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论林黛玉的悲剧

绝品 论林黛玉的悲剧


作者:qingyuan88324 布衣,303.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886发表时间:2009-09-17 21:10:06
摘要:摘要:黛玉的无家可归、孤高自傲、不愿扭曲自己的性格去迎合别人都与她悲剧命运有很大的联系,〈葬花词〉中也预示了她的悲剧命运,与宝玉爱情的更是直接导致了她的死亡,黛玉的悲剧给人很大的深思。

论林黛玉的悲剧 摘要:黛玉的无家可归、孤高自傲、不愿扭曲自己的性格去迎合别人都与她悲剧命运有很大的联系,〈葬花词〉中也预示了她的悲剧命运,与宝玉爱情的更是直接导致了她的死亡,黛玉的悲剧给人很大的深思。
   关键词:林黛玉、葬花、纯洁、率真、孤苦伶仃、寄人篱下
  
   林黛玉出身一个“支庶不盛”的“书香之族”。父母因无子,所以对她爱如珍宝,又见其聪明清秀,就让她读书识字,假充养子,聊解膝下荒凉之叹。但她不幸母亲早死,又因哀痛过分,就使原先就纤弱的身子变得体弱多病了,黛玉的童年生活就是在一股忧郁感伤的气氛里度过的。
   父亲看到她多病年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姐妹兄弟扶持,就让她去依傍外祖母舅氏姐妹去,借此可减少自己的顾盼之忧。《红楼梦》在第二回中介绍林如海一家已点出,林家“没甚亲友嫡派的”,也“命中无子”,只有嫡妻贾敏生得一女黛玉。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写黛玉因母去世,她的外祖母(贾母)念及她无人依傍教育——如她父亲所言:“且你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兄弟姐妹扶持”——就派了仆人船只来接,致意务去。林黛玉就被贾雨村带进了贾府,开始了新的人生历程。
   林黛玉在贾府的一个基本处境是“寄人篱下”,由于父母的先后去世,年纪轻轻的黛玉在这个世界上已是真正的“无家可归”。由此,在黛玉本就很敏感的心灵中,由无家可归而导致寄人篱下的悲哀也就成了一个驱之不去的情绪,汇入她强烈的人生悲剧感中。这种无家可归、寄人篱下的现实处境影响了黛玉心里、情绪、性格和行为。使她对家产生了无尽的怀念、向往,对家庭温情产生迫切的渴求。他羡慕别人有个自己的家,有父母兄弟姐妹,渴望自己也能拥有这样一个家。一个无家可归者对家的渴望从另一面表达了曹雪芹对家庭温情的呼唤。
   应该说进了贾府后,贾母对黛玉的怜爱、关怀,贾府众人由于“老祖宗”的原因总体上对黛玉也是不错的,尤其是宝玉对黛玉更是极为关怀、体贴、爱护。但天生从小体弱多病且又孤独敏感的黛玉还是有着强烈寄人篱下之感,尤其是父亲去世后,黛玉失去了最后一个至亲,更觉孤苦伶仃,无所依傍了。于是,对家的怀念变成一个永远的梦,对家庭温情的渴求成为一个永恒的情结。
   黛玉对寄人篱下的处境非常敏感,由此产生的悲哀感也非常强烈。因为自小失去了父母,黛玉对父母的思念、哀悼一直不断。第六十四回写黛玉每年在父母的忌辰都要“私祭”,从中可窥一斑。因为自己失去了家,黛玉就特别羡慕有家的人,羡慕人家有兄弟姐妹,即使像宝钗这样的哥哥也好。及至到别人家人团聚,热闹非凡,黛玉就会触景伤情,为自己的孤单、失怙而悲哀。黛玉的眼泪有一部分是为此而流。无家可归而寄人篱下的处境是造成黛玉产生孤独感、不安全感、危机感、恐惧焦虑的一大原因,也是形成黛玉多疑、孤高、小性子、喜散不喜聚的性格的一大根源,黛玉的很多行为也可以从中得到解释。
   寄人篱下的悲哀孤单、无家可归的痛苦想家、对父母的悼念、对故乡的思念,这些感情也在黛玉的诗词中表现出来。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写黛玉作了一首《葬花吟》,以花喻人,自怜、自悲、自悼。诗中也蕴含这深刻的生命悲剧意识、对现实世界的残酷、劫难的认识、对自己的归宿的探问,等等。其中“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等句,既有对精神上的家园、归宿的追寻、质问,也含有现实处境中的无家可归、找不到家园、寄托的悲伤。这一切悲愁苦恨凝聚成一颗颗眼泪,汇入黛玉那“命中注定”要从“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第五回)的泪河中。
   前面讲过黛玉悲剧命运产生的时代背景。那样的背景下,林黛玉在贾府可以说是“寄人篱下”的,在这样的一个槽糕环境中,她的处境也不会好,再加上她的性格原因,孤立无援就必然成为了她在当时的处境。
   黛玉的内在美,首先来自她性格里没有受封建世俗所污染的率真感情。其表现是不虚假,不掩饰、不矫柔造作;爱哭就哭、爱恼就恼,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完全忽视于周围事物所引起的反映,无视于世俗人心的利害,更不计算事情后果及其可能带给自己的种种利害得失,只是以往纯真地去面向现实、面向人生。
   当黛玉初进贾府时,尽管全府上下都以异乎寻常的热情接待她,投之以爱怜、同情、关心、疼爱的目光,但她对这个国公府就是产生不了好感。而且很快就发现在这赫赫扬扬的贵族之家里,人于人之间到处是虚伪、做作、倾轧、陷害,“一个个象乌鸡眼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对这些人她从心底里感到反感。
   老祖宗贾母是林黛玉嫡亲的外祖母,是黛玉得以在国公府安下身来的主要依靠,当黛玉和外祖母刚见面时,外祖母曾将她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表现出刻骨铭心的疼爱。但这个作为全府中最高权威的老祖宗,却一刻也少不了人家对她的奉承和巴结。黛玉如果懂得这点,并主动地去趋奉她、顺应她,那就会自然地获地她自始至终的青睐和保护,这样黛玉尽管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全府上下又谁敢小看她?这方面王熙凤的遭遇就是个富有说服力的例子。王熙凤平时贪婪、狠毒、诡诈,不得人心;但她因善于以拍马逢迎的手法取得老祖宗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她可有恃无恐,谁也动摇不了她管家奶奶的地位。宝钗也十分懂得以奉承、讨好的办法,哄老祖宗高兴,从而获取了她的青睐,使老祖宗破例为她做生日,不止一次在众人面前夸她,终于博得了全府上下的一致好评。
   但黛玉不愿扭曲自己的真实情感,违心地去讨好、迎合以老祖宗为首的封建家长们的喜爱,而且还一味地任着自己的性子,做出一系列违背家长心愿的事情,其中就包括为自己的爱情而不屑冲撞封建礼教的言行举止,这样就必然会逐渐失去以老祖宗为首的封建家长的欢心,而被指责是“孤高自傲,目下无尘”,“嘴又刻薄”和“专爱挑剔别人的不是”等等。
   黛玉信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应该是坦诚的,有什么就说什么;真的就说真,假的就说假;自己既然喜欢的就赞成、肯定,不喜欢的就该反对、否定;不必掩盖,不需夸饰;更不应弄虚作假,言不由衷,心里想的是一回事,而说的、做的却又是另一回事。
