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从油茶里想那年代

编辑推荐 从油茶里想那年代


作者:欧阳胜清 白丁,86.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50发表时间:2016-12-17 08:35:14
摘要:油茶在我们这地还是蛮多,但从儿时捡茶籽的那段经历所牵引出的则是农村三代人迥异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用“翻藤盼长,藤黄亮薯”来诠释……


   油茶这东西,人们只是将它种植在山上,或者有一些都不消种植,因为在我们这地,野生茶树还是蛮多。甭管种植还是野生,在我的意识里,人们几乎从未给它施点肥或锄把草。可它却能在这瘠薄的山上或石牙缝里坚韧地存活着……因此,在我记忆的闸门里就有很多关于油茶的故事,但在小学韶光那段捡茶籽的经历尤感慨颇多……
   采茶籽那是大人干的活,小孩子顽皮贪耍,即便去了也是白搭。捡茶籽则马虎不得,必定要去,因为学校布置了上交茶籽的任务,且还三令五申:不得偷人家的,不准拿自家的敷衍了事……必须得自食其力。
   记得那天是个湿漉漉的天气,先下着滂沱大雨。近中午又飘起毛毛雨,淅淅沥沥地滴个不休。吃过午饭,正想躺床眯会,伙伴来叫我去捡茶籽,我说:“这湿漉漉的天咋去?”
   “戴斗笠呀,披蓑衣不就得了!”他倒说得轻巧。这时我才稍细地把他打量,身子瘦矮的他,手里抓根挂钩,后背套个背箩。细细的挂钩是用茶树枝做成,一头的钩子削得尖尖;竹篾片编制的背箩,可能是搁置太久不常用,黑黑的如同烟薰过;尤为扎眼是那蓑衣,披在他身几乎把脚肚子给遮个严实。
   瞅着这落雨天我本是不情愿去的,可伙伴亲自来邀哪好推辞,只得同母亲打声招呼,在堂屋里拿顶草帽戴上,后背捆块白薄膜,随手又在门角落拾个蛇皮袋,俩人逗逗乐乐出了村,走小路,过新屋地,跨水沟,一路往紫云庵方向的蚂蟥山行来。
   紫云庵是一座小土丘,为啥说庵,因从前有庵,可如今,庵没了影子,何时没的,似乎无人能讲得清楚,但遗址仍在。丘上住有几十户人家,二百来口人,俱姓欧阳,其始祖是在慕投村,自“开”字辈迁入,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上得半丘,豁然阔达,梯田、梯地层层上涨逶迤就如一弯半开的月牙形。村前鸡鸣狗吠,屋顶炊烟袅袅。真佩服世祖慧眼识珠,觅得这么好的一个风水宝地。本想着奔近道从村里上山,但狗汪汪吠叫,我怕狗咬,伙伴也怕,只好沿村边泥路绕着往蚂蟥山走。
   待我们爬上蚂蟥山,毛毛雨已止,云开雾散。满眼里的山横竖瞧都不像蚂蟥的形状,不晓得是哪位先人为何以“蚂蟥”命名。但山却嶊嶊崣崣,错落有序。向西可瞰天鸡寨、观音顶;往东连接癞子、宝峰山……简直就是山的世界;大山连小山,山山相接,迤迤逦逦,起起伏伏,绵延不断,又朝四面八方延伸再环绕;形成了一个天然而又像椭圆形的的大圈子,将大小村庄、河流、田野包围其间。景色之壮阔,令人叹为观止。以前老想别的地方的山是如何巍峨雄伟,可我的家乡、宁远慕投的山也不逊色,只是很少去留意。
   那油茶树雨后尤刺眼,大小不一,浓浓密密,翠翠碧碧,就如朵朵巨大的蘑菇覆盖了山。捡茶籽尽管没采茶籽那样喧闹,并非就寂寥无声,穿梭在茶林中,远近都有人在忙碌。不过离得太远的,那白白点点的身影就像小蝼蚁忽隐忽现,让人眺得模糊。近处的几个同学倒是瞅得真切,有攀爬在树上,锐利的目光来回地睃,手也不落闲,把那茶树摇撼得哗啦啦地响;有蹲在树下,头埋得老低,双手左右开攻,将那丛簇的杂草翻扒得歪歪扭扭,捡得几个茶籽,心花怒放,笑翘了嘴;也有梗直脖子,踮起脚尖,手伸得老长向那树顶去撸,够不着,来了脾气像只青蛙上下地蹦跳,蹦了许久都没撸下,索性就地而坐,踅过头斜视那茶树,嘴里咕噜着独自闷气。
   这时我才想起,伙伴为什么要拿挂钩,不得不钦佩他干活前想得牢靠。而他已在茶树周围不停地晃来晃去,那挂钩在他手里游刃有余,不费吹灰之力,就将高高耸于树顶的茶籽钩入箩里,钩了这棵,又钩另一棵,一副旁若无人,神态自若的样子,俨然如一个运筹帷幄,深思熟虑的军师。他的这种心态触使我向四下里搜索,感觉那时,油茶树特高大,我却渺小。可那茶籽却零零散散、稀稀落落,乒乓球大的茶籽寥寥无几,心里咕哝着,就想往茶树更浓茂的地方去碰碰运气,或许能有意外的收获,不知不觉间寻到了一处山谷中。
