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走进盘溪,唤醒川剧记忆(散文)

绝品 【星月】走进盘溪,唤醒川剧记忆(散文)


作者:重庆霜儿 举人,3871.0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024发表时间:2016-12-17 12:13:50

【星月】走进盘溪,唤醒川剧记忆(散文) 若非参加江北作协组织的“人文风尚江北行·走进盘溪”采风活动,我不知道在大石坝盘溪的玉带山上,有一座川剧艺术殿堂的旧址;如果不是姜主席介绍,我不会相信几幢贴着“危房牌”标签的砖瓦房,竟然是四川川剧学院的前身——西南川剧院附属川剧实验学校。
   站在墙体风化、门窗开裂的危房前,我的目光无法穿透岁月涂抹的沧桑,去还原它六十三年前的模样。也无法想象,它以中国第一所川剧专业学府的身份拉开新型培育学制序幕时,是何等的惊艳。我只感觉,心重重地抽搐了一下,那些与川剧有关的记忆碎片就蜂拥着挤出了脑海。
   川剧,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流传于巴渝及云南、贵州周边地区。被首批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巴渝传统文化的精髓。
   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甚至更早时期。但其形成,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川”的社会背景下,各地移民带来的家乡戏曲与巴渝本土的戏曲相互渗透、融合的结果。当时叫川戏。之后,经过辛亥革命时期“三庆会”的改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形成独立的口碑,统称川剧。
   川剧曲牌丰富、题材广泛、风格迥异,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宋列国”的说法。它将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合为一体,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特色。生、旦、净、末、丑角五个行当表演虚实相生,结合一桌两椅的舞台道具,不仅将传统剧目表演得出神入化,还有变脸、喷火、水袖等独树一帜的表演技法。伴奏以锣鼓打击为主,配合帮腔,使唱、做、念、打几方面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神韵。川剧善于运用服装、脸谱、以及妆容的图案、造型、色调来展示人物的身份、形貌、性格、品性等特征,充满寓意和审美情趣。
   川剧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融合起来,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艺术的感染力,形成独特的表演艺术,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推崇。几百年来,川渝人民对川剧的痴迷,达到了“这般歹症天难治,醒也川腔,醉也川腔,唱到凄凉众口帮”的程度。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川剧两次达到巅峰状态。即刚解放的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当时,川渝境内108个县,剧团达到300多个。川剧名团、名角比比皆是,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剧团远赴北京、朝鲜、东欧等多国访问演出,使川剧的名声远扬海外。当时,有关中央领导对下派到四川任职的干部,甚至提出了“不看川剧便不了解四川民情,也就不能在四川当好干部”的要求。
   在这种形式下,西南川剧院附属川剧实验学校的成立,正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1949年11月底,重庆喜获解放,以高腔戏为主,艺术风格严谨的重庆川剧也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局面。1952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上,重庆西南区观摩团参演了《秋江》、《柳荫记》等戏,获得“梅花奖”,在全国引起轰动。1953年,相关部门在盘溪选址,筹建了西南川剧院附属川剧实验学校,于9月招收了第一批学员,隶属西南文化局。1955年,西南大区撤销,学校划归四川省文化局领导,改名四川省川剧实验学校。1956年冬,从盘溪迁入重庆市区。1958年春,再从重庆迁校成都。1960年初更名四川省川剧学校。