   黛玉对那些上层封建主子的言行举止,一向怀有恶感,她不愿意把这种认识,感情故事掩盖起来。因此当宝玉把皇帝赐给北静王,北静王又赠给他的香串珍重地转送给她时,黛玉就说了:“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这里,黛玉竟把皇帝和北静王骂作是“臭男人”!这在世俗看来未免太狂妄、太傲慢,不知天高地厚!稍有事故的人,即便内心也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决不会这样说。但黛玉不考虑这些,既然心里这么想,就应该这么说,心口如一。黛玉的心却是透明的、澄澈的,不掩盖自己的真情,有什么感受就说什么,实事求是、表里如一,决不为了奉承、讨好别人而变得虚情假意。尽管她这样做的结果,往往给自己带来种种不利,但也在所不惜。
   在失去了至亲,且寄人篱下的敏感处境里,黛玉怀着强烈的悲哀感和由此产生的多疑,孤高等不适合当时社会背景环境的性格,她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花在风雨的摧残中飘零凋落,正是林黛玉红颜薄命薄而又高洁自守,为恶劣环境和当时的背景所不容以至于早夭的写照。《葬花词》中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秀骨,一抷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汚淖陷渠沟”。这里的风刀霜剑对花的相逼,当然不是指自然现象,“质本洁来还洁去”,更不是指自然物的花,风刀霜剑指的是那个黑暗年代的背景下的残酷,林黛玉的不幸命运。
   葬花就是“葬”林黛玉。葬花,就是林黛玉命运的写照。“花魂默默无情绪”,以及“知是花魂与鸟魂”等等,都已经点出了这种联系。在《红楼梦》中,作者用花来比拟林黛玉,她的生日是二月十二日,即古花朝,恰是百花的生日。亦当自有深意。她短促的一生,在封建社会的雨横风狂中飘零凋谢,正意味着美的被毁灭。《葬花吟》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林黛玉在园中见花谢花落,花谢人不知,正好如同自己的身世,说的即是花,又是林黛玉自己。诗中以花与喻美貌多情的青春,写出了人不如花的孤独和凄凉,写出了身处逆境的痛苦与悲哀。花的被埋葬,美的被毁,林黛玉不容于封建制度而早死,可以说是一回事。“冷月与花魂”正于《葬花吟》一样,是林黛玉早夭诗谶,或者说,这是人物命运的一种暗示。
   《葬花吟》展示了黛玉的绝代才华,舒展了黛玉的孤独悲戚感。它悼念了千古名花更惋惜千百年来许多花一般的女子的坎坷命运。
   黛玉她爱惜花,并以花自喻。因为桃红柳绿,恰如她的青春年华,转眼谢落,沦于尘埃而不知所终。《葬花吟》正唱出了她的心声,表述了她低沉凄凉的心境。
   每年花季来临,黛玉就会经常“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打扫葬花。宝玉要把落花撂在水里,黛玉说:“把花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犄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它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了,日久不就随土化了,岂不干净?”(第二十回)宝玉听了黛玉的一番道理,喜不自禁,同黛玉一起扫花葬花。
   黛玉孤苦伶仃,形单影只,经常在潇湘馆里对月伤怀,见花叹息,甚感身世之凄凉,来日之渺茫。
   从作者总的构思来看,林黛玉的悲剧,正体现了美被恶劣环境所毁。塑造这一艺术形象的手法之一是象征,作者用花来象征林黛玉。在这里,花,不是自然物的花花草草,而是美。它包括了美好、纯洁和诗。
   从“葬花魂”一语的出处看,曹雪芹为林黛玉拟的这个对句,也似乎与之有某种继承关系。明末一位天才早熟的才女叶小鸾,十七岁即不幸夭亡。其父叶绍袁的《续窈闻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小鸾死后,家中请一位老和尚某师给她招魂。召来的女魂要求受戒皈依佛门。某师说,受戒前必须审戒,忏悔生前罪过。
   最后大师说,实际上你只犯一种罪过,就是作绮丽的诗。这里,以“戏捐粉盒葬花魂”为“痴”,不能不令人联想起小说中林黛玉葬花的情节来。这位“苏州姑娘”(吴江人)叶小鸾,天真无邪,才华横溢,二又不幸早夭,真有点像大观园中才冠群芳的林黛玉。
   《葬花吟》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
   林黛玉的爱情是和她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既然葬花就是黛玉命运的写照,那她那凄美的爱情便充满落花般的悲惨,在这里我们不可不提。
   小说开头第一回里,作者引人注目地向人们叙述了一个绛珠仙子还泪的故事。这个后来托生为林黛玉的绛珠仙子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被那个后来托生为宝玉的赤瑕宫神瑛侍者,每日以甘露灌溉,得以久延岁月。之后,这绛珠草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的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本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这段神话故事甚为重要,它为小说所描写的宝、黛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以及黛玉的身世奠定了基调。
   林黛玉一生都是为了爱情,爱情成了她整个生命的支柱,成了她在恶浊境遇中生存下去的唯一寄托。她把爱情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她为此可以牺牲一切,以至于自己的生命她无时无刻都在关注自己所爱的人及他们的爱情。黛玉为所爱的贾宝玉哭,为实现他们共同的爱情—“木石前盟而哭”。林黛玉在贾府十分孤立无援,她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对贾宝玉的爱情,是她生命之火,一旦失却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
   她和宝玉的爱情不是顺当和一帆风顺的。其中经历了种种曲折、矛盾和痛苦。宝玉一开始对爱情并不专一,贵家公子所常有的恶习,开始宝玉也没有完全摆脱,他一方面对黛玉很亲热,同时又对带着一颗金锁的宝钗和有着一只麒麟的湘云怀有很大的好感。凭着黛玉的过人聪明,她早已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在现实环境里有可能成为宝玉婚姻对象的远不止她一个,其中宝钗、湘云都是她最明显的竞争对手,特别是宝钗,才貌双全,又深得封建家长们(包括她嫡亲外祖母在内)的青睐和赞赏,对她说更是个莫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宝玉对她的爱情能否专一、真挚,就成了她最关切的问题,但恰恰在这点上,宝玉的态度一度曾很暧昧,这使黛玉十分痛苦。
   爱情与友情不同,按其本性来说是排他的。宝玉在对待爱情上,开始确有其不严肃的一面,存在某种泛爱主义倾向。黛玉与之不同,在爱情上,一开始就很严肃、专一,她不能容忍宝玉对爱情“三心二意”。
  

