接一下。这时,饭场的人越来越多了,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纷纷来到这里,就是很少出门的的三奶奶,也被搀扶着走了出来。爷爷家本来就在饭场边上,这时的他,早已端坐在那个高高的太师椅上,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跟围着他的几个孩子讲鬼故事了。大人们爽朗的笑声、说话声,孩子们的吵闹声,乱哄哄的,到处充满着快活的空气。
   女人们在互相问询着做的什么饭,还异口同声地抱怨说:“这饭越来越难做了,横竖就是一把白面,任凭你怎么做,也是白面馒头白面条,要么搅白面疙瘩。”这时有孩子吃完一碗,让大人回去帮他盛的,却招来他母亲的一顿臭骂:“小祖宗,你可真懒到家了,几步远的距离都不愿走,我还指望你将来养我呢,看来恐怕没指望了吧!”顿时引来一阵哄笑。孩子其实不是懒,是害怕。你想,家里人都出来了,到处黑咕隆咚,老鼠横行,况且他心里还想着爷爷刚才讲的红发绿眼的妖精呢!
   大人们在互相聊着天气或节气,聊着庄稼的长势,以及年底可能的收成,总之,对于这些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庄户人,除了这些,别的也没有太多要说的。风调雨顺的日子里,他们始终相信:土地是不会欺骗人的,只要你不惜力,它就会给你丰厚的回报,当然生活也就能过得安稳与滋润。女人们则喜欢讲一些家长里短的闲话,比如谁家姑娘嫁得好了,谁家儿子娶了个城里媳妇了等等。有时男人们的话题,则是一些从收音机里听到的新闻,国家又换了什么领导人;又有什么新的农业政策;哪里又发生什么自然灾害,位卑未敢忘忧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他们,时常也会表示一些关心。老人们往往是忆苦思甜,唠叨着过去所经的苦日子,感叹一下现在的好光景,末了还会总结:想想过去,看看现在,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简直不能比啊!最后总不忘告诫小辈们要惜福,不要糟蹋粮食,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好日子。总之,所有听到的,看到的,经历过的,都可以在这里互相交流、传递,这是一天里仅有的一次大聚会。晚风吹拂着,一天的劳累,仿佛一下子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孩子们吃完了饭,总把碗筷往自家大人身边一推,继续玩去了。女人们也为了贪图凉快,说等一会儿再回去洗碗的。阿洪婶还抱怨说:“女人可真是命苦,一样和男人下地干活,回来了还要做饭整理家务,而男人们一净身干活,回来什么也不管不顾,就等着吃饭。嗨,下辈子俺说啥也要脱生成男人。”阿洪叔只在旁边偷笑,另外一个叔叔却插嘴道:“阿洪嫂,你要是当男人,让阿洪哥找谁去。”“爱找谁找谁去,反正俺也管不着。”阿洪婶一脸的“仇恨”。可那毕竟是下辈子的事情,今世还得继续这么过,她也只是图一时嘴上痛快。
   夜越来越深了,空气中也有了许多凉意。老人们早就歇下了;女人们也懒洋洋地起来收拾碗筷去洗了;男人们各自回家带了些凉席什么的,出来铺好准备睡觉;孩子们也玩累了,蜷缩在大人铺好的凉席上沉沉睡去。月光如水,照亮了整个大地,仅有的几颗星星,眨着惺忪的眼睛。男人们也困了,抽一口烟便睡下了,整个山村也仿佛渐渐沉入了梦乡。村子下边,小河哗哗的流水声,此刻却听得格外清晰。除此之外,便是远处哪个村子的狗儿,也许听到了些动静,偶尔汪汪地叫上几声。
  
   看戏
   看戏,平时是没有太多机会的,除了有什么值得纪念的事情,我们村才会请来戏班,唱上三四天大戏。倘若你真想过一把看戏的瘾,就非得等过完春节,直到远近各处的村子陆续迎来它们一年一度盛会的时候,也只有到那时,才会有一台又一台的好戏集中轮番上演。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年农历的某个固定日子,就被定为某个村子的会期,和北京的庙会是一样的,并且大都集中在春节后的两三个月内。当然,也不是每个村子都能举办这样的盛会,听老人们讲,起会必须要经过若干年的准备才行。先是要定下日子,每年到这个日子不仅举行各种项目的娱乐活动,例如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各种社火表演,而且请戏班唱上几天更是在所难免,就这样风雨无阻,慢慢地扩大了影响,时间长了,自然就被人们认可了。