   山谷里有条沟壑,一柱清水自峰巅泻下,流至半山腰被杂树丛草所遮蔽,水响声渐弱。稍下方两侧的茶树倒是高大茂密,一侧的深处似乎尤显,且还发出笑语声。心里暗喜,立刻扒枝弄叶,加快步子,急不可耐地往深处挺进。
   进得深处,方才晓得是先前那几个同学寻到了这里。见他们将斗笠、背箩、蓑衣丢弃一旁,正疯疯癫癫、打打闹闹地捉迷藏,时不时发出扎耳的尖叫声,玩得甚是惬意,竟然把捡茶籽一事抛掷脑后。我也懒得去搭理他们,本想着这山谷里茶树浓茂地方,必定是茶籽要多一些,可事与愿违,放眸近扫山谷,茶树上的茶籽还是难有几个,满心暗喜的我突兀间觉得有些失落,瞧瞧蛇皮袋里寥寥可数的几个茶籽,真想打退堂鼓,但究底还是要捡,既然来了,不能空手而归,况且学校布置的任务还压在心头。只好细了心,瞪大了眼一棵棵地去搜寻,茅草堆里去翻扒……
   “胜清,天不早了,该下山了哟!”正忙得满头汗水、一塌糊涂的我猛听得伙伴叫唤。抬头一瞅不打紧,这老天咋黑得这样快。这时我才发现那几个同学不晓得何时走的,不见了影子,但捡了一个下午,也颇有收获,心里稍感慰藉。于是,我和伙伴趁着这已暗下来的天还有一些明光匆匆忙忙往山下挪蹭……
   二
   这捡茶籽的往事尽管过去了好些年,可依然萦绕着我的心。而儿时的伙伴现过得咋样,听母亲说他这些年混得不错,干着一份稳当的工作,娶了妻生了子,又在县城买了楼房,一家人过着红火的日子。当然我偶尔回乡也能遇上几回,免不了聊聊儿时的乐趣与辛酸,他总是很热情地邀我去耍耍,瞧瞧他的新家,但我回乡不过就几天。因此耽搁。空闲时老想他儿时的那种成熟,想那挂钩,想那蓑衣披在他身把脚肚遮盖的滑稽样子,总难掩笑嘴,但最想得多的还是那油茶,只不过那零散、稀落的茶籽兴许是那时的大人们摘得太干净,只能佩服他们心够细、眼太亮。茶籽毕竟是一年结一回,榨出来的汁是金亮亮的油,哪个愿意将它白白浪费?应该没有吧,当然没有,尤其是那时代的大人们。
   那一代不正是我们的父辈?那一辈不正是青黄不接、物质最匮乏的年代?不正是啃过树皮、咽过稻谷糠、喝过野菜汤的年代?他们穷怕了,饿荒了。因此做什么事,想什么物;就做得精细,想得周到;从这零散、稀落的茶籽就能破解答案。而五、六十年代,以及七十年代初,这种窘迫的生活虽只是听讲起,但想来是何等凄苦。我们尽管没经历过这种窘境,可邻家吃白米掺红薯丝饭的情景,我是亲耳所闻,亲眼所见,那饭里简直全是红薯丝,只有零星几粒白米,这绝对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我老有一种“翻藤盼长,藤黄亮薯”的感慨,这是我独构、揣摩、反复推敲了很久的词儿。
   那么何谓“翻藤盼长,藤黄亮薯”呢?
   所谓父辈们这一代,他们儿时受过的苦,我们肯定不知,虽只是听他们讲起,但绝对真实。想想,那些灰土灰脸的人,一生都在土里抠食的人能说假?我们儿时所见:父辈们在田里、地头中顶着火烈辣阳,耕耕翻翻,挥汗如雨,如此辛苦盼哪样?不就是盼庄稼能旺,禾苗能长;不就是盼能有个好收成,全家不饿肚。待他们花白了头,佝偻了腰,一张干瘪憔悴的皱脸难道不像那枯黄的红薯藤?这时我们也已成年,有了儿女,又年轻气壮,难道不像那粉白的红薯样亮灿灿?
   我们这一代尽管没父辈们那代困苦,但也还不富裕。依旧记得:在儿时想看场电影,一张票五角钱,父母舍不得给,只能眼巴巴盼那不需花钱的“露天荧幕。”吃块猪肉,老伸出手数着指头,看哪天是赶闹子,因为只有赶闹子才能有块猪肉吃;想啃鸭腿得望穿眼,总想节日或者家里来贵客;衣服穿破了想买件新衣,父亲就会说缝缝补补就行,穿一年算一年;母亲则先哄着你,等把烤烟卖了给你买……
   而我们的儿女算是隔代教育,留守儿童,因为他们这一代与爷爷奶奶相依相偎。只怨我们这些在外讨生活的人,终年在异地忙忙碌碌,把他们给疏远了,只能在电话里几言片语,这样就少了接触,少了关爱,在不觉中给他们造成了一种无形的隔阂。我们唯一能给的只有物质,正因如此,放纵了他们的任性,任其恣意沉溺。十来岁的样子,倨傲自大,不把任何人放眼里,手机里狐朋狗党就有好群,成日里聊着QQ,刷着微信,刷得比插秧还快;网吧里,奶奶来喊嫌啰嗦;爷爷来撵不屑顾;一泡就是整天,直至天黑不见回……因此,一种“翻藤盼长,藤黄亮薯”的感慨,承启着三代人在农村生活的实版画面如同层层汹涌澎湃的浪涛奔腾而出,展现在我的眼里。
   但是父辈们那种窘困的年代,他们的童年或许与我们的童年似曾相似,则又天差地别;我们的童年与我们的儿女对比,仿佛缩小了距离,却又是一种迥然不同的背景;只能笼统终归为年代与年代的衔接关系罢了……
  
