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风恋】倒掉的西寺塔(散文 )

精品 【风恋】倒掉的西寺塔(散文 )


作者:范晓生 举人,4452.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01发表时间:2016-12-15 23:31:28
摘要:如今,神垕再无佛塔,只剩了一个叫西寺的地名。那些满足人各样世俗、人欲需求的诸路神仙庙宇香火依然繁盛。人们来烧香、求神、散香资、许祭礼,为子嗣兴旺、功成名就、求福禄寿禧……

西寺,在如今小镇人的脑海中只是一处地名,具体的方位就在红旗办事处所辖区域的最西侧。对于同居小镇内的两个人,见了面你若打问对方:您家搁哪儿住呢?他要是回说在西寺,你便立马就会在脑子里有了一个准确的方位意识,那就是镇区西侧最边缘的位置。
   而当我想起西寺的时候,其实是在与一个远方的文友聊天。她看到我微信中转发的关于小镇的一则微信,文中所附的照片里有几张伯灵翁庙部分古建筑的照片,伊说很像她们邯郸的标志性建筑“武灵丛台”。
   聊开了古建筑,我便如数家珍,告诉她:小镇因为历史悠久,庙宇建筑在小镇除了最为有名的伯灵翁庙外,其实还有祖师庙,只不过现在已经是被毁殆尽。现在还有很多地名都与庙宇有关,从离我家最近的地方数起:比如二郎堂、白衣堂、五道庙、关爷庙。虽然这些地方早已经没有了庙宇,但那些庙宇的名字却被变成地名留存了下来,也算是对小镇历史过往的一段明证吧。
   和她聊着天,我努力从记忆里翻找着小镇里那些与庙宇有关的地名,唯恐漏掉一个地方。当“西寺”这个地名从脑海里蹦出来的时候,我才猛然意识到,刚才数说了那么多的庙呀堂的,却独独少了佛教寺院的遗迹。这“西寺”的出现让我心头不禁为之一震:原来,在小镇人眼里作为地名存在的西寺,它原本就是一处佛教寺庙。
   我说它是寺庙,并不是因那地名中带有“寺”字,就想当然地推定它是寺庙。而是我小时候路过那里,的的确确是见过一处塔刹已经坍塌,塔身又严重裂缝将要倒掉的佛塔。那塔的位置恰就在今天被当成地名来称呼的西寺西侧的田地之中。有塔必有寺,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此处的地名又恰好叫西寺,也就更好地印证了我对西寺是寺院旧名的猜测。
   聊天结束,本已夜深,我却睡意全无,满脑子里所想着的都是西寺,试图从记忆的故纸堆里翻找出更多有关西寺的东西。于现在小镇人眼里,它只是一处地名,而在我眼里,这“西寺”便代表了小镇的一段过往。小镇乡人常自豪地说“神垕是唯一活着的千年古镇!”而对于西寺这样一段小镇过往,若是没有一丝记忆,那对于“活着的古镇”来说,我觉得多多少少是有缺憾的,至少说是不完整的。
   于是,我便试图用自己儿时有关于西寺的记忆,来补上这样一段残缺。因为在我看来,小镇里有太多的庙,主文武、主生育、主窑火、保平安、求福禄,一众神仙都有了自己的庙宇,它们代表了世俗和人欲,却独独遗落了修身修性修来生的佛陀,这样一来,岂不是让人觉得小镇人太过功利和世俗了吗?我觉得,无论怎样,对于小镇历史或是小镇的乡人来说,都不能少了这个西寺。我有责任也有必要,把那个只剩了半截儿残塔的西寺写出来。
   塔在西寺西,而父亲的干娘则住在西寺以西更远的西山里。乡人重仪礼,端午、中秋、春节必是要到各处亲戚家走动一番的,是去探望也是送礼。这礼是食物,也是礼数。东西不在贵贱,来看望便是一份心意,你来我往,往来之间这情份便就一直热络着。大人忙着上班或种地,孩子们便成了亲戚间往来的使者,除了提去礼物,也带去热闹。眼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变大,老辈人一天天变老。寒来暑往,这礼数却不间断。
   我替父亲去西山看望他的干娘,必要路过西寺。过了西寺,便是一段慢坡,这里是西山进出小镇的必经之道。这坡莫说是人力拉了架子车要几个人在后面推扛着才能前行,就是那骡马拉着载煤的架子车,也要一帮拉车的先把车停在坡底下,把三四辆车上的骡马卸下套变成骖马,轮番使唤着牲口把坡底下的车一一拉上来。坡底下是西寺,坡上面就是通往西山的路。
   西山于年少时的我来说是遥远的。我要从自家所在的桥南出发,过了大桥头,走完街里的大坡主路,再一直往西走,走到西寺,这里都是柏油路。可上了慢坡,便是铺着癞礓石头的乡间小路,路一侧高出来的地里种着玉米或麦子,与路齐平或是低些的地方种的也是玉米或麦子。路面是黄白的,路边崖畔土是黄红的,地里的庄稼却是黄绿的。走在这样的乡间路上,心情很是放松,你可以随意哼唱自己喜欢的小调。走这样的乡间小路,虽偶尔也会有害怕,但却不去担心会遇上狼外婆,原因很简单:我从不知道有小红帽和狼外婆这样的故事!