   川剧经历从诞生到兴盛到式微再到振兴的过程,影响了巴渝人民的生活,成为巴渝人民的精神图腾,有多方面的因素——
   川剧是时代的产物,是劳动人民生命状态经提炼、加工后的艺术再现,有着牢固的群众感情基础。
   川剧来源于民间,是劳苦大众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为宣泄情绪,寻找精神慰藉而创作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帝王将相的传奇、才子佳人的恩怨、还是市井小民的众生相,都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的诠释,对真善美的追求、假恶丑的鞭笞。从某种意义上讲,川剧就是川渝人民的真实写照,传递着川渝人民的精神述求。川剧离不开人民,人民亦离不开川剧。
   川剧不仅仅是一门高雅的舞台艺术,它还在社会的变革中有着积极的参与和宣导作用,有着强大的民族气节和生命力。
   川剧里著名的《刘辟责买》,就是唐代大贪官刘辟乱收苛捐杂税,搞得民不聊生,众演员为民疾呼而作。在演出后,遭到昏庸朝廷的打压,击起民愤,从而爆发了反唐起义。
   抗日战争时期,川剧艺术家们积极投身抗日宣传活动,将传统川剧进行修改,加入抗日救亡的气息,宣传爱国思想、民主意识,揭露社会时弊,为革命的胜利添砖加瓦。
   川剧是一种精神追求,是艺术家们人格魅力的凝聚。
   从唐朝由干满川、白迦、叶硅、张美和张翱五人组成的最早的戏社开始,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大批的表演艺术家终生致力于川剧事业的发展,为川剧的创新和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十世纪被尊为川剧“生角泰斗”的张德成先生,一生致力于高腔钻研,塑造了众多具有民族气节的艺术形象,曾得到郭沫若赋诗相赠,在川剧界享有极高声誉。然而,他的从艺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一次演出时,因嗓子嘶哑,观众起哄退场,遭到了戏班管事发冥币打发他走人的羞辱。但他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在以后的十多年里,他坚持练功练声,广泛寻师访友,终于在二十六岁时嗓音恢复,三十岁声名大振。凭借艺术的积累,他为演艺事业、抗日战争、以及培养川剧人才等,作出了卓越贡献。
   正是这些艺术家对川剧的不懈追求与付出,构成了川剧的血脉,代代相传。
   川剧是一种精神家园的符号,是巴渝人民乡情乡恋的寄托。
   川剧以其丰富通俗的内容、诙谐风趣的语言、优美生动的唱腔、真实细腻的表演,充分表达了川渝人坚忍乐观、辛辣圆转的思想品质。可以说,川剧是川渝的标志性符号。不管什么时候,不管走在哪里,只要一声锣鼓、一句方言、一张脸谱,一件戏服、就会勾起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
   邓小平同志就是一位戏迷。他在从重庆出走踏上革命道路后,几十年没回过广安老家。每每想念家乡,就会以看川剧排遣一腔浓浓的乡愁。
   在川渝大地,川剧几乎是妇孺皆知,街头巷尾,冷不丁就有人吼出几嗓子川剧台词,听的人也见怪不怪。
   我对川剧的启蒙认识,是在八十年代末期。那时,影视传媒已逐步由城市向乡村扩散,收音机、电视机里经常有川剧节目播放。那或高亢或婉转的唱腔、那女角飘逸华丽的水袖凤冠、那小生或斯文或英武的扮相、那丑角滑稽搞笑的动作表情、那通俗易懂的方言俚语,还有那神秘的变脸、激情的喷火……深深地吸引了我。《驼子回门》、《柳荫记》等剧目,曾赚去我不少的笑声和眼泪。
   不知何时,川剧淡出了我的视线,也淡出了城市空间。偶尔看到川剧的片断,也只是在央视晚会的戏曲串烧节目里、或者一些大型的演出场所。
   是什么使川剧的现状如此窘迫?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川剧传统舞台失去了空间;川剧表演和剧作人员的断层,使川剧跟时代脱节;而移动互联网的全面覆盖,改变了人们的娱乐习惯。从而,出现了川剧市场的凋零。
   新的艺术形式代替老的艺术形式,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就如同眼前的房屋,灰败,破旧,让人实在没办法把它同当年的璀璨联系到一起。没有人会想到,著名花脸何伯杰、川剧名丑赵又愚、国家二级演员李天玉、著名旦角秦淑惠、川剧第一名丑任庭芳等知名人物,都曾在这间简陋破旧的房屋内就读过。更不会有人想到,川剧宗师匡文宇、生角泰斗张德成、五大川剧名丑之一周裕祥、以及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阳友鹤等人,都在这里任过教。
   据当地的老人讲,1958年时,这里还保留着原貌。傍嘉陵江的方向是学校的校门,高高的围墙内,几幢木瓦房是当年的教室和宿舍。一座木板搭建的戏台,标志着这里就是川剧学校的摇篮。只是,经过那场十年浩劫和时间的无情流逝,这里已不复当年了。