   对于大多数的庄稼人而言,赶会就是为了能看上一两场戏。毕竟一年到头,就这段时间田里没有要紧的活儿要干,若过了四月,想要看戏,也没有地方演啊!所以,这样的时机他们绝对不会错过,他们就象迎接什么喜庆的日子一样,盼着会期的来临,以便能好好地过一把看戏的瘾。所以,每年到了这个时候,远近各处的人们,便纷纷赶往那个有会的村子去,真称得上人如潮涌,场面非常热闹。倘若这个村子正好有什么亲戚,便置办上一份礼物,大人带着孩子,小的搀着老的,借机去亲戚家走一走。到那里自然要玩一整天,甚至等了夜戏散场才会回来,如果是关紧的亲戚,他们便会被挽留多住几天,甚至等戏班走了才回来。
   中州大地,当然最盛行的是豫剧,当然还有曲剧和越调。不过象豫剧团或者是戏班可能每个县,每个地区,甚至每个大的村子,都有可能成立起来。我们那里就有几个大的村子,自己成立了戏班,独立置办了一些必要的乐器,还有一些行头和道具。每到农闲的时候,他们还会放下锄头,粉墨登场临时去客串一些角色,不一定要十全十美,关键能达到自娱自乐的目的。在河南,差不多每个小孩都能唱上几句花木兰的唱词,还能识别一些常见的人物脸谱,如包公的黑脸,关公的红脸,还有花脸的是一些象张飞一样的好汉,若有一些白眼窝的是一些小丑,真可谓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还有一些农村的俗语也离不开唱戏的,如果你听到说某某是个大白脸,你可千万不要以为是夸他,那是根据戏剧脸谱在骂他呢!一般的,白脸的都是一些阴险狡诈的奸臣。
   时常记起小时侯,我也喜欢跟着大人们去赶会,因为那里有很多好玩的,还能看到一些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当然也有许多好吃的,每年这个时候,自己的压岁钱也正好派上了用场。我那时也喜欢看戏,不过不是在台前,而是喜欢跑到幕后。由于农村的戏台大多是露天搭建的,后台也往往暴露在外边,只简单地用一些幕布遮挡一下,所以这并不能挡住我们小孩子家的视线。从演员刚开始化妆,一直到戏散人去,演员陆续回到幕后开始卸妆了,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别人在台前看的是剧情,随着剧情反转,直看得热泪涟涟或热血沸腾,而我往往爬在后台,乐此不疲地从头看到尾,并且也自得其乐,回味无穷。
   老实说,我那时看演员化妆简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我实在想不明白,一个和平常毫无二致的人,用各种颜色的油墨往脸上就那么一画,再穿上各种服装,再往台前就那么一站,他就不是他了,而成了另一个人物,开始演绎另一个人物的人生,并且还能引起台前那么多大人的痛恨或同情,这就象一个谜团一样,始终萦绕在我小小的心中。记得后来有一次,我用黑墨水,往自己的脸上乱涂一番,然后往母亲跟前一站,问母亲:“我是谁?”在一边忙活的母亲,看了我一眼,忍不住笑着说:“你是我儿子啊!”“不,我是包公呀!”母亲登时笑得直不起腰,拉着我到水盆前,说:“我的小包公,赶紧洗洗脸。”母亲怎么就不把我当成包公呢,心里实在想不通,可能是我没有穿包公的行头吧!
   当然,我在幕后也看到了一些台前看不到的事情。那些粉墨登场的演员,在台前一本正经,咿咿呀呀、抑扬顿挫地唱了老半天,有的甚至泪落如雨,感动得台下人一片稀里哗啦,可他刚回到幕后,就立马堆上了一脸的笑容。我简直看呆了,他们的表情也太丰富了吧,他们的感情怎么转换得这么快,难怪大人说小孩子,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跟唱戏似的,原来如此啊!看着那些在台后谈笑风生的演员,或抽烟、或喝茶,一到他们上场,马上就敛起笑容,很快就投入到角色里,我对他们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当然他们也有得意忘形的时候,有时他们在台后相互嬉戏,或是聊天聊得忘了情,突然唤他们上场了,仓促之间总会有出错的:忘戴胡子的,带了刀鞘忘了刀的,背了箭囊忘了弓的,甚至一时之间竟忘了台词的。他们出去了,往往虚晃一圈,马上返回后台补上,也有人为了救场从台角幕后悄悄递上刀弓的,当然,看戏也象老百姓常说的“懂行的看门道,不懂行的看热闹”,何况台下可是藏龙卧虎之地,不乏有老戏迷,他们有的甚至能记住每一句唱腔和台词的,更别说其他一些细节,倘若被他们看到了,他们就会大嚷一声:“嘿,老罗艺咋越活越年轻了,敢情和罗成是兄弟吧!”演罗艺的演员听到了,知道忘了戴胡须,顿时羞得满面通红。呵呵,幸亏有油彩挡着,要不演关公肯定不用费事化妆了。
   欢乐的时候,总是感觉过得飞快,凭你一个会一个会地赶下来,总有赶尽的时候,何况,布谷鸟叫了,地里的农事在催呢,乡亲们只好暂时收拾起快乐的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劳作中。他们在默默地等待着,下一年的盛会也会随着时间的脚步越来越近,也许那时会有新的好戏等待上演呢!