   附注:1、蓑衣,棕榈毛做的雨衣。2、背箩即背篓(方言不同)。3、脚肚子即脚腕子(方言不同)。4、露天荧幕即露天电影。5、赶闹子即赶集。
  

共 353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第一部分作者追忆往昔,描写了与小伙伴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雨天去捡茶籽的经历。描人写景,细腻生动,特色鲜明,令人印象深刻。第二部分作者追昔抚今,用自己总结出的“翻藤盼长,藤黄亮薯”两个词来诠释生命延续之中,不同年代人的生存状况、梦想希望等方面的差异。作者熟练运用对比、伏笔、照应等写作手法和叙述、描写、议论和说明等表达方式,使文章内容饱满、立意有深度,值得品味,给人启迪!欣赏!【编辑:执手今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执手今生        2016-12-17 08:37:30
  感谢投稿!问候作者冬安,并期待您更多的佳作!
2 楼        文友:欧阳胜清        2016-12-26 23:27:31
  谢谢编辑点评,谢谢欣赏,辛苦!
欧阳胜清,男,汉族,1974年12月9日出生,湖南宁远县中和镇慕投新村人。笔名欧阳胜清,2016年7月开始文学创作,其作品散见于《汤圆创作》,《执手天涯文学网》,《爱写作网》,《湘韵文学网》。2016年12月8日注册《江山文学网》,并有作品陆续发表在其网站。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