   “别看这房子,可是经过几次改造的。”老人指着黄葛树下的一幢房子告诉我:“这里,以前是木板房,后来在木板的基础上,砌了砖墙。之后,又将墙上半部分打掉,还原成以前的竹盘夹泥墙结构……”
   这一波三折的命运,跟川剧的命运多么雷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川剧经历了晚清的“改良”、辛亥的“革命”、新中国的“三改”、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等历史环节,依然朝气蓬勃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可见,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市场后盾,是不会轻易让川剧走出历史舞台的。
   从相关新闻资讯中看到,政府和文化部门为“振兴川剧”作出了部署,并将川剧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批文艺工作者也在为川剧的抢救努力;很多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川剧培训课程,为川剧的传承培养接班人;而江北文物部门,也特意将西南川剧院附属川剧实验学校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
   时间尤如大浪淘沙,淘去的,只是糟粕;留下的,必然是精华。相信,在多媒体取代传统市场的今天,川剧的困境只是处于休眠中。只要我们去击活、传播、记忆,就能焕发出新的光彩。
   我久久地凝望着屋旁的黄葛树,目光穿过树叶,仿佛看到西南川剧院附属川剧实验学校当年的模样——一排排校舍干净整洁,一个个十六七岁的孩子在树下勤奋地练功,学唱腔,跑圆场,上道板,推衫子,学习文化知识。他们稚嫩的脸上淌着汗水,一双双清澈的眼睛却透着坚定与执着。
   “只要故宫不变成歌舞厅,川剧的传承就有希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昌林的话,再次在耳边响起,听来那么清晰。这声音和山脚下盘溪河瀑布如雷的水流声混合着,就像川剧锣鼓与帮腔的汇合。循声望去,嘉陵江畔倒映水中的高楼、盘溪河对岸偎依的石虎、留有画家徐悲鸿足迹的盘溪古道,都静默在秋日的细雨中,似乎在等待一场盛大的演出。
   入江口,规划中以打造盘溪历史文化主题为主的滨江公园已然动土。这仿佛就是一把正在开启那些尘封的历史文化的钥匙,告诉人们,沉睡的盘溪已然醒来,将要翻开新的篇章。
   川剧,亦如是。

共 39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中国戏曲博大精深,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戏曲是不同地域文化的代表,中华大地,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化底蕴,缔造出响誉海内外的华夏文化,戏曲文化成文古老文化的精髓。五大剧种之一的川剧,流传于巴渝大地,是这片热土上戏曲文化的传承。文章详细地描述了川剧的起源与流传,更深层的解读了川剧的历史积淀和川剧的艺术形式,以及川剧的所展现的美感。文章对川剧的传承做了细致的阐述,对采风所观看的川剧艺术学校的旧址的历史风貌做了介绍 ,同时把一代代川剧艺术家介绍给读者。从而把这门传统戏曲完美地呈现给读者。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散文,推荐阅读!【编辑:潇湘竹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121812】【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170112第766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潇湘竹雨        2016-12-17 12:18:29
  问好霜儿,周末愉快,好久不见了,念你
潇湘竹雨
回复1 楼        文友:重庆霜儿        2016-12-19 11:27:11
  雨儿,好久不见,想死你了。遥抱!……
2 楼        文友:潇湘竹雨        2016-12-17 12:23:11
  读者霜儿的文,彻底了解了川剧,对于川剧,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变脸,那也只是在电视上看到,其余的真的是一无所知,谢谢霜儿让我对川剧有了更多的知晓。
潇湘竹雨
回复2 楼        文友:重庆霜儿        2016-12-19 11:28:30
  谢谢你深刻的编辑按,让拙作生辉。上茶,上花,上真皮沙发……
3 楼        文友:潇湘竹雨        2016-12-17 12:24:14
  期待霜儿更多佳作,遥祝冬安!