   上了坡,你便能看到前方不远处的田地里有一处残塔,塔身剩约两三丈高,塔身上有裂缝也有枯黄的野草,兀立在河滩边的高崖之上,显得极为破败而沧桑。每次路过,我都会使劲儿盯着它看,想从中读出些什么,却只看到那几级残破的砖石塔身和随风而倒的野草,它就那样立在天与地之间,不塌不倒!
   我听大人们说,塔是埋方丈的地方。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不置可否,但对于方丈,我的印象里便只有电影《少林寺》中,那个被坏人放火烧死的披了红袈裟慈眉善目的老和尚。于是,我就会想,这塔下若真是埋了老方丈,那样慈善的一类人儿也该是不会出来吓唬小孩子的。
   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便想去探个究竟,想近前去细看看那塔,到底如何它就能垒了那么高而不会倒,塔的中间又是什么模样。想归想,可知道底下埋着方丈,心理上总还是有些怕的。待到年龄稍大些,胆子也更大的时候,我实现了这样的愿望,真的穿过了麦田走到塔下面,近距离的看和触摸那尊佛塔。可遗憾的是,除了砖石和枯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甚至都找不到一处有文字的碑志。
   其实,我是太想找到些能说明它身世的文字来,哪怕不知道它为何而建,建于何时,至少也要让我知道它的名字。我不想每次只看到一截颓废的塔,我希望它能够像人一样的有名有姓,可我终归是失望而归了。
   再后来,我已经不需要再去西山串亲戚了,因为父亲的干娘已经故去,没有了人,那礼便没有了要呈送的主体。我便再没有看过那西寺往西的半截儿佛塔。
   到我上了中学,学鲁迅先生《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我忽地就想起了西寺西侧河崖之上的那半尊佛塔,看到文中讲到的“西湖十景”中有“雷峰夕照”,我便想起自己也是看到过西寺塔在夕阳下的模样的,沧桑而孤寂,一种落寞的极致!倘若有极具情趣的文人骚客,也来评它个什么“神垕十景”,说不定也会有个“某某夕照”的神垕一景来,但那前提是必须得有人考据出这尊塔到底该叫何名,这也是我所盼望知道的。只可惜它未立在西湖旁,也不在保俶山上,而只是孤零零地立在河边的土崖之上,便没有了出名的机缘。况且连那赫赫有名的雷峰塔都会倒掉,这西寺塔盖是不能幸免的。心中便不禁为它的未来莫名悲哀起来!立于乡野,又复归于尘土,到最后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是它的悲哀,也是小镇的悲哀。此塔一倒,小镇便再无佛塔。
   后来,我因从军走出了小镇并在外安家,终归是再没有看过那西寺塔。某一年回去探亲的时候,站在祖师庙所在的北山之上,向西而望,往日的西寺以及再往西的地方,早就被推平整后建了窑厂,无河无崖亦无塔。从此,这西寺便只是一处地名!
   今年再回乡,听说小镇正在修复老街旧宅,主打特色古镇的旅游招牌,市里也有意进行保护和开发,目的是为了提振本市旅游业和搞活经济。在修复老街的同时,也准备修复伯灵翁庙部分被拆掉的古建筑,对于修复,我自是乐见其成的,只是却讨厌它的修复本身,不是为了保护而是为了招揽游人。
   回乡其间,我也去了祖师庙所在的北山,原来的古代庙基已经被毁殆尽,倒是由各处乡人自募资金盖的各样庙宇,这儿一间那儿一所,在原来的祖师庙基础上盖得是乱七八糟。还听父亲说,别看这些小庙,它们各庙有各庙的庙头儿驻守,为的是收香火钱,甚或有人为了争当庙头儿而大打出手。这样的庙宇,让我从眼到心的反感。
   人们只为了自己的私欲,立了名目或是为了扬名,修这些各样神仙的庙宇,却从未闻听过有人去考证西寺到底是什么样的寺,旧址在何处,那西寺塔到底该作何名,也从未有人想过去捐钱修建或恢复这样一处可供佛陀容身的寺院。我觉得这该是小镇乡人的悲哀!