共 770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纵观林黛玉一生,以“悲”为线,无论是出生,还是在世,抑或是她与贾宝玉的爱情,都能深深触动读者的内心。同时,她又以聪明与才华,以其深刻的内涵,博得我们的喜爱。曹雪芹不愧是大家,以其精到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如此丰满的人物。当然,作者也是一个极其认真之人,读书深入心扉,并加以思索,赏析林之一生,又一次给读者以震撼。【编辑:单培文】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909182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单培文        2009-09-17 21:11:15
  纵观林黛玉一生,以“悲”为线,无论是出生,还是在世,抑或是她与贾宝玉的爱情,都能深深触动读者的内心。同时,她又以聪明与才华,以其深刻的内涵,博得我们的喜爱。曹雪芹不愧是大家,以其精到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如此丰满的人物。当然,作者也是一个极其认真之人,读书深入心扉,并加以思索,赏析林之一生,又一次给读者以震撼。【编辑:单培文】
-刻画心灵的印记
2 楼        文友:耕天耘地        2009-09-18 17:08:07
  对黛玉悲剧的成因论述有力,也比较令人信服,对黛玉悲剧的意义有精道评论,足可服众。
3 楼        文友:一缕清风.        2012-02-26 09:40:27
  欣赏美文。
   让我对林黛玉有了个更深入的了解。学习问好。
中国武协、河南作协会员。民权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最新文学、影视、武术作品集请关注公众号qingfengzuopin 微信yilvqingfengz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