  
   赶集
   城市里买东西自然很方便,需要什么东西,信步踱出家门,随便哪个商场或超市就能买到你需要的东西,根本不费事。可是,在我们老家,像油盐酱醋茶这些基本生活用品,在村代销店也是可以买到的,可某些东西,就非得走十几里山路到集上去办不可。然而,赶集也不是随便什么时候去都成,每个集市每月都有固定时间的,大多按农历,要么逢三六九集,要么逢二五八集,如果你背集去了,就有可能办不成事。
   所以,在我们老家,赶集是一件很经常的事情,家里有红白事需要买菜了;或是家里缺钱了,需要拉上些农作物去粜;或是孩子们该添置衣物了;或是地里需要农药化肥了,这时你就到集上去办。
   然而,那时乡下不像现在村村通水泥路,而且还有了公共汽车,更有光景好的人家已经买了摩托车或是农用车等代步工具,赶一次集只要几个小时便打个来回。可那时我印象中大人们赶集,都是大清早就要起来准备,吃完饭早早就上路,因为往返四五十里的乡土路,爬坡上岭的,且得走上好一阵子呢,再加上还要在集上办事,每次都紧紧张张,忙到黄昏时分才能赶回。一天下来,大人们都累得腰酸腿疼,浑身像要散架,好几天也歇不过来。所以那时大人们赶集,很少有带小孩子去的。

共 674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闲暇时喜欢忆往事,总能想起故乡,想起儿时的村庄。到了吃晚饭时,村民都喜欢出来比较集中地到一个地拉家常,孩子们便会疯耍着,或者玩着自己喜欢的游戏。农村时常会搭台唱戏,规定固定每个月的某一天是赶集日。作者通过“饭场”“唱戏”“赶集”三个方面来写对故乡的印象,文笔细腻,场面热闹,场景灵动,引人入胜,写出了故乡的风土人情,地方特点,写出了那个年代的印记,字里行间也透出了故乡如今的变化。泛着故乡泥土气息和热闹场景非凡的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推荐共赏!【编辑:秋天的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1205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6-12-03 21:40:22
  当一个人走出故乡,那么就再也回不去那个故乡了,于是故乡便永远在记忆的深处了,只能在回忆中走进故乡,去感受那久远的温馨。问候作者!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回复1 楼        文友:马骋        2016-12-03 23:10:07
  辛苦老师了!这么长都让您编完了,谢谢老师精美的编按及评论,这对我都是莫大的鼓励!再次感谢,恭祝老师一切安好!
2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6-12-06 17:33:57
  恭喜获得精品!祝贺!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回复2 楼        文友:马骋        2016-12-06 17:47:47
  多谢老师编辑及推荐,您的鼓励也是我前进的动力!遥祝顺利平安!
3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6-12-06 18:13:09
  故乡是永远的话题,故乡是永远的牵挂。恭喜获得精品,继续加油。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3 楼        文友:马骋        2016-12-07 09:04:16
  谢谢老师关心鼓励!也恭祝老师多出精品绝品!
4 楼        文友:尚林夕        2016-12-21 21:49:13
  从头看到尾,也没发现你到底是河南哪儿的!打工的时候遇到过很多河南人,咱们都说同样的家乡话,很亲切,江山也有很多河南人,从你的文字里,我好像看到了曾经的过往,记得在河南那两年,确实天天都吃面食,常吃的早餐是白面馍馍白面汤,大米饭很少吃,因为我们家乡产水稻,我对米饭已经吃到害怕,所以觉得白面汤还挺好喝的!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回复4 楼        文友:马骋        2016-12-22 09:03:05
  尚林夕老师好!我是洛阳人,谢谢光临并点评!恭祝老师冬安!
5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2-05 12:35:43
  朴实的文字,真情的流露,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让人无比的温暖和怀念。欣赏老师精彩的佳作,感谢我们能相遇在江山文学网,交流学习!新年之际,祝老师心想事成万事如意,阖家幸福!希望在以后看到老师更多精彩的文章,遥握!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5 楼        文友:马骋        2017-02-05 17:54:50
  谢谢老师临帖美评,祝愿老师新的一年幸福安康,文丰笔健!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