   如今,神垕再无佛塔,只剩了一个叫西寺的地名。那些满足人各样世俗、人欲需求的诸路神仙庙宇香火依然繁盛。人们来烧香、求神、散香资、许祭礼,为子嗣兴旺、功成名就、求福禄寿禧……
  

共 318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独具风格的散文佳作,意境悠远。文笔深入浅出。作者巧妙引用“西寺,在如今小镇人的脑海中只是一处地名,”开篇独具的思想内涵,和自我感悟的融合,把整体思想和散文主旨糅合在一起,达到思想与文章核心完美结合。“上了坡,你便能看到前方不远处的田地里有一处残塔,塔身剩约两三丈高,塔身上有裂缝也有枯黄的野草,兀立在河滩边的高崖之上,显得极为破败而沧桑。每次路过,我都会使劲儿盯着它看,想从中读出些什么,却只看到那几级残破的砖石塔身和随风而倒的野草,它就那样立在天与地之间,不塌不倒!”就这一点,足以看出作者独有的思维理念和对景色描写的相互融洽,或许独有的这种思想和文章主题的相融,才会让散文倒掉的西寺塔描写得如此细腻,欣赏佳作,问候作者,感谢赐稿,力荐共赏。【编辑:旭绝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1217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恋落花的孤独        2016-12-16 00:24:32
  感谢范晓生老师赐稿,非常喜欢,文章描写细腻,构架匀称合理,很是钦佩老师文笔,为佳作点赞。
用文字慰藉心灵,放飞梦想。
回复1 楼        文友:范晓生        2016-12-16 13:51:11
  感谢您百忙中的驻足和对拙作的不吝点评,问好!
2 楼        文友:葬心        2016-12-16 00:34:15
  文章没有浓妆艳抹,但读起来有历史厚重感
葬心
回复2 楼        文友:范晓生        2016-12-16 13:52:23
  感谢您的辛勤编辑!问好!
3 楼        文友:葬心        2016-12-16 00:35:18
  感谢来稿风恋,愿创稿愉快
葬心
4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16-12-16 15:59:29
  这篇文章构思独特,题材新颖,笔法熟练老道。“在众多庙堂中,独独少了西寺”,这就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佛教,是世界三大著名的宗教之一,距今2500多年,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佛教的教义是正知、善念、觉悟,这也是人类大多所尊崇的思想理念。在当今人们思想变得浮躁的年代,其实人们的心灵更加需要一种宁静和清醒(觉悟)。作者以“西寺”为线索,寻找西寺,其实是在寻找一种宁静和安谧,是在反谕人们盲目追崇一些表面的光华,其实丢掉了最根本的善意与信仰。几个“悲哀”,强调作者内心深处对社会的一种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也给读者留下诸多的启迪与思考,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文章主题积极,富有正能量,不失为佳作。拜读欣赏,问好范晓生老师,感谢赐稿,辛苦了!文章已申报精品,2016.12.16.
碧潭飘雪
回复4 楼        文友:范晓生        2016-12-16 16:44:59
  谢谢飘雪社长洋洋洒洒的点评!问好!
5 楼        文友:云朵飘飘        2016-12-18 10:36:17
  一些古建筑被毁确实是令人痛心的事情,只是希望人们心头的对于善良和美好的信仰不要倒塌才好。祝贺范老师美文获精!
回复5 楼        文友:范晓生        2016-12-18 12:02:50
  是啊,倒掉的不仅仅是塔,更是一种对于修身向善的信仰!谢谢云朵留评支持!
6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16-12-18 11:46:11
  恭喜并祝贺范晓生弟弟散文佳作获得精品!期待更多佳作呈现!问好弟弟冬安文祺,创作丰硕!
碧潭飘雪
回复6 楼        文友:范晓生        2016-12-18 12:03:43
  嘻嘻,谢谢飘雪社长抬爱!
7 楼        文友:兰芷        2016-12-21 22:21:30
  问候老师,感谢赐稿,佳作与大家一起分享。祝老师冬安文祺!
8 楼        文友:兰芷        2017-01-15 06:15:14
  再次拜读欣赏!恭喜并祝贺老师的佳作获得精品!感谢赐稿!期待更多佳作呈现!问好老师,祝福全家幸福安康,事业兴旺,佳作丰硕!
回复8 楼        文友:范晓生        2017-01-15 11:57:31
  兰芷,你这是年底了补签到表呢!嘻嘻……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