潇湘竹雨
回复3 楼        文友:重庆霜儿        2016-12-19 11:29:33
  谢谢!这里也是霜儿的一个家,有你们这样的亲人在,怎么也是暖暖的牵挂。只是比较懒,没怎么写,以后要多努力。祝好!
4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16-12-19 21:40:26
  小时候不喜欢咿咿呀呀的京剧和戏剧,年岁渐长,开始喜欢戏剧,喜欢这些中国古老的文化精髓。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回复4 楼        文友:重庆霜儿        2016-12-26 12:55:28
  跟我一样,小时看电视,看到戏剧里老是演员要走结果又不走,我就很气,心里骂说了好多次要走结果还是不走,真脸皮厚。大了之后,很难看到了,反倒特别怀念。谢谢朋友关注!敬茶一杯,遥祝冬安!
5 楼        文友:程贤富        2016-12-25 11:28:38
  品读老乡的精彩散文,问好。我也是重庆人。
程贤富
回复5 楼        文友:重庆霜儿        2016-12-26 13:24:32
  谢谢老乡品鉴!江山遇老乡,无比欣喜。先敬茶一碗。老师说这些地名很熟悉,请问你是盘溪的吗?我是大石坝的。
6 楼        文友:程贤富        2016-12-25 11:29:06
  读到那些熟悉的地名,倍感亲切。
程贤富
回复6 楼        文友:重庆霜儿        2016-12-26 13:25:36
  问好老乡,遥祝冬安!
7 楼        文友:蹊雨        2017-01-01 17:03:29
  啥时候听你姐韵浓腔正的唱两嗓子……多年之后,弟也会被记忆的瓷片片戳得心重重地抽搐了一下滴。历史洗铸的文化总在点滴中流露出许多人的倾诉,这情愫永久!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回复7 楼        文友:重庆霜儿        2017-01-03 13:40:39
  介个,得先吃饱了羊肉泡沫才有力气唱,嘿嘿^^
8 楼        文友:江山绝品评议组        2017-01-13 14:34:52
  盘溪采风,让作者有幸深入四川腹地,聆听巴蜀之音,唤醒了关于川剧的记忆,并以生花妙笔分享了作者在盘溪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散文中,作者从史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川剧的源起及丰厚的文化积淀,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了川剧精湛的艺术表现形式,让读者真切感知了川剧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感受到了作者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视,并借此唤醒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川剧弘扬与传承的意识。
回复8 楼        文友:重庆霜儿        2017-01-15 10:13:27
  谢谢绝品组老师辛苦审议!您们的肯定与鼓励是霜儿写作的动力。向您们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祝福!
9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01-16 11:17:10
  拜读佳作,老师的文让读者彻底的认识了川剧,祝贺文章晋绝!问好!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回复9 楼        文友:重庆霜儿        2017-01-24 22:52:30
  谢谢老师品鉴!霜儿迟复为歉。预祝您新年快乐!创作丰收!
10 楼        文友:甲申之变        2017-02-05 21:55:22
  川剧就记得变脸了哈,学习了。*^_^*很劲道的文化科谱,再次领略川剧这一伏脉川渝大地的剧种。问好霜儿姐~~
文盲
回复10 楼        文友:重庆霜儿        2017-02-21 14:42:30
  谢谢申甲同学临贴!原来你也在这里,真开森,我可以有机会读你的大作了。你的评论大气磅礴,博学多才,真的是崇拜不已。久不上山,回复迟了,见谅!遥祝春祺!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